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7

第 三 单 元

第 三 单 元. 语法基本知识. 一、词类活用 二、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古代汉语的虚词. (一)词类活用 1 、关于词类活用 2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3 、名词作状语 4 、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用如一般动词 5 、动词的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名词用如使动 6 、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 7 、动词的为动用法及为动双宾语结构. 1 、关于词类活用. 当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加以灵活运用,或者 临时 作另一类词来使用,或者虽未跨类使用,但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及其语法地位都与平时有所不同,这就是词类活用。. 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

basi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三 单 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三 单 元 语法基本知识

  2. 一、词类活用 • 二、古代汉语的句式 • 三、古代汉语的虚词

  3. (一)词类活用 • 1、关于词类活用 • 2、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 3、名词作状语 • 4、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用如一般动词 • 5、动词的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名词用如使动 • 6、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 • 7、动词的为动用法及为动双宾语结构

  4. 1、关于词类活用 当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加以灵活运用,或者临时作另一类词来使用,或者虽未跨类使用,但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及其语法地位都与平时有所不同,这就是词类活用。 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

  5. 2、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战国策·齐策一》:“於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秦策一》:“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四邻诸侯可朝也。” 注意: 活用是一种临时的、灵活的用法。 兼类词的各种用法都是这个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属性, 是这个词经常性的职能。

  6. 3、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分作几种情况: • 表示动作行为状态、方式的。 • 表示动作行为目的的。 • 表示动作行为处所的。 • 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

  7. (1)普通名词作状语 • Ⅰ用于比喻动作的情态,含“像……一样”的意思。 • Ⅱ用于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含有“像对待(看待)……似的(一样)”的意思。 • Ⅲ用于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处所,翻译时必须据文意加用不同的介词。

  8. Ⅳ用于表示动作行为所用之工具、所取之方式或形式。Ⅳ用于表示动作行为所用之工具、所取之方式或形式。 • Ⅴ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或依据。 • Ⅵ用于表示动作的对象。

  9. 总的来说,凡是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作状语。通常的情况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即使从形式上也不难辨别。但是也应该小心那些省略主语或者根本就是无主句的句子,如:《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总的来说,凡是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作状语。通常的情况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即使从形式上也不难辨别。但是也应该小心那些省略主语或者根本就是无主句的句子,如:《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10. 古汉语中还有某些时间词,它们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与它们平时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它们的这种用法,也是现代汉语所少见的,因此要加以注意。主要表现在:古汉语中还有某些时间词,它们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与它们平时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它们的这种用法,也是现代汉语所少见的,因此要加以注意。主要表现在: • Ⅰ“日”、“月”、“岁”三个词用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前,意为“每日”、“每月”、“每年”,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繁和经常;间或也表示“依日(月、岁)”的意思。如:

  11. Ⅱ“日”、“月”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意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表示逐渐发展。Ⅱ“日”、“月”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意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表示逐渐发展。 • Ⅲ“日”用在句首,意为“往日”或“他日”,用来追溯过去或表示当日以外的日子。 • Ⅳ“时”用在动词前,意为“按时”,偶尔也表示“有时”或“时时”;用在句首,意为“当时”。

  12. 2、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用如一般动词 • (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 Ⅰ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 Ⅱ介词结构前只有名词不见动词者,该名词用如动词(因介宾词组与名词不能互相修饰):介宾结构作动词谓语的补语。

  13. Ⅲ除判断句外,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 Ⅳ能愿动词(能、欲等)后的名词用如动词。 • Ⅴ“所”字后的名词用如动词。

  14. Ⅵ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多用如动词。 • Ⅶ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无修饰或者领属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用如动词。

  15.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别的情况与鉴别方法,难以一一列举。总之,要判断一个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动词,除了考查这个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外,主要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与别的词所结成的句法关系,从而根据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确定的。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别的情况与鉴别方法,难以一一列举。总之,要判断一个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动词,除了考查这个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外,主要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与别的词所结成的句法关系,从而根据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确定的。

  16. ⑵代词、形容词、数词等用如一般动词

  17. 3、动词的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名词用如使动 • ⑴动词的使动用法 • 在通常情况下,谓语动词在句子中是陈述主语支配宾语的。如果一个谓语动词,它在句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所发出,而是由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所发出;而且不是由宾语主动地发出,而是由主语促使宾语被动地发出,那么,这个动词的这种用法便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

