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3

請君休說長安事:唐代士人與長安城市生活

請君休說長安事:唐代士人與長安城市生活. 講演者:陳登武教授 時間:6月9日 地點:中山女中. 大綱 : 一、開場白:從流行音樂中的「台北」意象談起 二、心靈的故鄉:士大夫的長安意象 三、麻衣如雪:科舉考試與長安士人 四、交遊權貴與干謁仕進:士人的京城生活(1) 五、長安居,大不易:士人的京城生活(2) 六、此中境既無佳處,他處春應不是春:落第士人的心態 七、李娃傳—長安生活的一個側面 八、曲江遊賞:帝國威儀與盛世氣象 九、請君休說長安事:貶逐者的心情 十、九世紀的長安—韓愈的生命史 十一、兩種文人習俗折射下的帝國面貌:賞牡丹與折柳送別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請君休說長安事:唐代士人與長安城市生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請君休說長安事:唐代士人與長安城市生活 講演者:陳登武教授 時間:6月9日 地點:中山女中

  2. 大綱: 一、開場白:從流行音樂中的「台北」意象談起 二、心靈的故鄉:士大夫的長安意象 三、麻衣如雪:科舉考試與長安士人 四、交遊權貴與干謁仕進:士人的京城生活(1) 五、長安居,大不易:士人的京城生活(2) 六、此中境既無佳處,他處春應不是春:落第士人的心態 七、李娃傳—長安生活的一個側面 八、曲江遊賞:帝國威儀與盛世氣象 九、請君休說長安事:貶逐者的心情 十、九世紀的長安—韓愈的生命史 十一、兩種文人習俗折射下的帝國面貌:賞牡丹與折柳送別 十二、客居中國:粟特人與帝國命運

  3. 一、開場白:從流行音樂中的「台北」意象談起一、開場白:從流行音樂中的「台北」意象談起 孤女的願望 作詞:葉俊麟 曲:米山正夫原唱:陳芬蘭 請借問播田的田庄阿伯啊 人塊講繁華都市台北對叼去 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 自細漢著來離開父母的身邊 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 阮想要來去都市做著女工渡日子 也通來安慰自己心內的稀微 請借問路邊的賣煙阿姐啊 人塊講對面彼間工廠是不是貼告示要用人 阮想要來去 我看你猶原不是幸福的女兒 雖然無人替咱安排將來代誌 在世間總是著要自己打算才合理 青春是不通耽誤人生的真義 請借問門頭的辦公阿伯啊 人塊講這間工廠有要採用人 阮雖然也少年攏不知半項 同情我地頭生疏以外無希望 假使少錢也著忍耐三冬五冬 為將來為著幸福甘願受苦來活動 有一日總會得著心情的輕鬆

  4. 二、心靈的故鄉:士大夫的長安意象 • 登觀音臺望城 白居易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 雜曲歌辭 少年行(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 長安秋夜 李德裕 內官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歸。 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

  5. 寄胡餅與楊萬州 白居易 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李商隱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6. 巴陵贈賈舍人 李白 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 聖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賈至 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珮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7. 櫻桃曲  顧況 百舌猶來上苑花,遊人獨自憶京華。 遙知寢廟嘗新後,敕賜櫻桃向幾家。 • 懷春日太液池亭候對(長慶三年) 李紳 宮鶯報曉瑞煙開,三島靈禽拂水迴。 橋轉彩虹當綺殿,艦浮花鷁近蓬萊。 草承香輦王孫長,桃艷仙顏阿母栽。 簪筆此時方侍從,卻思金馬笑鄒枚。

  8. 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王維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遶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迴看上苑花。 雲裡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9. 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 張說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重豔,雞踏蓮花萬歲春。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0. 三、麻衣如雪:科舉考試與長安士人 《通典‧選舉典‧雜議論》: 「隋氏罷中正,舉選不本鄉曲,故里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人不土著,萃處京畿。」 《舊唐書‧魏玄同傳》: 至乃為人擇官,為身擇利,顧親疏而下筆,看勢要以措情。悠悠風塵,此焉奔競;擾擾宦遊,同乎市井。加以厚貌深衷,險如谿壑,擇言觀行,猶懼不周。今使百行九能,折之於一面;具寮庶品,專斷於一司,不亦難矣?

