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傷科基礎手法教學

傷科基礎手法教學. 指導老師 : 葉家豪醫師. 中醫傷科常用手法. 傷科學對損傷的治療,歷來主張根據 “ 局部與整體兼 顧 ” 、 “ 外傷與內損並重 ” 、 “ 固定與活動結合 ” 、 “ 醫師 與患者合作 ” 這四個基本觀點作為治療的依據。 我國醫學對損傷的認識,是認為損傷雖系外來暴力所造 成,但受傷以後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內在變化。正如明 《 正 體類要 》 中所說 :“ 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 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 “ 這就明確地說明了局部損傷和整 體功能之間的關係。. 傷科常用手法 ( 續 ).

ashto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傷科基礎手法教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傷科基礎手法教學 指導老師:葉家豪醫師

  2. 中醫傷科常用手法 傷科學對損傷的治療,歷來主張根據“局部與整體兼 顧”、“外傷與內損並重”、“固定與活動結合”、“醫師 與患者合作”這四個基本觀點作為治療的依據。 我國醫學對損傷的認識,是認為損傷雖系外來暴力所造 成,但受傷以後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內在變化。正如明《正 體類要》中所說:“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 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這就明確地說明了局部損傷和整 體功能之間的關係。

  3. 傷科常用手法(續) 骨折傷後由於血離經脈,瘀積不散,因而經絡受阻,氣 血流行不得宣通。所以傷科學有“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化 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的理論。 人體氣血之間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普濟方.折傷疼痛附 論》中說:“人之一身,血營氣衛,循環無窮。或筋肉骨節 誤致傷折,則血氣瘀滯疼痛。 ”所以臨床工作中非常注意 活血化瘀及理氣的各種方法,使氣血流通。

  4. 傷科常用手法(續1) 在長期的實踐中,也認識到了斷骨接續,保持肢體暫時 的、相對的固定是完全必要的,但若固定時間太長,範圍太 廣,又勢必影響傷肢的活動,影響氣血的流通,骨折癒合緩 慢,併發較多的後遺症,如關節僵硬、筋肉萎縮等。傳統的 療法是固定範圍小(不包括上下關節在內的小夾板固定)、活 動鍛鍊早、強調固定與活動妥善的結合,從而促使骨折癒合 和功能恢復齊頭並進。

  5. 傷科常用手法(續2) 傷科治療對損傷後筋與骨之間、筋骨與肝腎等內臟之間 的關係非常注意,認為筋骨兩者之間關係非常密切,由於大 筋聯絡關節,小筋附於骨外而相互聯繫。所以在跌打損傷骨 折、脫位時“筋”必同時受損,筋的嚴重扭捩及強力收縮 時,也可導致骨折或關節脫位。因此,對軟組織-“筋”的 治療比較重視,在“局部與整體兼顧”的原則指導下,對骨 折、脫位、傷筋等治療也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傷科學的治 療也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6. 傷科常用手法(續3) 傷科學的治療方法是比較全面的,傳統的治療方法非常 強調發揮一雙手、一根針、一把草、幾塊板子的作用,非常 強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勤儉節約的精神。 手法在傷科臨床上應用範圍很廣,如骨折、脫位的正骨的 復位和傷筋、內傷等症的行氣活血、舒筋通絡以及通利關 節,均可應用手法。骨折、脫位的治療方而手法起著重要的 作用。因骨折、脫位的患者,不用手法去正復,則雖有“靈 丹妙藥”亦難於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醫宗金鑒》等傷 科專著中說:“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7. 傷科常用手法(續4) 在現代醫學方面對此也同樣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但我國 醫學對手法的應用範圍比較更為廣泛,由於在歷史上它曾一 度屬於按摩師所掌管,所以在手法內容方面更為豐富,尤其 是對傷筋(軟組織損傷)方面有廣泛的適應症,如肌肉及肌腱 勞損、腰背痛、急慢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關節及其他 軟組織粘連等等常可與藥物綜合應用,發揮互助配合、提高 療效的作用。

