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眼外肌病

眼外肌病. 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 邢琳. 几个概念. 协同肌:单眼某一条眼外肌行驶主要作用 时,起协助作用的其他眼外肌 拮抗肌:相互制约的眼外肌 配偶肌:使双眼向同一方向运动的肌肉. 眼肌运动的种类. 内转和外转 上转和下转 内旋和外旋. 眼肌的运动. 眼外肌的止点与走向. 眼球的旋转中心眼外肌止端的关系 上下直肌牵引力方向与视轴呈 23° 夹角 上下斜肌的牵引力方向与视轴呈 51° 夹角. 右眼各眼外肌的主要和次要作用. 诊断眼位. 六个诊断眼位. 眼球运动的法则.

booke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眼外肌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眼外肌病 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 邢琳

  2. 几个概念 协同肌:单眼某一条眼外肌行驶主要作用 时,起协助作用的其他眼外肌 拮抗肌:相互制约的眼外肌 配偶肌:使双眼向同一方向运动的肌肉

  3. 眼肌运动的种类 • 内转和外转 • 上转和下转 • 内旋和外旋

  4. 眼肌的运动

  5. 眼外肌的止点与走向 • 眼球的旋转中心眼外肌止端的关系 • 上下直肌牵引力方向与视轴呈23°夹角 • 上下斜肌的牵引力方向与视轴呈51°夹角

  6. 右眼各眼外肌的主要和次要作用

  7. 诊断眼位

  8. 六个诊断眼位

  9. 眼球运动的法则 • Sherrington法则:每一肌肉的收缩总是伴有一致的、成一定比例的拮抗肌的驰缓。 • Hering法则:两眼共同运动时,配偶肌之间接受同等神经冲动。

  10. 几种眼位 • 正位眼(Orthophoria)眼球运动系统处于完全平衡状态时,即使融合功能受到干扰,如遮挡一眼,眼球仍能维持功能性第一眼位而不出现偏斜者 • 隐斜(Heterophoria)双眼眼位有偏斜倾向,但可通过正常的融合功能控制作用而维持正位 • 斜视(Strabismus)视觉中枢融合功能失去控制,双眼出现间歇性或恒定性偏斜,表现为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离 目标。

  11. 斜视检查法 • 病史:家族史、发病年龄、发生的类型、偏斜的类型、注视性质、治疗史 • 望诊:有无内眦赘皮 、代偿头位 • 视力及屈光检查:非常重要 • 交替遮盖试验 • 遮盖-去遮盖试验 • 眼球运动检查、歪头试验 • 完整的眼科检查

  12. 内眦赘皮

  13. 斜视的定量检查 • 角膜映光法 • 视野弧法 • 三棱镜加遮盖法 • 同视机检查法 • 三棱镜加马氏杆法

  14. 最简单和常用意义 判断斜视的方向和度数 角膜映光法测量斜视度数

  15. 斜视的分类 • 共同性斜视 • 非共同性斜视 • 特殊类型斜视

  16. 共同性斜视 •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本身和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眼位偏斜。眼球运动无障碍,在任何注视方向其斜视角无变化,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似。

  17. 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 • 第一斜视角: 健眼注视,斜眼的斜视角 • 第二斜视角:斜眼注视,健眼的斜视角

  18. 共同性内斜视(esotropia) 最常见的斜视,与调节关系密切: 分类 1.调节性内斜视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2.非调节性内斜视 先天性 后天获得性

  19. 调节性内斜视 • 中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 • 多在2-5岁时发病 • 注意力集中或看近物时出现 • 戴远视镜矫正后双眼正位

  20.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较多见,可能与调节因素+解剖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多在1-3岁发病 戴远视镜矫正后,内斜视变小, 但仍残留部分内斜。

  21. 非调节性内斜视 • 无或有远视性屈光不正 • 甚至近视眼 • 戴远视性矫正眼镜后内斜度数不变

  22.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原则 • (1)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 (2)获得正常眼位(美容)