  11. 《舊唐書‧楊綰傳》: 閭井未設,士居鄉土,百無一二,因緣官族,所在耕築,地望繫數百年之外,而身皆東西南北之人焉。 李觀〈與處州李使君書〉: 且士有才與藝,而不北入洛,西入秦,終棄之矣。觀嘗言向同道,勉而速行。 李華〈正交論〉: 近代無鄉里之選,多寄隸京師,隨時聚 散,懷牒自命,積以為常。

  12. 麻衣如雪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16〈柳三變詞〉: 仁宗留意儒雅,務本理道,深斥浮豔虛薄之文。初,進士柳三變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及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其詞曰: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13. 牛希濟〈薦士論〉: 郡國所送群眾千萬,孟冬之月,集於京師,麻衣如雪,紛然滿於九衢。 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書〉: 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力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辭其親。甘窮餓而樂離別者。豈有貳事哉。篤守道而求知也。有位之人。所以休聲茂功。鑠光保大。不絕勳而窮名者。亦無異術焉。

  14. 《全唐文》,卷89,僖宗〈南郊赦文〉: 詞科出身,士林所重。本貴踐歷,漸至顯榮。近者惟扇澆風,皆務躁進。麻衣纔脫,結綬王畿,是能十年宦途。今來半歲遷授,頗為譌弊,須舉重明。自今以後,,進士及第並須滿二周年後,諸道藩鎮及戶部度支鹽鐵及在京諸司方得奏請。

  15. 王讜《唐語林》卷6: 劉虛白與太平裴坦相知。坦知舉,虛白就試,因投詩曰:「三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燭一般風。不知人世能多許,由著麻衣待至公。」坦感之,與及第。 • 《全唐詩》,卷545,劉得仁〈省試日上崔侍郎四首〉: 衣上年年淚血痕,只將懷抱訴乾坤。 如今主聖臣賢日,豈致人間一物冤。 如病如癡二十秋,求名難得又難休。 回看骨肉須堪恥,一著麻衣便白頭。 戚里稱儒愧小才,禮闈公道此時開。他 人何事虛相指,明主無私不是媒。 方寸終朝似火然,為求白日上青天。 自嗟辜負平生眼,不識春光二十年。

  16. 《全唐詩》,卷682,韓偓〈及第過堂日作〉: 早隨真侶集蓬瀛,閶闔門開尚見星。龍尾樓臺迎曉日,虌頭宮殿入青冥。 暗驚凡骨升仙籍,忽訝麻衣謁相庭。百辟斂容開路看,片時輝赫勝圖形。 • 李山甫〈下第臥疾寄盧員外召遊曲江〉:麻衣未掉渾身雪,皂蓋難遮滿面塵。

  17. 放榜 • 放榜日 徐夤 喧喧車馬欲朝天,人探東堂榜已懸。 萬里便隨金鸑鷟,三台仍借玉連錢。 花浮酒影彤霞爛,日照衫光瑞色鮮。 十二街前樓閣上,卷簾誰不看神仙。 (玉連錢:作者原注「南海相公此時在京,蒙借鞍馬人僕」)。 • 看牓日 劉滄 禁漏初停蘭省開,列仙名目上清來。 飛鳴曉日鶯聲遠,變化春風鶴影回。 廣陌萬人生喜色,曲江千樹發寒梅。 青雲已是酬恩處,莫惜芳時醉酒杯。

  18. 及第後作 袁皓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侶,江海回思耕釣人。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嶮津。 • 及第後呈朝中知己 李旭 凌晨曉鼓奏嘉音,雷擁龍迎出陸沈。金榜高懸當玉闕,錦衣即著到家林。 真珠每被塵泥陷,病鶴多遭螻蟻侵。今日始知天有意,還教雪得一生心。 • 孟郊〈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19. 新進士 • 《全唐文‧唐文拾遺》,卷90,昭宗〈特敕新進士授官制〉: 念爾登科之際,當予反正之年,宜降異恩,各膺寵命。 • 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洎百道判,新進士競相傳於京師矣!

