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第 3 章 农产品供给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 3 章 农产品供给与农业结构调整.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China.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以占世界 9% 的耕地,养育占世界 21% 的人口。从数量、结构和质量上满足 13 亿人口的农产品需求,是头等大事。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发展需要新政策。 议题: 我国农产品供给的总量和结构特点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和任务. 第一节 农产品供给 一、总量分析 1 , 1949 — 2006 :中国粮食产量. 粮食增长 4 个亿吨台阶.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3 章 农产品供给与农业结构调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3章 农产品供给与农业结构调整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China

  2.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 意义: •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占世界21%的人口。从数量、结构和质量上满足13亿人口的农产品需求,是头等大事。 •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发展需要新政策。 • 议题: • 我国农产品供给的总量和结构特点 •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和任务

  3. 第一节 农产品供给一、总量分析1, 1949—2006:中国粮食产量

  4. 粮食增长4个亿吨台阶

  5. 粮食增长四个台阶 • 第一个:1949-1958年增长1亿吨用9年 • 第二个: 1959-1978年增长1亿吨用19年 • 第三个:1979-1984年增长1亿吨用6年 • 第四个:1985-1996年增长1亿吨用12年

  6. 进入21世纪,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减少起伏,2006年粮食产量接近5亿吨。进入21世纪,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减少起伏,2006年粮食产量接近5亿吨。

  7. 2、主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单位:除粮食为10公斤,其他均为公斤2、主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单位:除粮食为10公斤,其他均为公斤

  8. 二、结构分析 1,改革以前 由于温饱的需要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呈现: •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 • 粮食生产以高产作物为主的特点。 • 观察下图:1952-1978

  9. 我国农业产值结构的变化(%)

  10. 我国种植业播种面积结构的变化

  11. 2,改革以来农业结构的变化 • 影响因素: • 市场机制 改革以来,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的农民在增产增收的利益驱动下,主动适应市场,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 政府调控 政府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 • 观察前图:1978年以来

  12. 3、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一、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比重过高 1999年我国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仍达57.5%,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仍占72.4%。

  13. 第二、农业区域结构不合理,“同构”问题突出第二、农业区域结构不合理,“同构”问题突出 • 1999年,全国除新疆粮食播种面积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45.5%,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青海等1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60-70%,其余地区19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70-87%。

  14. 第三、农产品质和质量低 • 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主要指农产品的营养成份、卫生安全、口感、纯净度、整齐度和外观等特性。 • 我国农产品质低:四多四少(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 • 我国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仅15%。稻谷等粮食产品的优质率只有10%。优质专用产品少(目前我国优质小麦产量184万吨,占预期消费量8.5%,缺口近2000万吨)。纯净度、整齐度和外观性差。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仅农业产值的70%,而发达国家一般是3-4倍。

  15. 我国农产品主要质量问题 • 农药残留,化肥残留,兽药残留,饲料重金属残留。 • 环境污染。“水脏”:长期以来污水排放量大(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以及治理不力,我国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 动植物疫病。例如,口蹄疫使我国的主要畜产品猪、牛、羊出口困难。猪肉占我国肉类产量70%,居世界产量第一,2000年约占世界产量45%,但出口量仅占世界1.75%。黄龙病、小实蝇等使水果出口困难。

  16. 小结 • 世纪之交,我国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结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从过去的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 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矛盾正成为主要矛盾,农业发展不仅受资源约束,而且受市场需求约束。 • 标志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7. 第二节 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0年1月,党中央提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18.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 1,农业结构的内涵(四个层次) • 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 • 某一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各类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如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 • 某一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如粮食生产要分为大米、小麦、玉米、大豆)。 • 区域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地区分工)。 • 结论: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农业结构调整要防止片面性。

  19.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448页。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448页。

  20. 2000-200年种植业播种面积(%)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第458页。

  21. 2,农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 自然资源状况 • 农产品的需求 • 农业生产技术 • 社会经济条件(强调自给率还是相反) • 结论:农业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

  22. 3,农业结构合理的标准 1)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2)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情况 3)经济效益的高低 4)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 结论:农业结构是否合理是相对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过去合理的农业结构现在会变得不合理,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

  23. 二、为什么是“战略性结构调整”? • 首先,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同(主要农产品供求格局变化,从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出现结构性过剩) 。 • 其次,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同(收入目标与产量目标难以兼得)。 • 第三,宏观经济背景不同(宏观经济膨胀与紧缩)

  24. 三、战略性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温家宝在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 • 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 通过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 •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 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

  25. 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 (1)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6.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农业年鉴》,第14页。

  27. (2)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2)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缺乏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可以根据实际适当调减当地的粮食生产。 • 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优势,要在优化品种、提高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 西部地区要有步骤的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

  28.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 • 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在内。 • 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完全靠狭义的农业生产,必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 •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1997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是农业产值的78.7%,而发达国家一般是3-4倍。

  29. (4)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4)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 • 农业和农村承载人口过多,必须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发展二、三产业,拓展就业空间,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30. 四、战略性结构调整不可忽视粮食生产 • 1. 1996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

  31. 粮食生产形势的变化 •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下降。 • 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4.6亿亩,为近50年最低;粮食产量下降到4315亿公斤,为近14年最低;人均粮食占有量333.5公斤,为近22年最低。 • 2004年扭转粮食连续5年减产的局面。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24亿亩,比上一年增加了3300万亩;粮食总产量9389亿斤,增产775亿斤,单产每亩提高了38斤。粮食总产的增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32. 2.必须重视粮食安全 • 粮食安全: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FAO定义) • 全面理解粮食安全: • (1)粮食生产能力。指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能够达到的期望产量。一般说来,生产要素投入指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电气化水平等。 • (2)粮食生产的经济性。粮食安全应当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尽可能提高资源的效率。 • (3)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粮食安全不仅着眼于当前,而且着眼于未来。

  33. 我国人多地少,不能忽视粮食生产。 • 我国占世界7.4%的土地、9%的耕地,养活约占世界20%的人口。 • 2004年底,我国总人口13亿,农村人口7.57亿乡村人口,占56.2%;城镇人口5.42亿,占41.8%。 • 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18.37亿亩,草地面积60亿亩,林业用地面积27.6亿亩,荒地面积16.2亿亩。我国耕地70%多是中低产田,产量低很多。 • 2004年全国人均耕地1.41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全国有1/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制定警戒线(0.8亩)。

  34. 3.近年促进粮食生产的主要政策 • (1)补贴 • 种粮直接补贴。2004年中央投入100亿元,向13个粮食主产省重点倾斜,对粮农进行直接补贴。其他省的直接补贴由本省财政和粮食风险基金承担。2004年全国有29个省(缺青海、西藏、云南)进行直接补贴,资金总额116亿元,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101亿元,占88.6%。直补水平:全国亩均10元。 • 良种补贴。在小麦、大豆、玉米主产区实施良种补贴, 2004年中央和地方合计28亿元。 • 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4年全国4.7亿元。 • 改变了过去补流通环节、补城市消费、补企业的做法,使6亿多农民直接受益。

  35. (2)减免、取消农业税 •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取消农林特产税,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 2004年,吉林、黑龙江省为国务院试点省,农业税免征;河北、内蒙古等11个粮食主产省及广东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其余省降低1个百分点。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自主决定免征农业税。2004年减轻农民负担29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7元。 • 2005年,全国31个省中有28个省免征农业税,全国取消牧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 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

  36. 思考与讨论 1,如何理解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为什么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忽视粮食生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