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台灣稻作之演進與展望 黃文理 嘉義大學農藝系 2013.9.24

台灣稻作之演進與展望 黃文理 嘉義大學農藝系 2013.9.24. 台灣專家. 大綱. 一、前言 二、台灣稻米生產 三、台灣主要栽培品種與栽培法之變遷 四、台灣稻米產銷調節 五、稻米增產方法 六、稻米品質改進 七、水稻科技研發 八、提升稻米消費之策略 九、展望與結語. 一、前言. 水稻是台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稻米產銷與政治、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

byron-pe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台灣稻作之演進與展望 黃文理 嘉義大學農藝系 2013.9.24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稻作之演進與展望 黃文理 嘉義大學農藝系 2013.9.24

  2. 台灣專家

  3. 大綱 一、前言 二、台灣稻米生產 三、台灣主要栽培品種與栽培法之變遷 四、台灣稻米產銷調節 五、稻米增產方法 六、稻米品質改進 七、水稻科技研發 八、提升稻米消費之策略 九、展望與結語

  4. 一、前言 • 水稻是台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 稻米產銷與政治、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 • 從考古證據顯示,台灣稻作栽培最早可能從約3500餘年前開始,由於特有的海島環境、多元的住民組成、與歷經不同朝代及外人統治的背景,讓台灣之稻作發展不論是品種、栽培技術、乃至稻作產業與文化,均呈現出多元且獨特之風貌。

  5. 台灣稻種之由來 1.台灣原住民自南洋帶來(高山稻) 2.明清時期漢人自中國大陸隨身攜帶 來台試種成功者(秈稻) 3.荷蘭人據台期間由東南亞地區引進 之秈稻品種(秈稻) 4.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期由日本引進日 本稻品種(稉稻) 5.在台灣選育成功之品種(秈﹑稉稻)

  6. 一、前言 1895年日本據台後,視台灣為其屬國行殖民統治,施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對台灣稻米生產至為重視,雖以滿足其國內需求為目的,仍積極興修水利、供應化學肥料及稻種改良工作,獎勵稻米增產,使稻作面積及產量迅速增加,也因此奠定台灣農業現代化之基石 • 稻種之純化: 紅米移除計畫 • 日本型水稻(稉稻)之引進與改良 • 廣設農業研究改良場所 • 稻作栽培技術改進:

  7. 日本據台期間對稻作栽培之影響 • 引進日本稻在台灣試種 • 以日本稻與日本稻雜交,利用雜種後裔篩選新品種如 台中65號 • 改變水稻栽培法 秈稻習慣採用7-8葉之老秧苗 稉稻改用5葉齡秧苗,並以鏟秧替代拔秧 • 推動正條密植 • 獎勵拔稗 • 教育農民施肥及病蟲害防治

  8. 灣 地 區 歷 年 稻 米 收 穫 面 積 及 其 產 量 年 度 收 穫 面 積 產 量 單 位 產 量 備 註 ( ) ( ) ( ) ( / ) 西元 公頃 糙米、公噸 公斤 公噸 1938 625,398 1,402,414 2,242 戰前最高產量 1945 502,018 638 , 828 1,273 戰爭結束 1946 564,016 894,021 1,585 1950 770,262 1,421,486 1,845 超越戰前最高產量 1966 788,635 2,379,661 3,01 7 1976 786,343 2,712,985 3,450 1986 531,561 1,973,823 3,713 1996 347,762 1,577,289 4,536 2003 272,124 1,338,287 4,918 2011 254,292 1,347,767 5,301 二、台灣稻米產量

  9. 糧食增產 稻田轉作 農業培養工業 再調整 恢復生產 10

  10. 農業政策調整 • 增加農業生產政策不再適用 • 改以提高農民所得為施政重點 • 推動稻田轉作及休耕計畫,以穩定稻米供需 • 活化休耕地與農村再生

  11. 三、台灣主要栽培品種及栽培法之變遷 • 稻米分類 • 依米粒粒型分:長、中、短 • 依澱粉結構分:糯、非糯(粳) • 依遺傳與形態:秈、稉、瓜哇

  12. 台灣主要稉稻品種之演變 • 台灣光復前後:台中65號,嘉南8號 • 1959至1966年:嘉南8號,台中65號,嘉農242號,台南1號 • 1967至1978年:台南5號,高雄選1號,台南6號,台農67號 • 1979至1998年:台農67號,新竹64號,台稉8號 • 1999年起:台稉8號,台農67號,台稉14號 • 2005年起:台南11號,台稉14號,台農71號

  13. 台灣主要秈稻品種之演化 • 台灣光復前:烏尖、青果占、白殼、天來、鵝卵朮 • 1950年前後:烏尖、烏殼、白殼、清油、低腳敏党 • 1960年代:台中在來1號、台中秈2號、高雄秈2號 • 1970年代:台中秈3號、台中在來1號、高雄秈7號、新竹矮腳尖 • 1984年起:台中秈10號、台中秈3號、台中在來1號、高雄秈7號 • 2000年起:台中秈10號、台秈2號、台中秈17號