  20. 關試 《唐摭言》卷3〈關試〉: 吏部員外於南省試判兩節。試後授春關。謂之關試。諸生謝恩。其日稱門生。謂之一日門生。自此方屬吏部矣。 • 《全唐詩》,卷509,顧非熊〈關試後嘉會里聞蟬感懷呈主司〉: 昔聞驚節換,常抱異鄉愁。今聽當名逐,方歡上國遊。 吟纔題樹午,風已報庭秋。並覺聲聲好,懷恩忽淚流。

  21. 《全唐詩》,卷592,曹鄴〈關試前送進士姚潛下第歸南陽〉:《全唐詩》,卷592,曹鄴〈關試前送進士姚潛下第歸南陽〉: 馬嘶殘日沒殘霞,二月東風便到家。莫羨長安占春者,明年始見故園花。 • 《全唐詩》,卷693,杜荀鶴〈關試後筵上別同人〉: 日午離筵到夕陽,明朝秦地與吳鄉。同年多是長安客,不信行人欲斷腸。

  22. 李商隱〈上令狐相公狀〉: 前月七日過關試訖,伏以經年滯留,自春宴集,雖懷歸若無其長道,而適遠方俟於聚糧,即以今月二十七日東下。 • 《唐會要》卷82〈考下〉: (大中六年七月,考功奏):請准吏部告身,及禮部春關牒,每人各出錢收贖,其得殊考者,出一千文。

  23. 《全唐文‧唐文拾遺》,卷10,後唐明宗〈舉人試判不得祇書未詳敕〉:《全唐文‧唐文拾遺》,卷10,後唐明宗〈舉人試判不得祇書未詳敕〉: 每年訪聞及第舉人。牒送吏部關試。判題雖有。判語全無。所見各書未詳。仍或正身不至。如斯乖謬。須議去除。此後應開送舉人。委南曹官准格考試。如是進士并經學及第人。曾親筆硯。其判語即須緝搆文章。辨明治道。如是無文章。許直書其事。不得祇書未詳。如關試時正身不到。又無請假字。即牒貢院申奏停落。

  24. 前進士: 《通鑑‧唐紀》德宗貞元十一年: 初,陽城自處士徵為諫議大夫,見二百三十二卷二年。處,昌呂翻。拜官不辭。未至京師,人皆想望風采,曰:「城必諫諍,死職下。」及至,諸諫官紛紛言事細碎,天子益厭苦之。而城方與二弟及客日夜痛飲,人莫能窺其際,皆以為虛得名耳。前進士河南韓愈作爭臣論以譏之,爭,讀曰諍。城亦不以屑意。

  25. 《通鑑‧唐紀》憲宗元和三年: 夏,四月,上策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舉人,伊闕尉牛僧孺、陸渾尉皇甫湜、陸渾縣,春秋陸渾戎所居也。東魏置伊川郡,領南陸渾縣,隋開皇初廢,改縣曰伏流,大業初改曰陸渾,唐屬洛州。前進士李宗閔皆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李宗閔擢進士,調華州參軍,故曰 前進士。

  26. 劉禹錫〈送前進士蔡京赴學究科〉(時崔相公、楊尚書掌選。)劉禹錫〈送前進士蔡京赴學究科〉(時崔相公、楊尚書掌選。) 耳聞戰鼓帶經鋤,振發聲名自里閭。已是世間能賦客,更攻窗下絕編書。 朱門達者誰能識,絳帳書生盡不如。幸遇天官舊丞相,知君無翼上空虛。 • 白居易〈長恨歌‧序〉:「前進士陳鴻撰長恨歌傳」。 李紳〈憶過潤州‧序〉: 元和二年,余以前進士為鎮海軍書奏從事。秋九月兵亂,余以不從書奏飛檄之詐,遭庶人李錡暴怒,腰領不殊者再三。後軍平,尚書李公欲具事以聞。余以本乃勢節,非欲求容,請罷所奏。

