1 / 7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考验 (三)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历史的新纪元. 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有了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 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考验 (三)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

  3.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4. 历史的新纪元 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有了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 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 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趋向稳定,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 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独立解放的成果,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5.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新纪元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6. 能否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 人民政权 严峻考验 能否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 能否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能否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 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考验

  7. (三)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8.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了土改运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了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到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建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消灭。

  9. (单击图片即可放大)

  10. 《土地改革法》得到农民拥护

  11. 山东省沂南县依汶区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北京市郊区土地改革时,农民在丈量土地

  12. 湖南岳阳农民烧地契

  13. 北京郊区的农民开会斗争地主

  14. 划分阶级成份是土改的主要步骤之一,这是江苏省林隐乡第5村公布的阶级划分榜。划分阶级成份是土改的主要步骤之一,这是江苏省林隐乡第5村公布的阶级划分榜。

  15. 1950年4月13日 新中国第一部法规《婚姻法》诞生图为妇女干部正在宣讲新婚姻法。

  16. 常德镇压反革命

  17. 1949年全年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钢生产量为15.8万吨,比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90多万吨下降83%。同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了50%左右,粮食减少25%,棉花减少48%。 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8.5%。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钢产量为134.9万吨,粮食产量为3088亿斤,棉花产量为2607万担。

  18.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

  19.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单击图片即可放大)

  20.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21.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22. 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朝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右侧)与美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哈利逊中将(左侧)在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和临时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朝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右侧)与美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哈利逊中将(左侧)在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和临时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

  23. 1950年和1951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等的教育。 1950年和1951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等的教育。 • 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三反”运动。 • 1952年上半年开始了“五反”运动。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 七届三中全会(1950-6)

  24. 1950年到1951年短短一年时间里,刘青山、张子善利用职权,盗用机场建筑款、救济水灾的造船贷款、治河款、干部家属救济粮、地方粮、克扣剥削民工供应粮及骗取银行贷款等,总计达171亿6272万元(旧币)。当时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起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它与现今人民币的比率是10000∶1,也就是说,相当于现今人民币的171万余元。 (单击图片即可放大)

  25.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一)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二)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三)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6. (一)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一)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国内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的,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中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2年以前主要是恢复经济、巩固国家政权,当然也开始进行了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作。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27.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发表了讲话,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根本思想,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来了。中央宣传部起草关于总路线宣传提纲时,毛泽东将它更进一步完整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28. 1953年12月8日,毛泽东在中南 海选区参加北京市基层选举 1954年1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29.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这是毛泽东在开幕式上。

  30.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首先 从中国革命的性质看。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到1956年才基本完成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31. 其次 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看。以往的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新的生产关系能够在旧制度里产生并得到发展,与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国家政权一旦建立起来,就标志着进入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则不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只有先推翻旧有的政权,建立起人民的国家政权,然后才能在这个政权的保护下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利用人民政权的力量,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表明新中国的成立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能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2. 再次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到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加上原来没收官僚资本后建立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都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因素;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它们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工作,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33. (二)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二)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34. 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 ……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选自《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35.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56年毛泽东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36.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提出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提出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背景资料: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 表全国1073万党员。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 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 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 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陈云等一百多位代表作了 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大会选举产生党的第八届中 央委员会,97人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在八届一中 全会上,选出14名政治局委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 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 席,邓小平为总书记,由上述6人组成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会。 毛泽东与周恩来

  37. 大炼钢铁

  38. “左”的偏差出现的原因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39. 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与会者是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000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会议在进行过程中,不少与会者认为会议对反对官僚主义和发扬党内民主重视不够,要求给他们讲话的机会。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在1月30日的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突出强调和系统阐述了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在党内、党外发扬民主的问题。会议遂开成了民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大会。大会主要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了要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动员全党贯彻“八字方针”,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这次大会是“八大”之后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统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左”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和违背经济规律的一些错误观点也没有认真清理。尤其是林彪在会上别有用心的发言也妨碍了与会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纠正错误。

  40. (三)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三)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41. (四)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四)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使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拨乱反正的起步和改革开放的酝酿由此开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