  8. 第一節 手法的分類及應用 用手法治療在唐代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以後繼續不斷 發展;內容極為豐富,但因其種類繁多,文字較難描述,各 家的名稱又極不一致。茲根據《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 的“正骨八法”為基礎進行介紹。 “正骨八法”是“摸、 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但按其治療作用而可 分為治骨手法與治筋手法兩大類。根據手法運用的治療目 的,治骨手法可分為正骨手法與上骱手法。治筋手法還可兼 用治療內傷。治骨手法中的正骨手法又稱接骨手法,是運用 手法將斷骨接正的手法之總稱。上骱手法又稱復位手法,是 運用手法將脫位之骨復其原位。

  9. 手法的分類及應用(續) 治筋手法中的理筋手法主要是運用按摩推拿手法對傷筋 進行矯治,包括理順筋絡與舒筋活絡兩個方面,是運用手法 糾正因扭挫而引起筋絡扭曲、攣縮、粘連,使筋絡舒展順 活。如用手法治療內傷,是運用手法推動壅滯之氣血,通過 點穴按摩達到調和陰陽、順氣血、和絡脈,用以輔助藥物治 療之不足或缺少藥物之時。 上述的“正骨八法”除摸法重點用於診斷損傷疾病外, 其他七法的用途為:“接”“端”“提”主要用於治骨,按 摩推拿主要用於治骨,按摩推拿主要用於治筋。茲將七法及 其所屬之小手法分述於後。

  10. 治骨手法-接法 一、接法 接法是正骨手法的總稱。《傷科補要》中說:“接骨 者,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於舊位也。凡骨之斷而兩 分,或折而陷下,或破而散亂,或歧而旁突,相其形勢,徐 徐接之,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皆 賴乎手法也。”凡是斷骨接續在一起的手法都稱為接法。在 《理傷續斷秘方》中將接骨手法分為拔伸、捺正兩大類。拔 伸是牽引的意思,在傷肢遠端沿其縱軸以各種方法進行拔伸 牽引以矯正移位。

  11. 治骨手法-接法(續) 凡有移位的骨折都必須應用本法來正復。捺正是指以一 手或雙手將斷骨自高突處向下按捺,使斷骨的分離重壘、成 角及其側方移位得以矯正。大陸正以中西醫配合將接骨手法 進一步整理成為一套比較完整、具體的手法,如拔伸牽引、 旋轉屈伸、端提擠按、擠捏分骨、觸頂合骨、折頂回旋等。 (具體內容將在骨折的正骨手法中介紹。)

  12. 治骨手法-端法 二、端法 端法是用兩手或一手拿定應端之處,從下向上,或從外 向內端托。本法適用於骨折、關節脫位、傷筋的復位。如四 肢骨折時,端托遠端去湊近端;肩關節脫位時,端送肱骨 頭,使其復位;腰部扭傷時,端托病人軀體,拔直其筋等。

  13. 治骨手法-端法(續)

  14. 治骨手法-提法 三、提法 提法是將陷下之骨提出還原的手法,有用手提與繩索繫 於高處提等法,是治療傷筋時常用的手法,如提彈斜方肌、 胸大肌等。在骨折脫位方面臨床應用於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及 頸椎半脫位等疾患。

  15.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 《醫宗金鑒》中將“按”與“摩”、“推”和“拿”合 併敘述,認為按摩法是按、摩兩類手法的總稱。按法是“以 手往下抑之也”,是用手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 法是”徐徐摩之也“,是用手法“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 腫”。指出按摩法是“為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 斷折者設也。或因跌打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鬱滯為腫 為痛,宜用”。推拿法是推拿兩類手法的總稱。推法是“以 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法是“或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 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

  16.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 指出推拿法的適應症是“若腫痛已除,傷痕已癒,其中 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又或 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 暢,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綜 上所述,結合傷科臨床實際,按摩推拿手法主要應用於治理 各種傷筋,如急慢性扭挫傷筋、內傷氣血凝滯及骨折脫位後 的功能恢復期,能使損傷迅速治癒。它的適應症是非常廣泛 的,對新傷瘀腫階段應注意貫徹“促吸收”,亦即是“去瘀 生新”的原則。四肢軟組織損傷時,按摩推拿施行於近端肢 體,軀幹筋肉損傷時,按摩則屬局部淋巴結的部位。

  17.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1) 按摩推拿可起到如下幾個作用: 1.治筋手法的動力,能增進皮膚組織的營養。 2.由於靜脈及淋巴循環的增進,能協助消除人體的代謝廢物。 3.由於手法外力的壓迫,把血液從深層誘至外部,就能促進外 層血液循環和活躍內部血液循環。 4.由於靜脈和淋巴加速,以及氧在纖維組織中的增加,使血液 循環加速,損傷的組織容易修復。 5.由於循環加速,血液中氧份增加,營養成分的供應亦隨之增 加,肌肉纖維也能增長。

