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甲午战争 120 年祭 —— 战之胜败与国之安危

甲午战争 120 年祭 —— 战之胜败与国之安危. “ 中日甲午战争 ” 及其 《 马关条约 》 是日本军国主义猖狂侵略、屠杀、劫掠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满清政府腐败昏庸、妥协投降、卖国苟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灾难和耻辱的事件;是炎黄子孙心灵深处永远的耻、痛、恨。 120 年前的这场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就是横亘在中国命运之途的一道大坎儿,就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噩梦,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

burke-syke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甲午战争 120 年祭 —— 战之胜败与国之安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甲午战争120年祭 ——战之胜败与国之安危

  2. “中日甲午战争”及其《马关条约》是日本军国主义猖狂侵略、屠杀、劫掠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满清政府腐败昏庸、妥协投降、卖国苟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灾难和耻辱的事件;是炎黄子孙心灵深处永远的耻、痛、恨。“中日甲午战争”及其《马关条约》是日本军国主义猖狂侵略、屠杀、劫掠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满清政府腐败昏庸、妥协投降、卖国苟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灾难和耻辱的事件;是炎黄子孙心灵深处永远的耻、痛、恨。 • 120年前的这场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就是横亘在中国命运之途的一道大坎儿,就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噩梦,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 • 今年,又逢甲午。中国,又被触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今天,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儿女们,应走进历史,反思反省,回应现实关切,倾听未来呼唤;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勿忘国耻、抗耻拒辱,矢志强国。 • 岁逢甲午,狼烟犹在。我们无权不殇思!

  3. 中日甲午战争 • 中日甲午战争即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在旧历甲午年,故名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6月,中国军队在叶志超、率领下相继入朝,约2千人屯兵牙山。此时朝鲜局势趋于稳定,清政府向日本建议双方撤军。日本反而增兵,并提出干涉朝鲜内政的所谓“改革”方案。7月23日,清军被迫增派援军。同日,日军侵占朝鲜王宫,反动政变。 • 7月25日,日军在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29日又进犯驻牙山清军。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4. 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平壤、黄海、鸭绿江防、金璇、威海卫、辽东等战役的较量,清军全线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赔银2万万两;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等。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平壤、黄海、鸭绿江防、金璇、威海卫、辽东等战役的较量,清军全线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赔银2万万两;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等。 •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它也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5. 提纲 • 一、甲午战前中日局势 • 二、战前中日两国国力比较 • 三、日本蓄谋发动战争 • 四、甲午战争的影响 • 五、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 • 六、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

  6. 一、甲午战争前中日局势

  7.     1、日本的既定国策 •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 19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产业革命出现高潮。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急需占有资源、充实资本、输出商品。加之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因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 为此日本上下统一思想,厉兵秣马、真抓实干,紧锣密鼓的进行全方位的战争准备。

  8.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订的侵略政策 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东北和蒙古 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整个亚洲几全世界。 满蒙 朝鲜 中国 台湾 亚 洲 乃 至 全 世 界 大陆政策

  9. 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 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的琉球是清朝属国,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0. 1874年1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大久保利通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11.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借机出兵朝鲜,逼迫朝鲜政府同意日本军驻扎朝鲜.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中国军队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12.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

  13. 2、清廷对时局的应对 •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廷既腐败昏庸,又崇洋媚外。官场中派系繁杂、尔虞我诈。官员贪污腐化成风,政事衰败。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图自强的“洋务运动”。满清政府通过购买的方式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先进设备,以“富国强军”,力图振兴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      • 1875至1894年清廷从英、德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其中包括当时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清海军在拥有“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的基础上,于1888年又建立了“北洋水师”。清海军在当时为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而日本海军被《武备报》排名为世界第十六名。为此清廷得意洋洋、自大轻敌。      实则,清朝国防军事外强中干。思想麻痹、训练懈怠、军备废弛、军纪松懈、互不协同、军费严重不足。很多将领腐化堕落、贪生怕死。很多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低下。

