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水文學

水文學. 導論 集水區地文與水文特性 降水 蒸發散 入滲 地下水與水井力學 集水區降雨逕流演算 水文與環境. 第一章 導論. 水文學 水文循環 水文模擬方法 台灣之水資源. 一 、 水文學. 舉凡上至積雲落雨,下至百川匯流,皆屬之範疇。 為研究地球水圈的存在與運動的科學。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循環、時空分布、化學和物理性質以及水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為人類防洪、抗旱、充分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不斷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條件,提供科學依據。 應用 工程水文學 氣象水文學 森林水文學.

brook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水文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水文學 • 導論 • 集水區地文與水文特性 • 降水 • 蒸發散 • 入滲 • 地下水與水井力學 • 集水區降雨逕流演算 • 水文與環境

  2. 第一章 導論 水文學 水文循環 水文模擬方法 台灣之水資源

  3. 一、水文學 • 舉凡上至積雲落雨,下至百川匯流,皆屬之範疇。 • 為研究地球水圈的存在與運動的科學。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循環、時空分布、化學和物理性質以及水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為人類防洪、抗旱、充分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不斷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條件,提供科學依據。 • 應用 • 工程水文學 • 氣象水文學 • 森林水文學 工程水文學(engineering hydrology)屬於應用地球科學之學門,是利用水文學原理解決人類在地球上,水資源開發所面臨的工程問題。針對水在時間與空間上之變化特性,工程水文學試圖模擬水文循環過程中,水體總量與時間分佈之關係,以作為水資源工程設計之標準,並進一步瞭解工程設施所面臨的風險。

  4. ----水文學 • 一滴水在大氣圈中形成,即在地球表面上尚未落地前,屬於氣象的範疇;水滴落至地球表面上,便屬於地上水圈的範圍,它可能發生在地表上河川湖泊內甚至冰雪、冰河及海洋中。水分降至地面上,由於受重力作用,部分水會入滲至地表下的地下岩石圈中,形成伏流或地下水流。 • 又一地區的水文特性會隨周遭環境、生態的改變而發生漸進的水文效應,如一處人口聚居的都會區,可能在前後數十年間由於都市化演變致使水文反應更形彰顯。 • 「水文」與「氣象」為垂直串聯,其與「地文」屬互動關係,又與「人文」係因果演變,所以包羅萬象、集銖會萃的一門應用科學。

  5. 地球上有多少的水? 陸地水有多少?海水有多少?

  6. 水的分佈-----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單信瑜老師

  7. 二、水文循環 • 地球上的水,由於自然界之能量作用, 在大氣、土壤、海洋間連續循環過程。

  8. 海面蒸發 大氣中水蒸氣 留於低窪地面 截留(樹木、花草、建物) 窪蓄、入滲、地表逕流 形成漫地流 至地表下 大海 河川 滲漏至地下水 由土壤上移地面 由土壤上移植物 ---水文循環 • 以集水區或流域為主之系統而言,水文循環之主要input為降水,主要形式為降雨,output為逕流。

  9. ---水文方程 • 依照質量守恆定律,系統之平衡方程式可表示為 • 若將水流分為地表水與地表下水,則 • 地表水 • 地表下水 • 式中I為系統輸入量;O為系統輸出量;P為降水量;E為蒸發量;T為蒸散量;INF為入滲量;Q為地表逕流量;ΔSs/Δt為單位時間內集水區地表之蓄水改變量;INT為中間流出流量,G為地下水出流量;ΔSg/Δt為單位時間內集水區地表下之蓄水改變量。 將上兩式合併,可得

  10. 三、水文模擬方法 • 可以物理模式及數學模式模擬水文循環中任一過程。 • 數學模式區分 • 定率模式:以水流連續方程及動量方程為基礎而建立,以PDE描述水流機制。 *簡化成ODE或代數求解,概念化模式。 *由試驗或水文紀錄資料分析,得集水區之水文及地文特性參數,即參數型模式。 • 機率模式:由或然率主控水文量的發生過程。 * 統計模式-著重於處理觀測時距內某一事件發生機率。 * 序率模式-著重於分析水文時間序列之隨機性質。

  11. -----水文模擬方法 • 集塊模式:視集水區之水文及地文特性為均勻,所用之參數一致。 如:單位歷線 • 分布模式:考慮水文及地文之非均勻性,採空間上變異的模式參數。 如:動力波模式,有能力描述水流於時間與空間上之變化。

  12. 四、台灣之水資源

  13. 河川坡陡–河川坡度大,上游都超過1/100,下游為1/200~ 1/500,緩於1/1,000者僅5條。河川坡陡–河川坡度大,上游都超過1/100,下游為1/200~ 1/500,緩於1/1,000者僅5條。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單信瑜老師

  14. 河川流急 –河川流域面積小,超過1,000km2者僅9條。 –台灣河川均甚短,超過100km者僅6條。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單信瑜老師

  15.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李鴻源老師

  16. 台灣地區與世界各地降雨量比較圖 台灣地區人均分配雨水量約4,074立方公尺,不及世界平均1/5。

  17. In recent 106 years398 typhoons and 1000 more storms3~4 typhoons each year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李鴻源老師