  18.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2) 6.局部行治筋手法,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反射作用,可以反映 到全身。手法刺激能使神經興奮,也能抑制神經的過分興 奮。 7.手法能促使浮腫恢復並加速其吸收。 8.按摩可以預防與減除粘連。按摩推拿手法是很豐富的,由於 地區不同,各家名稱亦不統一。有些地區用手法治病的稱為 推拿科,有些沿用傳統名稱按摩科,名稱雖異而實際均係應 用手法治療疾病,所以我們將傳統的按摩推拿理筋手法合併 為一處敘述。

  19.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3) 傳統的理筋手法操作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準備 階段:主要是運用手法為進行治療作準備;第二階段是手法治 療的重點階段:是運用手法解決主要矛盾的階段;第三階段是 運用手法治療的收功階段,以減少手法的某些反應。實際上 這三個階段手法都有治療作用,是不可機械地分割的,但為 了便於掌握起見,我們分段介紹於下:

  20. 治筋手法-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 是用手法鎮靜止痛、活血行氣,放鬆肌肉的痙攣緊張, 使理筋手法在肌肉較舒鬆的情況下得以順利地進行,達到較 滿意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使患者的肢體有一個適應過 程;相當於針刺麻醉的誘導過程。

  21. 治筋手法-輕度按摩手法 一、輕度按摩手法(或稱淺表撫摩法) 【動作要領】 用單手的手掌或指腹放置患處輕輕地作來回直線或圓形的撫 摩動作。動作要輕柔靈活。 【作用】 有消瘀退腫、鎮靜止痛的功用,且能緩解肌肉疼痛及其緊張 狀態。 【適應症】 在一般理筋手法的開始和結束時應用,適用於全身各部。新 傷第1~2天或骨折在骨痂形成之前,局部就只能作輕度按摩手 法。

  22. 治筋手法-輕度按摩手法(續)

  23. 治筋手法-深度按摩手法 二、深度按摩手法(或稱推摩手法) 【動作要領】 可用手指、掌根及全掌進行推摩的按摩手法,也可用雙手重 疊在一起操作。按摩力量較上法大。要求力的作用直達於深 部軟組織,摩動的頻率慢的每分鐘30~40次,快的可達100多 次。可根據病情體質而決定。動作要協調,力量要均勻。 有些學者把由肢體的近端向遠端推摩的手法稱為捋法,多用 於肢體的外側,俗稱“推上去、捋下來”,其手法的勁力與 推摩相同,只是向心與離心方向上的區別。

  24. 治筋手法-深度按摩手法(續)

  25. 治筋手法-深度按摩手法(續1) 【作用】 本法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去瘀生新,對消腫及減輕患部傷 痛很有效。可解除深部軟組織的痙攣狀態,使粘連的肌腱、 韌帶、疤痕組織軟化分離。 【適應症】 常在理筋手法開始後由輕度按摩法轉入,或在點穴法前後進 行,並可貫穿運用在各個手法中,對腰背部陳舊性損傷、各 種慢性勞損、風濕痛、肌纖維織炎、坐骨神經痛等病均可普 遍應用。

  26. 治筋手法-滾法 三、滾法 【動作要領】 用手背掌指關節突出部在身體上滾動的手法。操作的手呈半 握拳狀,以小魚際的側面和小指掌指關節的上方接觸被推拿 部位,著力按壓,同時同力作旋後滾動。用力要均勻,滾動 的手要像吸附在肢體上一樣,不能跳動。 【作用】 本法的作用同深度按摩,能調和營衛、疏通經絡,是我們常 用的手法之一。

  27. 治筋手法-滾法(續) 【適應症】 本法適用於腰背、大腿肌肉豐厚的地方,可與揉摩等手法配 合應用。

  28. 治筋手法-揉法 四、揉法 【動作要領】 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作輕輕回旋揉動的一種手法。揉動的 手指或手掌不移開接觸的皮膚,僅使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 或手掌的揉動而滑動。根據傷情也可用拇指稍用力與肌纖維 縱軸相交的橫向揉動,起到撥動筋絡的作用,所以又稱為撥 絡法。 【作用】 本法能消散外傷引起的腫脹和氣血凝滯,且有緩和強手法的 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 撥絡法有緩解痙攣、鬆解粘連的作用。