  27. 《全唐詩》,卷667,韓儀〈記知聞近過關試〉:《全唐詩》,卷667,韓儀〈記知聞近過關試〉: 短行軸了付三銓,休把新銜惱必先。今日便稱前進士,好留春色與明年。 • 《通鑑‧唐紀》僖宗廣明元年: 辛未,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鄭從讜同平章事,充河東節度使。康傳圭既死,河東兵益驕,故以宰相鎮之,使自擇參佐。從讜奏以長安令王調為節度副使,前兵部員外郎、史館脩撰劉崇龜為節度判官,前司勳員外郎、史館脩撰趙崇為觀察判官,前進士劉崇魯為推官。進士及第而於時無官,謂之前進士。時人謂之小朝廷,言名士之多也。 • 洪邁《容齋隨筆‧容齋續筆》〈貽子錄〉條: 及吏部給春關牒,便稱前鄉貢進士,大略有與今制同者。

  28. 聞喜宴 • 《全唐文》,卷856,盧損〈請停春關宴奏〉: 天成二年二月敕:每年進士,合有聞喜宴春關宴,牒用綾紙並官給。臣等以舉人既成名第,宴席所費屬私,況國用未充,枉有勞費,請依舊制不賜。

  29. 四、交遊權貴與干謁仕進:士人的京城生活(1)四、交遊權貴與干謁仕進:士人的京城生活(1) • 近試上張籍水部(一作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 張籍 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30. 補註1:朱慶餘後來在唐敬宗寶歷二年(826)考取進士。補註1:朱慶餘後來在唐敬宗寶歷二年(826)考取進士。 補註2: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擊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

  31. 李貽孫〈故四門助教歐陽詹文集序〉: 歐陽君生於閩之里……服聖人之教,慕愷悌之化,達君臣父子之節。忠孝之際,惟恐不及。操筆屬詞,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甚易,由是振發於鄉里之閒。建中貞元時,文詞崛興,遂大振耀,甌閩之鄉,不知有他人也。會故相常衮來為福之觀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頗嗜誘進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為芝英,每有一作,屢加賞進。遊娛燕饗,必召同席。君加以謙德,動不踰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於江淮,且達於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尋而陸相贄,知貢舉,搜羅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無倫比,故君名在榜中。常與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韓侍郎愈、李校書觀,洎君並數百歲傑出,人到於今伏之。君之文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於理故言多周詳,切於情故敘事重復,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

  32. 歐陽詹〈上鄭相公書〉: 人生固然,殊不以有為而為也。幸屬昭代,以此官人,敬趨條目,遂希詮擇。五試於禮部,方售鄉貢進士;四試於吏部,始授四門助教。夫人百行庶幾,萬事留心。不仕則已,仕則冀就高衢遠途,展其素蓄,垂名於後代,播美於當時,匪徒利斗粟、希片帛、救寒暑、給朝夕也。所以利斗粟希片帛者,不能無之,其將百行庶幾,萬事留心之流,有所分別也,某非斯人之徒歟?其慕彼人之徒歟?企夫高衢遠途也。噫!四門助教,限以四考,格以五選,十年方易一官也。自茲循資歷級,然得太學助教,其考選年數,又如四門,若如之,則二十年矣!自茲循資歷級,然得國子助教,其考選年數,又如太學,若如之,則三十年矣!三十年間,未離助教之官。人壽百歲,七十者希?某今四十年有加矣,更三十年於此,是一生不覩高衢遠途矣。……嗚呼!今之高懸爵祿,廣設名位,實待乎德行與乎能事也。德行也者,孝悌也,忠信也,不可於公堂斯須而得試也。須漸乎父母昆弟之言,洽乎州閭鄉曲之譽。某遠人也,父母昆弟,居萬里之外;州閭鄉曲,在三江之南。孝悌之言,無由漸朝廷之耳;忠信之譽,莫得洽闕下之聞也。……但父母昆弟自相知,州閭鄉曲自相許,於海隅嶺徼,奈拳拳之身何。……朝無一命之親。路無迴眸之舊。

