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骨折創傷科衛教文章

骨折創傷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骨折創傷科. 淺談人工關節置換術 主筆:陳威明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及醫學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病患隨之逐年增多。關節炎在老年人口中,占有相當高的罹患率。初期,我們可以嘗試保守療法,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熱敷﹑減輕體重等。當關節病變嚴重至保守治療無效,或己出現關節活動受限及變形時,人工關節置換術將可明顯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據統計,美國每年全人工關節置換可達25萬例以上,且逐漸增加中,它己成為骨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 內容: 什麼是人工關節置換術﹖

chase-lyon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骨折創傷科衛教文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骨折創傷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骨折創傷科

  2. 淺談人工關節置換術主筆:陳威明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 •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及醫學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病患隨之逐年增多。關節炎在老年人口中,占有相當高的罹患率。初期,我們可以嘗試保守療法,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熱敷﹑減輕體重等。當關節病變嚴重至保守治療無效,或己出現關節活動受限及變形時,人工關節置換術將可明顯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據統計,美國每年全人工關節置換可達25萬例以上,且逐漸增加中,它己成為骨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 • 內容: • 什麼是人工關節置換術﹖ •  一般民眾對於人工關節並不十分了解,常以為手術時,會將關節全部切除,裝上不銹鋼關節,術後肢體如同機器人一般,生硬而不自然。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只是將己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如同裝牙套一般,置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它可以說是本世紀骨科手術最偉大的突破之一。

  3. 目前它己應用於治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疾患,但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人工關節的設計及材質是生物力學專家﹑材料工程師及骨科醫師不斷努力的智慧結晶。它多由金屬和高密度的塑膠質材,依照人體關節的構造﹑形狀和功能製作而成。金屬的種類,包括鈦合金(Titanium)﹑鈷鉻合金(Cobalt-Chrome)及不銹鋼(Stainless steel)等,而塑膠材質是超高分子量耐磨損的聚乙烯(Polyethylene)。為了讓關節和骨骼緊密結合,日後不易產生鬆動可使用骨水泥 (Bone cement)固定或利用人工關節上的孔狀處理(Porous coating)或人工關節表面噴塗氫氧基磷灰石(Hydroxyapetite Coating),讓骨頭長入。 那些情況需行人工關節置術?  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 Osteoarthritis)是目前施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原因。當關節炎較嚴重時,關節面軟骨會嚴重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往往會導致疼痛、功能受限及行走不便,此時保守治療多成效不彰,人工關節是最佳的選擇。其它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於較嚴重時亦常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頸骨折為避免日後產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骨折癒合不良併發症,亦是行人工關節置換的適應症。人工關節置換後,大多數病患的疼痛可以減輕甚至完全解除,關節的功能及變形亦可明顯改善。 人工關節的壽命有多長?  病患常問醫師這個問題,其實它沒有一定的答案,如同開車一樣,如正常使用沒出意外,車子可以開很久;假如不加以愛惜每天超載走崎嶇山路,咸信不久就壽終正寢了。一般說來,如能正常使用,有90-95% 的病人可使用十年以上。愈年輕、活動力愈強或體重愈重的病患,人工關節較易磨損鬆動,所以除非特殊情況,醫師會儘量等病人年齡大一些再施行關節置換。同時也希望病人維持理想體重、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人工關節磨損及日後重新置換的機會。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功能可以回復到何種程度? 手術後關節的疼痛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獲得緩解,如能與醫師配合積極的復健,術後六週至三個月,行走會漸漸回復正常,膝關節一般可以彎至110至120度左右,而肘關節平均可以彎至125度,伸展至20度,至於肩關節可以回復正常三分之二的活動度,它將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需求。

  4.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可以正常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如同倒吃甘蔗,愈吃愈甜,術後前幾天較辛苦,待引流管拔除後(約兩、三天),即鼓勵病人下床,以助行器或拐杖練習行走,並開始床邊的復健運動,術後約七天左右可出院,現手術技術持續進步,傷口日益縮小,全人工髖關節甚至可以三至四天出院,而全人工膝關節縮短至住院五天左右即可。如關節固定方式是採用多孔性固定(Porous Coating)或氫氧基磷灰石噴塗(Hydroxyapetite Coating),術後通常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六週至三個月,減少關節承重,以使骨頭長入孔狀人工關節表面,產生牢固的結合。使用骨水泥(Bone cement)固定人工關節,術後肢體可以馬上承重,縮短拐杖使用時間,常常兩週左右即可丟掉柺杖。一般說來,術後三個月日常活動可漸回復正常。病患偶而仍會覺得肢體輕微腫痛或酸麻,只要沒有疼痛加劇或出現發炎現象,不必太在意,隨著時間會漸入佳境。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需注意什麼?  台北榮總骨科病房於病人行關節置換術後,均會給予病人一份衛教資料,除告知病人定期回診外,並提醒病人如何繼續加強肌肉的復健,避免不適當的姿勢和動作,我們也希望病人能保持理想體重,遇有傷口腫痛加劇,有分泌物、聽到關節有異常聲響或是關節受傷造成行走困難時,應立即返院檢查。此外當您有牙疾需找牙醫治療,皮膚上有任何傷口發炎或需接受其它手術時,請您在就醫時,告知醫師您是一位已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人,請給您一至兩天預防性抗生素,以免細菌進入關節,導致嚴重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有何危險性及併發症?  任何手術均有其危險性,手術前麻醉醫師會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如需要還會請其他科醫師會診,萬事具備後再行手術,讓手術的危險降至最低。目前在台北榮民總醫院人工關節置換已是非常平常的骨科手術,全年可達1000例左右,危險性極低。至於術後的併發症以感染(Infection)最具破壞力,它可能發生在術後幾天內,也可能於幾年後發生。輕者需抗生素治療,重者需將人工關節拔除、清創,待感染控制後再植入新的人工關節。所幸它鮮少發生,以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為例,它的發生率約在1%左右而已。