  29. 治筋手法-揉法(續) 【適應症】 四肢頭頸、軀幹的傷筋、胸腹部氣血內傷瘀血凝滯不散,及 胸腹脹滿者。

  30. 治筋手法-擦法 五、擦法 【動作要領】 是用手掌或手指在皮膚上摩擦的一種手法。也可用拳進行摩 擦。力量要大而均勻,動作要靈巧而連續不斷,使皮膚有紅 熱舒適感。施術時一般要用些潤滑劑,以防擦破皮膚。 【作用】 本法有能使局部紅熱充血,加速血液與淋巴液的循環,去瘀 退腫,可以扯開皮膚和深部組織的瘢痕粘連,減輕神經痛。 【適應症】 多用於腰背部及大肌肉部位,對損傷及肌肉麻痹萎縮、慢性 勞損的痠痛及風濕痛等症效果很好。

  31. 治筋手法-擦法(續)

  32. 治筋手法-擊打法 六、擊打法 【動作要領】 用拳捶擊肢體的手法叫捶擊法,用手掌拍打患處叫拍打法。 擊打時要求蓄勁收提,即用力輕巧而有反彈感,免得病人有 震痛感。動作要有節奏,快慢要適中。 【作用】 能疏通周身氣血,緩解悶痛,消除外傷後瘀積及疲勞痠脹, 去風散寒。 【適應症】 拍打法適用於胸背都因用力不當內部迸傷岔氣。擊打法適用 於腰背部、大腿,以及臀部肌肉肥厚的區域。對陳舊性損傷 而有風寒濕兼症者亦有較好療效。

  33. 治筋手法-擊打法(續) 以上六種小手法一般在準備階段可選擇1~2種手法即可。

  34. 治筋手法-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 本階段是應用手法解決主要矛盾的階段,是應用手法未 治療各種傷筋,從而達到理順筋絡,調和營衛氣血的目的。 根據損傷性質如腰部扭傷,則按其扭捩的性質、暴力的 力小而予以各種引伸手法矯正之,如係骨折脫位後遺關節強 直,則根據其障礙係伸屈還是旋轉,外展或是內收,而予以 屈伸、旋轉、搖晃手法來理順筋絡,幫助關節功能的恢復, 如係內傷氣血凝滯,則以手法點穴按摩以疏通氣血,調和營 衛。玆將常用手法介紹於下:

  35. 治筋手法-屈伸關節法 一、屈伸關節法 【動作要領】 本法是對有關節伸展屈曲功能活動障礙者,幫助其被動活動 的一種手法。操作前必須檢查其能動幅度,常規手法係一手 握遠端肢體,一手固定於關節部,然後用緩慢、均衡、持續 而有力地作適當的屈伸動作。每次活動的次數需達數十次, 甚至上百次。在特殊情況下可做快速過度屈曲與快速過伸的 手法來撕裂粘連(但需慎防造成骨折等併發症,在進行手法 用力須適當掌握,要用軟硬勁)。

  36. 治筋手法-屈伸關節法(續) 【作用】 本法對於各種傷後的筋絡攣縮、韌帶及肌腱粘連、關節強直 均有鬆解作用。 【適應症】 各關節伸屈活動障礙,較多應用於膝、踝及肘、肩等關節。

  37. 治筋手法-旋轉搖晃法 二、旋轉搖晃法 【動作要領】 一手握住關節近端,另一手握住肢體遠端,作來回旋轉及搖 晃的動作。要按關節功能活動範圍大小,掌握旋轉及搖晃的 角度大小。在腰部操作時可一手推肩,另一手搬臀,作相反 方向用力使腰椎旋轉。本法常與屈伸法配合應用。

  38. 治筋手法-旋轉搖晃法(續)

  39. 治筋手法-旋轉搖晃法(續1)

  40. 治筋手法-旋轉搖晃法(續2) 【作用】 本法鬆解關節滑膜、韌帶及關節囊之粘連,尤其是關節僵 硬、功能障礙尚未完全定型者,施用本法都能對功能恢復的 進程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適應症】 多用於四肢關節、頸部及腰部,對骨折尚未癒合、脫位患 者,雖經復位,但關節囊尚未修復者忌用。

