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24 Vues
第 3 章 美术教学理论 与方法的演变. 在读完本章后,你能够:. · 记住各国美术教学的开端。 · 描绘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阐述 产生的原因,分析其长处与弊端。 · 阐述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产生的背景,描绘其特点,分析其长处与弊端。 · 阐述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产生的背景和哲学思想,描绘其特点,分析其长处与弊端。 · 了解美术教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归纳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特点。 · 讨论各类美术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针对各自的长处与弊端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并学会用表格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列出上述内容。.
E N D
第3章 美术教学理论 与方法的演变
在读完本章后,你能够: ·记住各国美术教学的开端。 ·描绘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阐述 产生的原因,分析其长处与弊端。 ·阐述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产生的背景,描绘其特点,分析其长处与弊端。 ·阐述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产生的背景和哲学思想,描绘其特点,分析其长处与弊端。 ·了解美术教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归纳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特点。 ·讨论各类美术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针对各自的长处与弊端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并学会用表格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列出上述内容。
§1 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 1.1 各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开端(P54) 19世纪下半叶,普通学校美术教育首先在英国开展,紧接着,芬兰、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逐渐开始在中小学设置图画或手工的科目。 1.1.1 19世纪末欧美的图画教学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各国的学校美术教学大都以图画教学为中心。其教学目的大致为:通过图画教学,练习眼和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教学内容大都以描绘现实中存在的物体为主,并普遍采用教师示范描绘步骤、学生临摹的教学方法,明显呈现出重视传授描绘技术的倾向。
1.1.2 19世纪末亚洲的图画教学 19世纪末,亚洲各国的图画教育与同时期的欧美各国的图画教学相似。但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亚洲各国的图画教学中加入了本国传统绘画的内容。 ·1881年,日本制定了《小学校教则纲领》。 ·1904年,中国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1910年,韩国学部编写了普通学校指导书《普通教育学》。
1.2 20世纪初注重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P56) 1.2.1苏联的美育 ·1917年,苏联政府在成立之际,就对教育问题非常重视。 ·20世纪20年代,苏联重视“生活教育”,普及美育活动。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知识灌输教育的影响下,美育一度有后退的倾向。 ·苏联美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学校内与学校外共同进行。 1.2.2注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美术教学观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点。此时,美术教学已从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向注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方向转变了。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变革社会的意识。
§2 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 2.1美术教学观念转变的起因(P58) 2.1.1儿童心理研究的开展 ·1878年,斯宾塞提出了满足儿童艺术需求,教师接受自然的提示选择艺术教育的方式,发展儿童与生具来的绘画天性的主张。 ·1883年,霍尔提出“精神分析法则”的基本命题,认为生物学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遵循物种进化的模式,同样也适合人类的心理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詹姆斯提出人的智力是一种工具,智力的职责不只是适应环境,还要改变环境的观点。 ·美国学者杜威认为科学是提高生存希望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
2.1.2 儿童美术研究运动的兴起(P58) 儿童美术研究运动以19世纪80年代霍尔的儿童研究为起点,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运动中。 ·1890年到1905年期间,美国的一批学者开始进行儿童绘画研究。 ·1886年,英国学者库克发表了《我们的美术教育与儿童的特质》的著作。他在儿童美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废除临摹,培养想像力”,并对当时的艺术教育权威提出了质疑。 ·萨利是最早提出“儿童艺术家”这一称谓的学者。 ……
2.1.3 德国艺术教育运动(P60) 德国艺术教育运动起源于诗人席勒(F.Schiller,1759—1805)的思想。从主知主义、灌输主义转向注重活动、自学的儿童中心主义方向的新教育运动的思想与德国独自的教育思想相融合,诞生了德国艺术教育运动。 德国在19世纪完成了产业革命,20世纪德国艺术教育界重举席勒美育思想的旗帜,试图通过恢复艺术教育来摸索前进的道路。
2.2 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p60) 进入20世纪中期,在上述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美术研究成果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学思想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齐泽克(Franz Cizek,1865—1946)、英国的美术教育家里德(Herbert Read)和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他们继承了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提倡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创作活动,以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这种以创造主义教学为核心的,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被称作美术教育的工具论。