  14. 3、狼王与猪帝 • (1)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调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军备造舰费用。日本举国上下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一些技术指标超过了清北洋海军。 • 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15. 日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

  16. (2)而此期间的清朝虽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2)而此期间的清朝虽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 • 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到甲午战争前,清朝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1以后,军费奇缺,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 这倒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而是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

  17. 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1894年(阴历十月初十)逢六十寿诞。早在1892年,光绪帝即颁谕,提前近两年为慈禧的六旬生日作准备:“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寿宇宏开,朕当率天下臣民胪欢祝嘏。所有应备仪文典礼,必应专派大臣敬谨办理,以昭慎重。”并计划拨银3000万两,为其“祝寿、建园,颐养天年”。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1894年(阴历十月初十)逢六十寿诞。早在1892年,光绪帝即颁谕,提前近两年为慈禧的六旬生日作准备:“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寿宇宏开,朕当率天下臣民胪欢祝嘏。所有应备仪文典礼,必应专派大臣敬谨办理,以昭慎重。”并计划拨银3000万两,为其“祝寿、建园,颐养天年”。 • 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基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慈禧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 “慈禧祝寿”实际究竟花了多少银两?《藏园群书题记》载“用银至七百万两”。一些学者认为《题记》对耗银归纳不全,至少应在一千万两。还有说二年三千万两已用尽的。

  18. 载湉(1871--1908)1875年即位,年号光绪。1889年亲政。载湉(1871--1908)1875年即位,年号光绪。1889年亲政。 慈禧太后(1835--1908)

  19. 二、战前中日两国国力比较

  20. 1、基本国情对比 • (1) 人口 年国民生产总值(白银.两) 年政府财政入 中国:约4.1亿约17.05亿约8867万两 日本: 约0.4亿      约 2.94亿               5780万两

  21. 2、综合经济能力比较 •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日元,银行资本9000万日元,年进口额1.7亿日元,年出口额9000万日元,年财政收入近8000万日元,(注:货币单位是日元不是白银)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 • 日本除了铁路、航运、纺织业远比中国发达外,重工业还很薄弱。钢铁、铜、煤、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经过30多年的洋务运动,特别是在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军工的生产能力上,中国都远超日本。 • 甲午战前,中国的综合经济能力比日本要高出许多

  22. 3、军事力量对比 •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

  23.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 1892:41% 1890:31.6% 1881:16.6% 1883—1894 日本共开支陆海军军费2.69亿日元 战舰:31艘 (5.9万余吨) 1892:23万 鱼雷艇:24艘 (1400余吨)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陸軍,并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把中國的海軍做為它的“假想敵人”,伺机對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

  24. 甲午战前,清朝陆军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甲午战前,清朝陆军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 甲午战争爆发前,有人认为中国海军可能弱于日本。但在中日陆军实力对比上,国内外则几乎是众口一词,都认定由于实力悬殊,中国陆军战胜日本不会太费力。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并在与西方军队、“洋枪队”共同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洋枪洋炮”的杀伤力。遂在清军中组建洋枪队、洋炮队。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清军陆续淘汰了老式军械,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工企业仿制西方的近代枪炮。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军引进了西方更为先进的后膛枪炮及生产技术,又一次更新着陆军装备。      甲午战争前清军有7支武装力量:八旗、绿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 •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实力为世界第八,日本是第十六名。美国认定清朝陆军稳居世界前三,而清朝大臣们也洋洋得意,曾在奏报中自豪的写到:“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单从人数和装备上看:清朝陆军无疑在世界前三名之列;而日本陆军则实力单薄、默默无闻。

  25. 三、日本蓄谋发动战争 清政府 日 本 積極擴張 蓄謀已久 避戰求和 腐朽落后 甲午戰爭 提供契机 (直接) 朝 鮮(東學党起義)

