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世界經濟導論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第二版.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Economy. 世界經濟導論. 全球化的生產與貿易. 杜震華 編著. 2. CHAPTER. 人口與世界經濟. 601562.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描繪及解釋人口的世界分布 探尋人口變遷的經濟原因和後果 介紹馬爾薩斯學說、其衍生和缺失 敘述人類的主要人口和經濟特質 描繪人口的主要變遷 分析經濟移民的過去和現在. 050.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本章探究人口變動的決定要素與結果。分析人口的分配

calvi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世界經濟導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第二版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Economy 世界經濟導論 全球化的生產與貿易 杜震華 編著 2 CHAPTER 人口與世界經濟 601562

  2.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描繪及解釋人口的世界分布 • 探尋人口變遷的經濟原因和後果 • 介紹馬爾薩斯學說、其衍生和缺失 • 敘述人類的主要人口和經濟特質 • 描繪人口的主要變遷 • 分析經濟移民的過去和現在

  3. 050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本章探究人口變動的決定要素與結果。分析人口的分配 、特徵及趨勢,亦回顧人口成長的原因、結果等競爭性 理論。

  4. 050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第一節 全球人口分布 • 著名學者Angus Maddison (2001) 研究,世界人口在西元 元年到一千年,都維持在2億多人。19世紀初期增加到 10億人,此後爆炸成長。人類大部分時間以捕獵與採集 為生,生產力比較低,只能支持較低的人口密度。出生 率約略等於死亡率,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人口才有明 顯的增加。當農業釋放出農業勞動力後,才允許密集的 城市定居。

  5. 050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世界人口在地理的分配相當不平均。四個主要的人口密集 區為:(1) 東亞;(2) 南亞;(3) 歐洲,以及 (4) 美國東部及 加拿大。次之的聚集地在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國 太平洋沿岸。2008年中,世界人口達到67.1億人,亞洲 40.5億人,或是60%。人口規模前十名的國家中,有六個 在亞洲,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尼、日本、孟加拉以及巴 基斯坦 ( 見表2.1 )。歐洲和俄羅斯 ( 7.4億 ) 占了世界11% 、非洲 ( 9.7億 ) 占15%、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 ( 5.8億 ) 占 9%、北美 ( 3.4億 ) 占5%、大洋洲 ( 0.3億 ) 低於1%。人 類每四人中就有三人來自開發中國家。

  6. 051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7. 051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十個國家包含了2/3的世界人口,五個國家 ── 中國、印 度、美國、印尼及巴西 ── 包含了世界一半的人口。中 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人口的國家,約有13.4億人;印度, 有11.7億人居次,但在2030年後就會超越中國;美國,有 3.1億的人口,居第三位,是已開發國家中擁有最多人口 的國家;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回教國家,以2.3億的人口 居第四;其他包括巴西 ( 1.9億 )、巴基斯坦 ( 1.6億 )、孟 加拉 ( 1.6億 )、奈及利亞 ( 1.5億 )、俄羅斯 ( 1.4億 )、日本 ( 1.3億 )、墨西哥 ( 1億 )。十個中,二個是已開發國家 ( 美國、日本 )。

  8. 052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人口密度 • 各國人口擁擠的程度。被稱為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許多人口眾多的國家其實擁有相對較低的人口 密度。例如,美國每平方公里只有33人。

  9. 052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很多最擁擠的經濟體是小城市或是島嶼,如澳門每平方公 里高達17,026人,香港也有6,647人,新加坡有6,660人, 摩納哥雖然每平方公里高達16,769人,但過半屬於避稅而 來的鄰國人士。除了面積小的國家以外,孟加拉是世界上 最擁擠的國家。 • 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中的三個 ── 荷蘭、日本及比利時 ── 是已開發的國家,另三個 ── 南韓、波多黎各、台 灣 ── 是新興工業化經濟體 (NIEs),剩下的是低度開發 的國家,顯示人口密度與發展之間不具備可測量的關係 ( 見表2.2 )。

  10. 053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11. 053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許多國家的人口密度極低。亞洲的蒙古、南部非洲的那密 比亞、波札那、北非的利比亞、西非的茅利塔尼亞、大洋 洲的澳大利亞平均每平方公里都未超過3人。然而在這些 國家中,居住條件較優的河谷、海岸地區通常聚集了較多 的人口。 • 並不是擁擠的國家都很貧窮。事實上,非洲撒哈爾(Sahel) 地區 ( 北非以外的撒哈拉沙漠邊緣 ),人口密度很低。 • 人口密度隱藏了國家內部和之間的許多差異。2007年,埃 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人,但96% 的人口居住在尼 羅河谷,其密度非常高。中國,大多數的人住在東部的三 分之一土地。美國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部分區域人口都很 少,而東北部則人口密集。