图3-2 儿童美术教室的儿童水彩画作品(1931) 2.2.1 儿童美术教室(P61) 齐泽克在凯依、杜威等教育家所主张的“承认儿童自身世界”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在1897年在维也纳开设了私立美术教室,进行了美术教学实验。 齐泽克所进行的美术教学活动 的最主要特点在于:突破临摹的局 限,也避免写生、透视法的传授, 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儿童自发探求 造型表现的方法。从当时的教学记 录上,可以得知他的教学方法是以 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 象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2.2.2注重自我表现的美术教学(p6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创造性自我表现的一种途径,与注重艺术经验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上取得了一致。 2.2.3 通过艺术的教育 1943年,里德发表了《通过艺术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与艺术创造的过程相融合。 罗恩菲德的思想与里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他撰写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的观点。 总之,里德和罗恩菲德所提倡的以创造主义理念强调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促进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
2.2.4 “自由画教育”运动(P63) 日本画家山本鼎所倡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他遵循尊重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教育观念,倡导脱离临摹的束缚。他带领学生到室外去写生,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20、30年代,我国也受到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与创造主义美术教学理念的影响,开展了一场“自由画运动”。
§3 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学 3.1 提出的背景(P65) 3.1.1美国教育改革的动向 1958年,美国制订了《国防教育法》,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迅速振兴科学、技术。 1959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撰写了《教育的过程》,提倡 “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 3.1.2 美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动向 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普及的“在基础中设置诸艺术教育” 的动向。 第二,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伴随着回归基础教育运动,出现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动向 。
图3-9 日本的美术鉴赏教学也受到DBAE思潮的 影响。这是茨城大学附属中学美术课上鉴 赏名画的情景。(2003年6月20日) 3.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学 3.2.1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提出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理论。
3.2.2 艾斯纳的美术教育观(P67)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1989)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美术能力不是自然成长中的结果,是经由后天适当的美术学习而获得的。适当的美术学习有赖于良好的课程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活动及评量方式。 3.2.3 格里尔的美术教育观 美国学者格里尔与艾斯纳持有相同的美术教育主张,即强调从美术的本质去探求美术教学的价值,将美术视为通才教学的科目。古力提出了以四个领域: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为基础内容的美术教育,即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简称DBAE) 。
美国美术教育资源(戴维斯出版社) 3.2.4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吉蒂艺术教育中心根据多元化美术的社会需要,又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简称MDAE)。20世纪90年代后期,DBAE改名为“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 3.2.5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1994年,美国公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从艺术门类出发分为: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四大类别。
§4 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倾向 4.1 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倾向(P69) 20世纪后半叶,各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德国、美国等国家中,同时并存着几种美术教学的倾向。 第一,重视文化贡献的倾向。 第二,重视美的教育的倾向。 第三,重视视觉传达与设计教育的倾向。 第四,重视自由表现的美术教育倾向。 第五,强调美术教育与政治教育关系的倾向。
这是尼泊尔孩子们正在创作壁画的情景。 (加德满都,2000年12月) 4.2美术教学的新倾向 4.2.1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麦克菲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艺术教育的问题,这是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跨文化(crosscultural)与超文化(transcultural)艺术教育呼声的起点。她提出“多元性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的观点。
上海市美术馆教育部主任正在向海潮路 第一小学学生介绍波普艺术(2002夏) 印着儿童画的公共汽车穿梭于日本 水户市内。(摄于2003年12月) 4.2.2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P72) 提倡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学者们指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贴近,重视生活周遭事物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以及对各式日常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以培养学生具备“好奇的眼光”、具有以“视觉进行批判”的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的胸怀 。其所涉及的领域为:精致艺术、工艺、设计、表演艺术及艺术庆典、大众与电子媒介 。
小结 总结要点: 这一章,我们描述了各国美术教学诞生的年代,讨论了各种美术教学理论、方法的演变过程(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 、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 、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最后还讨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教学观促使美术教学观念所发生的新的变化。 思考: 1.各国美术教学开始于哪年?其诞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有什么特点、长处及弊端? 3.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与以往的传统的教学理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有哪些长处与弊端? 4.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有什么特点、长处及弊端? 5.近年来,美术教学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同哪一种美术教学观?其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