  41. 治筋手法-腰部背伸法 三、腰部背伸法 【動作要領】 使患者腰部過伸的動作,可用揹法,或臥位一手拉腿,一手 推按於腰部迅速向後拉腿,而達到腰部過伸的目的。 【作用】 使腰脊椎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並促使扭錯之小關節復位,有 助於腰椎間盤突出的還納,且可使壓縮性骨折的椎體楔形變 得以矯正。 【適應症】 腰部急性扭傷、腰椎間盤突出及輕度的胸腰椎壓縮性骨折。

  42. 治筋手法-腰部背伸法(續)

  43. 治筋手法-拿捏法 四、拿捏法(附提彈法) 【動作要領】 本法是用拇指與其他各指作相對地不斷地用力,以擠捏肌肉 韌帶等組織的一種手法。本法在臨床上有很多變化,可與揉 法結合在一起,使它兼有兩種作用力的揉捏動作。亦可將肌 肉拿捏提起來,然後迅速開放,像射箭運動的拉弓放弦的動 作一樣。對患部肌腱有彈筋的作用,故又稱為彈筋法。從勁 力上看有提彈兩種作用力,所以又叫提彈法。老中醫經常與 撥絡法綜合應用,稱為彈筋撥絡法。

  44. 治筋手法-拿捏法(續)

  45. 治筋手法-拿捏法(續1) 【作用】 本法能強型地刺激肌肉、肌腱、神經,有助於緩解肌痙攣、 攣縮。能改善血液與淋巴的循環,促進萎縮肌肉之張力恢復 正常,並有去瘀消腫的作用。 【適應症】 拿捏手法與揉法結合有廣泛適應症,是最基本的手法,四 肢、軀幹、腹部以及頭頸部均可使用。 提彈法適用於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闊 肌、肱二頭肌、背伸肌群、腓腸肌以及跟腱的勞損。較短的 肌肉用提法,較長的肌肉提彈並舉。

  46. 治筋手法-拿捏法(續2)

  47. 治筋手法-點穴法 五、點穴法 【動作要領】 根據經絡循行路線,選擇適當的穴位,用手指在經穴上點穴 按摩,又稱穴道按摩。因係用手指點按刺激經穴,與針刺療 法頗有相似之處,故又稱為指針療法。近年來又在點穴按摩 的基礎上發展成指壓按摩麻醉,能進行多種手術。點穴按摩 不僅是用手指按壓於穴位,還可配合按摩揉捏等手法來進 行,拇指指力不足時臨床還用屈曲的中指指間關節等來點 按。 取穴方法上基本與針灸學相類似。外傷方面治療除“以痛為 俞“的取穴方法外,還可輔以鄰近取穴,原穴取穴,絡穴取 穴,上下、左右取穴等原則。

  48. 治筋手法-點穴法(續) 重點注意經絡路線,穴位略有上下,影響不大,古人說“寧 失其穴勿失其經“就是這個意思。手法操作一般在一個穴位 上按摩揉動以36次為一周,需要時可加倍,速度一般為每秒 2次。一般總時間不超過20分鐘。腹腔內有重要臟器,慎用 點穴法。 【作用】 點穴按摩的作用是很複雜的,它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根據, 以循經取穴為指導思想,有針刺療法相類似的作用。是通過 經穴的點穴按摩的手法以達到疏暢經絡和氣血的阻滯,使臟 腑調和,陰陽平衡,以達治癒疾病的目的。

  49. 治筋手法-點穴法(續1) 【適應症】 胸腹部內傷、腰背部勞損 及各種損傷疾患且伴有內 科雜病的患者。

  50. 治筋手法-按壓法 六、按壓法 【動作要領】 用掌心或掌根以較大的力量,按壓患都,或雙手重疊在一起 加以按壓。必要時術者可用身體前傾的姿勢加強按壓力。 腰臀部肌肉特別豐厚的部位可用肘尖加壓,如在環跳等穴。 如需更大的按壓力,可用踏跳法,或稱踩法,古稱蹻法。術 者 兩足踏於患都,雙手撐於床邊雙槓上(可控制踏跳之輕重) 進行踏跳。患者軀體下均需墊以枕頭,以防搕傷。並囑患者 作深呼吸配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