  12. 054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第二節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 人口的不均分布一個因素是實體環境。人口集中在大陸的 邊緣、河谷、低海拔地區,以及濕潤的中緯度和亞熱帶氣 候區。 • 將人口分布只歸諸於自然因素過於簡化。氣候或資源控制 人口分布的說法屬於環境決定論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但它過於簡單。在已知的技術條件下,自 然環境的缺陷逐漸地被克服。

  13. 054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人類的分布在更大程度上,是由經濟和政治體系的組織及  發展來形塑的。亦即勞動市場、工作機會,以及都會區域 的基礎設施在已開發國家,產生密集的人口。人口的規模 和分布同時受到生育率、死亡率,和移民等人口組成的影 響。社會災難,政策或都市法規,都會反映在人口分布上 。 • 地理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世界人口的區位的確是在全球 、國家,以及區域的複雜力量,經過幾個世紀或更長的時 間累積而成的。

  14. 055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第三節 跨越時空的人口成長 • 世界的人口不斷地在變動。人口持續在增加,但速度逐  漸減緩。每一年,額外八千萬人出現在地球,每天增加 27萬人,或每秒鐘3人。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許多歐洲國 家,以及日本,人口會減少。

  15. 056 一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人口變動 • 人類到1820年達到了10億,第二個10億花了110年,第  三個又花了30年,第四個在16年後,第五個只花了11年  ,第六個10億則用了12年,顯示最新的人口成長已經變  得 緩慢 ( 參見表2.3 )。

  16. 056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17. 056 一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人口變動(續) • 加倍時間(doubling time) 的概念表達在已知的成長率之 下,人口增加一倍所需的時間。一般稱為70法則 (rule of seventy),用70除以平均成長率。如世界人口以1.3% 的速度成長,則加倍時間為54年;成長率提升下,倍時 會快速減少;如剛果 (Congo, Rep.)人口成長率為3.2%, 加倍時間降為22年。 2007年,非洲人口每年成長2.6%, 不到30年 ( 27年 ) 就可以讓人口倍增。

  18. 057 一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人口變動(續) • 亞洲及拉丁美洲,死亡率已降到每年每千人不到10人的 水準,次撒哈拉非洲則為每千人15人。出生率最高的是 次撒哈拉非洲 ( 每年每千人中39人 )、南亞 ( 25人 ) 及拉 丁美洲 ( 20人 ),歐洲每年每千人僅有11人,而北美每 年每千人也只有14人。 • 2007年,81% 的世界人口居住在開發中世界,到了2030 年這個比例會增加為85%。

  19. 057 一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人口變動(續) • 自然增加率是由出生率減去死亡率而得。出生與死亡表  示三個人口歷程中的兩個,第三個則是遷移 (migration)  。自然成長率通常解釋了絕大多數社會最大的人口成長  ,特別是在短期間。然而在長期間,移民貢獻地更多。

  20. 058 二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都市化 • 都市化源自於18世紀末期,工業革命帶動了農業和運輸  的革命 ,農業革命大幅增加了農業生產力,提供多餘糧  食給非農業的都市人口;而這些人口是工業革命的工廠  所帶來的。

  21. 058 二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都市化(續) • 都市成長 (urban growth) 是指都市人口規模的增加。都市 成長會經由兩個途徑,一是人口的自然增加,二是經由人 口的移入。都市化 (urbanization) 則是指居住在城市人口 的比例提升的過程,全球對都市的定義並不統一。人口相 對稀少的國家對都市的定義較為寬鬆,依照各國的定義, 全球2007年有半數 (50%) 的都市人口。高所得的歐、美、 日等國都市化程度達到80% 左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 家也相當高 (78%),其次是非高所得的歐洲和中亞 (64%) 、中東和北非 (57%)、東亞和太平洋 (43%)、次撒哈拉 (36%) 和南亞 (29%) 的都市化程度都偏低。

  22. 058 二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都市化(續) • 開發中國家都市化最驚人的發展,是首要城市 (primate city) 的興起。首要城市吸引越來越多的鄉村移民,經常 導致人民聚集在都會郊區的貧民窟,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利馬 (Lima)、曼谷 (Bangkok)、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等都會的人口都分別超過全國的四成 ( 見表2.4 )。

