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 教學觀察系統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 教學觀察系統. 潘慧玲教授研究團隊. 目次. 壹、 前言 貳、 教學觀察之概念 參 、 教學觀察之流程與實施 肆、 教學觀察之工具介紹 伍、 教學觀察之實作與練習 陸 、 結語. 壹、 前言. 貳、 教學觀察之概念. 觀察之意義. 觀察常見於日常生活之中,但大多係無目的性、方向性 觀察的過程:描述、解釋、預測 良好的觀察包含: 看→紀錄→判斷 觀察的 正確性 和 完整性 端賴個人的知識、經驗和專業背景. 教學觀察之意義. teaching observation / classroom observation

axell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 教學觀察系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 教學觀察系統 潘慧玲教授研究團隊

  2. 目次 壹、前言 貳、教學觀察之概念 參、教學觀察之流程與實施 肆、教學觀察之工具介紹 伍、教學觀察之實作與練習 陸、結語

  3. 壹、前言

  4. 貳、教學觀察之概念

  5. 觀察之意義 • 觀察常見於日常生活之中,但大多係無目的性、方向性 • 觀察的過程:描述、解釋、預測 • 良好的觀察包含:看→紀錄→判斷 • 觀察的正確性和完整性端賴個人的知識、經驗和專業背景

  6. 教學觀察之意義 teaching observation / classroom observation • 針對教室內外的情境脈絡、教師的各種教學行為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情形及教材的使用等方面,進行系統化的描述、記錄、解釋、分析及預測的歷程。

  7. 教學觀摩v.s.教學觀察 兩者目的不同: • 「教學觀摩」主要目的在於教學演示,供前往觀看的該領域教師,或實習生互相學習和專業對話。 •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採用的「教學觀察」方式,則是由校內「評鑑小組」指定的「評鑑教師」進行教學評鑑。

  8. 為何要進行教學觀察 教室具有多樣的組成要素(如教師、學生、環境、教材等) ,其特性大致包括四部分: • 變動快速 • 立即回饋 • 經常中斷 • 社會互動/團體歷程

  9. 觀察者效應 觀察者的出現,容易對教室互動產生的影響: • 局內人vs.局外人 • 主觀性vs.客觀性 • 霍桑效應 • 人來瘋效應

  10. 教學觀察之目的(一) Borich(1994)提出,教學觀察的目的有五: • 幫助教師察覺許多教學行為是否適切 • 提供教師瞭解和選擇多樣的教學方法或策略 • 提供改進的資訊來幫助解決教學上的問題 • 避免重蹈覆轍,教師間彼此給予建議也有助益 • 有助於提升教學效能

  11. 教學觀察之目的(二) • 另一雙「善意」的眼睛 • 瞭解教學的優缺點 • 建立同儕觀察的觀念 • 提升教學的效能 •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2. 教學觀察之種類 • 正式觀察vs.非正式觀察 • 結構式觀察vs.非結構式觀察 • 參與觀察vs.非參與觀察

  13. 國外重要的教學觀察系統 • 佛蘭德斯(Flanders)的互動分析類別系統 (the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簡稱FIAC) • Exeter大學的國小教室管理記錄表 (the Exeter Primary Class Management Schedule,簡稱Exeter記錄表) 註:參考周玉真譯(1999),如何進行教室觀察(頁39-57),臺北:五南。

  14. 參、教學觀察之流程與實施

  15. 教學觀察之流程圖 被 觀 察 者 觀 察 者 觀察前 觀察中 觀察後

  16. 教學觀察的先決條件一 • 在互信的氣氛下與教師進行會談:目標一致、瞭解、尊重。 • 藉以獲得信賴感並去除防衛心。 • 有信任:接受建議。 • 沒信任:馬耳東風、建議當批評。 •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互相討論「要觀察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17. 教學觀察的先決條件二 • 觀察範圍--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及經驗 • 教師:講解能力/發問技巧/教學溝通/媒體運用/學生行為管理/教學準備等。 • 學生:學生行為性與非行為性的表現。 • 環境:教室內外的情境脈絡。 • 教材:教材的使用狀況。

  18. 教學觀察的先決條件三 • 希望藉由另一雙「善意」的眼睛來幫助教師瞭解教學的優缺點、提升教學的效能,而非帶著「雞蛋裡挑骨頭」的心態來觀察教師的教學。

  19. 教學觀察的先決條件四 • 儘量避免觀察者效應造成教室互動的影響,維持觀察時的主、客觀立場平衡 。

  20. 教學觀察前的重點準備工作 • 召開觀察前的會談會議 • 被觀察者及學生特性之背景資料說明 • 觀察者資格說明 • 觀察工具之各項指標內容說明 • 確認教學進度(含單元名稱、教學目標、授課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方法及評量等) • 填寫教師自評表

