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自然保育基本概念

CHAPTER 1. 自然保育基本概念. 第一節 自然、人及自然保育 第二節 全球自然保育問題及其迫切性 第三節 結語. 第一節 自然、人及自然保育. 一、前言   自然 (nature) 通常泛指未受人為開發破壞的或呈野生狀態的天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各種天然資源及天然現象等,包括土地、動物、植物、真菌、低等生物、能源、礦產、空氣、河川、湖泊及海洋等。凡出於天然,不假人工製作的各種天然狀態及環境組成份子,均可謂自然。人類的生命起源於自然,長期在自然中演化及繁衍,並發展出獨特的文明和文化,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萬物的生命泉源。.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自然保育基本概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1 自然保育基本概念 第一節 自然、人及自然保育 第二節 全球自然保育問題及其迫切性 第三節 結語

  2. 第一節 自然、人及自然保育 一、前言   自然(nature)通常泛指未受人為開發破壞的或呈野生狀態的天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各種天然資源及天然現象等,包括土地、動物、植物、真菌、低等生物、能源、礦產、空氣、河川、湖泊及海洋等。凡出於天然,不假人工製作的各種天然狀態及環境組成份子,均可謂自然。人類的生命起源於自然,長期在自然中演化及繁衍,並發展出獨特的文明和文化,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萬物的生命泉源。

  3.   自然保育(nature conservation)是指人類對自然的保存或維護行為,以減少它們的損失或破壞,也是人類為謀求其福祉而產生的一種環境管理行動。其目的係透過明智合理的利用和管理,而促使資源能長久持續地為人類世代永續利用。自然保育包含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的保育之雙重意義,不僅強調自然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也重視環境生態平衡與環境倫理。

  4. 二、人與自然的關係 (一) 人類是能高度利用及改變環境的哺乳類動物 1. 人類依賴自然   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各種原料均取自   於大自然,依賴大自然。 2. 人類改變自然   人類不僅利用,而且大幅度改造自然,包括棲地   、野生物、山川河流、地形地物,將它們改變得   更合乎人類各別的喜好或慾望,和其他蟲、魚、   鳥、獸等,隨遇而安地利用環境是完全不同的。

  5. 3. 人類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的物種之一   人類生命力強,分布廣,從北極到南極,從海邊   到高山,到處都可見到人類在利用大自然,甚至   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生物之一。

  6. (二) 人類居住在自然生態系裡,是生態系的一員,完   全依賴自然生態系   儘管人類的文明及生活充滿了各式人工構造物、加工品或科技產物;但維持基本生態運作的土壤、空氣、水、陽光、氣候、養分循環等,均攸關人類的生存,我們的存在與所有,完全依附於自然生態系的正常運作,自然維生體系一旦劇變或中斷,人類只有立刻陷於死亡。人類是生活在生態系裡面,而不是站在生態系外面。

  7. (三) 人類在進化及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文   化,但也對大自然造成嚴重之破壞與改變   人類經過長期之演化後,已學會觀察及探究自然奧秘,並產生科學、文化及文明,但因為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不當的開發方式、工業製程與日常生活之廢棄物及污染、都市擴展、破壞野生物棲息地等已對自然造成嚴重破壞。

  8. 第二節 全球自然保育問題及其迫切性 一、全球共同的自然保育問題   數千年來,人類均迷信於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人是世界的主宰,甚至有根深蒂固的「人定勝天」觀念。特別是近百年來,全球人口快速膨脹,自然資源被超限及快速開發,加上人工合成化學製劑的大量使用,已使得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面臨空前的環境危機,從臭氧層破洞、酸雨、溫室效應、長期氣候變遷、野生動植物絕滅、熱帶雨林的濫伐到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廢棄物污染等,均使地球生態環境岌岌可危。目前全球面臨的共同性自然保育問題可以摘述如次:

  9. (一) 森林的消失   森林占地球陸域約三分之一的面積,並且是構成最複雜、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它也是地球之肺,透過光合作用森林可固定二氧化碳,轉化太陽能為各動物可利用之能源、材料、食物並提釋放氧氣;另外森林更保護土壤、潔淨的水源並提供陸地上90%以上物種的棲地。但是人類在過去400年內,砍掉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森林。

  10.   雖然世界各國已逐漸採取永續經營措施,但依據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年報資料,如果將1990年之森林被覆面積和2005年比較的話,1990年全球森林被覆率為31%,2005年為30%,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由56%減到46%)、東南亞地區(由56%減到47%)及大洋洲地區(由68%減到63%)等地是森林消失最多的地區。在1990年至2000年間,每年平均砍伐森林890萬公頃。在2000年至2005年間每年平均砍伐約730萬公頃,約為巴拿馬之面積。換算每天減少的森林面積約為200平方公里。  雖然世界各國已逐漸採取永續經營措施,但依據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年報資料,如果將1990年之森林被覆面積和2005年比較的話,1990年全球森林被覆率為31%,2005年為30%,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由56%減到46%)、東南亞地區(由56%減到47%)及大洋洲地區(由68%減到63%)等地是森林消失最多的地區。在1990年至2000年間,每年平均砍伐森林890萬公頃。在2000年至2005年間每年平均砍伐約730萬公頃,約為巴拿馬之面積。換算每天減少的森林面積約為200平方公里。