  23. 059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24. 059 二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都市化(續) • 大都會之間的結盟現象越來越普遍。這種城市網絡逐漸成為  全球經濟成長的引擎。美國的大都會已經有收稅的權力,中  國各大都會管轄的區域不斷擴大,許多城市相互學習、合作  ,大都會在全球化之下,未來可能越來越類似。 • 全球化之下都市趨同的現象,帶來了如何保持傳統的困境。  曾是中國文化重要象徵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上海弄堂和石  庫門都逐漸消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通過 「保護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設立世界遺產委員會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遴選世界自然及文化遺產,列入「世  界遺產名錄」加以保護。成為各國發展觀光的重要宣傳訴求  ,但也為遺產的保護帶來重大挑戰。

  25. 060 三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生育率及死亡率 • 人口成長是粗出生率 (crude birth rate) 和粗死亡率 (crude death rate) 之間的差異。粗出生率是每年平均每  千人出生的嬰兒數,粗死亡率則是每年平均每千人的死  亡數。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在國際間無法直接比較,必  須經過標準化才能進行國際比較。 • 出生率會波動,對變動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文化、社會  和經濟價值做出回應。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產生所謂的  嬰兒潮 (baby boom)。嬰兒潮的小孩們 ── X世代,是  在1980和90年代出生的。

  26. 061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第四節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 對人口成長和引起的問題加以處理的社會科學家之一,就  著名的英國學者馬爾薩斯 (Thomas R. Malthus)。他1798年 的著作人口成長原理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Growth) 中,他的解釋環繞在偏高的人口成長率。他悲觀 的世界觀為經濟學贏得了憂鬱的科學 (dismal science) 的稱 謂。 • 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會呈現指數成長,他將生育描述成一種  生物性,而非社會性的建構。人類被描繪成在基因的衝動 下無可逃避地要去生育的囚徒。

  27. 062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其次,馬爾薩斯認為糧食供給或資源,是以線性型態來成  長的。這種農業產出的觀點以馬氏的判斷,事實上已經是 相當樂觀的。他宣稱農業的產出很容易就受制於邊際報酬 遞減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他認為,事實上農 業產出的增加會小於線性生產函數所引申的。 • 認定人口的指數成長相對於糧食供給的線性成長時,前者  早晚一定會超過後者。

  28. 063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既然自然人口成長是生育率和死亡率之間的差異,「正面  抑制」(positive checks) 就是減少生育率,節育就成為重點  。馬氏在宗教的立場上反對節育的使用,主張以道德自制 或禁慾的方式為之;其他包括晚婚和延長哺乳期。一旦正 面的抑制無效,而這也是他所預測的,人口成長將會以   「負面抑制」(negative checks) 的方式來限制,也就是升 高的死亡率,特別是疾病、飢荒和戰爭。馬爾薩斯學說因 此將各種社會病徵,都歸諸於快速的人口成長。

  29. 063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馬氏的觀念在19世紀晚期相當流行,特別是它被融入當時  盛行的達爾文主義 (Darwinism)。然而,19世紀見證到糧 食的供給改善、價格下降,飢荒和營養不良基本上在歐洲 消失了。到了20世紀初期,馬爾薩斯理論已經惡名昭彰。 • 馬氏犯了三個錯誤。首先,他未能預測,工業革命對農業  的影響。機械化使得世界的糧食供給成長持續地超越了人 口成長,飢荒不再是由人口過剩所引起的。

  30. 063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其次,馬氏並未預測到世界上許多中緯度地帶大草原的開  發,特別是北美、阿根廷和澳洲,顯著增加了世界小麥的 供給;其三,而且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馬氏對生育率的分 析完全錯誤。在工業革命期間,生育率下降而家庭規模減 少了。人類不再是基因的囚徒,出生率變成一種社會的建 構現象。

  31. 064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在1960年代,當世界經歷了每年超過2.6% 的人口成長時,  馬爾薩斯理論以新馬爾薩斯論 (neo-Malthusianism) 的型態 復甦。最有名的說法,莫過於羅馬俱樂部 (Club of Rome)   。羅馬俱樂部支持了一項關於地球未來的有名研究,並將 結果發表 ── 成長的極限 (The Limits to Growth, 1972)  。它總結說,二次大戰後快速的人口和經濟成長無法永遠 持續,其結果將會是廣泛的世界性經濟、環境和人口的危 機。新馬爾薩斯論倡議經由節育來對人口成長進行劇烈的 抑制,對國際間提倡避孕和家庭計畫產生了重大影響。