  5. 其它的併發症可歸類如下幾點: *人工關節鬆動(Loosening)  這是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發生的併發症。以全人工膝關節為例,手術五年後,發生鬆動的機率約3% ~ 5%亦不常見 *人工關節脫位(Dislocation)  較常發生於全人工髖關節,發生率約1~2%左右,大部分發生於術後不久,多可由醫師徒手復位,鮮少需行手術復位,復位後如果關節仍不十分穩定,有時要穿外展支架(Abduction Brace)保護一段時間。 *人工關節磨損(Wear)及破損(Breakage):  由於人工關節設計及材質的改良,發生率已日益降低。 *其它  如血管、神經受損、骨折、靜脈栓塞、關節不穩定等,種類雖多,所幸均屬罕見。 結言  經過無數專業人才的努力,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成為安全而普遍的骨科手術。當您的關節病痛已無法用藥物或其它治療方式控制時,找一位有經驗的骨科醫師行關節置換,它將可解除大部分的疼痛,讓您重新擁有正常的日常生活。 轉載自:榮總人第十二卷第十一期86/4/08 92/12/21修訂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6. 人工關節的壽命究竟有多久?台北榮總骨科部 陳威明 關節疼痛常讓人寸步難行,但是換上人工關節後,是否真能一勞永逸?事實上,在許多磨損、變形的關節問題中,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目前最普及、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而我們所最在乎的莫過於這個「新的關節」能用多久,一般而言,只要病人體重不要過重,而且正常使用,90~95%以上使用壽命都會超過10年。 最適合行人工關節的病人年齡以65 歲以上最佳。因台灣目前平均年齡約75歲至80歲,一般說來65歲以上手術極可能可以終身享用,除非病情嚴重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太年輕的病人是不建議置換的,因為年輕人的活動力旺盛,裝置人工關節磨損率更快,往後若要重新置換人工關節,不但骨本變差,關節壽命也會比第一次置換來得短。但換個角度想,如果關節對病人的人生、工作有重大的影響,不管幾歲做人工關節手術都無妨,也就是說,若關節痛到不行,人生變成黑白的,那就要考慮動手術了。筆者最年輕的手術病例是14歲,這個年輕人已經坐輪椅5、6年了,希望有一天可以行走,而動了手術後,人生也恢復了色彩。 使用人工關節一定有磨損之虞。坊間新產品有所謂「抗磨損」的說法,主要都是將人工關節經過一些處理或使用較為耐磨的材質(如陶瓷等),讓磨損率減到最低罷了,但要做到完全無磨損的發生,目前是不可能的。 一般來說,所謂新產品能進口台灣,都已接受美國FDA 通過使用測試,但因使用時間並不久,手術成功與否?能用幾年?都要視實際狀況認定。有些人工關節廣告甚至標榜手術後可以維持30年,甚至50年之久,而這些數據只是廠商利用實驗室人工關節的抗磨損率測試所推算出來的預估值,仔細想想,台灣的醫生還沒有開過40年以上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經驗,再者,人工關節是否使用得久,與設計、材質及醫師技術都有很大的關係,開刀技術不佳,往往沒幾個月就會出問題;而且病人體重過重,磨損也很快,這都是耗損人工關節的重要原因,所以雖然用30年以上並不是不可能,可是筆者不建議用如此樂觀的數據告知病人。 人工關節可說是20 世紀醫學的重大發明。國外在1960年左右出現第一台人工髖關節;1968年出現第一台人工膝關節,而台灣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引進約各比國外晚了5 至10年左右,但目前台灣的手術技術則已與先進國家同步;以現在醫療技術來說,一個成功的手術如無併發症或不正常使用,人工關節保守預估應可使用10年以上;相信隨著人工關節設計及材質的進步、醫師經驗的愈益成熟,「換一次人工關節用一輩子」在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