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0

促进教育公平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谈松华. 前 言. 教育公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都是现阶段教育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目标。而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刘延东同志提出的: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持续一生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也可以说是涵盖了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要内容。世界银行提到的中国教育的战略性问题是:公平、质量、效率这三个方面。. 主要内容. 促进教育公平 , 满足人民基本教育需求 提高教育质量 , 满足人民优质教育需求 提高教育效率 , 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 一、促进 教育公平 , 满足人民基本教育需求.

barclay-kim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促进教育公平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谈松华

  2. 前 言 教育公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现阶段教育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目标。而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刘延东同志提出的: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持续一生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也可以说是涵盖了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要内容。世界银行提到的中国教育的战略性问题是:公平、质量、效率这三个方面。

  3. 主要内容 • 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基本教育需求 • 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优质教育需求 • 提高教育效率,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

  4. 一、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基本教育需求 1、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两者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其共同目的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 公平与发展的关系是发展观演变的重要内容。早期的发展就是增长,就经济增长而言就是GDP的增长;从增长到发展,就从经济总量的增长,到质量、结构、效率和发展成果的分配。可持续发展则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则总结了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公平与发展的关系是发展观演变的重要内容。早期的发展就是增长,就经济增长而言就是GDP的增长;从增长到发展,就从经济总量的增长,到质量、结构、效率和发展成果的分配。可持续发展则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则总结了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发展观变化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那就是:长期来人们认为效率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因素,而公平则是发展的目的之一。而世界银行在《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中,根据许多研究提出的观点认为:公平同样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增进公平意味着经济运行的效率更高,冲突更少,信任更多,制度更合理,同时对投资和发展方面具有动态的效益。”

  6. 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是根本的、长远的,它不仅影响当代,还会影响后代,即世界银行报告所说的“代际传递”。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是根本的、长远的,它不仅影响当代,还会影响后代,即世界银行报告所说的“代际传递”。 从贫困的理论即福利经济学所言,贫困有两种,一是收入的贫困,一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教育的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能力的剥夺”,会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而这种贫困不是一、两代人就能改变的,按照美国现在的社会流动性(0。6),一个收入为国家平均一半的家庭,需要5代人才能填平这个差距。(P47)

  7. 2、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公平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90年代的“拉美现象” 人均越过1000美元的发展“瓶颈”

  8. 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性发展的时期,在经济持续30年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历史的、区位的、政策的诸多因素的作用,拉大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的差距,社会不公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性发展的时期,在经济持续30年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历史的、区位的、政策的诸多因素的作用,拉大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的差距,社会不公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9. 居民收入结构 • 居民收入吉尼系数:0。472 • 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最高10%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10%家庭收入的9。2倍,比1995年的4。6倍翻了一番;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20%最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收入的6。88倍。

  10. 如果将灰色收入计算进去,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1]。[1]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0611/16361467433.shtml

  11. 居民财产差距 • 2002年城镇居民调查,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金融资产总值的比例为66。4%;户均最低20%家庭的家庭金融资产占总值的比例为1。3%相差51倍。 • 最高收入10%富裕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家庭的比例为1。4%,相差32倍。

  12. 地区和行业差距 • 2004年上海的人均GDP是甘肃的9。3倍,是贵州的13。1倍 • 2003年垄断性行业的人均收入是农林牧行业的2。28倍到4。79倍;某些垄断行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达到10倍以上。

  13. 目前中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中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却相当于中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目前有些行业管理层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达15倍,高的甚至达到了三十多倍。因此即便是在垄断行业,普通职工也没有从这些“增长”分得多少份额。以北京网通、北京电信为例,媒体曾披露,一线装机职工的月工资都在七八百元左右,与2006年7月实行的北京最低工资640元相差无几。目前中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中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却相当于中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目前有些行业管理层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达15倍,高的甚至达到了三十多倍。因此即便是在垄断行业,普通职工也没有从这些“增长”分得多少份额。以北京网通、北京电信为例,媒体曾披露,一线装机职工的月工资都在七八百元左右,与2006年7月实行的北京最低工资640元相差无几。

  14. 教育生均经费差距 • 高等学校:最高北京30633元,最低贵州8103元,相差3。6倍; • 普通中学:最高上海11547元,最低贵州1290元,相差9,4倍; • 小学:最高上海9083元,最低贵州819元,相差11倍。

  15. 、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率农村高于城市,生均拨款的城乡之比有所缩小、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率农村高于城市,生均拨款的城乡之比有所缩小 • 2000-200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小学由413元增加到1014元,年均增长25%,初中由534元增长到1074元,年均增长20%,均高于城市6个百分点。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城乡之比都由1.5:1缩小为1.2:1。

  16. 、农村校舍增长较快,大部分省生均校舍面积城乡基本相近、农村校舍增长较快,大部分省生均校舍面积城乡基本相近 • 2002-2004年,全国农村中小学新建和改造校舍1亿多平方米,农村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4.7平方米增加到5.2平方米;农村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4.8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到2004年,全国大部分省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城乡已基本相近。农村中小学新增校舍质量明显提高,许多校舍由土坯房改建成砖瓦房、楼房

  17. 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较小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较小 • 2002-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从96.7%提高到97.8%,城乡差距从 2.2个百分点缩小为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从95.4%提高97.0%,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由3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中部与东部地区缩小到1个百分点左右。同期,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城乡间、地区间差距也呈缩小态势。

  18. 全国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差距有所缩小全国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 2002-2004年,农村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由2.0台提高到3.2台,增长近60%,建网学校比例由6.3%增加到13.1%。农村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和建网学校比例也有所提高,许多学校计算机配备实现了从无到有。

  19. 主要问题 1、由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 地区差距 城乡差距 学校差距 人群差距