  32. 064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 新馬爾薩斯論過度簡化理解資源是如何生產的,( 當石油  價格上升時,公司會發現更多的石油 )。此外,忽略了在 赤貧的國家中為何會有大規模的家庭和眾多小孩的原因。

  33. 065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第五節 人口變遷理論 • 1920年代發展出來的人口變遷理論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人口成長觀點的重要選擇。這種研 究途徑基於西歐和北美所經歷的工業革命歷史經驗,檢 視了出生、死亡和人口成長如何隨著時間變遷。這種研 究途徑將社會分成了四種主要的階段:

  34. 065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一 第一個階段:前工業化社會 • 第一個階段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的、前工業化社會 (Pre- industrial Society) 和經濟,生育率高、家庭規模大,絕 大多數的婦女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懷孕期間。 • 幾個理由,使得生育率相當高。首先,在農業經濟中經  常缺乏勞動力,小孩是一個重要的農業勞動來源,。計 量經濟的研究顯示即使是四歲的小孩就可以為家庭產生 超過其消費的所得。所以小孩的確是農家的資產。

  35. 066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一 第一個階段:前工業化社會(續) • 其次,典型的家庭是跨代的 (extended),小孩是照顧他  們年長父母的重要資源;在沒有制度化的社會福利計畫 下,年長者依賴後代來協助生活;第三,在這種高嬰兒 死亡率的社會中,擁有許多的孩童是一種型式的保險。 馬爾薩斯學說以人類基因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對照之下 ,人口變遷理論將高的生育率描繪成貧窮農村社會的策 略性反應。 • 因此,最貧窮的社會擁有世界最高的出生率,特別是在  非洲和絕大多數的中東。北美、歐洲和俄羅斯、日本、 紐澳的粗出生率就相當地低。

  36. 066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一 第一個階段:前工業化社會(續) • 在前工業化社會中,典型的死亡率也很高,這意味著平  均的生命預期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適當,特別 是蛋白質缺乏,弱化了免疫系統,以及不衛生飲用水和 細菌疾病的結果。 2000年世界上最危險的傳染病包括肺 炎和透過呼吸道的流行性感冒感染;愛滋病;腹瀉疾病 ;以及結核病。疾病和營養不良是對於貧窮社會永遠的 威脅,嬰兒死亡率非常高。

  37. 067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一 第一個階段:前工業化社會(續) • 擁有最高死亡率的國家 ── 也因此最低的生命預期 ──  在次撒哈拉非洲 (sub-Saharan Africa) (2007年每年平均 每千人有15人 ),轉型經濟中的烏克蘭(16人)、俄羅斯( 15人)等國也相當的高。已開發國家(8人)拉丁美洲 (6人) 、中國 (7人) 和印度 (8人) 都擁有相對較低的死亡率。 • 由於生育率和死亡率都高,導致它們之間的差異 ── 自  然人口成長 ── 相當地低,經常在零的上下波動。當今 世界上只有相當少的社會還活在這裡所敘述階段一的環 境中,例如中部非洲、巴西或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某些部 落。

  38. 068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二 第二階段:早期工業化社會 • 人口變遷的第二個階段涉及工業化中最早的社會,例如  ,馬氏時代的英國、19世紀早期的美國,或今天部分的 第三世界國家。 • 早期工業化社會 (Early Industrial Society) 保持了前工業  化世界的某些面向,特別是高生育率。主要的差異在於  死亡率的下降,導致生命預期變長。為何死亡率下降呢? 一種經常被引用的原因是較好的醫療照顧,特別是醫院  和疾病的疫苗。然而,歷史證據不支持這種觀點,早期  醫院經常是污穢的,病人在醫院的死亡率仍舊很高。

  39. 068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二 第二階段:早期工業化社會(續) • 其實,死亡率的下降是因為公共健康措施,特別是清潔  的飲用水和排水溝所造成的。最後,農業的工業化和較 便宜的食品,導致較佳的飲食,也扮演了提升免疫系統 和生命預期的重要角色,並降低了嬰兒死亡率。 • 在前現代的社會中,每千名存活的嬰兒就有超過300名的  嬰兒死亡率相當常見。今天最高的是在非洲的次撒哈拉 , 10% 的嬰兒在一歲以前就已死亡 ( 見表2.5 )。

  40. 069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41. 070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二 第二階段:早期工業化社會(續) • 傳染疾病的控制減少社會的總罹病水準,促進勞動生產  力的提升。死亡率在全世界都降低了,但通常是在已開 發世界最低 ,而在開發中世界較高 。生育率的差異更為 明顯,而開發中世界則要高得許多。 • 在早期工業化社會中,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依舊高漲,  自然成長率呈現爆炸性成長,這就是馬爾薩斯在18世紀 末所觀察到的現象。

