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574 Vues
序. 建设一个馆的宗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可能是任何一个馆在建馆初期和过程中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序. 宗旨要通过功能定位来体现: —— 任何一个科技馆的功能定位一般为 “ 科普教育基 地 ” ,这是社会和政府需要的目标。 核心要通过理念来表达: —— 而理念是需要重点创新和关键突破的问题. 序. 什么是理念?理念是一种认识,是一种价值观, 她将决定行为和习惯。
E N D
序 建设一个馆的宗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可能是任何一个馆在建馆初期和过程中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序 宗旨要通过功能定位来体现: ——任何一个科技馆的功能定位一般为“科普教育基 地” ,这是社会和政府需要的目标。 核心要通过理念来表达: ——而理念是需要重点创新和关键突破的问题
序 什么是理念?理念是一种认识,是一种价值观, 她将决定行为和习惯。 我们可以这样说:建设一个科技馆我们无意创造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和内容,但我们要创造一个理念,在理念的指引下建立一个内容框架用以整合需表达的科学内容,不同的理念将建立不同的内容框架并形成不同形态的科技馆。
一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脉络 • 早期的科技博物馆:源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的欧洲 • 社会背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 • 展示内容:自然发现的成果和部分技术发明的成果 • 主要展示方式:自然标本、工业产品、科学仪器实物与模型的陈列 • 教育思想:自然的猎奇、科技的探索
一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脉络 • 科学工业博物馆: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如英国伦敦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 • 社会背景:处于基于热力学理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基于电磁学理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展示内容:为工业革命的成果 • 主要展示方式:工业产品、科学仪器实物与部分动态演示 • 教育思想:科技的作用、历史的记忆
一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脉络 • 科学中心:20世纪60年代初(如美国探索馆) • 社会背景:处于现代物理学突破并进入新技术革命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青少年对基础学科的不感兴趣和基础教育所处的困境 。 • 展示内容:基础科学和技术原理 • 主要展示方式:互动展品的动态演示 • 教育思想:激发公众兴趣的探究性学习法
一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脉络 科学中心模式的科技馆于20世纪末在中国被大量借鉴与引进, 如中国科技馆一期、天津科技馆和近期开放的很多科技馆。
一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脉络 基本结论 从上述科技博物馆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 不同时代的科技博物馆都承载了时代的特征和区域的特点,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其展示内容、展示方式、教育思想均发生变化,从而造就内在理念和外在形态不同的科技博物馆。
一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脉络 • 在上百年的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进入21世纪要求从过去的“以物为中心”发展到基于“以人为本”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当前,科技馆的展示内容虽然已从自然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物”(标本、产品等)转变成以教育为目的的“物”(展品),但如果只是通过展品来表达科技知识,就仍然摆脱不了“以物为中心”的印迹。
一 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脉络 • 科技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为主要教育目的; • 二是展示内容着重表现人与科技、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三是展示方式要适应公众的需求。 •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要克服“见物不见人”和“展品中心论”的倾向。
二 科技博物馆理念与展示模式的回顾 •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科技教育及科学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 关键问题是如何传播科学?
二 科技博物馆理念与展示模式的回顾 • 在上海科技馆建成开放之前,科技博物馆大体上有两种展示模式: • 一是基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产品、科学仪器的“藏品制”,其展品是某个历史阶段的记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保值和增值效应;代表性的馆主要集中在欧洲,有英国伦敦科学馆、德意志博物馆 • 二是基于“学科中心”的为了表达某一特定的科学原理而特意制作的互动性道具的“展品制”,其展品仅仅是为了表达某一科学原理而制作的道具,没有保值、增值效应,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不断的更新或替换。其代表性的馆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有美国探索馆、加拿大安省科学中心 。
二 科技博物馆理念与展示模式的回顾 “藏品制”的科技馆:一般按行业或产业分类的方式确定展示主题,并在展示主题内按时间序列进行排列,如:机车、自行车、钟表、电动机等,其展示形式多采用陈列式并少量具有参与性; “展品制”的科技馆:展示特点是以互动展品为核心,每一个展品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展品与展品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性,每一个展品各自根据一个原理或一个概念来设计,在一个展示区域里通常没有特定的主题,它的体验内容主要是基础学科的基本科学原理,体验方式侧重互动性。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总体上处于农业社会阶段,我们没有像欧洲那样曾经经历了辉煌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没有条件借鉴科学工业博物馆的建馆模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也踏上了新技术革命的潮流,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科学中心的模式来建设科技馆呢?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2002年和2005年,上海进行了公众科技素养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具有完善且充分的基于学科的基础教育体系。 公众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具有相当的达标率,高于美国同等人群;但对科学方法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的了解的达标率要低于美国的同等人群。上海高中以下人群的科学素养的达标率与美国同等人群相当;但上海30岁以上人群科学素养的达标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在美国则是上升。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 1.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 2003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比2001年的1.4%增长0.58个百分点。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公众的文化程度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密切相关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城乡差异显著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 2.2002年上海公众科学素养现状 2002年,上海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6.9%,比1999年的4.3%增长2.6个百分点。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公众的文化程度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密切相关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 3.上海公众科学素养的趋势和比较 上海公众科学素养十年来的状况
