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likes | 1.1k Vues
台北市 97 學年度國中教師第二階段「 資訊素養與倫 理 」研習活動 校園網路問題 的認知與輔導. 陽光資深美少女 劉英台 98.6.9 上午 9-12 時. 辦理本研習目的. 1. 探討青少年使用網路常見問題,分析問題的起因及防範之道。 2. 示範如何教導學生資訊科技有關的法律和倫理規範。 3. 促進、倡導安全而健康的使用資訊科技資源方式。 4. 使教師能運用資訊科技資源幫助學生學習。 5. 增進了解「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 並推廣應用於各科教學活動中。. 服務別人,成長自己 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資源回收再利用 不求名 不求利 只求影響力 增添自己生命活水
E N D
台北市97學年度國中教師第二階段「資訊素養與倫理」研習活動校園網路問題的認知與輔導台北市97學年度國中教師第二階段「資訊素養與倫理」研習活動校園網路問題的認知與輔導 陽光資深美少女 劉英台 98.6.9上午9-12時
辦理本研習目的 1.探討青少年使用網路常見問題,分析問題的起因及防範之道。 2.示範如何教導學生資訊科技有關的法律和倫理規範。 3.促進、倡導安全而健康的使用資訊科技資源方式。 4.使教師能運用資訊科技資源幫助學生學習。 5.增進了解「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 並推廣應用於各科教學活動中。
服務別人,成長自己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資源回收再利用不求名 不求利 只求影響力 增添自己生命活水 歲月使人皮膚起皺 失去熱情使靈魂起皺 在別人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台北市立敦化國中退休輔導主任 國立台灣空中大學兼任講師 傳神希望線樂齡(銀髮族)教室義工講師暨攝影義工 愛鄰協會 傳神希望線 愛家文教基金會 飛颺成長中心 義工講師 專欄作者 攝影義工 各級學校電影讀書會帶領人
前言 • 國立彰師大王智弘教授的網路成癮的成因與輔導:台灣的研究與實務觀點研究: 網路成癮是最受台灣學術界矚目的網路行為問題 • 1.網路犯罪2.網路色情3.網路情愛癥候群(一夜情、援交、異質化 …) 4.網路上癮5.網路退回 6.網路孤立7.網路弱勢8.網路外遇9.網路謠言10.網路賭博11.網路購物狂12.網路教唆等。近日又增「網路霸凌」的問題。
掛在電腦的「蜘蛛族」 陳淑惠(民89)描述青少年為網路成癮者--有稱之為網路重度使用者,有稱之為網路上癮失調者,有稱之為病態電腦使用者,有稱之為網路濫用、誤用者或過度使用者,或者網路空間上癮,或者俗稱掛在電腦的「蜘蛛族」。
前言 • 國立政大黃葳葳教授主持的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白絲帶工作站也就針對這些網路引發的問題,以青少男和青少女為主體,透過導演吳秀菁拍攝以青少男和青少女為主體,籌畫拍攝「糖玻璃」和「衝破迷網」等兩性教育宣導系列影片及導引光碟,後又拍攝「鞋子不見了」、「看不見的時候」和「薔薇騎士」等上網安全教育宣導系列影片及教學導引光碟,透過真實個案的青春記事,探討E世代接觸網路色情資訊產生身心衝擊的現象。讓影片喚起青少年的共鳴,也提供親子、師生一個溝通平台,讓大人們能夠與孩子的生命進行對話,陪孩子一起渡過網路給予方便又製造社會問題的混亂世代,期待可以擁有「網路創造真正幸福」的明天!
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 白絲帶工作站 湯侃如 劉英台講師 政大黃葳葳教授主持
網路視訊的即時溝通對許多青少年而言是「致命的吸引力」網路視訊的即時溝通對許多青少年而言是「致命的吸引力」 當「看不見的時候」 網路交友的背後暗藏哪些危機呢?
bully 讓我們陪伴青少兒 享受數位世界的便捷 遠離「視訊霸凌」 還給青少兒健康安心的網路使用權 (bully惡霸,威嚇)
95年7月 Why can't I stop playing on-line game? 為什麼我不能停止玩電玩?
