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認識新陳代謝疾病

認識新陳代謝疾病. 主講人:內科主任 葉宏豐 醫師 日期: 97 年 05 月 24 日 09 : 20~10 : 10. 淺談代謝症候群.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認識新陳代謝疾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認識新陳代謝疾病 主講人:內科主任 葉宏豐 醫師 日期:97年05月24日 09:20~10:10

  2. 淺談代謝症候群 由於社會結構快速轉型,我國產業層面,從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轉型成以工商業為主的先進社會。當國人生活型態呈現明顯的轉型,與富裕生活相關之慢性疾病盛行率則不斷日趨增加。在我國十大死因中,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包括了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佔了國人死因百分之三十以上。在勞工十大死因部分,則約佔了勞工死因百分之二十左右。可見心臟血管相關疾病不管在國人或是勞工之間,都是健康之一大威脅。而其中,造成心臟血管相關疾病的最大禍首便是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三高」。當血壓、血糖或血脂等各項危險因子接近異常範圍進而演變成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後,個案只能以藥物控制卻無法痊癒,因此面對這些慢性疾病最好的防治方法是要能早期發現及早預防。

  3. 代謝症候群流行病學資料 依據民國91年國民健康局「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盛行率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4.99%(男性16.9%,女性13.3%),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

  4. 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研究指出,有代謝症候群者,其轉變為糖尿病的相對風險(RR)較非代謝症候群者高,男性為6.92倍,女性為6.90倍。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對風險(RR)也較高,男性為2.88倍,女性為2.25倍。一份2003年的研究則指出,有代謝症候群者,其發生糖尿病的機會與心血管疾病較非代謝症候群者高,糖尿病為3.5倍,心血管疾病1.7倍。因此可看出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以及死亡率,首先便要從預防代謝症候群做起。

  5. 代謝症候群 二十世紀開始,心血管疾病研究主要著重於單一危險因子的探討,直到1970年代,研究者才注意到危險因子的聚集現象,漸漸地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進而觀察個案發生心血管危險與糖尿病危險性增加;不同的研究者也因使用不同聚集組合,將這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因子聚集現象作不同的命名。包括:「X 症候群 (Syndrome X)」、「胰島素阻抗症候群(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或「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等。

  6. 我國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2006)

  7. 結論 代謝症候群是二十一世紀慢性病最重要的疾病根源,與糖尿病、腦中風等都有關,其中肥胖是主要的徵兆,民眾可從控制體重、運動、飲食控制等,來減少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