  33. 李翱〈送馮定序〉: 馮生自負其氣而中立,上無援,下無交,名聲未大耀於京師。生信無罪,是乃時之人,見之者或不能知之,知之者則不敢言,是以再舉進士,皆不如其心。 • 劉禹錫〈故荊南節度推官董府君墓誌銘〉: 既而以士相見之禮成,與之言,能言墳典,數旁捃百氏之學。弱年嗜屬詩,工奕棋,用是索合於貴游,多所慰薦。

  34. 《舊唐書‧韋溫傳》: 韋溫字弘育,京兆人。祖肇,吏部侍郎。父綬,德宗朝翰林學士,以散騎常侍致仕。綬弟貫之,憲宗朝宰相,自有傳。溫七歲時,日念毛詩一卷。年十一歲,應兩經舉登第。釋褐太常寺奉禮郎。以書判拔萃,調補祕書省校書郎。時綬致仕田園,聞溫登第,愕然曰:「判入高等,在羣士之上,得非交結權幸而致耶?」令設席於庭,自出判目試兩節。溫命筆即成,綬喜曰:「此無愧也。」調授咸陽尉。

  35. 王冷然〈論薦書〉(上書張說): 僕竊謂今之得舉者,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其不得舉者,無媒無黨。有行有才,處卑位之閒,仄陋之下,吞聲飲氣,何足算哉? • 《舊唐書‧薛登傳》: 今之舉人,有乖事實。鄉議決小人之筆,行修無長者之論。策第喧競於州府,祈恩不勝於拜伏。或明制纔出,試遣搜敭,驅馳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上啟陳詩,唯希欬唾之澤;摩頂至足,冀荷提攜之恩。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覓為自求之稱,未是人知之辭。察其行而度其材,則人品於茲見矣。徇己之心切,則至公之理乖;貪仕之性彰,則廉潔之風薄。

  36. 《舊唐書‧高郢傳》: 時應進士舉者,多務朋游,馳逐聲名;每歲冬,州府薦送後,唯追奉讌集,罕肄其業。郢性剛正,尤嫉其風,既領職,拒絕請託,雖同列通熟,無敢言者。志在經藝,專考程試。凡掌貢部三歲,進幽獨,抑浮華,朋濫之風,翕然一變。

  37. 李觀〈與房武支使書〉: 觀靜居養晦,束髮初冠,累受郡薦,不隨計偕。直以無親於權右,寡譽於鄉曲,陸行闕徒御,長邁匱資用,每西顧而笑,知難入身,徘徊斂歌,罔自酸念。嘗聞古聖欲濟先濟物,欲達先達人,卞和再刖足而不去,欲濟物也。禽息一碎首而不愪,思達人也。側見昨者此州舉人陳昌言、朱公薦、戴察,並以才獲送而不果往,或以親老而惜養,或以家貧而莫進,相會而議,不知所安。群吟動風,聚泣成沼。況秋節轉厲,羈心益雄。恨天下丈夫,不可投刺。碌碌之類,雖投奚為?惟公秉干將之利,挻荊楚之秀,方釣名之日,亢得路之地。觀輒欲遂君子之美,張小人之謀。

  38. 其陳昌言等,執事誠肯徹重味於膳夫,抽月俸於公府,實數子之囊,備二京之糧,則公之德聲,日播千里。魯衛之客,爭趨其門,亦可謂委能於聖朝,豈止殺身而已矣?言用與不用,公其度之。不然,則言之於有司,取我王稅,量其豐省,贍其所須,亦足明非常人有非常之事。……公若輕財惜施,輕士不卹,使觀之言如水投石,則行垂涕唯唯而退,,言公輕財惜施者。若公府之積粟腐貫朽,曾不振窮貸乏,而多為曲贖小吏,狗鼠薦蠹,鮮不千百,豈不輕財惜施歟?又言輕士不卹者,則陳朱戴者,銳力詞翰,腹歉翅折,不能達颺,而執事高視,蔑有救心,豈非輕士不卹歟?其陳昌言等,執事誠肯徹重味於膳夫,抽月俸於公府,實數子之囊,備二京之糧,則公之德聲,日播千里。魯衛之客,爭趨其門,亦可謂委能於聖朝,豈止殺身而已矣?言用與不用,公其度之。不然,則言之於有司,取我王稅,量其豐省,贍其所須,亦足明非常人有非常之事。……公若輕財惜施,輕士不卹,使觀之言如水投石,則行垂涕唯唯而退,,言公輕財惜施者。若公府之積粟腐貫朽,曾不振窮貸乏,而多為曲贖小吏,狗鼠薦蠹,鮮不千百,豈不輕財惜施歟?又言輕士不卹者,則陳朱戴者,銳力詞翰,腹歉翅折,不能達颺,而執事高視,蔑有救心,豈非輕士不卹歟?