  21. 教學觀察中的資料蒐集工作 • 觀察時間:一節課 • 進入教室並選定適當的觀察位置 • 檢查教學觀察工具及視聽設備 • 開始進行觀察及記錄 • 蒐集學生學習的相關資料(如作業、學習單等) • 必要時可視情形增加觀察次數

  22. 教學觀察後的分析與省思 • 召開觀察後的會談會議 • 引導被觀察者瞭解教學優勢與分析改進方向 • 協助被觀察者撰擬「專業活動成長計畫」,並提供持續的協助

  23. 肆、教學觀察之工具 ~教學觀察表

  24. 教學觀察表之評鑑內容 • 課程設計與教學 • 班級經營與輔導

  25. 課程設計與教學之評鑑向度 • 教材呈現: • 教學方法: • 學習評量:

  26. 班級經營與輔導之評鑑向度 • 班級經營:

  27. 課程設計與教學之評鑑指標

  28. 班級經營與輔導之評鑑指標

  29. 教學觀察表 • 壹、基本資料 • 教師姓名:__ 任教學校:_ 任教年級:_ • 任教領域/科目:____ • 單元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級任/導師或科任/專任:____ • 觀察時間:_年_月_日_時_分

  30. 教學觀察表 • 貳、說明 • 1.本表每位教師至少實施一次,可視情形增加次數。 • 2.表中各項指標之順序,可視實際教學現場需要作調整。 • 3.評鑑係針對指標進行,表中檢核重點僅提供參考或作為觀察之輔助紀錄(在□內註記),可視實際需要增刪調整。

  31. 教學觀察表 • 貳、說明 • 4.表中參考檢核重點後標示(檔)者,表示可能在教室觀察中無法獲得所需資訊,須藉助教學檔案資料進行評鑑,故評鑑者僅須就其餘參考檢核重點之表現情形作判斷。 • 5.評鑑者就各項評鑑指標之表現情形,勾選適當欄位之表現水準(分為「優異」、「良好」、「尚可」、「待改進」四等級),如有評鑑指標未在觀察中呈現,則於表中勾選「未呈現」一欄。 • 6.表格欄位可視需要調整。

  32. 教學觀察表

  33. 教學觀察表

  34. 教學觀察表

  35. 教學觀察表

  36. 教學觀察表

  37. 教學觀察表

  38. 教學觀察表

  39. 教學觀察表

  40. 教學觀察表

  41. 教學觀察表

  42. 教學觀察表

  43. 教學觀察表~表現水準的判斷原則 • 評鑑重點在於指標,參考檢核重點可幫助瞭解指標的達成 • 評鑑須建立評分者觀點的一致性 • 評鑑應就教學表現(或行為)事實進行判斷,而非觀察者自己的推論 • 判斷原則: 完整性、有效性、全面性

  44. 教學觀察表~表現水準的判斷原則(續) • 完整性:教學行為是否展現評鑑指標內容涵蓋所有面向。 • 有效性:教學行為是否有效達成評鑑指標。 • 全面性:教學行為是否關照到每位學生(如關照每位學生,兼顧群性與個性、性別平等…) 。

  45. 教學觀察表~表現水準的判斷(續) • 教學時,評鑑指標的表現水準,可依檢核重點的達成程度判定 • 檢核重點全部達成,達到「完整性、有效性」原則,其表現水準是「良好」。 • 檢核重點全部達成,又有優良表現的行為,達到「完整性、有效性、全面性」原則,表現水準是「優異」。 • 檢核重點部分達成,達到「完整性」原則,表現水準是「尚可」。 • 教學時,檢核重點未達成,表現水準是「待改進」。

  46. 伍、教學觀察之 ~實作與練習

  47. 教學觀察表~實作與練習 • 教學示範帶(15分鐘) • 引導與討論

  48. 教學觀察表之記錄 • 填寫基本資料 • 教師姓名:___吳先任 _ • 任教年級:______ • 任教科目:____________ • 課程名稱:________________ • 課程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觀察者:_____________ • 觀察日期:_______ • 觀察時間:______至__________

  49. 教學時,教師設計由淺入深、具邏輯性的的教材,並完整呈現教學內容,達到「完整性、有效性」原則,而在教材呈現上稍有疏忽,其表現水準是「良好」

  50. 教學時,教師能顧及學生的經驗背景,特別是其先備知識,能有組織、有條理,以正確清楚、完整、由淺入深、具邏輯性的教材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學習得更具意義達到「完整性、有效性、全面性」原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