  23. 内斜视治疗 • 验光配镜,矫正屈光不正(用1%Atropine散瞳) 屈光调节性内斜,配足度镜 非调节性内斜伴远视,戴足度镜观察三个月, 偏斜度无变化改配最佳视力远视矫正镜 共同性内斜伴近视,配获最佳视力的最低近 视度数镜 • 弱视治疗 • 手术治疗 斜视角已稳定 非调节性内斜、部分 调节性内斜中的戴镜不能矫正的部分 完全屈光调节性内斜不能手术矫正! 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

  24. 共同性外斜视( exotropia) • 病因:与屈光不正关系不大,与神经支配异常,调节与集合不平衡,融合不足等有关,与遗传关系密切。 • 临床表现:受融合机理控制: • 1)融合机制正常→外隐斜 • 2)融合机制失去控制→外斜视 • (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

  25. 共同性外斜视

  26. 共同性外斜的治疗 • 1.矫正屈光不正 • 伴近视,配获得最佳视力的最高度数镜。 • 伴远视,配获得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镜。 • 2. 弱视治疗 • 3. 手术治疗 • 方式: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

  27. 非共同性斜视 主要指麻痹性斜视(少数痉挛性),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 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引起。

  28. 病因 • 1.先天性: 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如:眼外肌缺如等 • 产伤 • 2.后天性:急性发病伴复视 • 1)外伤:颅底骨折 • 2)炎症:脑膜炎、脑炎 • 3)血管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 • 4)肿瘤:鼻咽癌 • 5)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 6)肌源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甲亢、 眼肌炎 • 7)其它:嵌顿、术后

  29. 临床表现 • 1.复视、眩晕 • 2.代偿头位 消除复视 • 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 4.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受限 • 5.不同方向注视时斜视角不等

  30. 治疗 • 1.详查病因及病因治疗: • 2.药物治疗: • 1)肌注VitaminB1 、VitaminB12 、ATP • 2)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 • 3)肉毒杆菌毒素A 、神经毒素 、部份 • 替代 • 3.光学疗法:三棱镜中和法适于小于 • 10△的斜视 • 4.手术治疗

  31. 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鉴别 • 麻痹性共同 • 发病 突然 缓慢 • 眼球运动向麻痹肌运动方向受限无受限 • 斜视角 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两个斜视角相等 • 复视 有无 • 代偿头位 有无

  32. 颈肌性斜颈与眼性斜颈的鉴别 • 颈肌性斜颈 眼性斜颈 • 年龄 出生6月内发生 很少在18月内发生 • 颈肌 胸锁乳突肌僵硬 无 • 视力 正常 复视 • 遮盖 不影响 遮盖麻痹眼后头位正常

  33. 弱视(amblyopia) • 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在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视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睫状肌麻痹检影后矫正视力≤0.8。

  34. 病因及分类 • 1.斜视性弱视双眼相互作用异常 • 2.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相互作用异常和 • 视觉剥夺 • 3.屈光不正性弱视视觉剥夺 • 4.形觉剥夺性弱视 • 单眼:视觉剥夺和双眼相互作用异常 • 双眼:视觉剥夺 • 5.其它原因引起的弱视

  35. 临床表现 1.视力减退 轻 0.6--0.8 中 0.2--0.5 重<0.1 2.拥挤现象E E E E E 3.异常固视 固视不良,旁中心注视, 黄斑旁注视

  36. 治疗:早期检查,早期发现 抓紧时机,尽早治疗 人类视觉系统的发育在 2岁前视力发展的敏感期开始;2岁达到高峰;4岁开始大幅度下降;9岁停止发育。

  37. 婴幼儿视力检查 • 追光反应 • 厌恶试验 • 固视性质 • 视动性眼球震颤(OKN) • 视觉诱发电位(VEP)

  38. 弱视治疗 • a.矫正屈光不正,必要时可考虑准 • 分子激光治疗 • b.遮盖法 • c.增视疗法(后像疗法) • d.红色滤光片法 • e.压抑疗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