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也斯的文學滋味

也斯的文學滋味. 「 一 個沒有歷史視野的城市,只會變得短視及功利 」 CTL5723 中文創意寫作專題. 香港本土作家. 也斯畢生的作品都在追問: 「香港何為?」 ( 廖偉棠 ) 包含兩層意義: 「香港是什麼?」 / 「香港文學是什麼?」 「香港能做什麼?」 / 「香港文學能做什麼 ?」. 也斯生平簡介. 1949 年:出 生,祖籍廣東新會,原名梁秉鈞 1969 年 :浸會學院英文系畢業;任專欄作家、中學教師 1970 年 代:參與編輯 《 中國學生周報 》 ; 197 2 年:和朋友合辦 《 四季 》 雜誌,第一期試作 馬奎斯專輯

billi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也斯的文學滋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也斯的文學滋味 「一個沒有歷史視野的城市,只會變得短視及功利」 CTL5723 中文創意寫作專題

  2. 香港本土作家 • 也斯畢生的作品都在追問:「香港何為?」(廖偉棠) • 包含兩層意義: • 「香港是什麼?」/「香港文學是什麼?」 • 「香港能做什麼?」/「香港文學能做什麼?」

  3. 也斯生平簡介 • 1949 年:出生,祖籍廣東新會,原名梁秉鈞 • 1969 年:浸會學院英文系畢業;任專欄作家、中學教師 • 1970 年代:參與編輯《中國學生周報》; • 1972 年:和朋友合辦《四季》雜誌,第一期試作馬奎斯專輯 • 「我們在香港比較早接觸這些東西,也很想借鑒這種有熱情也有藝術性、社會關懷的文學。」 • 1978 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養龍人師門》,嘗試用魔幻寫實手法寫香港的都市面貌,以及成名代表作詩集《雷聲與蟬鳴》;同年赴美深造

  4. 也斯生平簡介 • 1980 年代:78 至 84 年於美國深造留學期間,發現比較文學涉及面很廣,跟哲學、歷史、藝術、電影等都有關係,而這些正跟他以前的工作緊密相關。 • 「我在美國的時候,也修讀了很多電影課,以前用電影教書的時候,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它的世界,可以通過電影再介紹他們去看文學的作品,講理論的東西。」 • 1984 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返港後於香港大學任教比較文學 • 1985 年:出版《游詩》 • 1989 年:獲邀為駐柏林作家,見證東西德統一 • 1990 年代:與攝影師李家昇合作推出《詩與攝影》(1990)出版詩作《游離的詩》(1995)、《半途:梁秉鈞詩選》(1995) • 1998 年:任香港嶺南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5. 也斯生平簡介 • 2006 年:獲頒紫荊榮譽勳章 • 2009 年:出版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診斷患上肺癌 • 2010 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 • 2011 年:出版《人間滋味》、主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 • 2012 年:出版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修訂版; 獲選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獲誠品書店選為香港十大作家之一 • 2013 年 1 月 5 日:於仁安醫院病逝,享年 63 歲

  6. 也斯文學歷程 • 就讀浸會大學英文系時,開始研究現代詩。 • 「當時我很想理解外國的文學思潮。1960年代是一個壓抑又躁動的年代,法國、美國有學生運動,中國內地有『文化大革命』。香港正邁向現代化,東西文化互相衝擊。我在這都市成長,遇到的新事物想尋找對應的寫法。但是『五四文學』很少寫到這種城市,所以我向法國、東歐、拉丁美洲的文學尋找參照。」 • 也斯的兩大創作泉源 ── 翻譯和閱讀 • 翻譯過聶魯達(Pablo Neruda)的詩、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的劇作、波蘭文學、詩人歌手卜‧狄倫(Bob Dylan)和鍾妮‧米曹(Joni Mitchell)的作品、史耐德(Gary Snyder)的詩文等 • 70 年代在台灣出版《當代法國短篇小說選》(1970)、《美國地下文學選》(1971)、《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1972)等書

