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一节 导论 合适材料的选用 遗传学的发展 一、微生物遗传学 1. 概念 2. 发展 1940 年下列 5 个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独立学科 1 ) 1941 年 Beadle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发现 2 ) 抗性突变 3 ) 细菌重组的发现: 1947 , Leaderberg , J. ( E.coli ) Tatum , E.L. 4 ) 转化子化学本质的鉴定: 1928 : Griffith :肺炎双球菌转化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一节 导论 合适材料的选用遗传学的发展 一、微生物遗传学 1. 概念 2. 发展 1940年下列5个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独立学科 1) 1941年Beadle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发现 2) 抗性突变 3) 细菌重组的发现:1947,Leaderberg,J. ( E.coli ) Tatum,E.L. 4) 转化子化学本质的鉴定: 1928:Griffith:肺炎双球菌转化 1944:Avery:转化子是DNA 5) 噬菌体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2. 二、微生物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优越性

  3.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是一类病毒 病毒(Virus):超显微、无细胞、活细胞专 性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 • 特点: • 个体小:通过Davis滤器 • 专性寄生:脱离活体无生命,无代谢 • 无细胞:蛋白质+DNA(RNA) • 繁殖方式简单

  4. 2.分类: 动物:球形、卵圆形 寄主: 植物:杆状、丝状 细菌:蝌蚪状 双链DNA:λ,T2、4、6 单链DNA:ΦX 类,动物病 毒、噬菌体 单链RNA 双链RNA 遗传物质: 植物病毒、艾滋病毒

  5. 烟草花叶病毒 腺病毒 T4 噬菌体 爱滋病病毒 RNA DNA DNA RNA

  6. 二、噬菌体分类 概念:原指细菌为寄主,后来推广 到真菌的病毒。 • 烈性噬菌体:P2、P4、P6、T系列(T1-T7) 2. 温和性噬菌体: λ和P1

  7. 1. 烈性噬菌体 (1)形态结构(T偶列)

  8. (2). 繁殖和感染周期(营养繁殖:噬菌体DNA不整合;150 噬菌体/Cell) 吸附 细菌染色体降解 蛋白质外壳包装DNA成 子代噬菌体颗粒 细菌裂解 释放出子代噬菌体颗粒

  9. 2. 温和噬菌体: (1)形态结构

  10. (2)繁殖和感染周期: 细菌裂解 吸附 溶菌周期 UV 诱导 溶源周期 噬菌体 P1噬菌体 (原噬菌体)

  11. 几个相关的概念 • 溶原性:噬菌体外壳蛋白的合成以及溶菌功能受到抑制。 • 溶原性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细菌。 • 原噬菌体:溶原性细菌中的噬菌体DNA分子。无外壳;无侵染能力。

  12. λ噬菌体DNA的插入 attλ

  13. 三、噬菌体遗传的研究方法 • 获得突变株:处理营养期细菌或者游离噬菌体 四类突变株: 1)寄主范围突变株(host range mutant) 2)噬菌斑(plaque mutant) 3)温度敏感性: 野生型:37C、43 C均可繁殖 突变型:43ts:仅37 C繁殖 4)溶菌酶:e+e

  14. 1)寄主范围突变株(host range mutant) • 寄主范围: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 某种噬菌体只能侵染某一种菌的个别菌系,突变后寄主范围变宽或变窄。 T2: • h+ 噬菌体:只侵染 E.coli B株; • h 突变株: E.coli B & B/2

  15. 2)噬菌斑突变株(plaque mutant) • 噬菌斑形状:噬菌斑的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度。 例如:T噬菌体 rA r1 r+ r(rapid lysis) rB r13 ( 噬菌斑小、边缘模糊) (速溶型,噬菌斑大、边缘清晰 ) rC r7 m+ m 小型(minute) c+ c 透明(clear) t+ t 半透明(turbid)

  16. 2、杂交试验- 双重感染

  17. 二点测验 E.Coli B (1) E.Coli B+B/2

  18. 基因型 噬菌斑 • h+r+ 半透明、小 • h-r-透明、大 • h+r-半透明、大 • h-r+ 透明、小 • 重组值 • = ×100% 重组型 亲型 1+2 1+2+3+4

  19. rb-rc rb-h h在中间 rc-h

  20. (2)三点测验

  21.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遗传的研究方法 二、遗传分析 • 转化(Transformation) • 接合(Conjunction) • 性导(Sexduction) • 转导(Transduction)

  22. 一、细菌遗传的研究方法 • 理化诱变: • 生化突变:lac+ lac-(乳糖) gal+gal- (半乳糖) • 抗药性: str+str- (链霉素) azi+azi- (叠氮化物) 3.抗噬菌体:T2s(+)  T2r(-) tonAs tonAr(T1) 4.营养缺陷型:ade+ ade-

  23. 试验方法:

  24. 细菌生活条件: • 基本培养基(Basal Medium): 无机盐:SO42-、NO3- 、Ca2+、Mg2+ 糖 :葡萄糖、蔗糖 维生素:生物素、Vbs • 完全培养基: BM+全部营养物质 • 选择培养基: BM+某一种(营养)物质

  25. 二、遗传分析 • 转化(Transformation) (1)发现: 1928,Griffith: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Avery:转化子-DNA 转化是细菌基因重组的方法之一。 (2)概念: 细菌吸附游离态的双链DNA,将单链DNA分子吸收进入细胞后,不经过复制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并发生遗传重组。

  26. 转化子数目 (3)转化DNA(转化子)的特点: a. DNA浓度与转化子数目的关系 饱和:50/cell, 原因:在细菌的 细胞壁或细胞膜上有固定 数量的DNA接受座位,故 一般细菌摄取的DNA分子 数小于10个。 b. DNA片段大小: 不能太小: 肺炎双球菌转化:DNA片断至少有800个碱基对; 枯草杆菌的转化:DNA片断至少有16000个碱基对。 c. 双链吸附:单链DNA不被转化 d. 单链进入细菌。 DNA浓度