  18. ⑵形容词用如使动 • 如果一个形容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后,不但带上了宾语,而且还含有“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一意思,那么,这个形容词也就用如使动。

  19. ⑶名词用如使动 • 如果一个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后,不但带上了宾语,而且还含有“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这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也就用如使动。

  20.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为使动,其形式与一般动宾结构无异,只能根据句意及上下文加以判别。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为使动,其形式与一般动宾结构无异,只能根据句意及上下文加以判别。 • 从形式上来看,使动与一般的动宾关系无多大差别,只能从文意上,即是从上下文、从结构上来区分。

  21. 动词(包括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为使动,一般便都带有宾语,但也有省略了宾语的,这时很容易误解为“自动”,必须特别注意。动词(包括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为使动,一般便都带有宾语,但也有省略了宾语的,这时很容易误解为“自动”,必须特别注意。

  22. ⒋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 • 如果一个形容词或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后,不但带上了宾语,而且含有“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或者“主观上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视同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这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形容词或者名词就用如意动。

  23. 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同样有不出现宾语的,应该注意识别。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同样有不出现宾语的,应该注意识别。

  24. 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与用如使动,形式上并无不同,其差别纯粹在于意义。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与用如使动,形式上并无不同,其差别纯粹在于意义。 • “使动”是使宾语变得怎样或者成为什么,表示的是一种客观的结果; • “意动”是觉得宾语如何如何或把宾语看成什么,表示的是一种主观的认识。

  25. ⒌动词的为动用法及为动双宾语结构 • ⑴动词的为动用法 • 在古汉语中,动词在句中还有一种活用法,叫做“为动用法”。所谓“为动”,乃是指动词和它的宾语的意义关系并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关系。动词的为动用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26. Ⅰ“为”当“给”、“替”来解释,表示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是给(或替)宾语所表示的人干的。Ⅰ“为”当“给”、“替”来解释,表示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是给(或替)宾语所表示的人干的。

  27. Ⅱ“为”当“为了”、“因为”讲,表示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是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而产生的。Ⅱ“为”当“为了”、“因为”讲,表示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是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而产生的。

  28. ⑵为动的双宾语结构 • 所谓为动双宾语结构,就是用如为动的动词后面带有两个宾语:一个近宾语,一个远宾语,对远宾语来说是受动词支配的一般用法,对近宾语来说则是为动用法。

  29. 在为动双宾语结构中,最常使用的动词是“为”。“为”是一个意义非常宽泛的动词,它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和不同的名词性宾语配搭,可有不同的具体涵义。其用作为动亦然。这种为动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为(wéi)”,有时容易误解为介词“为(wèi),宜注意。在为动双宾语结构中,最常使用的动词是“为”。“为”是一个意义非常宽泛的动词,它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和不同的名词性宾语配搭,可有不同的具体涵义。其用作为动亦然。这种为动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为(wéi)”,有时容易误解为介词“为(wèi),宜注意。

  30. 特殊动宾关系不限使动、意动、为动三种。如马中锡《中山狼传》:“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党豺”意谓“与豺结党”。李新魁先生《汉语文言语法》于“词类活用问题的新分析”中,共列“使宾、用宾、属宾、为宾、供宾、置宾、受宾、较宾、视宾、待宾、感宾、涉宾”等十二类,尚不包括“与宾”,可见其类之繁杂。特殊动宾关系不限使动、意动、为动三种。如马中锡《中山狼传》:“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党豺”意谓“与豺结党”。李新魁先生《汉语文言语法》于“词类活用问题的新分析”中,共列“使宾、用宾、属宾、为宾、供宾、置宾、受宾、较宾、视宾、待宾、感宾、涉宾”等十二类,尚不包括“与宾”,可见其类之繁杂。

  31. (二 )古代汉语的句式 •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若干形式 • 1、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 • 在古代汉语里,汉魏以前,判断句是以没有判断词为主要形式的。 • (1)肯定的句式 • 古汉语中不用判断词的肯定句式。

  32. ①主语后直接加上谓语 • 主(+者)//谓(+也) • 这实际上可分为四个小类。 • 主+者+谓//+也 • 主+谓+也 • 主+者+谓 • 主+谓

  33. ②主语//惟(维、繄、伊)+谓语 • 在主谓之间加上惟(维、繄、伊)一类词。

  34. ③在主谓语之间加上即、则、乃这一类词 • 主语//乃(即、则)+谓语(+也)