  7. 也斯文學歷程 • 各種新穎寫作手法 (如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都在模塑也斯自己創作的小說,再而為香港小說界引入現代的新面貌 • 浸會大學畢業後,輾轉任職多間報館,熟悉香港草根階層的生活,認識了許多傳媒界、藝術界的朋友 • 前後寫了八年專欄,內容涉及書評、影評、藝術評論。 • 「當時電影對我們的衝擊也很大,有些時候,我是通過看電影,才發現了不同的歐美文學。所以,電影給我帶來一些不同的啟發、不同的敍事方法,對我寫詩和小說也有影響。」

  8. 也斯文學特色 • 跨界性 • 「對話王」 • 喜歡跨界對話的文化工作者,常常跟不同界別的藝術工作者合作 • 打破文學框架與界限 • 讓文學與繪畫、攝影、現代舞、裝置藝術、時裝、音樂、電影等不同媒界互相輝映, • 在「跨界合作」的過程中,孜孜不倦的尋求既艱難又刺激的「對話」 • 在也斯眼中,現代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日常生活中複雜的灰色肌理,才是常情

  9. 也斯文學特色 • 邊緣性 • 他的散文和小說,永遠把香港本土置於一種心靈的國際版圖之中,敘述的方式就是遊蕩和流浪 (李歐梵稱之為「國際性」(cosmopolitanism)) • 好像把波特萊爾(Baudelaire) 的「都市漫遊者」(flaneur)化為香港人── 亦是也斯的自畫像 • 個人經驗以及普遍世態的結合化成獨特的文學況味 • "With no respect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s, how can one trace the past? With no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ent, how can one imagine, a whole fish? "

  10. 也斯文學特色 • 青年時創作的散文《灰鴿早晨的話》(1972)(台灣幼獅出版社) 四十年後改名為《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重新推出 • 也斯的散文,善於捕捉現代人的經驗、情感、形象,剎那的感興足以帶來他人的共鳴 • 這些感受總能夠與日常生活結合,也因為作者有寬闊的視野,廣博而不賣弄

  11. 也斯文學特色 • 也斯散文的香港味道:食物和漫遊 • 透過漫遊香港街道、觀察街巷人物、品嚐本土食物,發掘平凡而美的風情,以及備受忽略的香港本質 • 「我常想把我遇到的人物和風景記下來,不是為了紀錄,而是存心留神。寫東西幫助我學習觀看,找尋事物的意義。我接觸的多是平凡的人物,尋常的風景,於我有道理,便提筆寫下來了。」 • 他的作品為這類舊事物罩上一層美的光環,讓意象式的文字直接喚起歷史的記憶

  12. 也斯的詩 • 也斯的詩集 • 《雷聲與蟬鳴》(1978)、《游詩》(1985)、《游離的詩》(1995)、《半途》(1995)、《博物館》(1996)、《食事地域誌》(1997)、《衣想》(1998)、《東西》(2000)、《蔬菜的政治》(2006)、《普羅旺斯的漢詩》(2012) • 題材多變 • 從香港到城外,從東方到西方,從抒情到敘事,從詠物到食物 • 方法多變 • 用不同觀察方法、形式組合、語言態度書寫 • 一致的是空間的探索、文化的生活、遊走的蹤跡、越界的試驗、不休的思索、深沉的反省

  13. 也斯的詩 • 「也斯在詩中的技巧上作了多種嘗試。除了以生活的語言入詩之外,他又利用中國古詩的以景寫情的技巧,以呈現、暗示而非解釋的方式,來寫他對人生和社會處境的各種感受…… • 他們恆常著眼於人──在真實生活裏的人,從人的遭遇和表現去觀察、反省時代社會的問題。 • 他們摸索新的技巧,不是為了標奇立異,而是希望更貼切更深刻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 李國威〈尋找一位詩人〉 • 80 年代及以後,也斯詩作更強調遊歷觀察、藝術越界、人文對話、邊緣位置,以及文化傳統等成分

