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第五章 吸收与吸附

第五章 吸收与吸附. 第一节 物理吸收. 亨利( Henry )定律 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 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 p * A ——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 x A ——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E —— 亨利系数, Pa 。. ( 8.2.1 ). 亨利系数取决于物系的特性和体系的温度。 亨利系数越大,说明气体越难以溶解于溶剂。 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是降低的,因此,亨利系数是增大的。 气体在各种条件下的亨利系数通常可以在手册中查到。. 第一节 物理吸收.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五章 吸收与吸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吸收与吸附

  2. 第一节 物理吸收 亨利(Henry)定律 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 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 p*A ——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 xA ——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E —— 亨利系数,Pa。 (8.2.1) • 亨利系数取决于物系的特性和体系的温度。 • 亨利系数越大,说明气体越难以溶解于溶剂。 • 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是降低的,因此,亨利系数是增大的。 • 气体在各种条件下的亨利系数通常可以在手册中查到。

  3. 第一节 物理吸收 如果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组成均以摩尔分数表示: m —— 相平衡常数 如果溶质的溶解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则亨利定律可写为: (8.2.2) p*A——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 cA —— 溶质A在液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kmol/m3 H —— 溶解度系数,kmol/(m3 Pa) (8.2.3) 注意:亨利定律的不同表示方式和系数的单位、换算方法。

  4. 第一节 物理吸收 • 2.计算传质的推动力 • 实际组成与平衡组成之间的差距——推动力 • 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气相 (8.2.10) (8.2.12) (摩尔分数) (气体分压、物质的浓度) ……液相 (8.2.11) (8.2.13)

  5. 第一节 物理吸收 吸收剂 x2 尾气 y2 混合气 y1 吸收液 x1 但是出塔气体的最低浓度(y2)只能达到与入塔吸收剂浓度(x2)相平衡的浓度: (8.2.12)

  6. 第一节 物理吸收 cAi=HpAi 亨利定律 双膜理论模型示意图 相界面 pA pAi 溶质A 液相主体 气相主体 cAi cA G L

  7. 第一节 物理吸收 气相对流传质的速率方程: (8.2.16) kG——以气相分压差为推动力气膜传质系数,kmol/(m2 ·s ·Pa) 液相对流传质的速率方程: (8.2.17) kL——以液相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液膜传质系数,m/s 双膜模型假设溶质以稳态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因此,气相和液相的对流传质速率相等。 以上两式中均用到了相界面处溶质的浓度,很难直接准确测定,因此一般希望能够直接用气液两相主体浓度来计算传质速率。

  8. 第一节 物理吸收 (三)总传质速率方程 在气液界面上,应用亨利定律: 液膜传质速率方程改写成: (8.2.19) 将(NA)L变化成气体分压的函数。

  9. 第一节 物理吸收 以气体分压为推动力的总传质速率方程: (8.2.20) pA*——与液相主体浓度cA平衡的气体分压,Pa KG——气相总传质系数, kmol/(m2 s Pa) 稳态时 经变换: (8.2.21)

  10. 第一节 物理吸收 同理,以液相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速率方程: c*A——与气相主体分压平衡的液体浓度,kmol/m3 KL——液体总传质系数, m/s (8.2.22) 气相总传质系数KG与液相总传质系数KL之间的关系: (8.2.23)

  11. 第一节 物理吸收 总传质速率方程的其他表示形式: (8.2.24) (8.2.25) xA,yA —— 溶质在液相和气相主体中的摩尔分数 xA*,yA* —— 与气相主体摩尔分数平衡的液相摩尔分数,和与液相主体摩尔分数平衡的气相摩尔分数 当溶质在气、液相中的浓度以摩尔比来表示时,则总传质速率方程为: (8.2.27) (8.2.28)

  12. 第二节 吸附平衡 一、单组分气体吸附 (一)吸附平衡理论 气体吸附等温线测定方法: 重量法、容量法 (9.3.1) q=f(p,T) 分压较低:近似为直线 分压较高:趋于平缓 不同温度下NH3在木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13. 第二节 吸附平衡 1.弗兰德里希(Freundlich)方程: (9.3.2) q——平衡吸附量,L/kg k——和吸附剂种类、特性、温度以及所用单位有关的常数 n——常数,和温度有关 p——吸附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 随着p增大,吸附量q随之增加。 但p增加到一定程度后,q不再变化。 Freundlich方程为经验公式。 压力范围不能太宽,低压或高压区域不能得到满意的实验拟合结果。

  14. 第二节 吸附平衡 弗兰德里希等温线 相对吸附量 相对压力 • n一般大于1,n值越大,其吸附等温线与线性偏离越大。 • 当n>10,吸附等温线几乎变成矩形,是不可逆吸附。

