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行動研究法的原理與經驗分享

行動研究法的原理與經驗分享. 主講者:張雪君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副教授 時間: 10/12/2011 地點:中山醫學大學. 大綱. 社會行動 的 類型 行動者 與 能動性( agent & agency ) 例一 、 家族的社會流動 例二 、 日久他鄉是故鄉 例三 、 麥鄉 行動研究法 的 特色 行動研究法 與 課堂教學. 行動者類型-宗教追尋者. 類型: 1. 虔誠的信眾 2. 觀光客 3. 綜合型 4. 宗教啦啦隊 對這一群人而言,所經驗到的宗教儀式之意義與本質為何?. 「行動」背後的意義.

bia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行動研究法的原理與經驗分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行動研究法的原理與經驗分享 主講者:張雪君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副教授 時間:10/12/2011 地點:中山醫學大學

  2. 大綱 • 社會行動的類型 • 行動者與能動性(agent &agency) 例一、家族的社會流動 例二、 日久他鄉是故鄉 例三、 麥鄉 • 行動研究法的特色 • 行動研究法與課堂教學

  3. 行動者類型-宗教追尋者 • 類型: 1.虔誠的信眾 2.觀光客 3.綜合型 4.宗教啦啦隊 • 對這一群人而言,所經驗到的宗教儀式之意義與本質為何?

  4. 「行動」背後的意義 • 社會行動的四種主要形式: 1.目的理性式行動:採取精確手段以達成特殊目的 2.價值理性式行動:信守某一行為內在之價值 3.情感式行動:情緒行為 4.傳統式行動:出於習俗 一種行動有可能是上述幾種類型的 結合 (蔡筱穎等譯,1996:76-77)

  5. 行動者與能動性(一) • 社會環境提供機會但也有其限制,因此行動者必須展現其能動性尋求限制中蘊含的可能性,掌握社會的機會與克服生存環境的限制 。 • 行動者有能力面對未預料且不斷更新的狀況,在不同的社會場域裡,社會行動者知道調整目標和手段來獲取稀有資源 。 (孫智綺譯,2002)

  6. 行動者與能動性(二) 例一、家族的社會流動 神岡鄉 陳五協家族 例二、 日久他鄉是故鄉 東南亞籍女性新移民 例三、 麥鄉 小麥文化產業

  7. 例一 神岡鄉 陳五協家族 • 當十五世陳歡於乾隆年間自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渡海來台,定居神岡庄下溪洲后寮、后壁庄,乃今之豐洲、神洲、溪洲等三村。 • 道光年間由其五子-天來、佳、漢、策、荐組成「陳五協」共同出資開鑿「下溪洲圳」,由葫蘆墩圳舊二埤引水,灌溉大湳、下溪洲等田地。至清末,上、下埤以及下溪洲圳主權全歸霧峰林烈堂等八人所有。後來日人據台,為官方收買改為公共埤圳,而成立豐原水利組合。 • 根據二十一世陳耀輝與二十世陳光雄表示,當初其先祖在下溪洲開發約兩百多甲的土地,家族中的人數佔下溪洲人口的四分之一強。

  8. 例二 新移民的動機:個案一 • 阿芳:「來台八年,小孩唸國一。娘家生活很苦,白天要幫父母工作,晚上還要做加工。鄰居很多嫁來臺灣,她們回去說台灣生活很好很幸福,老公很疼愛老婆。我是長女,還有個哥哥和妹妹,娘家生活很苦,應該要跟父母分攤這樣的狀況,要幫助我父母。」(越南籍)

  9. 新移民的動機:個案二 • 阿彩:「原來在家鄉幫父母種田,種田很辛苦。要走10公里去湄公河洗澡,湄公河裡有豬、羊,要跟豬、牛一起洗澡。我是女生,這樣太不公平了,會被看到... 自己的朋友嫁到臺灣,帶先生、小孩回去,快快樂樂的。臺灣生活過得很好,大家幫幫忙,不會欺負老婆。我跟媽媽說:『我要嫁到臺灣!』,我媽媽說:『好啊!看你自己!』」(柬埔寨)

  10. 迎娶新移民的臺灣先生 • 描述他前往越南迎娶的情形: • 「一個禮拜內閃電結婚,距離胡志明市三個小時的車程,坐小船、小車過去。洗澡是在外面洗澡,因為你是台灣人,所以給你一塊布圍起來。當地人水噴一噴,香皂抹一抹,跳到河裏就洗好了。上廁所也是很克難,圍著木板,下面有一條小河,就蹲在木板上面…」

  11. 南越地區:胡志明市 • 位於湄公河出海口的港口,逐漸發展成國際商港以及越南第一大城。 • 原來的名稱是「西貢」 ,1975年越共打敗南越政府將此地改名為胡志明市,以紀念越共領導人胡志明。 • 法國人在越南統治時期的政治中心, 由南向北擴張其勢力。 • 法式建築:大教堂、百年郵政局、市政廳 (顧長永,2007 : 143-145)