  27. (4)受体细胞的特点 a. 感受态: DNA合成刚刚停止、蛋白质合成继续活跃,活跃合成的蛋白质可使细菌细胞壁易于接受转化DNA。只有感受态的受体细胞才能摄取并转化外源DNA,而这种感受态也只能发生在细菌生长周期的某一时间范围内。 b. 感受态的本质: 部分原生质化:10/cell 酶受体:

  28. (5)转化过程: ①.双链结合与单链穿入: 双链DNA分子结合在接受座位上。可逆,可被DNA酶降解,接受座位饱和性; 单链DNA摄取,不可逆,不受DNA酶破坏。穿入后,由外切酶或DNA移位酶降解其中一条链。 ②.联会: DNA片段与细菌染色体部分联会。亲缘关系越远,联会越小、转化可能性越小。 ③.整合(重组):单链的转化DNA与受体DNA对应位点的置换,从而稳定地参入到受体DNA中。

  29. (6)转化成功: 感受态、吸附、整合。 (7)转化与基因重组作图:

  30. 2、接合(Conjugation) (1)概念: ♂♀ (供体 donor) (受体receptor) DNA 接触

  31. (2)发现与证实: a. 发现: J. Leaderberg & E.L. Tatum (1946) (营养缺陷型)

  32. b. 证实 • 转化作用的排除:  A(杀死)+B 或者 A+B(杀死)  Davis U型管试验  DNase处理 • 回复突变突变的排除: 单个基因回复突变频率=10-6 两个基因同时回复突变的频率 =10-6×10-6=10-12< 10-8 B A 可通过:生物大分子、噬菌体 不能通过:细菌

  33. (3)F因子: a. 发现 1952年: W. Hayes 试验证明: 接合过程中,遗传物质单向转移, 供体(donor)-♂ 受体(receptor)-♀ 1953年: Hayes,Leaderberg & Cavalli: ♂有F因子 ♀ 无F因子

  34. b. F因子的遗传结构 质粒:旧称附加体,是指 独立于细菌染色体的 可以独立、整合、环出、丢失 含有少量基因的 双链DNA环状分子 F 因子 ( 致育因子、性因子) :是一种感染性质粒,由于F因子存在与否决定是否接合,又称为致育因子。 F因子的遗传结构:图7-12 根据F因子存在的方式,E.Coli 可以分为4种菌株

  35. 配对、交换 整合 准确环出 准确环出 F+ F+ Hfr 不准确环出 丢失 携带1个基因~半条染色体 F- F’

  36. c. 接合过程 • F+×F- F++F+ • Hfr×F- Hfr+F- 复制:滚环模式

  37. d.部分二倍体、交换与遗传重组 c b+ a+ c+ b a 单交换I 降解

  38. (4). E.coli 染色体的遗传作图 • 中断杂交实验法:(Wollman & Jacob,1950) g b c d e f F+ d h a 1 f e 3 c 2 2 2 1 3 e d 1 a h 3 g b g f c b a h II III I g c f b d e Hfr h e d f a c a g d h e b b g h c f a

  39. b f e a f e g d h c g h I II III 横座标:接合时间(分钟) 纵座标:重组体中Hfr基因的频率。

  40. 根据上图,可以得到直线连锁图;Hfr菌株足够 多,可以获得整个E.coli染色体连锁图。 例子: thi thr pro lac pur gal his gly thi thr pro lac pur O O O O O

  41. HfrAB312 小结(作图步骤): (1)作直线连锁图,确定基因间距离及其染色体全长(分钟)。 (2)画圆,根据染色体全长标示刻度,按照基因间距离标示基因。 (3)标示 Hfr 起点、终点、菌株号。

  42. Hfr lac+ade+(Strs) × F- lac-ade-(Strr) c.重组作图法: 两基因转移时间间距小于2分钟时,中断杂交法的图距不精确,应采用传统的重组作图法。 例:紧密连锁二基因: lac-(乳糖不发酵) ade-(腺嘌呤缺陷型) 完全培养基混合培养 基本培养基 (无腺嘌呤、加Str) F-ade+ 菌落 加乳糖 F-ade+lac-,则说明基因间发生交换 F-ade+lac+,则说明未发生交换

  43. 基因间重组频率 两个位点间的时间约为1分钟,大约相当于20%的重组值。

  44. 3. 性导(Sexduction) • 概念:接合以F’因子为媒介将供体菌染色体DNA转移到受体细菌,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

  45. F’菌株的突出特点: ⑴ F’因子转移基因的比率极高,如同F+因子的转移比率; ⑵ F’因子的自然整合率极高,但是整合不是随机的,需要 经过配对整合到特定的座位上。

  46. 应用: (1)确定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上图)。 (2)绘连锁遗传图: 原理:F+ 不同的Hfr 不同的F’ 距离近的基因容易环 出到同一个F’因子上“并发性导”详尽的连锁图. 方法:同 “并发转导”

  47. 4. 转导(Transduction) (1)概念: • 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DNA导 入到受体细菌并发生遗传重组的过程。 1/1000

  48. 转导颗粒: 溶菌噬菌体末期,噬菌体装配过程中,外壳蛋白识别一定长度的DNA分子,形成成熟的子代噬菌体时,把寄主细菌的DNA片段“错误”地组装到外壳蛋白中而形成。由于感染细菌的能力决定于噬菌体外壳蛋白,所以转导颗粒具有和正常噬菌体相同的侵染能力。 转导体: 转导颗粒将供体细菌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菌,重组后的受体细菌叫作转导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