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23 Vues
合芜蚌试验区物流业发展若干思考. 宋 伟 Song We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songwei@ustc.edu.cn. Professor, Doctoral tutor,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一、序言.
E N D
合芜蚌试验区物流业发展若干思考 宋 伟 Song We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songwei@ustc.edu.cn Professor, Doctoral tutor,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一、序言 现代物流业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纳就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二、国家宏观《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1.《规划》出台 物流业作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
2.制定的战略背景 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 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 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3.安徽面临的形势 九大物流区域 十大物流通道 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 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合肥)
三、安徽物流发展规划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促进我省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省制定了安徽省物流业发展规划,找准合肥乃至安徽在全国物流体系中的定位。
外部环境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尤其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都将给我省及合肥物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内部三大物流区域 1.合肥物流圈,包括合肥、淮南、巢湖、六安、滁州5市 2.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包括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7市 3.沿淮物流产业带包括蚌埠、亳州、阜阳、淮北、宿州5市。
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物流现状 2008年10月, 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试验区成立的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创新”在合芜蚌地区加快现代化经济建设并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开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开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1.合芜蚌试验区内物流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由于合芜蚌试验区于2008年10月启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最典型的就是三市都在各自建设自己的物流系统,导致三市很多物流基础设施无法对接。此外,由于行业和地方保护的存在,给物流企业的运营造成各种障碍,尤其是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系统运作举步维艰,异地运输的过路费高达运输成本的20%左右,这些都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合芜蚌试验区内物流人才匮乏 合芜蚌试验区内行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如:新华发行集团、安得物流和江汽物流等),但整个行业的发展促使对在物流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同时,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人才的需求。
3.合芜蚌试验区内物流资源分散 合芜蚌区内有众多的国有企业,在近些年的物流发展的热潮中,各个企业大多设立相应的“物流部门”专门从事本企业产品的运输、仓储等活动,各自独立运作,自建物流网络,造成合芜蚌三市物流资源分散现象严重,且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极大地浪费了合芜蚌实验区的空运、水运和铁路运输资源。
建设中的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东起肥东县火车站,西至合肥长安集站,线路全长39.6km,是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公里/小时以上,桥梁比69%;新建合肥南客站按综合交通客运枢纽设计建设,使铁路、城市轨道、公交系统紧密衔接,客运车场按12台22线(沪蓉场和京福场各为6台11线)实施,站房采用南北站房高架候车形式布置,规模为10万平方米,最高聚集人数9000人;新设合肥南动车组存车场,总设计规模30条存车线、8线检查库,近期为10条存车线、2线检查库。项目投资估算总额99.5亿元。 建设中的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东起肥东县火车站,西至合肥长安集站,线路全长39.6km,是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公里/小时以上,桥梁比69%;新建合肥南客站按综合交通客运枢纽设计建设,使铁路、城市轨道、公交系统紧密衔接,客运车场按12台22线(沪蓉场和京福场各为6台11线)实施,站房采用南北站房高架候车形式布置,规模为10万平方米,最高聚集人数9000人;新设合肥南动车组存车场,总设计规模30条存车线、8线检查库,近期为10条存车线、2线检查库。项目投资估算总额99.5亿元。
五、合芜蚌试验区物流发展建议 现代经济活动由生产、消费和流通活动共同组成,物流活动是衔接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活动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现代经济的实现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现代物流服务。合芜蚌试验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现代化的区域物流提供支持。
