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1

汉字学

汉字学. 第一章 文字与汉字. 一、文字与汉字的概念: 文字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是总的概念,凡指世界上各种文字;汉字是分概念,是汉民族长期使用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世界文字大家族中的一员。. 1 、文字:是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唐代孔颖达在 《 尚书 · 序疏 》 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二、汉字与汉语:.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汉字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汉字学

  2. 第一章 文字与汉字 • 一、文字与汉字的概念: • 文字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是总的概念,凡指世界上各种文字;汉字是分概念,是汉民族长期使用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世界文字大家族中的一员。

  3. 1、文字:是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1、文字:是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4. 唐代孔颖达在《尚书·序疏》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唐代孔颖达在《尚书·序疏》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5.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6. 二、汉字与汉语: • 汉字是书面语的形式,汉语侧重于口语的表达形式。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7. 1、联系:二者有一致性、相互影响,汉字依附、适应汉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联系:二者有一致性、相互影响,汉字依附、适应汉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8. ①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拿汉语里的语素做造字单位的,汉字和语素是具有一致性的。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音节之间界限分明;汉字也是一字一音,字与字之间界限分明。从长度上来说,一般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两者具有比较严格的对应的

  9. ②汉字出现后,使汉语有了书面语的形式。书面语的出现,加快了语言的发展。书面语有如下特点:用词范围比较广泛,语法结构比较严谨、复杂,语义上也比较连贯,层次清楚。这反过来影响口语,使得口语也向着简洁、准确、精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10. ③有了书面语,才会有文学语言,有了文学语言,民族共同语就有了统一的规范,这对于限制方言分歧、加速推广普通话是有很大作用的。

  11. ④有了书面语,汉语才更具有稳定性,这有助于汉语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完善。今天的汉语词汇丰富,语法精密,这都是历代积累的结果。

  12. ⑤汉字适应了汉语的特点。比如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语素,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而汉字是语素文字,同音语素的形体不同,在书面语中自然不会造成混乱。

  13. ⑥汉语决定了汉字的基本面貌,而特定的汉字又能满足语言发展的需要。汉字是语素文字,汉语的语素又是单音节的,一个音节一个意义。汉语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表示语素的汉字一般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了汉字中大多数是形声字。一个形声字,既用音符表示语素的义,也用音符表示语素的音,由形可知音义。汉字用意符和音符构造形声字,用不多的字符可以造出大量的汉字,足以满足汉语词汇发展对文字的需求。另一方面,汉语在先秦以后,新词的增加是以双音节词的增加为主的,新词增多,但语素不增多。这样,新词数量的增大,一般不会使表示语素的文字的需求量增多,这样,一定量的汉字即可满足语言发展的需求。

  14. ⑦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利于继承文化遗产和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交际。⑧汉字和汉语都是汉民族人们的交际工具,都是社会现象,两者都体现着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共同承载着汉民族文化。⑦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利于继承文化遗产和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交际。⑧汉字和汉语都是汉民族人们的交际工具,都是社会现象,两者都体现着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共同承载着汉民族文化。

  15. 2、区别:汉字与汉语的区别,是说两者有差异点,有不一致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2、区别:汉字与汉语的区别,是说两者有差异点,有不一致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6. ①汉语是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汉字是辅助性交际工具,是记录汉语的,汉字是形式,而汉语是内容。

  17. 比如:外国人学汉语,不一定会写汉字,可以和你交流;再如:老师讲课,是用汉语。

  18. ②汉语是同汉民族一同产生的,汉语及前身已有上百万年的历史,而汉字不过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19. ③汉语是汉民族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汉语对每个汉民族人来说,都是必需的;而汉字则不然,有些汉族人根本不认识字,但照样生活在汉民族群体中。

  20. ④汉字产生以后,使汉语出现了两种形态,一种是口语,一种是书面语,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21. 首先,由于书面语具有较大的保守性,常常落后于口语的发展。典型的例子就是文言文,由于它到近代严重脱离口语,结果被白话文取代。其次,汉语里有一些词只有它的口头形态,而没有书面形态,也就是说汉语里的一些词是没有现成的字可以写下来的。

  22. ⑤汉字和汉语语素并不都是一个对一个的,而是有下述两种情况:一是一对多,即一个汉字表示几个语素,如“松”可以表示“松树”,也可以表示“松开”;二是多对一,即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如“床”与“ ”,两者记录的是同一个语素。此外,有些汉字不表示语素,如“葡”、“萄”、“犹”、“豫”等。

  23. ⑥汉语的发展是渐变的,没有突变,对汉语只能规范,不能改革。而汉字的发展有渐变,也有突变,对汉字可以进行规范,也可以人为地进行改革。

  24. 总之,汉字和汉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总之,汉字和汉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

  25. 三、汉字的性质: • 汉字是文字的一个分支,汉字的性质具备了文字的性质。简而言之,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是延长语言作用的一种手段。