  42. 070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三 第三階段:工業化社會晚期 • 在快速工業化的陣痛中,死亡率保持相當的低。生育率  也呈現了穩定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粗出生率的下降幾 乎都是在死亡率的下降之後。 • 出生率下降而家庭變得更小,勞動市場的規模和複雜性  增加了。是否擁有小孩是他們將面對的最重要問題。隨 著時間經過,小孩的成本和效益比例會變動。在一個婦 女投入有酬勞的勞動市場的社會中,婦女勞動變成商品 化勞動,養育小孩的限制變得極高。

  43. 071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三 第三階段:工業化社會晚期(續) • 許多婦女願意選擇暫時辭掉工作來照顧小孩,經濟學上  ,這種過程產生了養育小孩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擁有越多的小孩,或抑制在外面的工作越久,就 面對越大的機會成本。隨著女人的所得提高,養育小孩 的機會成本快速提高,導致較低的生育率。 • 希望婦女能到家庭以外的勞動市場中工作,最保險的方  法就是控制生育。隨著生育率下降,自然成長率也下降 了。富裕的社會傾向於擁有較小的家庭規模,在這種過 程中經常伴隨著跨代家庭 (extended families) 轉變為核心 家庭 (nuclear families) 的現象。

  44. 071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三 第三階段:工業化社會晚期(續) • 生育水準下降首先發生在西歐,北美跟進,日本跟隨,  而後是其他的歐洲。目前婦女生育率最低的是幾個社會 競爭壓力相當高的東亞經濟體。東歐和南歐經歷痛苦轉 型的經濟體,都不超過1.4人。但非洲次撒哈拉國家仍有 高達7人左右者。 • 逐漸上升的生命預期是社會進步的一項重要指標。在 1980到2007年間,世界人口生命預期已經由61提高到68 歲。高所得的國家,2007年平均的生命預期是79歲,中 所得國家為70歲,而低所得國家僅有57歲。

  45. 072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四 第四階段:後工業化社會 • 人口變遷的第四和最後一個階段,是後工業化社會,富  裕且高度都會化的世界。它是今天的歐洲、日本和北美 ,死亡率相當低而生命預期相對的高。 • 隨著社會工業化越來越富有,死亡的原因由過去的傳染  性疾病轉變成和生活型態有關 ( 見表2.6 ),特別是那些 和吸煙、肥胖有關的,以及交通意外、自殺和暴力事件 。然而,面愛滋病,非洲的處境特別令人擔憂 ( 見表2.7 )。

  46. 073

  47. 074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48. 074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四 第四階段:後工業化社會(續) • 現代化社會出生率一樣持續下降。家庭組織越來越小,許多夫  婦選擇沒有或只有一個小孩。大量的老齡人口、一個偏高的 中位年紀,以及一個相當小數目的孩童,政府經常採取措施 來增加出生率,提高小孩出生的豐富報酬 ,以及各種的宣傳 活動。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經常變成了移民。 • 世界的平均人口自然成長率已經在緩慢地下降,它仍然以每年  八千萬的速度在成長。到2100年時會增加到100億人,絕大多 數的增加將會在第三世界。 • 快速的人口增加將加速農業的過度開墾和土壤流失、過度捕撈  、盜獵、非森林化、水資源耗竭、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鄉 村到城市的移居。

  49. 075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五 人口變遷和馬爾薩斯理論的對照 • 馬氏理論傾向於將生育視為當然 ── 人類是生物性強制下無法控制要進行繁殖的囚徒 ── 人口變遷則顯示生育是社會性建構的 ( 是否擁有小孩要看成本和效益 )。馬氏將人口描繪成無法控制地成長,直到資源耗竭所能支撐的水準,人口變遷預測人口成長隨著粗出生率和死亡率相互抵銷之下會穩定下降。證據支持了這種觀點。

  50. 076 普林斯頓 版權所有 六 人口變遷理論的批評 • 人口變遷理論將出生和死亡連結到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廣泛的尊崇,但是它也受到批評。它是一個由西方的經驗發展出來的模型,無法保證開發中的世界必須遵循西方的腳步。甚且,開發中世界的人口變遷比起西方要來得快速,這些特質提醒要檢驗所有的理論所出現的歷史背景,不要盲目地引進不同的社會中所發展出來,不相同的模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