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中华名小吃

中华名小吃. 京、沪篇. 二〇〇九年. 目 录. 第一期(总第 018 期). 什么是小吃 北京名小吃 上海名小吃 名小吃故事. 主 编: 李笑非 编 辑: 李笑非 设 计: 李笑非 刊 号 : ISSN2334-3236 CN 00-01003 定 价 : 5:00 元. 控江二村小学 晨曦校刊.

cha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华名小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华名小吃 京、沪篇 二〇〇九年 目 录 第一期(总第018期) 什么是小吃 北京名小吃 上海名小吃 名小吃故事 主 编:李笑非 编 辑:李笑非 设 计:李笑非刊 号:ISSN2334-3236 CN 00-01003 定 价:5:00元 控江二村小学 晨曦校刊

  2. 小吃,《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三种,我们这里所指的,是“饮食业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统称。”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小吃,《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三种,我们这里所指的,是“饮食业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统称。”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   小吃,北京人又叫“碰头食”,大概指的是有别于主食的“冷盘”。小吃的类型可谓五花八门,遍及粮食、果蔬、肉蛋奶各类,酸甜辣各味俱全,热吃、凉吃吃法不一,远远超出了词典中关于“小吃”所下的定义范畴。 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特色鲜明,风味独特。往往是一个地区重要的特色,以及所有游子对于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小吃一般售卖起点低,价格不高,一般人都可以买得起。有一些学者更将小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 目录 封底

  3. “民以食为天”,随着回归自然食品的兴起,传统美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的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 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元宵、油条等。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然而小吃发展到后期,已经有了另外一种的意涵。有些小吃,虽然一样是讲究采用当地新鲜的食材,但是制作方法繁复、作工讲究,比讲究填饱肚子的主餐更为繁琐,是追求利润的餐厅不愿意贩卖的。这种小吃,已经是一种在地的饮食文化,绝非只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追求不饿肚子的层次。 小吃的发展 目录 目录 封底 封底

  4. 北京名小吃介绍 碰头食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点、夜霄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老北京的小吃大多数都和宫廷撇不开干系,而这些小吃也因为出身名门而与生俱来地沾染了一丝贵族气息,与他们相关的种种传说,也更平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目录 封底

  5. 北京风味小吃爱窝窝 Ai Wowo 北京名小吃——豆面糕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爱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目录 封底

  6. 北京名小吃 糖卷果 •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 姜丝排叉 •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目录 封底

  7. 北京名小吃 馓子麻花 •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 • 豌豆黄: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豌豆黄 目录 封底

  8. 王府井小吃街  王府井小吃街是北京及各地名优风味小吃的荟萃之苑。它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施齐全、全天经营。小吃街集中了北京及各地名优风味小吃,全天经营。尤其是在夜间,整条街红灯高挂,人头攒动。北京和各地的特色小食,如过桥米线、麻辣烫、臭豆腐、狗不理包子,冰糖葫芦等在这里一展风采……还有“梨园”的店小二会邀请游人登上高楼,去喝杯茶,听段儿戏。游人可以从楼上望着小吃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情调。 东华门夜市位于王府井大街北入口处,是北京最著名的小吃街。这里小吃是琳琅满目,各色食摊连成小吃风景线,顺着飘荡油烟味的街道寻找到自然,热情,淳朴的老北京旧时风情。 东华门夜市 目录 封底

  9. 上海 排骨年糕 吃 名小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鲜得来”点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 上海是各种名特小吃荟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于粤港地区的纯甜味,也有别于四川、重庆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鲜美、可口著称。而街头小吃更是胜在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上海的小吃,有蒸、煮、炸、烙,品种很多 。可惜一度风靡上海各区的各类露天经典小吃由于种种原因逐渐退出了上海的街头巷尾。 鲜 目录 封底

  10. Bao 汤 包 Tang 上海 南翔小笼 南翔小笼馒头又叫南翔小笼包,是上海郊区南翔镇的传统名小吃,已有100多年历史。 该品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的风味小吃之一。 南翔小笼馒头的馅心是用夹心腿肉作成肉酱,不加葱蒜,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 上海汤包的特点,做工精细,小巧玲珑,皮薄,馅多、虾肉、蟹肉,不论是哪一种馅,都咸淡适度,口感极好。每一小笼内一般放汤包十个,用松针铺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后,观其形、闻其味,食欲大增,咬开皮,包内有少许油水,故称“汤包”。 馒头的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作成的,50克面粉可包8个,100克一笼屉。蒸熟后的小笼馒头,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 目录 封底

