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88 Vues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一节 细 菌 的 耐 药 性 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 多重耐药性( multiple resistance)。 最小抑菌浓度( MIC).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一) 固有耐药性 (二) 获得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的机理. 1、染色体突变: (1)基因突变敏感。 (2)耐药性与抗生素使用的关系. 2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几乎所有致并病菌都可有耐药质粒,它们在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接合和转导等方式进行传递。质粒丢失后细菌重新成为敏感菌。. 3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E N D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 第一节 细 菌 的 耐 药 性 •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 最小抑菌浓度(MIC)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 (一) 固有耐药性 • (二) 获得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的机理 • 1、染色体突变: • (1)基因突变敏感。 • (2)耐药性与抗生素使用的关系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 几乎所有致并病菌都可有耐药质粒,它们在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接合和转导等方式进行传递。质粒丢失后细菌重新成为敏感菌。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 转座因子是细菌DNA一段核苷酸序列,可在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自行转移,它包括插入序列IS和转座子Tn等,后者常带有耐药基因。 • 二、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自学)
第二节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 一、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 1、β-内酰胺酶 • 2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其他钝化酶 • 1、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2、甲基化酶
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 耐药菌株可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 1、耐药菌株核糖体30亚基上S12蛋白构型改变,使链霉素不能与之结合而失效。 • 2、耐药菌株染色体上ery基因突变,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L4或L12蛋白构型改变,影响红霉素结合。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2) • 3、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亚基,当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产生耐药。 • 4、青霉素的结合点是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当PBPs减少或构型改变,使青霉素结合减少,出现耐药性。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3) • 5、喹诺酮类靶位是DNA旋转酶,它由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为gyrA和gryB编码生成,当gryA基因突变时喹诺酮不能进入靶位而耐药。
三、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 1、改变细胞壁通透性 • 2、主动外排机制
四、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 无直接关系。不合理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使原来仅占少数的耐药菌株被保留,并不断扩大。 • 影印试验证明试验
第四节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掌握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资料,为临提供参考。 •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 3、加强药政管理,抗菌药物凭处方供应,牲畜尽量避免用抗菌药物。
控制策略(2) • 4、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研制新抗菌药物 • 5、研制质粒消除剂 • 6、抗菌药物的“轮休”,一旦出现耐药,停用一段时间,敏感性有可能恢复(如四环素、土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