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语文九年级(上) 第五、六单元备课

语文九年级(上) 第五、六单元备课. 南京市六十六中 曹海涛. 第五单元. 概述. 这个单元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它们题材各异,风格各别。 学习这个单元,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语文九年级(上) 第五、六单元备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六单元备课 南京市六十六中 曹海涛

  2. 第五单元 概述 这个单元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它们题材各异,风格各别。 学习这个单元,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3.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章是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几个名段节选,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记叙了晁盖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情节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迭起,读来引人入胜。《杨修之死》选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取材史实而又有虚构。

  4.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深刻的揭示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围绕着范进命运的变化写出了事态的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5.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是“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它将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的认识金钱的历史变化、社会含义和经济价值,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观察、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还要求学生学习写作调查报告,强调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6. 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7. 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如《杨修之死》,曹操杀死杨修在历史上去有此事,但在史籍上却无杨修“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更是子虚乌有。此类虚构情节往往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值得研究。 其次,应注意交代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看清活动的大背景。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就是应当是让学生知道“七星聚义”的经过和事发后晁盖率众上梁山的这个结局,可以只述梗概,不说细节。

  8. 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分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引导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词汇,鼓励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独立自主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用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在品味朗读、圈点勾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论述严密。

  9.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重点 1、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3、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各篇文章的语言特色。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激发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10. 《智取生辰纲》文章紧扣“智取”来写,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构思巧妙,情节富有戏剧性。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智取”这一文眼,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学生活动步步深入,加深了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做法如下:1、精读课文---说“智” (1)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智用天时;二智用地利;三智用矛盾;四智用计谋)(2) 取者无疑用了“智”,那失生辰纲者是否就不“智”呢?(利用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加以分析理解,归纳杨志的性格特点。)(3) 杨志既不缺乏“智”,他最终却输给晁盖等人的原因是什么?

  11. 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使学生们既清楚的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把握了杨志鲜明的个体形象和晁盖等英雄群像的特征。2、 妙点寻踪《水浒》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人物、情节几乎出自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请学生再读课文品评文中的“妙点”。(一) 从情节上看,小说构思具有如何巧妙?(妙用伏笔;妙用环境烘托;妙用叙事角度)(二) 从人物塑造上看,妙在何处?(秒再用矛盾冲突)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的兴趣。

  12. 《杨修之死》本课主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分析人物性格,学会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文章的重点。在讲授过程中主要采用问题导读法即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究。具体问题设计下:1、课文题目是“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请找出具体事件?2、每件事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3、请归纳出杨修的死因?4、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归纳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以上问题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品析人物性格特点。

  13. 《范进中举》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生动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在教学设计中,以对比写法为突破口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性。具体实施如下:一、理清脉络,品人间冷暖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按小说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2、 比较分析,列图表探究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物运用了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刻画出人物格特点。)这个环节学生再读课文,完成图表,然后小组交流完善补充,全班交流。

  14. 二、精读赏析,探文章主题1、精读“发疯“一段,探究发疯的原因。(在本环节,补充进去第三回写周进的情节,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辛辣讽刺,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2、进行辩论:范进中举是悲还是喜?(使学生明确范进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二、精读赏析,探文章主题1、精读“发疯“一段,探究发疯的原因。(在本环节,补充进去第三回写周进的情节,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辛辣讽刺,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2、进行辩论:范进中举是悲还是喜?(使学生明确范进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15. 《香菱学诗》香菱出身卑微,学识浅薄,接触到大观园内的许多富有才情的少女,激发了她学习写诗的愿望,通过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学诗终于成功。那么她的学习经历,是否给我们广大的中学生以启示:在学习的生活中要具有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才能学有所成。问题设计如下:1、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2、畅所欲言,说说你眼中的香菱。(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3、交流提高 (1)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什么所获?