  18. 台灣地區氣候分佈 • (1) 東北區 本區在台灣之東北角,分佔台北縣與宜蘭縣各一小部分,面海背山,丘陵與平原相間,地當東北季風之衝,氣候之最大特徵為終年有雨,濕潤指數超過100,屬重濕型。平均年雨量在2,000至3,000公厘之間、山地有超過4,000至5,000公厘者。無乾旱之季節,冬季之雨量較夏季多,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蒸發弱。最冷月均溫在15℃以上,最熱月均溫28℃左右 • (2) 北部區 本區在台灣北部,氣候之特徵為東北區和西南區的過渡性質,年雨量在1,500至2,500公厘之間,夏季雨量較冬季多,但冬季不很乾旱。本區冬季因當大陸冷氣南下之衝,故最為涼冷與多風。新竹沿海一帶冬季風勢甚強,民間有「新竹風,基隆雨」之諺

  19. 台灣地區氣候分佈 • (3) 西岸區 本區位於西部海岸之中段,佔地狹長,約介於大安溪口和北港溪口之間,地勢極為平坦,為台灣本島雨量最少地區,各地平均年雨量大約在1,250公厘以下。冬季風大,非常乾旱,風積沙丘逐漸往內陸移動,威脅農作耕種 • (4) 南部區 本區在島之最南端,其北以最冷月均溫20℃之等溫線為界,年雨量在1,500公厘至2,500公厘之間。恆春半島夏季雨量佔全年雨量90%以上,其集中於夏季之程度較之西南區為甚。冬季有連續之乾旱,兼以多風,故蒸發量高居全省之冠 • (5) 東岸區 本區為中央山脈以東之狹長地帶,年雨量在1,500至2,000公厘之間,較西岸同緯度地區為多,但雨量集中於夏季之現象則不如西岸顯著。最冷月均溫在17~20℃之間,較西岸為高。本區北段之氣候近似於東北區,而南段之氣候則近似於南部區

  20. 台灣地區氣候分佈 • (6) 中部山區 本區佔地最廣包括全部中央山地,海拔高度多在一千公尺以上。本區氣候之特徵為雨量較四周平地為多,各地平均年雨量概超出3,000公厘,迎風坡更可高達4,000乃至5,000公厘。氣溫較四周之平地為低,氣溫之垂直遞減率,平均海拔每升高100公尺,溫度約降低0.4至0.5℃。台灣冬季平地絕少霜雪,但高山地區常大雪紛飛。山區之霜期平均每年長達172天 • (7) 西南區 本區在台灣西南,幾乎包括台灣西南所有平原及其東側之丘陵地帶,地形大致平坦。氣候之特徵如下:1.雨量較少,限於1500公厘左右,自山邊向沿海遞減;2.雨量集中於夏季之現象非常顯著,夏季雨量佔全年雨量80%以上;3.冬季乾旱,旱災之頻率甚高,故灌溉在農業上非常重要。最冷月均溫在16~20℃之間 • (8) 澎湖區 澎湖群島之氣候與台灣本島西部海岸平原類似,唯雨量較少,年平均雨量約1,000公厘左右,夏季降雨約佔80%以上。群島多風為其氣候上最大特徵,亦為農業上最大缺點。東北季風期間風速尤大,十二月之平均風速達每秒9.1公尺

  21.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研習上課教材

  22.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許晃雄老師

  23.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許晃雄

  24. 地盤下陷與 窪地淹水 –台灣地層下陷區多集中於烏溪以南之西南沿海、蘭陽平原沿海或台北盆地。 • 持續下陷面積:年下陷速率達3cm/yr以上之範圍 • 桃園、高雄及屏東地區於96年度未辦理地層下陷檢測調查作業

  25. 台灣各地區地層下陷面積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單信瑜老師

  26. 台灣各地區累積下陷量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單信瑜老師

  27.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黃煌煇老師

  28. 地下水鹽化情形日趨嚴重 資料來源:水環境教育講義-單信瑜老師

  29. -----台灣之水資源特性 • 台灣本島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南北狹長,標高1000m以上之山區面積佔全島31.5%;100m~1000m之丘陵與台地約佔31.3%;100m以下沖積平原約佔37.2%。 • 台灣山脈多屬沉積岩及變質岩,岩層脆易斷裂且高度風化,降雨強度與流速快,造成嚴重沖蝕,又地震頻繁,影響山坡地穩定性。 • 台灣全島年平均降雨量高達2510mm,為世界平均值2.5倍,且集中於5月~10月,多為颱風所帶來之豪雨。 • 台灣河川共有129條水系,中央管河川計24水系及跨省市河川計2水系,台灣河川,短而急,且流域面積小,洪枯流量明顯差異,集水區地質不佳,洪流過程挾帶大量泥砂,造成淤積氾濫成災。 • 台灣地區河川之比流量為世界之最,如濁水溪之比流量為7.7m3/s-km2。

  30. -----台灣之水資源特性 • 台灣島為岩層脆且坡陡流急,降雨豊沛且集中;乾旱季節,有水源供給不足之現象,故以水庫蓄水備用。 • 臺灣地區現有大小型水庫共40餘座,有效容量約19億立方公尺,每年調蓄供應水源量隨雨量多寡而異,平均每年調蓄約40億噸水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