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36 Vues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漫步中山北路. 古物介紹 ─ 木桶. 「古早人」都用什麼洗澡呢?當然不是浴缸囉!而是大木桶呢!泡在高級檜木所製的純手工大木桶裡,溫暖的水溫加上木材的香氣,彷如置身自然溫泉,真是一大享受呢而林田桶店正是這些大木桶的製造者。. 路線圖. 酒泉街. 國父史蹟館. 凱達格蘭大道. 林田木桶. 前美國駐 臺領事館. 蔡瑞月舞 蹈研究社. 中山北路. 條 通. 臨濟護國禪寺. 林森北路. 中山基督 長老敎會. 忠孝東路. 市民大道. 南京東路. 凱達格蘭大道.
E N D
古物介紹 ─ 木桶 • 「古早人」都用什麼洗澡呢?當然不是浴缸囉!而是大木桶呢!泡在高級檜木所製的純手工大木桶裡,溫暖的水溫加上木材的香氣,彷如置身自然溫泉,真是一大享受呢而林田桶店正是這些大木桶的製造者。
路線圖 酒泉街 國父史蹟館 凱達格蘭大道 林田木桶 前美國駐 臺領事館 蔡瑞月舞 蹈研究社 中山北路 條 通 臨濟護國禪寺 林森北路 中山基督 長老敎會 忠孝東路 市民大道 南京東路
凱達格蘭大道 • 1997年3月,藉由「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凱達格蘭」這四個字,才又重視於今日,曾經凱達 格蘭族對台北的歷史,有著重大的貢獻,然而是怎麼 樣的歷史變遷,讓這股血脈式微,只留下走過的足跡 ,不復被記憶。一個族群的復名並非是立個路名罷了 ,重現凱達格蘭不只是追溯一之失去子民的民族,甚 而應該是對台灣本土民族的文化認同與尊重,回顧歷 史面對未來,願台灣的本土文化不再扮演補綴的角色!
國父史蹟館 • 國父史蹟紀念館位於中山北路與北平西路交叉口北方約五十公尺處,其四周庭園,定名為逸仙公園。館內陳列許多 國父珍貴史料及墨寶,史蹟館大門是中式牌樓,典雅樸車並嵌上先總統 蔣公親筆所提「國父史蹟紀館」扁額。館外逸仙公園配置碑亭、假山、曲橋等,其幽雅十分引人駐足。
國父史蹟館概說 • 日據時期(大正初年)的梅屋敷。 • 光復初期梅屋敷的右側門改為新生活賓館,由吳子瑜經營。 • 光復初期(約在民國35年以後)梅屋敷改為國父史蹟紀念館(圖為其正門)。 http://www.sgjh.tc.edu.tw/web/yetsenhouse/PF1.htm
林田木桶 • 座落於中山區的林田桶店,是台北市僅存的古老手工藝店面之一,創建於民國十七年,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第一任店老闆是林新居先生。 • 時逢日據時代,人們在生活上的需要舉凡洗臉、煮飯、洗澡無一不需要用到木桶,故需求量很大,是木桶店的全盛時期。後來因塑膠業的發達,物美價廉的塑膠盆、塑膠桶取代了木製品,而木桶店也面臨莫大考驗,紛紛歇業了,只有林田桶店仍秉持古老手藝,繼續營業。 • 特點介紹:林田桶店內的木製品皆是手工、精選檜木或杉木等優良木材製成。在時局變化快速的今日,林田桶店三代相傳這種古老的技藝,本著一份對工藝的執著,在繁華的中山北路上,認真、仔細的持續製桶的工作,為人們保留了一份古老的技藝,也為人們提供了一項自然的器物可選擇。
條通的意義 • 日據時代叫大正町。棋盤式的街道,是日本人為解鄉愁,特意仿日本古都形制規劃,相似於中國古代長安、洛陽的街道。當時俗稱「九條通」,「條通」在日文是道路之意。後來南京東路延伸,多出來的巷道成了第十條通。大正町在日據時期及光復後,是文化水準極高的地方,住的都是日本人和著名本省人,許多文人雅士、各界名流匯集於此。當時大宅院林立,古木參天,居家環境十分優美。民國五十年後期,中日貿易頻繁,為了吸引日本商人,俱樂部與日式酒廊林立,不過當時品味極高,並非色情行業。(註一)隨著歲月流逝,早已今非昔比。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普世長老教會及改革宗教會大家庭的一份子。它的歷史根源可以上溯至一八六五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在南部及一八七二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博士在北部所開展的宣教工作。 • 在無數宣教師的熱心事奉及本地傳道人才的積極參與下,長老教會通過醫療、傳道、教育、社會服務等方式,一步步在全台灣各地立下教會的根基,並藉著中會、大會、總會的設立,逐漸走向組織化、自主化的階段。
