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带语文意识上路

带语文意识上路. 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 洪丽玲. 有一所学校,在认真听完所有教师的课以后,对老师所上的课进行集中地评议。为了使议课更有成效,这次除了作课教师、听课教师外,还请了几名学生代表。因为一节课的好坏,学生最有说服力了。可是在议到所有的语文课时,学生们的反应普遍是想不起来老师这节课都讲了什么。这引起了所有语文老师的思考和困惑,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刻意准备的一节课,在两天后的议课中,学生们竟没有一点记忆呢?这才仅仅两天呀!两天的时间,学生的记忆中就什么都没有了。假以时日,学生们年复一年的语文课堂学习,又会留下什么?.

boyc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带语文意识上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带语文意识上路 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 洪丽玲

  2. 有一所学校,在认真听完所有教师的课以后,对老师所上的课进行集中地评议。为了使议课更有成效,这次除了作课教师、听课教师外,还请了几名学生代表。因为一节课的好坏,学生最有说服力了。可是在议到所有的语文课时,学生们的反应普遍是想不起来老师这节课都讲了什么。这引起了所有语文老师的思考和困惑,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刻意准备的一节课,在两天后的议课中,学生们竟没有一点记忆呢?这才仅仅两天呀!两天的时间,学生的记忆中就什么都没有了。假以时日,学生们年复一年的语文课堂学习,又会留下什么?有一所学校,在认真听完所有教师的课以后,对老师所上的课进行集中地评议。为了使议课更有成效,这次除了作课教师、听课教师外,还请了几名学生代表。因为一节课的好坏,学生最有说服力了。可是在议到所有的语文课时,学生们的反应普遍是想不起来老师这节课都讲了什么。这引起了所有语文老师的思考和困惑,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刻意准备的一节课,在两天后的议课中,学生们竟没有一点记忆呢?这才仅仅两天呀!两天的时间,学生的记忆中就什么都没有了。假以时日,学生们年复一年的语文课堂学习,又会留下什么?

  3. 1、舍语文讲人文。 2、以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就是学语文。 3、教学目标多指向于内容。 语文教学过于关注内容,而忽略了言语的表达形式,也就是只关注“说什么”,不关注“怎么说”。

  4. 观课有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 课堂无效几时休? 冗枝繁叶泥带水, 高投低产折本多。

  5.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语文意识

  6. 请看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的一段回忆: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贴,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我把朱先生后来这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称之为“语文意识”。

  7. <<桥>> 教学内容:1.体会洪水的可怕. 2.感受老汉的感人形象. 教法一: 1.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文中老汉的哪些言行让你感动?为什么? 教法二: 1.划出写洪水的句子,体会作者三种表达特色。 2、在洪水面前村民和老汉又什么不同的表现?找出关键词,在对比中说说你的思考,你的发现。

  8. 语文教学必须走“意文兼得”之路

  9. 读法决定教法 写法决定教法

  10. 一.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秘妙

  11.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 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有一种方式精确地表达出来。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那就是语言形式,那就是话语形式,那就是语言意图,那就是话语意图。” 王国维说:“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

  12. 一.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秘妙 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13.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14.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5. 承:张继独听寒山钟升:夜半钟声化愁眠转:月落时分听钟声合:钟声悠悠情满天承:张继独听寒山钟升:夜半钟声化愁眠转:月落时分听钟声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16. 文字 • 文学 • 文化

  17. 一.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秘妙 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细处眷注——阅读的蝴蝶效应

  18. 师:请你为小女孩的死点上自己心中的标点吧!师:请你为小女孩的死点上自己心中的标点吧! 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生:我以为两个可以都加上感叹号,表示很惊讶。 生:我以为两个都可以加上句号,说明这件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生:我以为前面可加句号,后面加感叹号,说明安徒生在写的时候很愤怒。 …… 师:原来批注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不能放过!带着自己的情感读读这句话。 ——窦桂梅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

  19. 一.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秘妙 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细处眷注——阅读的蝴蝶效应 擦亮语言——用语言的眼光看文本

  20.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1.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雨的力度) (洪水的来势)

  22.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洪魔的恐怖)

  23.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 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它在洞里睡着啦!