  11. (二) 海洋瀕臨污染及破壞   雖然海洋占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但它是人類瞭解最少而且最危急的生態系。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生產力的重要來源,但我們已知有大約60%的珊瑚礁受人類影響而瀕臨絕滅,其中的四分之一甚至已退化到無法復育之地步。另外,約有70%的重要漁場已嚴重減產、過度漁撈利用而無法再永續生產。海洋污染也日益增加,被沖蝕的土壤及化學肥料流入海洋後,更在全球各地形成50個以上的「死亡地帶」。

  12. (三) 地表土壤遭受嚴重破壞及劣化   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均被覆15公分到20公分厚的表土,這些土壤蘊育鬱閉的森林、廣闊的草原,並生產人類的維生糧食及作物。但由於過度耕作及不當利用,每年有大面積的農地面臨土壤沖蝕、鹽化及土地劣化之問題,表土減少了,生產量及生物多樣性均會減少。據估計非洲有80%以上之土壤嚴重硬化及缺乏養分,專家甚至認為土壤劣化是開發中國家所有社會及經濟問題之根源。

  13. (四) 外來入侵物種   世界各地正受到無數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例如夏威夷的陸地有一半已受外來物種入侵,這些入侵種每年引起農業、林業及其他經濟損失達14億美元。不斷增加的全球貿易是罪魁禍首之一,估計每天有3000種海洋生物藉著商船之貨艙水而到處傳播。

  14. (五) 氣候暖化   所有科學家都知道全球氣溫日益升高,而且發電廠、汽車及工廠等都是主要的罪魁禍首。過去100年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了華氏一度,預測到2050年時大氣中CO2之濃度可能會增加一倍,而到2100年時氣溫可能上升2.5℉到14.4℉之間。隨著氣溫之上升,屆時有三分之一的陸地會消失,甚至因高溫適合蚊子繁殖,每年虐疾之病例也可能增加數百萬。

  15. (六) 物種消失   雖然全球有約19,000,000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域面積13%)已劃設為保護區,但大多仍缺乏有效之經營管理措施。加上長期以來的棲地破壞、外來入侵物種為害、違法採捕及污染等原因,物種及其棲地之消失仍然非常嚴重。

  16. (七) 濕地不斷減少   濕地可涵養地下水源、調節氣溫、去除污染,並提供水生植物、魚類、蝦類、貝類、鳥類等各種野生物之棲地,是地球上生物量最高及最基礎的生態系之一。濕地也是人類文明和生物多樣性的互動窗口,在經濟、生態科學及娛樂上均具有莫大價值。但全球各地之濕地正被排乾供農業、水埧、工廠、住屋及各種開發使用。科學家估計全球一半以上之濕地在過去100年中已被破壞消失。

  17. (八) 水源枯竭   世界各地都面臨水的問題,但是水和空氣一樣都是維持生命的最重要物質。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經常缺水的地方,有約10億人口無法獲得乾淨的飲用水,隨著人口增加,在未來25年內問題會愈來愈嚴重。地球到處都是水,而且是永遠在循環著,但是人類可直接利用到的河川、湖泊及地下含水層等淡水資源不到地球上所有水的千分之一。

  18. (九) 空氣污染及核廢料堆積嚴重   由於空氣品質日益惡化,全球已有數百萬人之日常呼吸都受影響。據估計每年約有300萬人死於空氣相關污染源之影響,例如SO2、NO2、空氣浮懸粒子及臭氧等。開發中國家的超級大城市,例如重慶、北京、曼谷、墨西哥、首爾、聖保羅的孩子所受危害最大,他們必須生活在經常吸入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規定之安全濃度數倍的空氣污染物中。

  19.   目前全世界商業性核子反應器約有440個,每年產生約11,000公噸之輻射廢料,這些廢料面臨外洩及無法處理之危險。僅在美國,就有一百多個反應器,有一億六千萬人口居住在距離核廢料地面貯存場75哩範圍內。近年英、法等國有部分公司及人士正以各種不同理由,在鼓吹核子發電之利益,將來之廢料問題,必須更積極更有效地處理,否則後患無窮。  目前全世界商業性核子反應器約有440個,每年產生約11,000公噸之輻射廢料,這些廢料面臨外洩及無法處理之危險。僅在美國,就有一百多個反應器,有一億六千萬人口居住在距離核廢料地面貯存場75哩範圍內。近年英、法等國有部分公司及人士正以各種不同理由,在鼓吹核子發電之利益,將來之廢料問題,必須更積極更有效地處理,否則後患無窮。