  39. 彥衛《雲麓漫鈔》卷8: 唐之舉人,先藉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然後以所業投獻;踰數日又投,謂之溫卷,如幽怪錄、傳奇等皆是也。蓋此等文備體,可以見史才、詩筆、議論。至進士則多以詩為贄,今有唐詩數百種行於世者是也。王荊公取而刪為唐百家詩。或云,荊公當冊取時,用紙帖出付筆吏,而吏憚於巨篇,易以四韻或二韻詩,公不復再看。余嘗取諸家詩觀之,不惟大篇多不佳,餘皆一時牽課以為贄,皆非自得意所為,故雖富而猥弱。今人不曾考究,而妄譏刺前輩,可不謹哉!

  40. 王維干謁的故事 先看一張王維的簡要履歷: 715玄宗開元三年 王維十五歲。離家赴長安。 716玄宗開元四年 王維十六歲。在長安。 717玄宗開元五年 王維十七歲。在長安,間至洛陽。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18玄宗開元六年 王維十八歲。在長安。 719玄宗開元七年 王維十九歲。在長安。七月,赴京兆府試。 720玄宗開元八年 王維二十歲,在長安。春,就試吏部,落第。是年,每從岐王範等游宴。 721 玄宗開元九年 王維二十一歲。是春,擢進士第,解褐為太樂丞。

  41. 王維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閑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時進士張九臬聲稱籍甚,客有出入公主之門者,為其地,公主以詞牒京兆試官,令以九臬為解頭。維方將應舉,言于岐王,仍求焉。子之舊詩清越者可錄十篇,琵琶新聲之怨切者可度一曲,後五日至吾。維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謂曰:子以文士請謁貴主,何門可見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維曰:「謹奉命。」岐王乃出錦繡衣服,鮮華奇異,遣維衣之,仍令齎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貴主出內,故攜酒樂奉宴。」即令張筵,諸令旅進。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顧之,謂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獨奉新曲,聲調哀切,滿坐動容。公主自詢曰:「此曲何名?」維起曰:「號鬱輪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於詞學,無出其右。公主尤異之。則曰:「子有所為文乎?」維則出獻懷中詩卷呈公主。王維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閑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時進士張九臬聲稱籍甚,客有出入公主之門者,為其地,公主以詞牒京兆試官,令以九臬為解頭。維方將應舉,言于岐王,仍求焉。子之舊詩清越者可錄十篇,琵琶新聲之怨切者可度一曲,後五日至吾。維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謂曰:子以文士請謁貴主,何門可見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維曰:「謹奉命。」岐王乃出錦繡衣服,鮮華奇異,遣維衣之,仍令齎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貴主出內,故攜酒樂奉宴。」即令張筵,諸令旅進。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顧之,謂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獨奉新曲,聲調哀切,滿坐動容。公主自詢曰:「此曲何名?」維起曰:「號鬱輪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於詞學,無出其右。公主尤異之。則曰:「子有所為文乎?」維則出獻懷中詩卷呈公主。

  42. 公主既讀,驚駭曰:「此皆兒所誦習,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維風流蘊藉,語言諧戲,大為諸貴之欽矚。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為解頭,誠為國華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應舉?」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托張九臬矣。」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托。」顧謂維曰:「子誠取,當為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出《集異記》)公主既讀,驚駭曰:「此皆兒所誦習,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維風流蘊藉,語言諧戲,大為諸貴之欽矚。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為解頭,誠為國華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應舉?」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托張九臬矣。」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托。」顧謂維曰:「子誠取,當為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出《集異記》)