  24. 语文的独当之任是语言文字

  25. 一.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秘妙 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细处眷注——阅读的蝴蝶效应 擦亮语言——用语言的眼光看文本 比较品评——同中求异中显示多彩个性

  26. 作品解读,通常有一个缺点,就是孤立地、单独地分析一篇文章,作品深刻的内涵仍然很难充分显示出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作品解读,应该是成系列的,将同类题材风格不同的作品放在一处解读为上。这种方法叫“同类比较”。作品解读,通常有一个缺点,就是孤立地、单独地分析一篇文章,作品深刻的内涵仍然很难充分显示出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作品解读,应该是成系列的,将同类题材风格不同的作品放在一处解读为上。这种方法叫“同类比较”。

  27. 《山行》 《天净沙》 《秋词》 《登高》 《采桑子》

  28. 一.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秘妙 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细处眷注——阅读的蝴蝶效应 擦亮语言——用语言的眼光看文本 比较品评——同中求异中显示多彩个性 陌生感 ——语言的独特审美

  29.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 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 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30. 陶罐子! 懦弱的东西!

  31. 铁罐兄弟

  32.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向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向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33.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向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向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34. 一.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秘妙 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细处眷注——阅读的蝴蝶效应 擦亮语言——用语言的眼光看文本 比较品评——同中求异中显示多彩个性 陌生化 ——语言的独特审美 寻找缝隙——倾听文本细微的声音

  35.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 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 “铛、铛、铛”的驼铃声,一共出现了三次 ,“驼铃声”已经化为某种“意象”,闻驼铃声,必怀想童年,必想念故园,必思念亲友。 • 林海音的语言密码就是“缓缓地”。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拉长语言的节奏;运用ABAC、AA式的叠词,拉长语言的节奏;无限想象,拉长语言的节奏 。

  36. 聚焦“躲”字——母爱是理解 聚焦“挡”字——母爱是希望 聚焦“?”——母爱是尊重 聚焦“笑”字——母爱是宽容 聚焦临终的话——母爱是牵挂

  37.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38. 二.把读写结合进行到底 潘新和: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学

  39. 三.我即语文——当老师身上弥漫语文气息的时候,他也成了一本让学生耳濡目染的“书”三.我即语文——当老师身上弥漫语文气息的时候,他也成了一本让学生耳濡目染的“书”

  40. 幽默的语言——妙语如珠 美丽的少女必须心狠手辣,快刀斩乱麻,一刀子下去,不管它三七二十一,面不改色,心不跳。这才不愧是巾帼英雄。(女生鼓掌)这可以说是美女最理想的性格。如果你拖泥带水,看他太可怜了,形容憔悴了,就赏他一个微笑,突破一下《女儿经》上的规范,把你锦贝灿然的牙齿露一下,这只能导致他更大的空想,本来已经熄灭了的火,已经只剩下一堆冰冷的灰烬了,又可能重新燃烧起来。(笑)        这样你就不但毁了他,而且可能毁了你自己。(鼓掌) ——孙绍振《美女危险论》

  41. 诗意的语言——滋养心灵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王崧舟

  42. 激情的语言——荡气回肠 师:把你们的话综合起来,不改的是他的勇气,是他的冷静,是他的正气,是他的骨气。所以说,同学们啊,晏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改,晏子还是原来的晏子,晏子葆有的还是原来的尊严!小个子的晏子啊,后面透着那强大的力量! ——窦桂梅

  43. 睿智的语言——开启智慧 甲:(在学生读了课文后)“同学们,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能从中找出一句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吗?等学生找到那句话后,教师接着说:“能够找出这句话当中的关键词吗?”学生寻找、交流。 乙:(在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同学们,我们不但要爱读书,还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够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你们能把这篇课文读成一句话吗?”等学生找到那句话后,教师接着说:“会读书的人还能够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你们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语吗?”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老师要〈会说话〉》

  44. 哲理的语言——如沐春风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于丹

  45. 课程流转 生命蹉跎 宛如佛拈花 一壶微笑 沸腾起言中说的芽 品过才知道 语文的味道是回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