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7

教育政策變革之認識與因應

教育政策變革之認識與因應. 林新發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授. 教育政策變革之認識與因應. 前言 教育改革形成的背景 教育改革的理念與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 台灣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政策內涵評析 大陸義務教育改革政策內涵評析 結論與建議 討論問題與因應. 台灣教育改革重要事件與法規(一). 1987年 台灣解除戒嚴 1988年 報禁解除 1994年 410教改聯盟提出四大訴求 1994年 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 公布「師資培育法」 1994年 9月 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教育政策變革之認識與因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政策變革之認識與因應 林新發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授

  2. 教育政策變革之認識與因應 • 前言 • 教育改革形成的背景 • 教育改革的理念與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 • 台灣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政策內涵評析 • 大陸義務教育改革政策內涵評析 • 結論與建議 • 討論問題與因應

  3. 台灣教育改革重要事件與法規(一) • 1987年 台灣解除戒嚴 • 1988年 報禁解除 • 1994年 410教改聯盟提出四大訴求 • 1994年 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 公布「師資培育法」 • 1994年 9月 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 1995年 2月 出版《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 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 公布「教師法」

  4. 台灣教育改革重要事件與法規(二) • 1996年12月 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 出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 書》 • 1998年 出版《邁向學習社會—推展 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 教育白皮書 • 1998年 核定十二項《教育改革行 動方案》

  5. 台灣教育改革重要事件與法規(三) • 1999年 2月 修訂公布《國民教育法》 • 1999年 6月 公布《教育基本法》 • 2000年 9月 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小學 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 2001年 8月 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九年 一貫課程 國小五、六年級同步實施 英語教學

  6. 台灣教育改革重要事件與法規(四) • 2002年 8月 實施「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 及人力規劃試辦方案」 • 2002年 9月 國小一、二、四年級,國 中一年級實施九年一貫課程 928教師遊行

  7. 民間教改四大訴求 • 實施小班小校 • 制定教育基本法 • 廣設高中大學 • 教育現代化

  8.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十二個推動項目(一) • 健全國民教育 • 普及幼稚教育 • 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 • 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 • 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 • 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

  9.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十二個推動項目(二) • 推展家庭教育 • 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 • 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 • 暢通升學管道 •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 • 充實教育經費與加強教育研究

  10. 大陸義務教育改革重要政策及法規(一) • 1970年代末期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 • 1982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 《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 題的決定》 • 1985年5月 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 國教育工作會議 發布《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 制改革的決定》 • 1986年 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法》

  11. 大陸小學教育改革重要政策及法規(二) • 1992年 發布《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 • 1993年 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發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評 估驗收辦法(試行) 》 • 1994年6月 召開第二次全教會  具體動員和部署各地的「兩基」 任務 • 1994年7月 發布<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 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

  12. 大陸教育改革重要政策及法規(三) • 1994年 8月 中共中央發布《愛國主義 教育實施綱要》 • 1994年 8月 發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 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 作的若干意見》 • 1995年 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 工程(1995-2000)」 • 1999年 1月 發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 興行動計畫》

  13. 大陸教育改革重要政策及法規(四) • 1999年 6月 召開第三次全教會 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   育的決定》 • 2000年 2月 江澤民發表《關於教育問題的 談話》 • 2001年 5月 發布《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 革與發展的決定》 • 2001年 7月 發布《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 年計畫》

  14. 大陸教育改革重要政策及法規(五) • 2001年 9月 中共中央頒發《公民道德建 設實施綱要》 • 2002年 7月 發布《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 用工作條例》

  15. 教育改革形成的背景 • 政經體制的轉型 • 人力資源的開發 • 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 • 社會法制的重塑 • 黨政、學者與教改人士的領導 • 面臨問題的挑戰 • 素質要求的提高

  16. 「教育改革」是指教育體系因應內外 在及未來環境的需求,主動或被動產生、接受、執行新的教育理念,進行有關行政體制、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師資培育、環境與設備等之改革,俾改進教育現況、提昇教育品質之理念與實踐的作為。「教育改革」是指教育體系因應內外 在及未來環境的需求,主動或被動產生、接受、執行新的教育理念,進行有關行政體制、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師資培育、環境與設備等之改革,俾改進教育現況、提昇教育品質之理念與實踐的作為。 • 教育改革缺乏理念的實踐是盲的,缺 乏實踐的理念則是空的。