三 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十年中,上海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指标达标率的升幅不平衡
四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理念与展示模式 科学技术源于人类的发现与发明,科学技术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半叶,尤其进入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四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理念与展示模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科技馆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以“科学•技术•社会”为教育理念来演绎展示内容脉络和探索展示教育模式体现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的需求。 上海科技馆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以“科学•技术•社会”为教育理念,体现了上海科技馆展示教育的价值观。
四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理念与展示模式 科 学 发现与探索 认知与行为 技 术 社 会 发展与冲突 以“科学•技术•社会”为教育理念将形成以“课题中心”为内容框架的“主题制”的展示教育模式
四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理念与展示模式 以“科学•技术•社会”为教育理念将形成有别于以“学科中心”为内容框架的“展品制”的展示教育模式,将形成以“课题中心”为内容框架的“主题制”的展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一系列科学技术及应用去认识一个特定的社会课题;或者通过学习社会课题的过程来认识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它是把科学技术放到社会应用的大背景下,思量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等,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社会应用性等。
四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理念与展示模式 “主题制”的展示教育模式是以展区的形式来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展示的内容围绕主题展开,展品的设计围绕内容发展的线索进行,展品与展品之间有明确的关联。展示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了解某一个展品所表达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若干展品了解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四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理念与展示模式 当然,无论是“藏品制”模式还是“展品制”模式甚至“主题制”模式,都符合科技馆体验科技的宗旨,都属于科技馆的一种。形成不同的模式其核心是展示教育理念的差异。
四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理念与展示模式 • 评价标准 • “藏品制”:展品是否让参观者了解了科技发展的历史、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时代的特征等; • “展品制”,展品是否让参观者体验到了有关学科的概念和原理,是否采用了大家喜见乐闻的互动方式; • “主题制”,展品的组合是否足以使参观者体验到展示的主题,展品之间的联系是否能引起游客的关注和兴趣,游客能否顺着展示通过参与体验逐步深入理解主题。
四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理念与展示模式 基于“主题制”的展示教育模式规划科技馆的展示主题,强调的是问题的综合性、知识的系统性、科技的双重性,尤其强化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的社会性及科学精神方面的展示。以展区的形式来体现内容的全面性、完整性,集展项(品)、图文版、多媒体和环境一体化。
五 案例 ??科技博物馆 总体定位 使 命——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主 题——自然 •人 •科技 教育理念——科学 •技术 •社会
五 案例 内容框架 科学与发现——基础学科与基本原理 技术与创新——技术特征与具体应用 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科技与发展 科学与艺术——互通性与统一性 科技与人文——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
五 案例 上海自然博物分馆的功能定位 总体定位 主 题——自然 •人 •和谐 教育理念——自然 •科学 •社会
五 案例 自然 发现与探索 冲突与和谐 科学 社会 认知与行为
五 案例
五 案例 • 出发点:分享自然的奥秘,展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与矛盾,激发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与责任感 • 价值观:保存过去、定义现在、教育未来 • 展示内容:追溯漫长的自然演化的历程,探究绚丽的生命环境的内在运动规律,解析灿烂的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五 案例 • 建设目标: • 融展示与教育、收藏与研究、合作与交流于一体,“跻身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 使人们心灵震撼、静心思考、有所感悟的科学殿堂; • 与上海科技馆主馆共同构筑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的一体两翼,成为引领上海科普场馆事业发展的龙头。
五 案例 功能定位 教育——核心功能,最终目的; 展示——开展科普教育的载体与手段,自博馆工作的中心环节; 收藏——教育和展示的物质基础,区域社会 责任和专业研究的对象; 研究——教育、展示奠定理论、内容 与技术基础。
五 案例 1、关于上海自然博物分馆的教育 科普教育是上海科技馆的主业,上海自然博 物分馆将承担起以自然史和自然科学为主的这部分内容的科普教育,提升上海市民的科学素养。
五 案例 2、关于上海自然博物分馆的展示 展示作为自然博物分馆科普教育功能的直接 载体,为科普教育服务提供基础与支撑,是自博分馆的立足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1)基本展 (2)临时展 (3)巡回展
五 案例 3、关于上海自然博物分馆的收藏 自然博物馆对自然与人类的某些遗留物承担 着社会托管的责任,这是自然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教育和公共文化机构的特质。 (1)基于展示教育的收藏 (2)基于社会责任的收藏 (3)基于专题或特长的收藏
五 案例 4、关于上海自然博物分馆的研究 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有两大方向:一是以“物”为对象的基础研究;二是以“人”为对象的博物馆学研究。 (1)基于展示教育的研究 (2)基于收藏的研究 (3)基于专题或特长的研究
五 案例 上海自然博物分馆展示内容框架 主 题——自然 •人 •和谐 主要目的——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建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自然 •科学 •社会
五 案例
五 案例 • 上海自然博物分馆将遵循继承与发展、借鉴与突破的原则来规划和构筑展示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