  12. 例三:麥鄉

  13. 「行動研究」的循環 問題、想改變 採取做法、策略 結果、發現

  14. 研究步驟 發現問題(來自實務經驗、現有理論、社會脈絡) 界定與分析問題 閱覽文獻 草擬計畫 提出結論報告 採取後續行動 蒐集資料 實施計畫 分析資料 資料來源: 張世平,1991; 蔡美華譯, 2008

  15. 知識類型:實務知識 (practical knowledge) • 屬於Michael Polanyi 所說的隱微知識(tacit knowledge) 。 • 擁有知識的人所知道的比能說出來的多。 • 這種知識隱藏在身體和腦裡,很難捕捉、很難歸類,因此也很難教導。 (資料來源:陳美玉,2002: 43; 畢恆達,2005: iv 。)

  16. 教室行動研究 • 面臨教學現場的問題或不確定性 • 對現象的分析與了解 • 採取策略 • 做改變 • 預期結果:與學生視野交融,心心相映, 達到互為主體性的理解。 • 反思:行動是否有效

  17. 「教室行動研究」:雲林個案 • 緣起:行動的起點 • 行動啟航:目標、計畫 • 教學現場 • 結果的反思 • 行動續航

  18. 學習者的本質 • 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 • 人類理性思維的限制 • 指引我們注意人類行為不理性與情感導向的部分 • 人的行動受到個人無法意識到的心靈所決定 (吳沛嶸譯,2009)

  19. 行動研究法的特色(一) • 為一連串學習與行動的循環過程,包括計畫、行動、觀察與反省。 • 將實際做法(practice)以具體、明確的方式並用相關證據或資料來呈現。 • 如此才容易反省、討論與重新建構。 • 填補理論與實務的距離。 espoused theory a researcher-described theory (Kemmis & McTaggart, 2000: 571)

  20. 行動研究法的特色(二) • 屬於一種局內人的研究形式:參與者能同時從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觀點來看待現象。 • 是一種集體的自我反省探究 • 被視為促進教師專業知識成長的工具 • 幫助實務工作者發現限制他們自我發展與自我決定的非理性、非正義的社會結構,達到自我解放的研究。 (Kemmis & McTaggart, 2000 ;Zeichner & Noffke, 2001)

  21. 其他特色(一) 1.探究實務工作人員所認定的困難問題。 2.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3.這些問題需要實際的回應。 4.直到探究過程的展開,行動研究不輕易對實際情況下定論。 5.行動研究的目的是為幫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問題情境。 6.行動研究應用個案研究的方法,企圖說明事情發生的經過與原委。 7.個案研究的報告乃是站在現場參與者(例如老師、學生)的觀點。

  22. 其他特色(二) 8.行動研究使用的語言,乃是參與者每天的日常對話語言。 9.行動研究的效度是建立在參與者間未受拘束的對話言談。 10.方案進行中,支援團體與行動者間的資訊交換必須是暢通無阻的。 11.以工作情境中的對象為主。 12.研究方法處理具有彈性,可隨時修改。 資料來源:甄曉蘭,2003

  23. 行動的障礙(一):教學的實際考量 • 學生的興趣與能力 • 教學進度的壓力 • 學生成績的壓力 • 教師的工作量 publish or perish 學生 社會期望 教師

  24. 行動的障礙(二) • 意願與給予承諾的投入(willing, committed involvement) 真的該動起來了, 也許實在找不到什麼動機…

  25. 行動的障礙(三) 教育…扶了又倒:不是一蹴可幾的

  26. 行動研究法的應用 • 更大的面向:促進社會的改變與進步 從劉俠的故事談起… • 領域:教育作法、社區發展、護理、 公共行政、企業管理等

  27. 行動者的省思(含研究倫理) • 研究者部分: 尊重隱私與保密原則 研究的知識與能力 秉持客觀的態度 充分運用各項研究資源 • 研究人員適切地分工合作 • 研究過程保持彈性 • 研究的自行應驗

  28. 結語 (Hartland, 1999: 86)

  29. 祝福~教育路平順、豐富! 張雪君 hschang@ms3.ntcu.edu.tw

  30. 參考文獻(一) • 吳沛嶸譯(2009)。文化研究:核心議題與關鍵爭辯。台北縣:韋伯文化。 • 張世平(1991) 。行動研究法。收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341-371) 。台北市:師大書苑。 • 陳美玉 (2002)。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 第93期, 41-50。 • 蔡美華譯(2008) 。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第二版) 。台北市:學富文化。 • 蔡筱穎、郭光予譯(1996)。當代社會學。台北市:遠流。

  31. 參考文獻(二) •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麥田出版。 • 畢恆達(2005) 。教授爲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文化。 •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分析。台北:師大師苑。 • Kemmis, S. & McTaggart, R. (2000).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567-605).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 Zeichner, K. M. & Noffke, S. E. (2001).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 (pp. 298-33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