  17. 教育改革的理念(一) • 教育改革是價值判斷的結果,應以國家社會發展為依歸並以專業決定為原則。 • 教育改革在因應社會變遷,應考慮系統性問題並進行組織再造。 • 教育改革是價值重塑的過程,應建立規範機制以符應社會正義。 • 教育改革是一種不斷進行的動態活動,旨在加速社會進步及促進學生適性發展。

  18. 教育改革的理念(二) • 教育改革旨在提升國民素質,應兼顧「量」的適度增加及「質」的不斷提高。 • 教育改革在改進學生學習內容,應提升課程設計品質並改進教師教學方法。 • 教育改革在促進國家社會整體發展,應把握前瞻、可行、有效、效率及卓越的原則。 • 教育改革應符應時代需求,尊重人的主體性,以促進教育現代化。

  19. 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一) • 教育政策乃是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為解決問題、滿足社會大眾需求或規劃未來教育發展願景所採行的作為或不作為。 • 政策本身的因素: • 政策方向的需求性  -政策策略的適切性 • 政策目標的明確性  -政策實施的可行性 • 政策內涵的邏輯性  -政策達成的有效性 • 政策方案的周延性

  20. 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二) • 執行組織人員的因素 • 執行機關(構)組織結構和工作職掌 • 領導者計畫、組織、領導及溝通協調的能力 • 組織氣氛和組織文化 • 推動執行政策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 執行人員對政策的認知、瞭解和執行意願、態度、行為。

  21. 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三) • 資源條件的因素 • 經費的籌措與投入 • 設備、技術的整合與添購 • 法令的修訂與頒布 • 人力資源的調配與運用 • 政策的宣導與配合 • 充裕的時間與準備 • 行政配套措施的研擬與推出

  22. 外在環境的因素 政經情勢 資訊科技 社會文化 媒體輿論 民意機關 利益團體壓力 黨政司法 民眾支持 價值觀念 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四)

  23. 台灣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政策內涵評析(一) 一、推動小班小校 • 第一階段:82-84學年度以降低每 班四十五人為原則 • 第二階段:85-87學年度以降低至 每班四十人為目標 • 第三階段:至九十學年度降至每 班平均三十五人以下為目標

  24. 台灣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政策內涵評析(二) • 1999-2000年國小班級學生人數統計 • 20人以下有6,118班 • 20-30人有11,204班 • 31-40人有41,463班 • 41-50人有2,424班 • 51-60人有56班 • 1999-2000年台灣地區國小平均每班人數為31.4人 總共有61,265班 學生人數1,927,179人

  25. 小班小校政策執行情況之檢討與省思(一) • 2000年台灣地區國小生師比降為18.94:1與歐澳先進國家接近,有助於減輕教師負擔,促進師生的良性互動。 • 實施小班小校必須有龐大經費的支持,人口密集之都會地區校地難求,徵收校地經費龐大,是小班小校政策執行的最大困難。 • 依蔡麗華、林新發(民91)之研究發現: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計畫與準備」、「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技巧」、「班級經營管理」、「教學成果與評量」、「學生學習表現 」等層面及整體教學效能,均無顯著差異。

  26. 小班小校政策執行情況之檢討與省思(二) • 2000年~2001年台灣地區有國小2,600所,教師101,669人,62,443班,學生1,925,981人。 • 6班以下之國小約佔1/3,12班以下之國小約佔1/2。 • 由於近年來政府財政極為困難,大部分國小的人事費佔學校所有經費高達80%~90%以上,所剩之經常運作經費已不敷學校實際教學需要。

  27. 台灣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政策內涵評析(三) 二、實施國教九年一貫課程 • 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 ☆以課程綱要替代課程標準 ☆以學習領域取代分科教學 ☆以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為主軸 ☆以彈性、自主取代統一規定 ☆降低各年級上課時數,六大議題融入學習領域 • 教科書由統編本改為審定本

  28. 國教九年一貫課程領域 • 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 1.語文 2.健康與體育 3.社會 4.藝術與人文 5.數學 6.自然與生活科技 7.綜合活動

  29. 九年一貫課程培育學生十項基本能力(一) •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 欣賞、表現與創新 •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 表達、溝通與分享 •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30. 九年一貫課程培育學生十項基本能力(二) •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 規劃、組織與實踐 • 運用科技與資訊 • 主動探索與研究 •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31.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一) • 依席榮維(2002)對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抗拒與對策之研究發現: • 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知覺程度屬中上程度。 • 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抗拒程度屬中等偏下,且抗拒態度顯著高於抗拒行為。 • 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變革知覺與抗拒程度呈低度負相關,亦即變革知覺越高,抗拒程度愈低。