看不見的時候 96年8月6日於台北首映 Cobwebs 網路陷阱
2008年8月 劇情片23分鐘 Cyber Bullying 網路霸凌
平靜的國中校園裡,流傳著校園霸凌的影片同學們嬉笑辱罵、唾棄卻不知是何人所為在好奇與嬉鬧的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平靜的國中校園裡,流傳著校園霸凌的影片同學們嬉笑辱罵、唾棄卻不知是何人所為在好奇與嬉鬧的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
【暖身活動】 回憶在小學或國中階段與同學人際互動關係的快樂指數為何? 真情指數 回憶在小學或國中階段與同學在網路世界互動關係的快樂指數為何?
依據2007/9/14中時電子報刊載兒童福利聯盟公佈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依據2007/9/14中時電子報刊載兒童福利聯盟公佈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 真情報導
【真情報導】 什麼是霸凌? 霸凌(bully):是一種長期存在於校園間的欺負弱小的現象,是指持續、重複出現在特定學生之間的一種欺凌行為。 調查報告發現:霸凌真嚴重!全台至少有2萬個「校園小霸王」經常會對同學「肢體霸凌」,平均每班至少有2位霸凌者會嘲笑或欺負同學。
【真情報導】 霸凌的類型有哪些?霸凌行為可以大致區分為肢體的霸凌和非肢體的霸凌兩種。前者包括踢打他人、搶奪別人的財物等。 非肢體霸凌的類型可以細分為:言語的霸凌、關係的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和網路霸凌等。
霸凌行為的分類 1.肢體的欺凌--包括踢打他人、搶奪別人的財物等。這些霸凌學生通常是全校都認識的學生;他們的肢體霸凌行為會隨著他們年紀的增長而變本加厲。有超過三成的霸凌者會對同學施以肢體暴力,甚至會找校外的幫派人士來幫忙報仇,讓校園安全亮起紅燈。 2.非肢體的欺凌---「非肢體霸凌」在校園中更加普遍,也令更多學生感到困擾。
非肢體霸凌的 分類一 (1)言語的霸凌:包括取難聽或不雅的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學生、恐嚇威脅等。而言語的特性則是快速又常刺中人們心中的要害,這種方式很容易使人心理受傷。 (2)關係的霸凌:這種霸凌行為是指說服同儕排擠某人,使他們被排拒在團體之外、受到孤立。為了達到此一目的,霸凌者經常會散播不實的謠言,以損害受害者的名譽。
非肢體霸凌的 分類二 (3)性霸凌:有些霸凌行為是以性騷擾的方式呈現,例如把受害者的身體部位、性別、性向、性徵當作嘲笑或評論的對象(例如:「娘娘腔」的男生),性霸凌一旦進展到很嚴重的程度,會和肢體霸凌產生結合,霸凌者會針對受害者的隱私部位進行直接侵犯。 (4)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害者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他們可能會尋求其他團體或親友的幫助,或用霸凌者欺侮自己的方式來對其進行報復,也就是所謂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另有部分受害者雖然不對霸凌者進行報復,卻會轉而用類似的方式,去欺侮比他更弱勢的人。有高達三成五的霸凌者,過去都曾有被欺負的經驗。
(5)網路霸凌:這是指在網誌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分的言論,或是以辱罵文字信件塞爆對方信箱及留言版等。雖然這是虛擬的霸凌,卻是真實的傷害,台灣每4個學童就有1個已出現網路霸凌行為。(5)網路霸凌:這是指在網誌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分的言論,或是以辱罵文字信件塞爆對方信箱及留言版等。雖然這是虛擬的霸凌,卻是真實的傷害,台灣每4個學童就有1個已出現網路霸凌行為。 • 根據兒福聯盟2007年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校園霸凌者經常使用「關係霸凌」或「言語霸凌」來欺侮別人,其中關係霸凌是排擠自己討厭的同學,出現的比例超過八成,言語霸凌則是在口語上嘲笑別人、或幫別人取很難聽的綽號,出現比例也有七成。這些非肢體霸凌行為所造成的傷害,心理上的傷害有時比身體上的攻擊來得更嚴重。更重要地,言語排擠與嘲笑等非肢體霸凌情況通常很可能是肢體霸凌的前奏曲,長期受到非肢體霸凌欺侮的受害者,將來也很可能成為肢體霸凌的受害者。