  26. 1、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 • ①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是社会现象,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它不同于自然现象先于人类产生,所以文字的产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文字产生以前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沟通,这一阶段大约有上百年。人类最初阶段,生活内容简单,有声语言就可以满足沟通的需要了。社会发展进入到奴隶社会,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此时,单靠有声语言相互沟通就感到不足了,有些内容需要记载、流传下来。比如:当时生产生活的经验,发生的重大的自然现象、社会事件、战争的经过、经验、英雄业绩、部落之间签定的条约、物质交换的凭据等等都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长时间或远距离进行交际。在人类这种共同的生活中,共同的需要、共同的交际目的,终于产生了文字。没有人类的存在,便没有语言;没有语言就不会有记录语言的文字。人类有语言的历史上百年,而使用文字的历史才有几千年,甲骨文有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说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社会现象。

  27. ②文字的发展变化受社会需求的制约。文字产生后,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社会发展相关,语言反映社会,文字用以记载日益扩大的语言范围,文字记载能力有限,和社会语记载之间有一定矛盾,当文字满足不了语言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文字就需要改革,研究文字发展变化的规律也要研究社会发展,离开社会因素就字论字很难掌握文字发展变化的历史。

  28. ③文字没有阶级性,也不属于上层建筑。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初期的产物,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但文字却没有阶级性,这是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它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可以被社会上任何人使用,为社会各阶层服务,甚至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只要掌握了该文字,就可以为自己服务。文字不仅反映自己的内容(涵),更是为他人存在的,为全社会服务,文字对使用者一视同仁,没有阶级性。文字也不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了,文字不一定变化。文字是超时代的。在经济基础相同的社会里,文字可以不同。反之,使用文字相同,经济基础未必相同。可见文字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被经济基础所左右。③文字没有阶级性,也不属于上层建筑。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初期的产物,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但文字却没有阶级性,这是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它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可以被社会上任何人使用,为社会各阶层服务,甚至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只要掌握了该文字,就可以为自己服务。文字不仅反映自己的内容(涵),更是为他人存在的,为全社会服务,文字对使用者一视同仁,没有阶级性。文字也不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了,文字不一定变化。文字是超时代的。在经济基础相同的社会里,文字可以不同。反之,使用文字相同,经济基础未必相同。可见文字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被经济基础所左右。

  29. 2、文字是工具: •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

  3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 • 工具是指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人们通过使用它可以达到一定目的。文字是工具是一种比喻,文字是人们用来达到记录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目的)。人们发明文字这个工具以前有长期的摸索,如结绳记事、刻契、串贝、绘画等来帮助记事和交际,经过长期的实践选择,最后才选定了文字。所以发明文字象人类发明其他工具一样,是一个产物。

  31. ②文字工具的创成是在社会实践和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是集体的生产实践和语言实践逐渐完成的。这一过程很长。最初的生产劳动,人类接触到很多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反映到头脑中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通过口中表达出来。通过灵巧的手把它写在平面上——→即:词的书写形式字②文字工具的创成是在社会实践和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是集体的生产实践和语言实践逐渐完成的。这一过程很长。最初的生产劳动,人类接触到很多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反映到头脑中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通过口中表达出来。通过灵巧的手把它写在平面上——→即:词的书写形式字

  32. 通过眼睛 通过口表述出来词的语音物质形式→音;沟通人的口耳之间的关系。(表象)→ • 义:反复刺激构成语言中词义的基础,音﹢义﹦词 • (音义的统一体)

  33. 有声语言的局限:时间上出口即逝,空间上远方听不见,即:语言有时空的限制,文字克服了时空的局限。有声语言的局限:时间上出口即逝,空间上远方听不见,即:语言有时空的限制,文字克服了时空的局限。

  34. ③文字工具的作用: • 任何一个字写出后,它所对应的内容是什么,他它所写出的词是哪一个,由于共时的人接触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同,所以就能有基本一致的认识,人们可以不约而同地达到共识,就可能有相同的理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书写形式,就可以通过书面记录的形式解决语言的时间、空间的不足,行远传后,辅助有声语言进行交际,延长有声语言。

  35. ④文字工具是可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的。 • 文字工具和其他工具一样,曾经是不完善的,但是它既然是工具,是人类社会发明创造的,在长期使用中如果发现不足,可以逐步改造,让它革命感完善,更有利于交际。文字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发展、改造,已经变得十分完美,今后文字的改革还是可以继续进行的。

  36. 3、文字是书写的符号体系: • ①文字符号的含义:文字是符号,所谓符号是代表某种其他事物的事物。文字是代表语言的符号,各种不同的文字代表各种不同的语言,汉字是代表汉语词的符号,所以汉语字和词的关系即是符号与对象的关系,每一个具体的符号本身没有意义,它所表示的词才具有某种意义。

  37. ②形、音、义的关系: • 就汉语而言,字词的关系,我们常见到一些论文、专著中提到字音、字义的关系或汉字有形、音、义三要素的提法,这些提法不科学。这些提法从客观效果上看,他们认为汉字本身不仅有形体,而且有音有义,实质上是把字和词等同了,混淆了字、词的界限。字形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谈不上有音有义,只是词的书写形式,离开词,字只是一个横七竖八的笔画的堆砌,毫无意义。文字符号就在于它表现了词才有意义。就字形所体现出的音、义,都是来自词,字本身只是一个符号。