  32.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二) • 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知覺顯著高於國中教師;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抗拒態度顯著低於國中教師;試辦學校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抗拒行為低於非試辦學校教師。 • 男性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抗拒態度顯著高於女性教師;大學畢業的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抗拒行為顯著高於研究所畢業的教師。

  33.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三) • 主辦機關或學校如採促進支持、協商談判與涉入參與策略將有助於化解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抗拒。而明示強迫與操縱懷柔策略將助長抗拒的產生。 • 研究建議整理九年一貫試行實際成功個案,真正與教師進行溝通,俾說服教師,並規劃教師專業發展,儲備教師應變能力。

  34.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四) • 九年一貫課程目標甚高,改革理念富理想,修訂方向原則亦沒錯,惟準備時間不夠,加上理念、作法的宣導及配套措施不足,以致引發重大爭議。 • 依九年一貫課程大綱所設計之教材內容或編寫之教科書,嚴格上未經「實驗-檢討修正-再實驗-定案-推廣」之過程,亦即未經長期實驗確定沒問題後再予以推廣。 • 九年一貫課程將國中過去施行數十年的「分科教學」改為合科、領域或協同教學,且部分學校試辦時間僅二年,若干教師以往所學無法因應新改變(尤其是國中師資仍採分科培育),衍生不少問題。

  35.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五) • 依林奕華(2002)對台北市十五所公立國中教師(有效樣本671位)所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發現,有77%的教師感受壓力指數在六到十之間(指數一到十,數字越大表示壓力越重),有九成以上教師表示,在制定教改政策時,如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沒有考量實際執行的可行性,更沒有充分徵詢基層教師的意見。有88.2%的教師認為自己所受的在職培訓不足。約有七成一的教師認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是國中教師壓力的最大來源。

  36.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六) • 九年一貫課程大綱由於編撰過程甚為匆促,能力指標之訂定有些未以研究或論證結果作基礎,加上九年一貫課程並非逐年施行而是加速實施如91年8月國小一、二、四年級及國中一年級實施新課程,導致部分年級新舊課程銜接困難。 • 九年一貫課程對國中的衝擊大於國小,此與國小採包班制教學,國中採分科教學有關,亦與師資培育方式、學系設置有關。年級低合科統整教學較為可行,年級高則逐漸走向分科,以提升整體教育素質,歐洲各先進國家大多到小學高年級就開放分科教學,美國大多數的州以及日本自1996年以來也把行之有年的合科統整教學改為分科教學,正是體認到越往上層,合科統整越不易推動成功的事實。

  37.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七) • 推動教育改革亦必須考量台灣或中國社會特殊的社會背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有高學歷才能光宗耀祖,也只有讀名校才能揚眉吐氣,升學競爭壓力乃永遠存在,這樣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是任何教改都不能忽視的。 • 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開放由民間編輯後,各家版本不一,家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學力測驗拿高分,以便能進入理想的高中,乃送孩子進補習班,他們發現只有補習才能拿高分,因為只有補習班才有綜合各校不同版本的優勢與能力,只讀學校課本根本不足應付。加上,國中科目統整為七大類,授課教師不可能樣樣精通,所以也要補習,以致現在補習風氣極為猖獗,升學壓力更大,學生負擔更為沉重。

  38.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八) • 陳伯璋與多位學者指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的編訂者、審查者、教科書編者、教師等四者之間的解讀與執行明顯有落差,致使新課程推不動,改革應著重於建立四者互動機制 。 • 九年一貫課程既已正式推動實施,目前不宜中途喊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廣納各方意見,集結各方人力與資源,協助解決新課程推動所遇到的困難,短期內修正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強調「統整並不等於合科」,以及依教師專長分工授課,並要求進行小幅度修正如訂正教科書內容錯誤部分,並隨即針對授課時數,學習領域的分割、學習能力指標、以及鄉土語言教學應否從小一開始等重要內容全盤檢討。