【真情報導】 隨著網路世界的發展,另一種新興的霸凌方式-網路霸凌(cyber bullying)也開始出現 調查發現近七成的網路霸凌者(66%)為國中生,比例遠遠高於國小學童(34%),台灣每四個學生就有一個已出現網路霸凌行為
網路霸凌的現象 常出現在部落格、即時通、線上遊戲與社交網站 網路霸凌的影響 誹謗,侵犯隱私造成受害者心理壓力 資料來源: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所) 呂傑華教授
二、誰製造了校園小霸王?根據研究,終止霸凌,就從營造零暴力的生活空間開始,霸凌行為的形成的三大危機因子如下二、誰製造了校園小霸王?根據研究,終止霸凌,就從營造零暴力的生活空間開始,霸凌行為的形成的三大危機因子如下 1、家庭因素:父母親對孩子缺乏關注和溫暖、疏於管教,或是經常發生家庭暴力、使孩子在家中有學習模仿暴力行為的機會等,都是助長孩子在學校產生霸凌行為原因。 2、個人因素:較為激進衝動的個人性格、神經生理方面的疾病,或者是「高度孤獨症」、「非語言學習障礙」、「社會情緒適應失調」等身心失調症狀,都是引發霸凌行為的可能個人因素。 3、學校因素:學校尊重他人與生命的風氣不佳、管教方式不當、老師與同學對於霸凌行為抱持姑息的態度等,都會增加霸凌行為的發生頻率。
網路霸凌的原因 看對方不順眼;常遭受他人欺負,成為真實世界人際關係衝突的延伸;網路霸凌的行為很有趣;因為網路具匿名性,因此可輕易上網霸凌他人;…… 「你的名字不是弱者」 真實世界的霸凌者:強凌弱、大欺小網路世界的霸凌者:任何人都可以 資料來源: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所) 呂傑華教授
網路霸凌的方式:嫁禍、威脅、騷擾 接收威脅性電子郵件;謾罵貼圖、尷尬影像張貼與難聽謠言欺凌;發送挑釁文字給朋友或某人愛慕的對象;留言癱瘓對方部落格留言版;利用別人的帳號發送不雅影片;辱罵信件塞爆對方信箱、挑釁黑道,並留下聯絡方式;竄改相片張貼到色情網站;令人難堪的票選;…… 資料來源: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所) 呂傑華教授
【真情報導】 一名有輕微殘障的男生在網路上一直被好幾個女生嘲笑。 女孩間的網路惡霸往往更狡猾、更具殺傷力、迂迴且彼此間還互有感情瓜葛她們常用的羞辱性字眼是「肥仔、醜八怪、潑婦、妓女」等而且還會散佈謠言和謊話。
【真情報導】 校園惡霸真實案例 1.臺中縣曾姓國一女生在坐下時,同學惡作劇拿開她的椅子,當時全班哄堂大笑,誰也沒料到這麼一跌,竟摔成半身癱瘓。 2.台北縣一名智商135的國小資優生,在學校上直排輪課時,被同學惡作劇推了一把,頭部撞擊地面,造成中樞神經受損,原本視力1.2只剩下0.1和0.2。
【真情報導】 校園惡霸真實案例 3.高雄縣國小六年級林姓學童下課時與同學玩爬杆,爬上旗杆後同學惡作劇以手指捅他的屁股,林童驚嚇中滑落,陰囊不偏不倚撞到凸起的旗繩固定鉤而破裂。 4.台北縣一名八歲國小女童把墊板捲成望遠鏡,放在眼睛前面看時,卻遭到一名同學惡作劇拍打,造成左眼幾乎失明。
【真情報導】 霸凌過程中有哪些角色? 霸凌過程中蘊含著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角色至少有下列六種:霸凌者、受害者、協助者、附和者、保護者、局外人(旁觀者)
霸凌者Bully 養成以各種暴力或偏差行為解決問題的行為 在學校或團體中不停地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定對象進行傷害、恐嚇、威脅或刻意排擠的學生。性格上較霸道、容易衝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 資料來源: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所) 呂傑華教授