  35. 2、否定的句式 • 只有一种形式,在主谓之间加非字。 • 主//非+谓语(+也)

  36. (二)使用判断词的判断句 • 1、使用判断词“为”,构成主语//为+宾语

  37. 2、使用判断词“是”,构成主语//是+宾语(+也)2、使用判断词“是”,构成主语//是+宾语(+也) • 判断词“是”在战国初期就有了,到汉代的例子越来越多。但整个古代,判断句用“是”,并没有成为流行形式,没有成为主流。流行形式更多当为“也”字表判断的句子。

  38. 被动句 • 古汉语表被动有三种方式: • (一)意念式 • 意念式被动有时很难区分。

  39. (二)语音式 • 通过变读语音来辨明被动。

  40. (三)语法式 • 借助一定的词语(主要是虚词)来表示被动。古汉语语法式被动句包括四个大类。 • 1、于(於,乎)字句 • 动词+于(乎、於)+施动者 • 这种句式是最早出现的被动句,在西周金文中就已存在,先秦典籍中多用此句式,一直延续到后代,参见238页。

  41. 2、为字句 • 为(+施动者)(+所)+动词 • ①为+施动者+动词。这一种句式产生于春秋时代。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 ②为+动词。这一种句式也产生于春秋时代,例见239页。 • 失礼违命,宜其为禽矣。 • 郭锡良 • 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

  42. ③为+施动者+所+动词 • 这种句式出现于战国末期,一直盛行于后代。“为”是介词,“所”是什么词?“为……所”式,郭锡良认为“所”表被动,是表被动的动词词头。郭在他所编的电大教材中这么认为。朱星、蒋礼鸿等在他们各自的古汉语教材中认为“所”是助词。我们的教材也认为是表被动的助词较合适。

  43. 为所+动词。这种句式出现在秦汉时期,参见教材239页。为所+动词。这种句式出现在秦汉时期,参见教材239页。 • 为字有各种意义,除表被动外,还引进服务对象、目的等,还可作动词。因此是否表被动,要注意辨别。

  44. 3、见字句 • 见+动词(+於+主动者)。这种形式见于春秋时期。参见238页。见为表被动的助动词,要有主动者出现,加上介词“於”引进。 • 动词前“见”除了作助动词表被动外,还可作指代性副词。

  45. 4、被字句 • 被[+主动者(+所)]+动词。 • 被+动词。见于战国末期。参见240页。

  46. 虚词部分参见教材。 • 请注意文选预习。

  47. 第三单元文选 • 1、老子·有无相生 • 2、管子·牧民 • 3、晏子春秋·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 • 4、墨子·尚贤(上) • 5、庄子·逍遥遊 • 6、荀子·天论 • 7、韩非子·说难

  48. 老子·有无相生 •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1];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2],難易相成,長短相形[3],高下相傾[4],音聲相和[5],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6],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7],生而不有,爲而不恃[8],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49. 管子和《管子》 •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鬥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經鮑叔牙的推薦,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實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徵」,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50. 《管子》,旧题春秋齐管仲撰,一般认为系后人托名之作。约成书于战国,《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六篇,列于道家;《隋书·经籍志》列于法家。今存二十四卷,共七十六篇。内容庞杂,以法、道家为主,兼有兵、纵横、阴阳、农家,以及天文、历数、地理、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论述。其中《版法》、《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君臣》等篇言法家,《心术》、《白心》、《内业》等篇言道家,《势》、《七法》、《兵法》、《霸言》、《地图》、《参患》、《制分》、《九变》等篇言兵家,《入国》、《九守》、《立政》、《乘马》诸篇言政治制度,《治国》、《地员》、《轻重》诸篇则是研究先秦经济的重要资料。《管子》,旧题春秋齐管仲撰,一般认为系后人托名之作。约成书于战国,《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六篇,列于道家;《隋书·经籍志》列于法家。今存二十四卷,共七十六篇。内容庞杂,以法、道家为主,兼有兵、纵横、阴阳、农家,以及天文、历数、地理、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论述。其中《版法》、《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君臣》等篇言法家,《心术》、《白心》、《内业》等篇言道家,《势》、《七法》、《兵法》、《霸言》、《地图》、《参患》、《制分》、《九变》等篇言兵家,《入国》、《九守》、《立政》、《乘马》诸篇言政治制度,《治国》、《地员》、《轻重》诸篇则是研究先秦经济的重要资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