1.加强合芜蚌的协调和整体规划,突出重点 合芜蚌试验区刚刚成立不久,物流业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这必然不利于合芜蚌试验区现代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要防止试验区内事关物流业发展的重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确立合芜蚌三市统一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阜阳、蚌埠 芜湖、马鞍山 安庆 经济实力 继续教育学院 高端培训 物流分城 区位优势 软硬件设施条件 中国科技大学等 上海研究院 浦东港口 物流产业 合肥市 物流城 苏州研究院 企业咨询 物流设施 本部各院系 人才培养 物流环境 两小时都市圈 国家实验室 技术研发 国家政策 上海 南京 武汉 杭州 南昌 郑州 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芜蚌物流区建设
2.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统一投入,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的“两小时都市圈”2.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统一投入,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的“两小时都市圈” 合芜蚌试验区应当在目前的交流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域内交通网络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投入、建设,构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高物流系统的兼容性和系统性,力争达到无缝对接的标准,依托合肥的众多高校,打造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广泛的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两小时都市圈”。
郑州:快速火车7H 473km 153km 南京:动车0.75H 合肥 317km 414km 370km 330km 上海:动车2H 武汉:动车2H 杭州:动车2H (商杭线开通后) 南昌:快速火车5H 两小时都市圈构想
3. 依托安徽,打造合肥物流“5+1”分城 打造一个以合肥为核心层,以阜阳、蚌埠、安庆、芜湖、马鞍山等为功能层,有效实现实现“皖五大物流枢纽”(合肥、阜阳、蚌埠、安庆、芜马等五大物流枢纽)在物流服务功能和组织上合理分工,做到内可高效通畅地进行省域范围的物流组织、外可与其他经济区域的物流组织系统进行连接和沟通。
蚌埠、阜阳: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拥有华东地区大型的货运列车编组站及大型的集装箱货场。蚌埠、阜阳: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拥有华东地区大型的货运列车编组站及大型的集装箱货场。 郑州 473km 南京 153km 414km 上海 合肥 317km 武汉 芜湖、马鞍山:华东地区铁路交通枢纽、水陆交通枢纽。 安庆: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合肥物流“5+1”分城设想
4.整合试验区物流资源,建设一体化虚拟物流区4.整合试验区物流资源,建设一体化虚拟物流区 整合合芜蚌试验区内的物流资源,共享物流通道是建设合芜蚌试验区一体化物流的重要举措。合肥在空中运输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建的新桥机场将成为华东地区一流的空中通道;芜湖港作为长江溯江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蚌埠火车站和淮河港以其便捷和低价的运输能力成为皖北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
通过合芜蚌试验区物流一体化的建设,力争要做到完全整合试验区的资源,使合肥的机场也成为芜湖和蚌埠的“虚拟机场”;使芜湖的港口成为合肥和蚌埠的“虚拟港口”和“江淮航运中心”……通过合芜蚌试验区物流一体化的建设,力争要做到完全整合试验区的资源,使合肥的机场也成为芜湖和蚌埠的“虚拟机场”;使芜湖的港口成为合肥和蚌埠的“虚拟港口”和“江淮航运中心”…… 江淮航运水系图
通过合芜蚌试验区的物流整合,辐射大合芜蚌地区,即以合肥为中心的500公里范围,这个包含了我国GDP70%的核心经济圈。打通西部与长三角的物流交通,发掘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区位优势,努力将试验区打造横贯东西,通途南北的物流、人才、科技和资金的交流枢纽,以合芜蚌试验区支撑安徽发展,引领中部崛起!通过合芜蚌试验区的物流整合,辐射大合芜蚌地区,即以合肥为中心的500公里范围,这个包含了我国GDP70%的核心经济圈。打通西部与长三角的物流交通,发掘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区位优势,努力将试验区打造横贯东西,通途南北的物流、人才、科技和资金的交流枢纽,以合芜蚌试验区支撑安徽发展,引领中部崛起!
5.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合芜蚌试验区内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其中合肥是国家重要的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应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促进物流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发展,为合芜蚌试验区物流建设提供人力支持。同时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引进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物流专业人才特别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为合芜蚌试验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进入国家教育和科学研究三大工程(“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拥有物流硕士工程专业、物流工程培训师、现代物流管理高级研修班和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培训等物流相关课程及培训机构。中科大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相结合,根据企业、政府的差异性需求,培养物流“专业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战略型人才”,力争为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全国唯一同时进入国家教育和科学研究三大工程(“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拥有物流硕士工程专业、物流工程培训师、现代物流管理高级研修班和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培训等物流相关课程及培训机构。中科大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相结合,根据企业、政府的差异性需求,培养物流“专业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战略型人才”,力争为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