受害者targeted children 在長期被欺負下,對身心健康及發展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在性格上比較沉默、內向、害羞、怕事 資料來源: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所) 呂傑華教授
旁觀者bystanders 這種人在霸凌行為發生時,通常選擇冷眼旁觀、置身事外,不表明自己的立場,既不對抗霸凌者的惡行,也不同情受害者的處境。 資料來源: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所) 呂傑華教授
協助者 他們是霸凌者的跟班,在霸凌者的教唆之下直接參與霸凌行動,共同欺侮受害者。 附和者 他們不會直接參與欺侮受害者的霸凌行為,但是會在態度上明顯地傾向支持霸凌者,例如在旁嬉笑、用言語羞辱受害者,或是替霸凌者吶喊助威。
保護者 他們會挺身而出,安慰及支持受害者,並且嘗試制止霸凌行為。他們多半比較具有同理心或正義感,看不慣霸凌者的行動,也無法忍受協助者或附和者助紂為虐的心態,所以會站出來對抗霸凌的勢力。
觀眾的集體心理是一種人性的聚集,戲劇是要點醒和度化人性…,而觀眾靈魂深處有上天埋下的「珍寶」,藝術家正式要千方百計地去挖出這些珍寶,放在一起共同閃耀,使得人類的精神不墮落,不潰散。戲劇是美學和心理學相 遇。〈電影讀書會即是如此絕妙上乘〉觀眾的集體心理是一種人性的聚集,戲劇是要點醒和度化人性…,而觀眾靈魂深處有上天埋下的「珍寶」,藝術家正式要千方百計地去挖出這些珍寶,放在一起共同閃耀,使得人類的精神不墮落,不潰散。戲劇是美學和心理學相 遇。〈電影讀書會即是如此絕妙上乘〉 -余秋雨 2006年天下文化「觀眾心理學」
一、電影是八大藝術 (ㄧ)電影學由於在「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戲劇」之後發展,因此,電影又稱是「第八藝術」。 (二)因它集合眾人的智慧及高難度的科技,完成一份艱鉅的工作,故又稱為「電影工業」。如稱「夢工廠」。 (三)電影目前亦有人稱為「情境心理學」。
二、電影作品的分類-電影應是作品或商品? (一)消遣作品(娛樂至上、商業取向) (二)教育作品(鏡子?或錘子? ) (三)藝術作品 (四)其他(污染品?)
三、電影作品的分類-電影應是作品或商品? (一)消遣作品(娛樂至上、商業取向) (二)教育作品(鏡子?錘子?) (三)藝術作品 (四)其他(污染品?) 哎呀,這當中許多好東西耶
四、電影語言是聲音和畫面有機組合 1.以人為中心、這種「英俊的男主角最後打敗醜陋的敵人,美女與帥哥談戀愛」,這種電影情節百年不變,但很奇妙的大家仍然看了很興奮。 2.景物的價值—場景、道具、服裝等。 3.景物相襯的效果--攝影讓光影和構圖說話—無言的聲音,如流水表示時間的流逝、 看照片意涵濃縮過去歲月的痕跡。 4.景物的戲劇作用--(對比或隱喻)。 5.音樂鋪陳或其他聲音的加入--
※攝影和音樂 在電影表達藝術雖為「紅花上的綠葉」,但如何透過「鏡頭會說話」 ,將觀眾帶入現實場景,增加說服力倍增效果。 在「神經語言程式學」〈NLP〉中,指稱一般人的主要感官系統分為「視覺型--重『圖像與意像』、聽覺型--重『聲音與語調』、觸覺型--重『觸覺與感覺』」,而且以「視覺型」居多,但影片需全部照應。
五、電影讀書會在心理輔導上的運用 (一)「看電影、讀歷史、說故事、談 自己」,符合諮商學派「敘事治療」的輔導效果和洗滌心靈的功能。 (二)「假如教室像電影院」,看電影是 「擴張生活領域,開闊生命視野」最佳明證。 (三)發揮眾人多重感官功能--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的功能,享受電影藝術的豐富多元化。享受電影藝術的豐富多樣性。 (四)培養內省覺察;學習尊重民主互動對話、人際溝通、價值澄清、慎思明辨的思考訓練和解決問題等的能力;增進個人潛能開發和自我成長,不要讓「應該」「本身性格」或「過去經驗」限制自己。
作品 創作 欣賞 導演 欣賞者(藉由視覺、聽覺、觸覺產生不同的感覺)(觀眾) (藝術家與欣賞者的對話)
1.從影片具象出發--看到什麼? 聽到什麼?感覺到什麼? 2.聯想到什麼? 3.如何應用於你生活? 4.導演詮釋的理念為何?你自己認同或質疑之處? 六、一般讀書會延伸討論分項主題
七、英台式電影 輔導與人生 電影讀書會常用的 延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