  16. 综合性学习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通过活动,形成对金钱全面而理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身边经济生活的习惯,形成初步理财意识,养成善于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问题,能够条理清晰发表自己的感想,观点鲜明。综合性学习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通过活动,形成对金钱全面而理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身边经济生活的习惯,形成初步理财意识,养成善于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问题,能够条理清晰发表自己的感想,观点鲜明。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置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密切联系又各自独立,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活动。关于“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部分活动,可以采用评书相声、讲故事等形式,介绍钱的历史演变过程,旨在让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对“钱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可以通过钱币本身的发展变化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这个环节还可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关于“众说纷纭话金钱”这部分活动,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目的在引导学生“冷静思考”: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

  17. 综合性学习拜金主义可能带来的种种恶果,引导学生对金钱作理性思考和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也来当一回家”这部分活动,请学生谈谈自己在家操持家务和参与家庭管理的经历和感受,感悟“勤俭持家”的道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培养节约意识和初步的理财能力。关于“调查同学怎样消费”。这项活动是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学生消费的普遍现状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以引发同学们共同思考。针对第四项活动“调查同学怎样消费”,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和写作调查报告。 对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一是熟悉调查报告的结构特点;二要把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18. 第六单元 概述 这个单元课文都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学习这个单元,要熟读背诵课文,摘抄精彩的句、段,积累文言词语。

  19. 第六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我国古代史传文学非常发达,涌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史记》《国语》《战国策》《左传》等。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 《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

  20. 第六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21. 第六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因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这对今人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

  22. 第六单元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单元文言文较八年级选文而言创作时代更早,篇幅更长,理解难度也明显增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教师可设计多种可行方式,着重训练学

  23. 第六单元 课程标准分析 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如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等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对比以往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有效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完善学生的文言知识体系。

  24.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注释,运用所学文言文常识疏通课文,排除理解障碍。2、了解史传文学特点,能够分析史传记人记事的精妙之处。3、树立科学、客观的历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能产生自己独特的认识。4、了解词的文体特点,能够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鉴赏词作。

  25. 21陈涉世家 教学目的:   一、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要点:   一、了解作者和《史记》 二、了解一些词古今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26. 方法:引导学生看教材注解①。 教师适当补充下边内容。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 526, 500字。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课《陈涉世家》就节选自《史记》。 二、初读课文。 1.正音   学生参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7.   [说明]本文较学过的文言文长一些,需要注音的字多。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先读注解所注的字音,然后读课文;或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掌握字音;也可以在学生自读后,集体对一些字正音,同时,结合注解,理解其意。有些字的读音,不可能一下子记住,在下边的教学中,随时复习。 2.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说明] 学生分小组疏通大意,教师多给一些时间。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对号入座”。指导学生练习在书上做点笔记。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28.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温习课文。   教师利用投影出示练习一第1题所列的语句,请学生读出句中停顿,并说说句意。   (l)发间左谪戍渔阳900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绚蕲以东   第2题。读下边三组句中A、B两句,注意读出语气(略去句后的标点)。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等死,死国可乎 A 嗟乎,燕雀安知鸿韵之志哉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9. A.此教我先威众耳 B.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要求:听读时,想每句话的大意,想上节课有问题的语句现在明白了没有;准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二人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二,填空。 (l)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0.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4)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集体讨论填室内容。 三、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题为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投影,写: 涉水时(年轻)

  31.    亦死(逃亡) 令吴广(暗地) 中停停语(处处) (将军身披坚执锐(自己、亲自)   要求:为每组配上一句现代汉语,每句中要用上加点词,然后在句后括号内,注明现代汉语的意思。 四、复述课文的内容。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五、布置作业

  32. 22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 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 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3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 故事。

  34.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35.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 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36.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 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37. 23隆中对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 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 时】:两课时

  38.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一、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9.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讨论,教师点拨。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40.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

  41.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新课讲授: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42. 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3. 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作业布置】: 1、研讨与练习一、三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44. 24出师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5.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46.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 2.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7.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1.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2.预习翻译3-7段

  4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49.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50.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 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