  15. 第二节 吸附平衡 1/n k 双对数坐标 弗兰德里希公式参数的求解: 对吸附等温式两边取对数: • 1/n越小,说明吸附可在相当宽的浓度范围下进行。 • 一般认为 1/n = 0.1 – 0.5 时容易吸附

  16. 第二节 吸附平衡 2. 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 方程推导的基本假定: • 吸附剂表面性质均一,每一个具有剩余价力的表面分子或原子吸附一个气体分子。 • 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为单分子层吸附。 • 吸附是动态的,被吸附分子受热运动影响可以重新回到气相。 • 吸附过程类似于气体的凝结过程,脱附类似于液体的蒸发过程 • 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质分子之间无作用力。

  17. 第二节 吸附平衡 设吸附表面覆盖率为θ,则θ可以表示为: (9.3.3) qm为吸附剂表面所有吸附点均被吸附质覆盖时的吸附量,即饱和吸附量。 气体的脱附速度与θ成正比,可以表示为:kdθ 气体的吸附速度与剩余吸附面积(1-θ)和气体分压成正比,可以表示为:ka p(1-θ)

  18. 第二节 吸附平衡 吸附达到平衡时,吸附速度与脱附速度相等,则: (9.3.4) 整理后可得单分子层吸附的Langmuir方程: (9.3.5) p——吸附质的平衡分压,Pa q, qm——分别为吸附量和单分子层吸附容量,L/kg k1——Langmuir常数,与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该值越大表示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越强。

  19. 第二节 吸附平衡 1/q 1/(k1qm) 1/qm 1/p 如何求解langmuir公式参数? 公式变换得: 或

  20. 第二节 吸附平衡 Langmuir 公式分析: • 当p很小时,则:q=k1qmp • 呈亨利定律,即吸附量与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 • 当p时,q=qm • 此时,吸附量与气体分压无关,吸附剂表面被占满,形成单分子层。

  21. 第二节 吸附平衡 • 3.BET公式 • 由Brunaner, Emmett和Teller 3人提出的。 • 基于多分子层吸附,在Langmuir公式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 假设: • 吸附分子在吸附剂上是按各个层次排列的。 • 吸附过程取决于范德华引力,吸附质可以在吸附剂表面一层一层地累叠吸附。 • 每一层吸附都符合Langmuir公式。

  22. 第二节 吸附平衡 (9.3.6) p0——吸附质组分的饱和蒸气压 qm——吸附剂表面完全被吸附质单分子层覆盖时的吸附量 kb——常数,与温度、吸附热和冷凝热有关。 BET公式中的参数qm和kb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通常只适用于比压(p/p0)约在0.05~0.35 比压小于<0.05,建立不起多层物理吸附平衡; 比压>0.35,毛细凝聚变得显著,破坏多层物理吸附平衡。

  23. 第二节 吸附平衡 二、双组分气体吸附 • 混合气体中有两种组分发生吸附时,每种组分吸附量均受另一种组分的影响。 • 活性炭对乙烷的吸附较多,而硅胶对乙烯的吸附较多。 乙烷-乙烯混合气体的平衡吸附(25℃,101.325 kPa)

  24. qA0、qB0分别为各组分单独存在且压力等于双组分总压时的平衡吸附量qA0、qB0分别为各组分单独存在且压力等于双组分总压时的平衡吸附量 qA、qB为混合气体吸附平衡时吸附量 第二节 吸附平衡 各组分的吸附量 (9.3.12)

  25. 第二节 吸附平衡 三、液相吸附 1.液相吸附的特点 液相吸附的机理比气相复杂。在吸附质发生吸附时,溶剂也有可能被吸附。 影响因素包括:除温度和溶质浓度外,溶剂种类、吸附质的溶解度和离子化、各种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在溶剂的吸附作用忽略不计时,可以认为是单组分吸附。

  26. 第二节 吸附平衡 • 达到吸附平衡时: • V:液体容积, • m:吸附剂质量 • :吸附平衡时,液相中溶质浓度 • 0:吸附前,液相中溶质浓度 • q = V(0-)/m 2. 吸附等温线测定方法: • 假设溶剂不被吸附,或者液体混合物是溶质的稀溶液 • 测定溶液与吸附剂接触前后的浓度变化

  27. 第二节 吸附平衡 3.吸附等温式 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 (9.3.13) q ——平衡吸附量,kg/kg k ——和吸附剂种类、特性、温度以及所用单位有关的常数 n ——常数,和温度有关  ——吸附质在液相中的平衡浓度, mg/L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