  43. 杜牧干謁的故事 王定保《唐摭言‧雜記》,卷15: 崔郾侍郎既拜命,於都郡試舉人,三署公卿,皆祖於長樂傳舍,冠蓋之盛,罕有加也。時吳武陵任太學博士,策蹇而至,郾聞其來,微訝之,乃離席與言。武陵曰: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天子選才俊,武陵敢不薄施塵露。向者偶見大學生數十輩,揚眉抵掌讀一卷文書,就而觀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若其人,真王佐才也。侍郎官重,恐未暇披覽,於是縉笏,朗宣一遍。郾大奇之。武陵請曰:侍郎與狀頭。郾曰:已有人。武陵曰:不然,則第三人。郾曰:亦有人。武陵曰:不得已。即第五人,郾未遑對。武陵曰:不爾,卻請此賦。郾應聲曰:敬依所教。既即席,白諸公曰:適吳太學以第五人見惠。或曰:為誰?曰:杜牧。眾中有以牧不拘細行問之者。郾曰:已許吳君。牧雖屠狗,不能易也。

  44. 孟棨《本事詩》卷3:杜舍人牧,弱冠成名。當年制策登科,名振京邑。嘗與一二同年城南遊覽,至文公寺,有禪僧擁褐獨坐,與之語,其玄言妙旨,咸出意表。同杜姓字,具以對之。又云:「修何業?」傍人以累捷誇之,顧而笑曰:「皆不知也。」杜嘆訝,因題詩曰:「家在城南杜曲傍,兩枝仙桂一時芳。禪師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意味長。」孟棨《本事詩》卷3:杜舍人牧,弱冠成名。當年制策登科,名振京邑。嘗與一二同年城南遊覽,至文公寺,有禪僧擁褐獨坐,與之語,其玄言妙旨,咸出意表。同杜姓字,具以對之。又云:「修何業?」傍人以累捷誇之,顧而笑曰:「皆不知也。」杜嘆訝,因題詩曰:「家在城南杜曲傍,兩枝仙桂一時芳。禪師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意味長。」

  45. 李翱〈感知己賦〉: 貞元九年,翱始就州府之貢舉人事。其九月,執文章一通,謁於右補闕安定梁君。是時梁君之譽塞天下,屬詞求進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門下者,蓋無虛日。梁君知人之過也,亦既相見,遂於翱有相知之道焉。……十一月,梁君遘疾而歿,翱漸遊於朋友公卿間,往往皆曰:「吾久籍子姓名於補闕梁君也。」 • 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 愈再拜。布衣之士,身居窮約。不借勢於王公大人,則無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業顯著,不借譽於布衣之士,則無以廣其名。是故布衣之士,雖甚賤而不諂;王公大人,雖甚貴而不驕,其事勢相須,其先後相資也。

  46. 蕭穎士〈贈韋司業書〉: 月日。潁川男子蕭穎士,敢復書於京兆韋夫子(按:即韋述)足下。嗟乎!事有勇於昔聞而怯於今見,有求之累月而棄之一言。其勇於昔聞而怯於今見者,固見之不厭其成也;求之累月而棄之一言者,固言之未通其情也,難進為志士之節。知音實盛名之選,可不謂難哉?必也道不磷於進取之幾,交可判於言談之分,雅心特達,中義不回者能之。由是而其來也必審於幾,其去也必揆於分。鳥能擇木,木不能擇鳥,離合是非之跡,在主不在客。則僕之所以怯,乃足下之所以難也。嗚呼!將見不見,聞不聞,惟難!僕所以盤桓顧望,且累月焉,惜知音之至希,一絕不再也。泳然不謁,幸不怪乎?僕家業山東,非舉選時,不至三輔。而倏來忽往,亦已再三。一昨遇謝官,乃不知門下省與朝堂所在。足下試以此等事相對,豈輕於進退者耶?而願託深期,積有年矣!幼小日曾竊窺足下所著兩京新記,長來追思,實為善作人,所知殷晉,亟接清言,僕幸因之,飽於餘論,思心諫遲,以日為年。頃數歲前,足下新除吏部郎中,時曾與都省之間昧然一謁,足下亦頗垂顧接,而今得無忘耶?豈或念此,便謂僕為輕於造詣者也。僕往時之舉,誠復輕率。然自足下,則有固求而不至者焉。足下誠問僕於衡軸諸公,必知未有一人言僕造其門矣!以正月二十五日至自東京,參後迨茲,遽承足下屢垂訪引,又賢弟曾一陪宴席,貴壻徐子,舊所交歡,豈不足假延譽於門庭,披舊積於心腑耶?何曩之不能往也如此?所謂勇於昔聞而怯於今見者矣!

