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第二讲:科教兴国教育思想

第二讲:科教兴国教育思想. 一、科教兴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科教兴国思想的基本内涵 三、科教兴国思想的主要观点 四、科教兴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科教兴国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视科教使英国最早实现共业化 弘扬科学使法国异军突起 ⒈世界科教兴国 大兴科教使德国后来居上 的基本实践和 科教为本使美国独占熬头 经验 科技立国使日本战后辉煌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二讲:科教兴国教育思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讲:科教兴国教育思想 一、科教兴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科教兴国思想的基本内涵 三、科教兴国思想的主要观点 四、科教兴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2. 一、科教兴国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视科教使英国最早实现共业化 弘扬科学使法国异军突起 • ⒈世界科教兴国 大兴科教使德国后来居上 的基本实践和 科教为本使美国独占熬头 经验 科技立国使日本战后辉煌 • ⒉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因重视教育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 ⒊重视科教事业是党和人民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 • 总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3.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对我们的启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对我们的启示! • 在人类社会的近现代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都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传播,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分不开的。 • 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必须重视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把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性事业来发展。 • 总之,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取决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

  4. 二、科教兴国思想的基本内涵 •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5月6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5. 三、科教兴国思想的主要观点 • 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㈡科技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 ㈢教育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 ㈣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 • ㈤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 • ㈥教育和科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6. 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⒈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 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 •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 ——鲜明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 • ⒉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有这样大幅度 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 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 •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一次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7. ⒊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⑴从生产发展的基础看,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力量。——对生产力各要素进行全面渗透,以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A、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效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离开了用科技武装的劳动者,生产无法进行。 B、现代科学技术对劳动工具的渗透作用日益加强。 C、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宽劳动对象的范围和劳动对象的质量。 • ⑵从生产发展的过程看,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中,科学技术起着先导作用。 生产→技术→科学 科学技术生产 • ⑶从生产发展的结果看,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 20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5%—10%来自科学技术, 到了80年代经济增长60%—80%依靠科学技术. 第二次技术革命

  8. ㈡科技现代化是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 ⒈为什么说科技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 两个方面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的科技状况还比较落后 • ⒉科学技术的落后状况: • ⑴我国的科技 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严重落后 总体水平落后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也不容乐观 • ⑵我国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发明和创造能力不足。 • ⑶我国科技的发展速度也不容乐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建 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在旧中国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这个伟大成就谁也不能否定,谁也无法否定的。但是,必须清醒 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 科学技术的力量还很薄弱,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

  9.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基础在教育。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江泽民 ㈢教育是知识创新和 人才培养的基础

  10. 教育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中 的基础性作用的具体表现 ⒈教育为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科学技术只有被人掌握和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 ——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人才。 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双重历史使命。 ⒊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1. ㈣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㈣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 • ⒈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 ——教育将人类是世世代代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 • 正是教育将前人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精华传递给新的个体生命,使之可以尽快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创造新的历史,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⒉教育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共同发展。 • ⒊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作用。 • 教育是人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决定人现实发展和未来方向的先导性因素。 •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片面依赖经济社会发展→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先导因素和力量。

  12. 如何理解教育是立国之本? •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对于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律制度的创设和实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都起着整体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极为密切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全局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 •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敬部已从单纯依靠人口数量的增加转移到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的开发和技术的革新,,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 所以,我们说教育是立国之本。

  13. ㈤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㈤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 • ⒈关于基础设施建设: • 基础设施建设是“繁荣经济、继往开来的基础所在,或者说它是经济增长的必要 前提。”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埃利诺·奥斯特罗姆 •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经济发展阶段,都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它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 不同的时代基础设施建设表现不同的特征: 物质性基础设施为主——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 知识性基础设施突出——生产力水平较高 的时代

  14. ⒉关于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 基础设施的相关论述: • “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 “殊不知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 • “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 ——邓小平 • 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关键的基础设施。 ——江泽民

  15. ⒊为什么把教育事业列为 国家的基本建设? • ——现代化过程是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化过程、知识化过程、智力化过程。 • ——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知识和人才等智力资源。 • ——只有加速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才能促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目标。 •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所以它是现代化事业的基础设施。

  16. 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

  17. 科教兴国重在落实,要把教育事业真正摆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作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 ⒈以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 ⒉各级领导要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 • ——只要各级领导认真抓,我看教育的事情好办,悲观是没有根据的。扎扎实实抓它几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邓小平 • ⒊要千方百计把教育投入问题解决好。 • 投入不足表现突出: 研发经费:发达国家占GDP·2%,发展中国 家1.5%,我 国不足1%。 教育经费:世界平均占GDP的4%,我国不足3%。 • ⒋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8. ㈠认识意义: 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⑵深化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⑶深化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及功能的认识。 ㈡实践意义: ⑴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⑵教育工作者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⑶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 四、科教兴国思想的意义

  19. 祝大家周末愉快! 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