  11. 上海 小绍兴鸡粥店经营的鸡粥是地道的上海风味小吃。该店由一绍兴人创办于1947年,由于创办人和主要操作师傅均系绍兴人,在这儿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绍兴人天地,故人们给它取名为“小绍兴鸡粥店”。小绍兴鸡粥就是用鸡汤原汁烧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鸡肉和各种作料的一种小吃。吃鸡粥时,将煮熟的鸡切成3厘米长0.6厘米宽的块,装盘,鸡粥盛入碗内,加上葱、姜末和鸡油,一同上桌。此时,鸡粥黄中带绿,鸡肉色白光亮,令人赏心悦目,食欲大增。品尝时,鸡粥粘韧滑溜,鲜香入味,鸡肉细嫩爽口,营养丰富,越吃越香。此美食在上海市小绍兴鸡粥店里有经营。 鸡粥 香 。 * 嫩 * * 目录 封底

  12. 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 未 上海 见 香 先 闻 蟹壳黄 de做法 蟹 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的馅心有咸、甜两种。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单卖这两个品种的专业店,如黄家沙、大壶春、吴苑等,名噪一时。如黄家沙、大壶春、吴苑等,名噪一时。 壳 黄 目录 封底

  13. 上海城隍庙小吃街 城隍庙小吃是上海小吃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清末民初,地处上海旧城商业中心。其著名小吃有南翔馒头店的南翔小笼,满园春的百果酒酿圆子、八宝饭、甜酒酿,湖滨点心店的重油酥饼,绿波廊餐厅的枣泥酥饼、三丝眉毛酥。 在城隍庙,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面筋百叶、糟田螺、汆鱿鱼等。最为消费者喜爱的,莫过于是:汤包、百叶、油面精。这是人们最青睐的“三主件”。此外还有生煎馒头、南翔小笼、三鲜小馄饨、海鲜馄饨、蟹壳黄等。 实惠 经济 目录 封底

  14. 食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说过:“烹饪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育文明之种族,则烹饪技术不妙,中国烹饪之妙,亦是表明进化之深。” 上海小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历史渊源丰蕴深厚,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上海名小吃品种风味蔚成大观,这是历代烹饪工作者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灿烂文明的组成部分,为祖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光彩。 说起上海我就控制不住我的这张小馋嘴,上海的风味小吃特多,有些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小吃代表着人类文化生活的精致化。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吃在日常生活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再加上工作紧张,人们开始厌弃正餐青睐小吃。因为小吃不必讲究礼仪,随时方便地解决饥饿问题。但由于小吃的营养不全面,得来方便,可以随时取用,很容易造成食用过量,所以小吃可能也是造成现在肥胖比较普及的一种原因。 我的 里话 心 系 情 上海的小吃 目录 封底

  15. 名小吃故事 汤圆的由来 宋朝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 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1912 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 因为“元”和“袁”、 “宵”与“消”是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油条 de来历 公元1142年,南宋宰相秦桧和妻子王氏等人,把民族英雄岳飞杀害在杭州风波亭。消息传出后,杭州城的老百姓恨不得将这伙卖国贼千刀万剐。这时,有个在风波亭附近做烧饼和油炸糯米团的摊贩,用粉团捏成秦桧、 王氏模样的粉人,并把两个粉人绞在一起丢进油锅煎熬,以示对奸贼的无比仇恨。来买点心的老百姓看到这种情景,也都围上前去动手干了起来,边做边喊:“快来油炸桧!快来油炸桧!”这种声讨卖国贼的方式,很快流行到全国各地。这就是今天我国老百姓喜爱的食品——油条的由来。 目录 封底

  16. 小秀才与过桥米线 故事传说:传说清代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岛念书,秀才妻每日都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夫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把饭送给丈夫,但因有要事未能按时送去。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热鸡汤里浸泡后,随即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人们为了赞誉这位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起于明代于清代。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盛行的一种过年方式。  春节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时(半夜十二点)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饺”谐音,故称“饺子”。还将饺子里面包上硬币,吃到的人被认定要交好运。与北方人相反,在正月初一这天,南方人则开始吃汤圆。 春节吃饺子 的由来 目录 封底

  17. 顾 问:陆彬 主 编:李笑非 编 辑:李笑非 设 计:李笑非 E-mail: yplily@163.com 控江二村小学 晨曦校刊 二〇〇九年第一期 刊号:ISSN2334-3236 CN 00-01003 定价:5:00元 目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