  20. 2、由选择性教育供求矛盾而择校产生的教育不公平 以分择校 以权择校 以钱择校

  21. 3、由教育成本分担引起的教育不公平 民办教育的成本 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 高中教育的成本 职业教育的成本 高等教育的成本

  22. 生均拨款水平,中、西部地区过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生均拨款水平,中、西部地区过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 2004年,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东部地区平均为1874元,西部地区为1017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1.8: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地区平均为304元,西部地区为121元,东、西部地区之比2.5:1。与2000年相比,初中生均拨款东、西部地区之比均有所扩大。小学情况也与之类似

  23.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依然较低,城乡间、地区间差距均较大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依然较低,城乡间、地区间差距均较大 • 2004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农村167元,城乡之比为2.9:1;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农村为269元,城乡之比为1.4:1。

  24. 2004年,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东部地区为382元、中部地区为266元、西部地区为213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1.8:1,东、中部地区之比为1.4:1。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值东部地区为474元、中部地区为289元、西部地区为242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2.0:1,东、中部地区之比为1.6:1,均比2002年有所扩大。2004年,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东部地区为382元、中部地区为266元、西部地区为213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1.8:1,东、中部地区之比为1.4:1。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值东部地区为474元、中部地区为289元、西部地区为242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2.0:1,东、中部地区之比为1.6:1,均比2002年有所扩大。

  25. 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较大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较大 • 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东、西部地区都相差12个百分点。

  26. 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 • 教育公平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要摆在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 • 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制约(美国在两百年教育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7. 第一阶段:让尽可能多的人受尽可能多的教育;第二阶段:让所有的人受基本的教育,让更多的人受更多的教育;第三阶段/;让所有的人受尽可能多的教育。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确定教育公平实现程度和重点;第一阶段:让尽可能多的人受尽可能多的教育;第二阶段:让所有的人受基本的教育,让更多的人受更多的教育;第三阶段/;让所有的人受尽可能多的教育。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确定教育公平实现程度和重点; • 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我国首先要保证机会公平,然后逐步实现过程公平,而结果公平则受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同一结果。

  28. 促进教育公平首先是政府的责任,而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的条件,一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是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即公平地配置公共资源,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资源保证。促进教育公平首先是政府的责任,而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的条件,一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是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即公平地配置公共资源,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资源保证。 在现阶段,政府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的责任:首先是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基本教育权利的公平享有;二是保证弱势群体股票的受教育权利,主要是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低收入群体及残疾人的教育权利;三是创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

  29. 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 ——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承担教育公平的基本责任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改革过于单一的办学体制和教育供给方式,多种形式发展非义务教育

  30. ——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学生资助制度——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学生资助制度 ——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保护弱势群体子女的公平的受教育权,为促进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31. 几个关系 • 公平与质量 • 大众与精英(机会公平——结果公平) • 公平与效率

  32. 二、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优质教育需求 1、质量问题正在成为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高层领导和社会、家庭关注的热点,教育国际竞争的焦点。 我国教育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在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历史性跨越以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的背景下,教育数量扩长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数量和规模大体上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质量问题成为战略重点。

  33. 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学生家长对教育关注的热点集中在优质教育的供给,教育公平的侧重点也是优质教育的机会公平。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学生家长对教育关注的热点集中在优质教育的供给,教育公平的侧重点也是优质教育的机会公平。 党和国家领导对素质教育和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实质上是对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几乎都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问题,教育质量正成为国际教育竞争的焦点。

  34. 2、教育质量问题说到底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胡锦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问题提出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1)世界范围正在经历的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提出前所未有的变革要求。

  35.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 “人类正走向知识社会。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进行历史上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

  36. 知识革命时代的教育国际竞争 “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

  37. (2)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尤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战略性转变,对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转型性变革要求。(2)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尤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战略性转变,对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转型性变革要求。

  38.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战略:改变依靠国际资本与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改变单纯依靠引进装备、技术即“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路线,改变消耗能源、物质资源,牺牲生态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战略:改变依靠国际资本与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改变单纯依靠引进装备、技术即“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路线,改变消耗能源、物质资源,牺牲生态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吸收消化再创新

  39.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许多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40. 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

  41. 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千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42. 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花大量时间跑课题、要经费、写总结。论文质量却无法让人乐观:1993年至2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

  43. 论文数量与质量的不对称问题不可回避。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带来负面影响:一是反映论文质量的指标落后;二是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专利产出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发明专利数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未来我国在资源配置上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发,大幅度提高以专有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加大对需要团队合作攻关的技术创新的支持。

  44.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传统教育体制和方法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 • 创新文化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关键。应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和教育、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

  45.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 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政策寻租”空间仍较大,依靠政策或其他要素获得的超常规发展机遇要比依靠创新容易。因此要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更应压缩“政策寻租”空间,全方位支持企业参与竞争。

  46. (3)面对国际国内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我国教育质量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从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还没有实质性的变革。(3)面对国际国内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我国教育质量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从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还没有实质性的变革。

  47. 进展与问题 • (1)、学历本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导致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偏向有增无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久治不愈。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调查:35%的校长、37%的教师、58%的中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学生早上6点起床的34%,晚上11点半后睡觉的超过40%。假期补课现象比较普遍,中学周末上课平均超过6小时,暑期补课平均超过21天。

  48. 一些城市调查,80%的小学生都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赛班、兴趣班、考级班,多数在两个以上。许多中小学生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因而失去快乐的童年、自由成长的空间个多样性发展的可能。一些城市调查,80%的小学生都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赛班、兴趣班、考级班,多数在两个以上。许多中小学生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因而失去快乐的童年、自由成长的空间个多样性发展的可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