  14. 稻作栽培法之演進 • 整地:牛犁→鐵牛→曳引機 • 插秧:手插秧→機插 • 除草:人工除草→殺草劑 • 病蟲害防治:手動噴霧器→自動噴霧器→噴藥車 • 收穫:人工割稻與脫粒→聯合收穫機 • 乾燥:日曬→烘乾機

  15. 四、台灣稻米產銷調節(一) • 明朝以前:以內銷為主 • 荷蘭人據台期間:除供內銷外,外銷中國大陸、日本及南洋 • 清朝:除供內銷外,主要銷往中國大陸,其中以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等地 • 日本據台期間:主要銷往日本,由1900年整57,637公噸,增加到1934年之873,783公噸,惟受日本稻米增產影響,於1939年實施台灣米輸出管理,強制農民改種稻米以外作物 •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產量下降,外銷中止

  16. 台灣稻米產銷調節(二) • 台灣光復初期:僅供內銷市場 • 民國39年(1950)起:恢復外銷,以日本市場為主 • 民國58(1969)起:日本稻米產銷已達自給自足,蓬萊米銷日乃終止 • 民國59~65年:雖積極開東南亞市場,但因蓬萊米不受東南亞南國家消費者歡迎,稻米外銷幾乎完全停頓。而生產面卻繼續增產,由民國58年之232萬公噸,增加到65年之271萬公噸,致各地公糧倉庫爆滿 • 民國73年(1984)起分別實施稻田轉作及休耕計畫,以降低稻米產量

  17. 五、稻米增產方法 • 增加種植面積 • 1、擴大耕作面積 • 2、提高耕地利用率,例如由一年一作 提高為一年二作 • 提高單位產量 • 1、選用高產品種 • 2、肥培管理與單位產量 • 最高產量 • 穩定生產

  18. 六、稻米品質改進 • 粒型與米粒外觀品質 • 米粒發育:先粒長、後粒寬 • 心腹白之形成:澱粉累積鬆散 • 澱粉成份與米飯品質 • 米澱粉之主要成份:Amylose及Amylopectin • 糯米之amylose含量約為0-2%,為什麼圓糯與長糯 之米飯品質不同? • 糯米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是否尚有其他因素? • 細胞質的效應如何? • 收穫後處理對米質之影響 • 乾燥處理 • 儲藏

  19. 七、水稻科技研發 • 育種發展方向與目標 優良食味特性品種 多用途新品種 特定環境下栽培之水稻品種的選育 水稻分子輔助育種技術的利用 • 栽培技術發展方向與目標 良質米高效栽培技術之研發 水稻育苗介質之研究 提升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與資材之有效性

  20. 育種發展方向與目標 多用途新品種 • 低直鏈澱粉:冷飯不變硬,適宜製作冷藏壽司或加工用,直鏈澱粉含量為5-12%(一般17-23%),具有適合與其他品種混合之特性。 • 低蛋白質含量米:特別指易被分解消化的低glutelin含量,腎臟病病人的調養食品。 • 有色米:富含機能性物質,Vita B、E及P、Fe、Ca含量豊富。 • 巨大胚:胚芽為一般品種的3至5倍重量, 富含Vita B,E之外,GABA蓄積量多,適宜作為糙米或發芽米食用。 • 飼料稻:全株於乳熟期之後可作為青刈或青芻兩用之飼料形態,並具有優良的再生能力。 • 製酒米:適宜製作清酒或蒸餾米酒之材料。

  21. 「產業技術研發」整合計畫架構 良質米專業區多元化產品 及生產經營模式的開發 創新品種之育成 水稻機能性成分與功能分析 水稻分子輔助育種系統之建立與應用 專業區經營效率及品牌與行銷模式之研究 學者專家 台灣大學 中興大學 嘉義大學 屏東科技大學 稻米多元化產品之開發 優質與多樣化 品種之選育 耐逆境與超高產品種的育成 農糧署 農業委員會 農業試驗單位 農業試驗所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降低水稻氣象逆境* 與災害之栽培技術 的開發 水稻耕作制度*的調整研究 水稻環境親合型及合理化施肥栽培技術之研發 水稻流行病學研究* 及防治技術研發 因應全球暖化對稻米產業衝擊之策略

  22. 八、提升稻米消費之對策 • 良質米分級檢驗認證及行銷推廣 • 結合育苗、生產、碾製、行銷等單位,成立稻米產銷專業區 • 推動糧食業者取得CAS食米類驗證並行銷推廣台灣優質好米 • 推動稻米文化深耕計畫:如學童種稻體驗及十大經典好米選拔

  23. 提升稻米消費之對策-1 • 良質米分級檢驗認證及行銷推廣 米麵包展示 推廣台南14號糙米

  24. 提升稻米消費之對策-2 • 結合育苗、生產、碾製、行銷等單位,成立稻米產銷專業區 育苗 業者 農友 營運主體 消費者

  25. 2010全國十大經典好米比賽評審團

  26. 2013全國十大經典好米比賽評審團

  27. 展 望 • 稻米生產宜維持適當自給率,以確保糧食安全 • 積極推動良質米及有機米產銷,讓消費者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 建立水旱田輪作制度,促進產業永續經營 • 降低產銷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