  14. 《雷聲與蟬鳴》 • 也斯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1978 年出版,收錄 60 年代中至1977 年間作品 • 其中「香港」系列九首詩作,以淡筆、生活化語言書寫香港 • 作者的觀察態度: • 注目於樸實以至襤褸的香港街巷,關注人們消頹、失落的生活 • 描述荒地、舊輪胎、泥濘路、從工廠湧出的人潮…… • 正視都市的限制、狠心揭穿幻象,卻又投予微茫寄望 • 拒絕歌頌,也拒絕二元對立式的批判 • 他的失望總帶憂患 • 詩語言的效果不來自押韻,而是淡筆傾瀉出景物自身無以名狀的情感

  15. 也斯的詠物詩 • 繼承、發揚中國詩歌的詠物傳統 • 以物喻人 • 對人對物都富有體會和情感 • 「甚至能拋開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完全代入物的角度,讓物自己發聲,所以不只是人詠物,而同時是物詠物,甚至是物詠人了。」(董啟章) • 人物相待,相知,相忘 → 「齊物」的境界

  16. 〈給苦瓜的頌詩〉 • 等你從反覆的天氣裏恢復過來 • 其他都不重要了 • 人家不喜歡你皺眉的樣子 • 我卻不會從你臉上尋找平坦的風景 • 度過的歲月都摺疊起來 • 並沒有消失 • 老去的瓜 • 我知道你心裏也有 • 柔軟鮮明的事物 • 疲倦地垂下 • 也許不過是暫時憩息 • 不一定高歌才是慷慨 • 把苦澀藏在心中 • 是因為看到太多虛假的陽光 • 太多雷電的傷害 • 太多陰晴未定的日子? • 我佩服你的沉默 • 把苦味留給自己

  17. 〈給苦瓜的頌詩〉 • 在田畦甜膩的合唱裏 • 堅持另一種口味 • 你想為人間消除邪熱 • 解脫勞乏,你的言語是晦澀的 • 卻令我們清心明目 • 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 • 在這些不安定的日子裏還有誰呢? • 不隨風擺動,不討好的瓜沉默面對 • 這個蜂蝶亂飛,花草雜生的世界 • (1988 - 89) • 評:頌讚樸實而堅執的特質,是詩人自始至終竭力維護的理想人格

  18. 〈菜乾〉 • 要隔了一個年頭才好味道? • 日子久了才會變得金黃? • 過去我一直不知道 • 阿婆收藏起的是甚麼東西 • 那些窸窸窣窣的 • 層層多葉的秘密 • 總喜歡青翠的年華 • 喜歡吹彈得破的肌膚 • 一個潮濕的生命一個磞緊的生命 • 來到一個不知怎麼樣的生命 • 從前不喜歡阿婆的滿臉縐紋 • 不喜歡阿婆的黑色衣衫 • 老是從裏面摸出一些甚麼來 • 那是我們打了摺的過去嗎? • 你說瘀青的身體裏真的曾有嬌健的身體? • 阿婆讓我再喝你煮的湯試嚐裏面可有日子的金黃

  19. 〈釀田螺〉 • 把我從從水田撿起 • 把我拿出來 • 切碎了 • 加上冬菇、瘦肉和洋蔥 • 加上鹽 • 魚露和胡椒 • 加上一片奇怪的薑葉 • 為了再放回去 • 我原來的殼中 • 令我更加美味 • 把我拿出來 • 使我遠離了 • 我的地理和歷史 • 加上異鄉的顏色 • 加上外來的滋味 • 給我增值 • 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 為了把我放到 • 我不知道的 • 將來 • (2002)

  20. 〈盆菜〉 • 應該有燒米鴨和煎海蝦放在上位 • 階級的次序層層分得清楚 • 撩撥的筷子卻逐漸顛倒了 • 圍頭五味雞與粗俗的豬皮 • 狼狽的宋朝將軍兵敗後逃到此地 • 一個大木盆裡吃漁民貯藏的餘糧 • 圍坐灘頭進食無復昔日的鐘鳴鼎食 • 遠離京畿的輝煌且試鄉民的野味 • 無法虛排在高處只能隨時日的消耗下陷 • 不管願不願意亦難不蘸底層的顏色 • 吃久了你無法隔絕北菇與排魷的交流 • 關係顛倒互相沾染影響了在上的潔癖 • 誰也無法阻止肉汁自然流下的去向 • 最底下的蘿蔔以清甜吸收了一切濃香 • (2002)