  20. (十) 能源過分消耗   目前全世界文明仍仰賴古老的石化燃料。石油、天然氣及煤之燃燒產生全球85%之能源,相對的也產生人為CO2排放量的80%。最近幾年世界之能源使用效率已普遍提高,聯合國環境保護署之資料顯示,1990年到2003年間,開發中國家每單位國民粗生產所得之耗能(每一美元所得所消耗石油之公斤數)由266降到218,已開發國家則由216降到189。但因受經濟發展影響,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之需求量增加了一倍,預估到2020年之需求量還會增加60%。

  21.   由於工商業發展及生活水平之差異,北美洲、歐洲、南亞及亞太地區之能源生產量遠低於消費量,必須自中東、蘇聯、非洲及南美洲等地區輸入。特別是石油,它提供全球40%以上之能源,但現有之油源有三分之二來自5個波斯灣國家,這些國家大都動盪不安,關係複雜而緊張,甚至紛戰不已,能源問題直接牽涉到環境及自然保育,也將仍會是人類及國際社會之頭痛問題。  由於工商業發展及生活水平之差異,北美洲、歐洲、南亞及亞太地區之能源生產量遠低於消費量,必須自中東、蘇聯、非洲及南美洲等地區輸入。特別是石油,它提供全球40%以上之能源,但現有之油源有三分之二來自5個波斯灣國家,這些國家大都動盪不安,關係複雜而緊張,甚至紛戰不已,能源問題直接牽涉到環境及自然保育,也將仍會是人類及國際社會之頭痛問題。

  22. 二、台灣保育工作的迫切性 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對人類環境問題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全球性大會,有113個國家代表及400多個團體參加,開啟國際政治和環境問題結合之大門並研訂宣言,對於環境保育及人類發展發表26項原則及109項行動計畫。

  23.   世界自然憲章發布後,對全球人類產生很大的影響及改變。其揭示的七項共同認識如次:  世界自然憲章發布後,對全球人類產生很大的影響及改變。其揭示的七項共同認識如次: (一)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之生活依賴自然生態   系之運作以提供能源和食物。 (二) 人類文明起源於自然,自然型塑人類的文化、藝   術和科學成就,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提供人類   更多的創見、休憩及娛樂機會。 (三) 不管對人類之價值如何,所有生命都是唯一而且   珍貴的,人類必需遵守行為的道德規範。

  24. (四) 人類改變並大量消耗自然資源,所以必需認清維   持自然的穩定、品質及保育自然資源之迫切需要   。 (五) 要持續享受自然提供的福祉,就必需維持自然的   基本生態運作過程、維生體系及生物多樣性。 (六) 由於對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及不當使用,自然生態   系統已劣化並將引起人類經濟、社會及政治之崩   解。 (七) 人類將因自然資源的競爭而產生衝突,相反地,   保護自然及自然資源將可為人類帶來和平與正義   。

  25.   其揭示的五項基本原則如次: (一) 應尊重自然,不得損害自然的基本運作過程。 (二) 應保護必要的棲息地,讓野生或養殖的各種生物   都能至少維持足以生存的族群數量,並維持地球   上的遺傳活力(genetic viability)。 (三) 陸地及海洋均應遵守保育原則,並對獨特地區、   不同生態系的代表地區及珍貴稀有物種的棲息地   應有特別的保護措施。

  26. (四) 對人類所利用的生態系統、生物、陸地、海洋及   大氣資源,應設法維持其最適宜的永續生產力,   並不得危害其共存的其它生態系統或物種之完整   性。 (五) 應確保自然不會因為戰爭或敵對的行動而遭受危   害。

  27. 1992年世界高峰會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後,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已成為自然保育的核心。這種涵蓋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以及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之全方位保育,已是自然保育之精義。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宣言到1992年里約宣言、生物多樣性公約、二十一世紀議程、森林原則、氣候變遷綱要,到2002年約翰尼斯堡宣言、世界高峰會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全球已展開一系列的環境及自然保育行動。1992年世界高峰會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後,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已成為自然保育的核心。這種涵蓋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以及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之全方位保育,已是自然保育之精義。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宣言到1992年里約宣言、生物多樣性公約、二十一世紀議程、森林原則、氣候變遷綱要,到2002年約翰尼斯堡宣言、世界高峰會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全球已展開一系列的環境及自然保育行動。

  28.   台灣近50年來由於工商業迅速發展,人口增加,加速自然資源之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甚劇,在全球性的保育浪潮中,如何因勢利導,為當前人類的健康、生存及後代子孫的永續發展謀求策略,重新建立以「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為基礎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準則,進而維護生態平衡,實屬刻不容緩之全民課題。

  29. 第三節 結語   人類生於地球,借助於地球之豐富資源而不斷演化、形成文明及發展科技,並進而壯大人類族群。但是人類又對地球及地球生態系中其他生物和無生物組成分子,產生巨大之衝擊、破壞及滅絕。隨著人類對地球上無數生命和自然現象逐漸瞭解,我們對每一項保育議題之範疇及大小也日益清楚,並有不少可行的保育策略正在形成。我們確信自然保育問題的解決,需要新的、正確的環境倫理做為導引及規範,也需要充足的科學和專業知識、社會認同及政治手段,並從長期、全方位、協調共存及雙贏角度來思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