  47. 任華〈與庾中丞書〉: 丞閤下。公久在西掖,聲華滿路。一昨遷拜中憲,臺閣生風,甚善甚善。華竊有所怪,請試言之。何者?華自去冬拜謁,偏承眷顧,幸辱以文章見許,以補衮相期,眾君子聞之當信矣!華頃陪李太僕詣闕廷,公乃謂太僕曰:「任子文辭,可為卓絕。負冤已久,何不奏與太僕丞?」華也不才,皆非所望。然公之相待,何前緊而後慢若是耶?豈華才減於前日,而公之恩遇薄於茲辰?退思服念,良增歎惋耳!況華嘗以三數賦筆奉呈,展手劄云:「足下文格,由來高妙,今所寄者,尤更新奇。公言之次,敢忘推薦?」朝廷方以振舉遺滯為務,在中丞今日得非公言之次乎。當公言之次,曾不聞以片言見及,公其意者豈欲棄前日之信乎?華本野人,常思漁釣尋常,杖策歸乎舊山。非有機心,致斯扣擊。但以今之後進,咸屬望於公,公其留意焉。不然,後進何望矣?任華頓首。

  48. 任華〈與京尹杜中丞書〉: 中丞閤下。……僕到京輦,常以孤介自處,終不能結金張之援,過衛霍之廬。苟或見招,輒以辭避。……一昨不意,執事猥以文章見知,特於名公大臣,曲垂翦拂,由是以公為知已矣!亦嘗造詣門館,公相待甚厚,談笑怡如。僕由是益知公懿德宏遠,必能永保貞吉,而與人有終始之分。不然,何乃前日輒不自料,而有祈丐於公哉?若道不合,雖以王侯之貴,親御車相迎,或以千金為壽,僕終不顧,肯策款段崎嶇傍人門庭開強言乎?矧僕所求不多,公乃曰亦不易致。即當分減,然必若易致,則已自致矣!安能煩於公?……今明公位高望重,又居四方之地,若輕於信而薄於義,則四方無所取。惟公留意耳。任華頓首。

  49. 韓愈〈上考功崔虞部書〉: 凡在京師,八九年矣!足不跡公卿之門,名不譽於大夫士之口。始者謬為今相國所第,此時惟念,以為得失固有天命,不在趨時。而偃仰一室,嘯歌古人。今則復疑矣!未知夫天竟如何?命竟如何?由人乎哉?不由人乎哉?欲事干謁,則患不能小書,困於投刺,欲學為佞,則患言訥詞直,卒事不成。徒使其躬儳焉而不終日,是以勞思長懷,中夜起坐,度時揣已,廢然而返。

  50. 五、長安居,大不易:士人的京城生活(2) • 李觀〈與吏部奚員外書〉: 甚痛者,莫若羈旅。曷有帝城之下,薪如桂,米如瓊。僕人不長三四尺,而僦瘦驢以求食。有時不食,人畜問日,曛黑未還,則令憂駭。一日不為,則便失飡。第五倫靈臺中,靈輒翳桑下,不甚於此。觀寄國子監時,又聞舉子其艱苦憔悴者,雖有鏗鍧其才,不如齧肥躍駿足黨與者。 • 李觀〈報弟兌書〉: 吾違養以來不忘歸。歸而無名。為親之羞。困而行之。窮苦日尋。俛而自安。窮則可也。流親之羞。歸不可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