  26.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同时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并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令其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知照日本外务省。其时,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据汉城附近各战略要地,一面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同时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并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令其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知照日本外务省。其时,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据汉城附近各战略要地,一面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

  27. 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双方签订休战和约,起义军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清军并未与东学党起义军交战。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叶志超部准备从牙山定期内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日本虽已失去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仍决心扩大事端,促成中日关系破裂,它不仅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以达到既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电令大鸟:“目前有采取断然处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鸟接训令后,于19日和20日连续提出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28. 进 攻 希望调停 1894.7—9 避战自保 1894.10—1895.4 倉促應戰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丰島之戰 日 本 清 政 府 日軍占領平壤,朝鮮淪陷 平壤之戰 日本取得了黃海海域制海權 黃海海戰 旅順大連失陷 遼東戰役 威海戰役 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29. (二)甲午中日戰爭經過 清軍路線 日軍路線 遼東戰役 平壤戰役 黃海戰役 平壤 旅順 丰島戰役 威海衛 丰島 威海戰役

  30. 甲午時期北洋海軍的鐵甲艦

  31. 致远舰和管带邓世昌及部分官兵

  32. 定远舰及管带刘步蟾

  33. 定 远 舰

  34. 镇 远 舰

  35. 靖 远 舰

  36. 桥立舰

  37. 日本军舰 吉野号

  38. 松岛号

  39. 威海卫战役中,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威海卫战役中,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

  40.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 佐久间左马太

  41.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2.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時的情形。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時的情形。

  43. 四、甲午战争的影响

  44. 1、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民生经济大受打击——《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以海关关税为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中国的关税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条约又准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各国纷纷效应。 • 日本更加强大——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实际上是认同日本控制朝鲜,其后朝鲜被日本正式吞并;而台湾、澎湖又为日本所据,这样日本就可从陆、海两路向中国并进。另外,日本获得大量赔款,得以发展重工业和扩张军备,加紧侵略中国。 •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日本在《马关条约》得到大量领土和赔款,列强恐惧日本独占在中国的利益。于是希望直接控制中国领土,以便获取各种权益。他们寻找不同借口,强行向中国租借港湾,并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遭难。 •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45. 2、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 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 大大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时期迅速跻身世界强国 • 甲午战争在确立和巩固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军事天皇制的意识形态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6. 日本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按1899年的比价,2.3亿两库平银约合36450余万日元。日本将该项赔款主要用于:日本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按1899年的比价,2.3亿两库平银约合36450余万日元。日本将该项赔款主要用于: 1、扩充陆海军军备,几乎占去全部款项的一半,为17900余万日元,其中海军为12500万日元。 2、于1897年10月以7260余万日元的赔款金货作为银元兑换的准备金,保证了金本位币制改革顺利推进。此次变革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3、设立基金。计有: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3000万日元,灾害准备基金和教育基金,各1000万日元。 4、其它支出。如铁厂设立费、运输通信费、台湾经营费等等。

  47. 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有“日本伏尔泰”之称的福泽谕吉在战争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去年以来的大规模战争,闪耀了国家的光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了尊重”;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有“日本伏尔泰”之称的福泽谕吉在战争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去年以来的大规模战争,闪耀了国家的光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了尊重”; 同时期的另一位日本政治家德富苏峰则把甲午战争作为日本“帝国的觉醒时期”。他认为,只有在取得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之后,日本才开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开始进入世界性的生活”。

  48. 甲午战争在确立和巩固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军事天皇制的意识形态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甲午战争在确立和巩固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军事天皇制的意识形态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小说家国木田独步在《酒中日记》里有如下的描述: “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如果没有军人,简直连天都不会亮啦……凡是家里有女儿的父母,无论他们是华族、富豪、官吏或商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热望,要找一个军人作女婿”。 使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民族情绪高涨,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赔款用于国内的教育,为日本的崛起培养了众多人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