  39.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九) • 美國對中小學課程各學習指標都有完整資料作為研究背景,家長手冊也都有清楚登載孩子這學期要學什麼,因此建議由國立教育研究院長期研發國內學生的學習能力指標,並由大學校院師資培育機構發展各領域課程的修訂內容,以使新課程指標更清楚、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理依據。 • 九年一貫課程變化相當巨大,要在兩年內實施,學校環境、教師以及學生家長恐難調適,教科書的編印在倉促的情況下,實難有周全的準備。教育先進國家有關課程綱要的訂定,大都經過長期演化、試教修正而成,或經過不同團體同時研發統合而成,而且在執行之前經過充分的準備,執行當中定期檢討,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40.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之檢討與省思(十) • 建議教育部應責成有關機構,依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編寫一套國民中小學教科書,並依實驗試教的結果,不斷的修正,俾使錯誤減少至最低的程度,並提供高品質的教科書供教學使用。 • 國民小學一年級應強調本國語文教學,且每週至少六節以上,國小一年級不宜同時實施本國語文、鄉土語文及英語三種語文之教學,否則容易造成學習干擾且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41. 台灣小學教育改革政策內涵評析(四) 三、小學實施英語教學 • 全球化與地球村時代的來臨,英語已成為國際間溝通的主要語言。 • 行政院教改會於1996年通過「積極規劃國民小學學生必修適量的英語課程」,建議政府應將英語二十六個字母之辨識與書寫,列為國小的基本技能。 • 培育學生國際觀,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應國際化的世界潮流趨勢,以及滿足家長的需求。 • 配合語言學習關鍵期,以掌握學習外語的重要時機。 • 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決定自九十學年度(2001-2002年)起國小五、六年級全面實施英語教學。

  42. 表2001年台灣各縣市國小英語教學起始年級(一)

  43. 表2001年台灣各縣市國小英語教學起始年級(二)

  44. 表2001年台灣各縣市國小英語教學起始年級(三)

  45. 表2001年台灣各縣市國小英語教學起始年級(四)

  46. 表2001年台灣各縣市國小英語教學起始年級(五) 資料來源:台灣九年一貫英語課程之特色以及實施後 之省思(頁204-206),施玉惠,民91,載於 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 究發展學會。

  47. 有關國小實施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情形檢討和省思(一)有關國小實施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情形檢討和省思(一) •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2年11月曾針對全台灣地區2611所公私立小學進行調查,回收有效樣本1315份,回收率50.4%,依其調查結果顯示(2002年12月12日,中國時報): • 高達98%的小學校長贊同小學實施英語教學,目前台灣已有70%的小學全面實施英語教學。 • 51%的小學校長認為師資不足是小學英語教學的最大困難,多數學校圖書館(室)中欠缺英語童書。 • 2002年11月台灣地區有70%左右的小學自小學一年級開始即實施英語教學,有18%的小學自小學三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學,有12%的小學自小學五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學。

  48. 有關國小實施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情形檢討和省思(二)有關國小實施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情形檢討和省思(二) • 有三分之二的小學校長表示聘請英語專業師資擔任教學。 • 有65%的小學圖書館(室)內無英語童書,有32%的小學英語童書之藏書量在200冊以下,小學圖書館(室)英語藏書在500冊以上者不足1%。 • 依2002年12月13日中國時報報導監察委員呂溪木、林時機、 尹士豪完成「國小英語教學問題」調查報告指出:國小英語教學為啟蒙教學,在競爭壓力下,各縣市紛紛將教學往低年級延伸,造成英語教學政策和九年一貫課程推動的混亂,監委認為,將英語教學往下延伸固然是許多家長基於求好心切的立場,但一年級學童認知還未發展完整,過早熱衷英語教學,增加學童心理負擔,反恐造成負面影響。

  49. 有關國小實施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情形檢討和省思(三)有關國小實施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情形檢討和省思(三) • 英語教學列入國小課程,並於五、六年級實施符合國際教育潮流,但一些縣市在師資、教材、設備不足及配套措施未完全準備妥善的情況下,仍勉強將英語教學提前至國小三年級甚或國小一年級實施則宜慎思。 • 國小英語教學已被列為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改革重點,推動英語教育是當前國小教育必須重視的課題,台灣北部都會地區學校之條件較無困難,惟要達到預期效果,在英語環境之建立、課程教材之設計、教學方法之運用、師資之養成和培訓、能力指標和分級檢定等宜再多加努力 。

  50. 有關國小實施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情形檢討和省思(四)有關國小實施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情形檢討和省思(四) • 在台灣國小英語教學原是團體活動中的選修課程,由於教改人士的推動和菁英決策模式,使國小五、六年級一起實施英語教學,師資培育和準備時間仍感匆促。 • 建議積極培育優良之國小英語師資,培育英語課程教材編選人才,以利國小英語教學政策之執行。 • 若干縣市國小英語教學是否規定提前至國小三年級甚或一年級開始實施,建議先由一些學校進行試驗,經評估其成效後再考慮是否擴大實施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