  38. 比如:走 现代汉语“走”是步行,古汉语是“跑”之义,字形没有变化,说明字和词并不是一回事。形、音、义三者不是同一个结构层面上的。其中只有形才是文字存在的方式。字音应是文字所写词的语音形式。词的语音形式不能离开词义单 • 独存在,它和词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所谓的字义应该是词形(字形)所表现的词义,词的内容是借助语音形式表述出来。

  39. 认为字有形、音、义,三者是并列的且可以独立存在,实际上是突出形式,强调字的形式,忽略了本质方面。离开语言中的词孤立地看待字,是突出强调字的相对性方面,忽略了字对语言中词的依附关系,这是形而上学的文字观。

  40. 这种观点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原因和语言原因。在殷周时代,字所表示的内容和今天的字不同。

  41. 字: (金文)《说文》:“字,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广雅·释诂》:“字,生也。” • 《易·屯》(指屯卦)《易经》:“字,妊娠也。” 《易经·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及字。”

  42. 《正字通》:“字,育子也。”所以,字的本义是“生养”,由“生养”引申为“抚育、孳乳”,“孳乳”又引申为文字。(所以,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增多的)即:字:生养→养育(孳乳)→文字《正字通》:“字,育子也。”所以,字的本义是“生养”,由“生养”引申为“抚育、孳乳”,“孳乳”又引申为文字。(所以,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增多的)即:字:生养→养育(孳乳)→文字

  43. 名字之“字”:与“文字”之字相近,《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名字之“字”:与“文字”之字相近,《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 • 《公羊传·隐之》:“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

  44. 古人之字,多从名生。如:子赣,名赐,《说文》:“赣,赐也。”颜回的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仲由的字子路,宰予的字子我,这些人的名和字都有关。这样,名字的“字”仍是“孳乳”之义,是从“名”孳乳而生的。古人之字,多从名生。如:子赣,名赐,《说文》:“赣,赐也。”颜回的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仲由的字子路,宰予的字子我,这些人的名和字都有关。这样,名字的“字”仍是“孳乳”之义,是从“名”孳乳而生的。

  45. 今天的字,古代叫“名”或“文”。 名 《周礼》:“古曰名,今曰字。” 《仪礼·聘礼》:“百名(字)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木板)。” •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 • 《左传·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反正为乏。’” 《

  46. 秦始皇的琅琊石刻中有:“书同文字,”这是第一次把文字合到一起去写。也是正式的称“文字”的记载。最早,东汉许慎《说文 ·叙》:“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证明“文字”作为一个双音词到汉代还没有固定下来,依然分开使用。古人还把“名”和“实”对举使用。“名”指名称,“实”指实际的内容。“名者,实之宾也。”秦代以前,“名”是书写的符号,相当于今天的“字”,把书写的内容叫“实”,相当于“词”

  47. 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先秦古籍也不断向前发展变化,口语与书面语在秦汉以后向前脱节时,书面的文言词语与口语差别就越大。但是我们后代人都习惯于本时代的口语,这种古今语言的差距越来越难以理解,所以汉魏之后,各个时代都有不少的注解专著,出现了给古文作注的学者,传统上的训诂学也就开始产生。

  48. 训诂学专家用当代的语言去注解以前的文献,对一个字注音、释义,几种写法去考据、解说,训诂学逐渐形成字有形音义的观念,而词的观念被忽略了。(再加上汉字是单音节,有重叠,所以误认为字与词是相同的。)从古汉语本身来说,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往往记录一个词,字和词往往是相重合的。这是语言自身的原因。总之,字不仅有形、也有义、有音。这种观念是传统训诂学造成的误解,现在应当彻底地纠正过来。训诂学专家用当代的语言去注解以前的文献,对一个字注音、释义,几种写法去考据、解说,训诂学逐渐形成字有形音义的观念,而词的观念被忽略了。(再加上汉字是单音节,有重叠,所以误认为字与词是相同的。)从古汉语本身来说,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往往记录一个词,字和词往往是相重合的。这是语言自身的原因。总之,字不仅有形、也有义、有音。这种观念是传统训诂学造成的误解,现在应当彻底地纠正过来。

  49. ③文字符号和语言的关系是假定的。 • 文字既然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么它同语言的关系是任意的、假定的,语言对符号来说,不存在必然的关系。文字符号不是反映词的,因此用什么样的符号记录语言、怎样去记录都不是预先就确定的,而是经过约定俗成建立起来的。因此有俄文、日文、汉字等符号的不同(对于某一个词来讲)。所以说最初创造符号是具有任意性的,假定性的

  50. 所创制的符号只要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了这一任务,社会上再认可就可以了。当一种文字符号体系一旦创制成以后,并且进入使用状态,为人们记录语言发挥作用,此时,它的社会价值就产生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