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核心通識課程 科技與社會

核心通識課程 科技與社會. 教師 : 林宗德. 課程簡介. 本課程透過具體的實例,探討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過程,強調科技的發展(例如技術上的發明)並非外在於社會文化(例如政治、性別等等)而是受到社會文化的形塑。因此,藉由瞭解科技與社會文化之間互動的複雜過程,我們希望超越「科學是純然客觀中立的」或「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科技對社會的衝擊」這類想法,積極地思考當前與未來的科技社會。 . 課程目標. 一、透過個案介紹,瞭解科技普及過程 所涉及的各種因素。 二、使同學能理解科技研究的實態,以 及科學知識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層 面有進一步的瞭解。

bryant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核心通識課程 科技與社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核心通識課程科技與社會 教師: 林宗德

  2. 課程簡介 • 本課程透過具體的實例,探討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過程,強調科技的發展(例如技術上的發明)並非外在於社會文化(例如政治、性別等等)而是受到社會文化的形塑。因此,藉由瞭解科技與社會文化之間互動的複雜過程,我們希望超越「科學是純然客觀中立的」或「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科技對社會的衝擊」這類想法,積極地思考當前與未來的科技社會。

  3. 課程目標 • 一、透過個案介紹,瞭解科技普及過程所涉及的各種因素。 • 二、使同學能理解科技研究的實態,以 及科學知識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層面有進一步的瞭解。 • 三、能運用課堂上介紹的概念和案例, 來思考科技活動及其產物。

  4. 課程進行方式 • 包括教師講授、同學報告以及課堂討論。本課程要求同學閱讀每週指定書目,透過同學的口頭報告引發對閱讀內容的問題及討論。助教將會在當週上課前協助同學準備口頭報告。

  5. 課堂進行的時間分配 • 1.教師對當週主題作背景介紹,約三十到四十 分鐘。 • 2.報告組同學報告閱讀文章及延伸討論,三十分 鐘內。 • 3.同學就報告內容提問與討論,約二十分鐘。 • 4.下課休息十五分鐘。 • 5.教師就同學報告內容補充,約三十到四十分鐘。 • 6.各組就教師準備的討論問題分組討論二十分鐘, 各組需記錄討論結果,並推派代表報告。 • 7.12:45下課。

  6. 成績考核 • 期中考10% • 課堂口頭報告20% • 課前提問(個人成績)10% • 出席與課堂參與 10% (課堂上提問、發表意見) • 個人作業(1500到2500字)10% 作業繳交時間: 出題兩週後上課時繳交 紙本。也請同學在上課當天23:59之 前上傳至Moodle。遲交不予計分。 • 分組討論發言 10% • 期末小組互評 10% • 期末報告 20%

  7. 助教 • 蔡睿洋 社會所碩二 tryoung1101@gmail.com

  8. 課堂口頭報告要領 • 作者提出了什麼有趣的問題? 怎麼說明或分析這個問題? • 充分傳達作者所訴說的故事,或者想要表達的觀點。請用自己的話,忌照本宣科。 • 組員之間的合作(起承轉合) • 適度補充圖片和影像 • 自行尋找可以應用的案例或延伸討論(可利用參考閱讀、思考你所學領域中的相關問題、或訪談朋友家人的相關生活經驗、思考如何改善現狀等等) (約佔1/3報告時間)

  9. 課堂口頭報告要領 • 事先演練(報告時間限制: 三十分鐘) • 充分準備 輕鬆表現

  10. 課堂口頭報告配分 20% • 每組報告兩次,每人都必須至少上台報告一次 • 每次都會發下互評表,請其它組同學提供對於口頭報告的意見 • 個人之間報告分數可能會有很大差異,請勿等閒視之

  11. 課前提問要點 • 請事先閱讀指定書目,提出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或對文章的觀點提出「異」見。 • 上課前一天24:00前請組長整合組員們的提問,上傳至Moodle的課前提問區,並註明某一題是由哪一位組員所提出。 • 由我或助教挑選問題,在報告組同學報告完後,請報告組回應。 • 提問題望文生義,毫無誠意者,不予計分。

  12. 課程網址 • http://moodle.nthu.edu.tw

  13. 每週課程主題(單元一:科技產物分析) • 二、理解隨身聽 • 三、消費隨身聽 《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 《文化》 《為什麼是iPod?改變世界的超完美 創意》 • 四、國定假日

  14. 每週課程主題 • 五、科技產物的政治性與價值 Winner, Langdon 2004(1979)〈技術物有政治性 嗎?〉 方俊育 2010〈技術發展的必然邏輯?台灣 鹽業的機械化過程〉

  15. 每週課程主題 • 六、QWERTY Tenner, Edward 2004 〈完美書寫:文字鍵盤〉,收 錄於《不只是發明科技改變人性?》 Arthur, W. Brian 1999 Competing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c Prediction.

  16. 每週課程主題(單元二:科技研究實態) • 七、愛迪生的另一面 Hughes, Thomas P. 2004(1979)〈美國的電氣化過程: 系統建構者〉

  17. 每週課程主題 • 八、科學典範的形成 Kuhn, Thomas S. 1970《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二、 三、六、十章。

  18. 每週課程主題 • 九、期中考暨討論期末報告主題 • 十、全校運動大會

  19. 每週課程主題(單元三: 科學知識的建構) • 十一、羊群的社會階序 彭孟堯 2005〈動物的心〉 Despret, Vinciane 2005 “Sheep Do Have Opinions.”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 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 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 魚之樂?」)

  20. 每週課程主題 • 十二、科學證據與法律判決 王榮麟 2011〈因果關係的推論需要多少證據的支持?〉 陳政亮 2011〈流行病學的政治: RCA流行 病學研究的後設分析〉

  21. 每週課程主題(單元四: 科技與日常生活) • 十三、生活的醫療化 Blech, Jorg 2004《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 許甘霖等 2006〈肥胖與減重問題: 醫療化 及商品化交織發展的過程〉、 〈性別與身體的醫療化: 以女性的 生產和男性的性無能為例〉、 〈生活形態醫療化: 以抹片篩檢與 健康檢查為例〉

  22. 每週課程主題 • 十四、家庭科技與性別 Cowan, Ruth Schwartz 2004〈家庭中的工業革命〉 Johnson, Allan G. 2006〈體系與體系:家庭與經濟 〉

  23. 每週課程主題 • 十五、紀綠片賞析(農業相關) • 十六、高科技農業 Vandermeer, John and Ivette Perfecto 2010〈雨林地區農業的政治經濟學〉、 〈現代世界體系之農業面面觀〉 吳音寧 2007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 》

  24. 每週課程主題 • 十七、台灣現況: 科技爭議與科技產業 發展 林敏聰 2011/2 〈偽高科技組裝廠〉、〈台灣 人才論〉 曾孝明 2004〈侷限於成本上的產業競爭如單程的候鳥〉 林宗弘等 2011〈財團化危機〉

  25. 每週課程主題 • 十八、期末報告發表

  26. 分組原則 • 共分六組 • 一組內同科系同學最多三人 • 一組內包含不同性別、年級的同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