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 儿科学教研室 杨赟. 一、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 , HLD) 又称 Wilson 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特点是由于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病率约为 1 / (50 万~ 100 万 ) 。. 二、发病机制.

chanc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肝豆状核变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肝豆状核变性 • 儿科学教研室 杨赟

  2. 一、概述 •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特点是由于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病率约为1/(50万~100万)。

  3. 二、发病机制 • 其发病机制迄今未明,现认为其基本代谢缺陷是肝脏不能正常合成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自胆汁中排出铜量减少。人铜蓝蛋白基因位于3q23—25,其基因突变与本病相关,目前发现6种移码突变导致编码蛋白功能障碍,铜蓝蛋白无法与铜结合。

  4. 二、发病机制 • 铜自胆汁中排出锐减,而肠道吸收铜功能正常,大量铜贮积在肝细胞中,最终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同时由于肝脏合成铜蓝蛋白速度减慢,血液中铜蓝蛋白降低,而非铜蓝蛋白铜增高,致使由尿中排出增加。同时铜由血循环再转移到体内其它各组织中,逐渐沉积在脑、肾、肌和眼等组织中,造成细胞损伤

  5. 三、病理 • 肝细胞最初呈现脂肪浸润改变,以门静脉区周围为显著。在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形状、大小不一,基质密度增加,内外层膜分离和嵴间距增宽,同时可见基质内有空泡状或结晶状包涵体。溶酶体内含有脂质颗粒,过氧化酶体形态不一,且其基质呈颗粒状或絮状。随病程进展,肝组织出现纤维化和肝硬变改变。

  6. 三、病理 • 脑的病变主要位于基底神经节的豆状核及尾状核,脑胶质细胞内及毛细血管周围可见铜沉积。 • 肾脏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胞浆内有铜沉积。 • 角膜铜颗粒主要沉积于周边部分,形成环状,称K—F环(Kayser—Fleisher ring,K—Fring)。

  7. 四、临床表现 • (一)肝脏损害 • 肝脏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多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反复出现疲乏、食欲差、呕吐、黄疸、浮肿或腹水等。有少数表现为急性肝炎,甚至迅速发展至急性肝功能衰竭。轻者仅见肝脾大而无临床症状。

  8. 四、临床表现 • (二)神经精神损害 • 神经系统损害仅次于肝损害,其症状出现亦多晚于肝损害。早期主要是构语困难(纳吃)、动作笨拙或震颤、不自主运动、表情呆板、肌张力改变等,到晚期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常有行为异常和智能障碍。颅脑CT和MRI可显示基底节低密度灶,严重时可累及丘脑、脑干和小脑。

  9. 四、临床表现 • (三)肾脏损害 • 大都继发于肝损害,少数可作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如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和肾小管酸中毒表现,少数患儿有Fanconi综合征症状。 • (四)其他损害 • 角膜K—F环常随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是本病特有的体征,初期需用裂隙灯检查

  10. 五、实验室检查 • 1.血清铜蓝蛋白测定:正常小儿为200—400mg/L • 2.24小时尿铜排出量测定:正常小儿尿铜低于40ug/24小时 • 3.肝细胞含铜量测定:正常人肝含铜量多在20ug/g(干重)以下 • 4.同位素铜结合试验 • 5.基因诊断

  11. 六、诊断 • 对具有典型症状和K—F环、血清铜蓝蛋白低下的患儿即可作出诊断。对早期无症状的患儿,可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测以助诊断。

  12. 七、治疗 • 本病是可治性的,治疗愈早,预后愈好。治疗的原则是减少铜的摄入和增加铜的排出,避免铜在体内的沉积,以恢复和改善正常功能。

  13. 七、治疗 • 1.低铜饮食 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lmg,不宜进食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坚果、巧克力和蘑菇等含铜量高的食品。 • 2.促进铜排出 D—青霉胺(D—penicillamine)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剂量为每日20mg/kg,分次口服。治疗期间应监测尿铜

  14. 七、治疗 • 3.减少铜吸收 口服锌制剂可促进肝和肠粘膜细胞合成分泌金属硫因,与铜离子结合后减少肠铜离子吸收。常用硫酸锌(每100mg含元素锌20mg),每日口服量以相当于50mg锌为宜,分2~3次。

  15. 七、治疗 • 4.其他治疗 神经系统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用左旋多巴、安坦等。肝、肾、骨关节等病症根据病情适当治疗。对本病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儿,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肝移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