  21. 〈亞洲的滋味〉 • 剛收到你寄來的瓶子,還未打開 • 沒想到,隨灰雲傳來了噩耗 • 沿你們的海岸線北上,地殼的震動 • 掀起海嘯,一所酒店在剎那間淹沒 • 一列火車沖離軌道,無人駕駛 • 從今生出軌闖入來世的旅程 • 海水突然淹過頭頂:油膩而污黑的 • 生命、飄浮的門窗、離家的食物…… • 我打開密封的瓶子,嚐不出 • 這醃製的蒜頭是怎樣一種滋味 • 是泥層中深埋的酸澀、樹木折斷的焦苦 • 還是珊瑚折盡魚肚翻白的海的鹹腥? • 從陽光普照的午後傳來,你可是想告訴我 • 如何在黑暗中醞釀,在動亂中成長 • 千重輾軋中體會大自然的悲憫與殘酷? • 如何以一點甘甜調理大地人世無邊酸楚? • (2004)

  22. 〈北角汽車渡海碼頭〉 • 寒意深入我們的骨骼 • 整天在多塵的路上 • 推開奔馳的窗 • 只見城市的萬木無聲 • 一個下午做許多徒勞的差使 • 在柏油的街道找尋泥土 • 他的眼睛黑如煤屑 • 沉默在靜靜吐煙 • 對岸輪胎廠的火災 • 冒出漫天裊裊 • 眾人的煩躁化為黑雲 • 情感節省電力 • 我們歌唱的白日將一一熄去 • 親近海的肌膚 • 油污上有彩虹 • 高樓投影在上面 • 巍峨晃盪不定 • 沿碎玻璃的痕跡 • 走一段冷陽的路來到這裏 • 路牌指向銹色的空油罐 • 只有煙和焦膠的氣味 • 看不見熊熊的火 • 逼窄的天橋的庇蔭下 • 來自各方的車子在這裏待渡 • (1974 年 1 月)

  23. 《形象香港》(CityattheEndofTime)(1992) • 輯錄四十首詩,展示獨特的日常生活的詩意美學 • 觀察日常物件、處境和人物的心情,以詩意想像折射出來 • 「香港的詩人,要遠離一切冠冕堂皇的宏大論述。他的寫作方式,像小丑在電視節目裡向大眾表演,像的士司機與乘客侃侃而談,也像掏心掏肺與友人剪燭長談。」

  24. 《形象香港》(CityattheEndofTime)(1992) • 探討歷史、語言、身分、文化 • 以入世的角度作詩,捕捉日常生活的浮光掠影,筆觸富幽默感。 • 以平常語言,揭示城市內涵的矛盾 • 探討文化身分認同與後殖民性、或追憶逝去年華、或思索政治與文化議題 • 也斯的「游詩」不帶獵奇眼光,而在遠方沉思,與不同文化話,發現新的風景。 • 書寫本土,反思獨特的時空過渡

  25. 閱讀也斯 ── 推薦書目 • 散文: • 《街巷人物》(Oxford) • 《山光水影》(Oxford) • 《新果自然來》(Oxford) • 《昆明的除夕》(Oxford) • 《也斯的香港》(香港三聯) • 《也斯看香港》(花城) • 《人間滋味》(天窗 / 人民大學) •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解碼) • 詩: • 《形象香港》(HKU) • 《普羅旺斯的漢詩》(Oxford)

  26. End • 「在美麗的白雲和殘酷現實之間,尋找生存平衡空間」(梁以文) • 也斯的遺願 • 「希望香港文學能夠得到平反」

  27. 習作一 (呈交日期:4Mar2014) • 任選一題: • 1)報告文學或人物介紹 • 字數:1,500–3,000 • 2) 以一件日常物件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3,000 • 3) 以食物 / 飲食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3,000 • 4)城市書寫 • a) 以香港都市街道為題,寫散文一篇 • b) 以生活中遇到的人物為題,寫散文一篇 • 字數:1,000–3,00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