中山長老教會 • 週間也有祈禱會、家庭禮拜、聖歌隊及適合各年齡層的團契,可謂具備多層面多功能的資深教會。為了服務社區,中山教會為銀髮族開辦了松梅學院,目前有七十多位老人就學,為兒童亦開辦了兒童合唱團,目前有一百位兒童在音樂的陶冶中成長。
中山長老教會的建築特色 • 中山教會因著莊嚴典雅的哥德式教堂而聞名,遠遠可見三層樓的鐘塔,銀白發亮的外牆;從高處往下看,可見教堂屋頂呈十字架形狀;大門拱柱刻著「一九三七年三月奠基」,是為台北市歷史性建築。本教堂的變遷,正刻劃著中山區的歷史,教堂附近在日本時代稱為大正丁,教堂原名為「聖公會大正丁教會」,是日本人所建之基督教堂。
哥德式建築的特色 • 哥德建築在結構上之特徵也是我們必須要瞭解了,尤其是三個特殊之元素: 尖拱(pointed arch),肋筋(vault rib)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這三 者均不是哥德時代之發明,就連彩色玻璃也不是,這三項結構之特色只是經過長 期間之累積而漸趨成熟之技術,當然技術必須要有一個新的式樣來使其呈現,而 哥德式樣建築師剛好把這三項技術結合於一體,再加上彩色玻璃,而表達宗教上 之神秘色彩和在年經有活力之國王領導下之法國。 哥德建築本身是一種比較抽象之系統,建築中之各種元素之間以及元素和建 築本身之輪廓並沒有某種特定之比例。在建築過程中一張草圖或許就夠了,但是 建築師必須要監督興建過程中的每一步驟,因為許多細部都是在現場決定並且施 工的。
前美國駐臺領事館 • 臺灣的外國領事館始於清末,當時在臺北、淡水、安平及打狗有英國及德國斯設之領事館。日治時期,美國在臺北敕使街道設立一座領事館,這座有如白宮的洋樓一直延用至戰後,為臺灣與美國關係之歷史見證物,目前仍大體完整屹立在臺北市中山北路旁。 • 這座外觀白色的二層洋樓位於日治時期的御成町,當時這是由城內通往圓山神社的主要道路。依早期地圖判斷,這座領事館建於一九二五年前 後。其建築平面略呈方形,入口朝北,但東側突出迴廊,可供遮蔭之用。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建築風格接近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樣,室內採中央走廊梯間佈局。自從美國撤館之後,逐漸荒廢,建築歸我國所有,未來整修後可能闢為文化展覽用途之空間。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 蔡瑞月是戰後台灣舞蹈界的啟蒙者,再舞蹈教育與現代舞之推展各方面有不可磨滅地貢獻。 •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從日式宿舍轉變而成,從1950年代以來為配合實際用途,陸續有多次增建或改建,這些結果亦都視為舞蹈社歷史累積的一部份。
臨濟護國禪寺 • 臨濟護國禪寺位於圓山西麓的臨濟護國禪寺創建於一九○○年,於一九一一年落成。為日治初年日本僧人得淹玄秀禪師所建。 • 護國禪寺依山傍水,附近基隆河蜿蜒流過,寺面積頗廣,格局宏整,至今大雄寶殿仍保存完好,全為木結構之歇山童簷式。山門建築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另外,寺前大砥石及寺後開山始祖墓、石雕佛像等亦多具歷史文物價值。
更正 • 關於講授北投溫泉行,老師提及溫泉博物館時,口誤說其非是日本統治時期所建,正確的說法是,該時期台灣還是處於日本統治之下,該建築為日本人所建。 • 關於艋舺線,龍山寺有三多,是神明多、門聯多、雕刻多。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前進大稻埕 至善國中賴宏銓老師
甘州街 路線圖 第一劇場遺址 辜顯榮宅 慈勝宮 更生院舊址 環河北路 歸綏街 霞海城隍廟 大稻埕碼頭 永昌街 民生西路 陳天來宅 波麗路西餐廳 李春生紀念教堂 義美食品 南京西路 南京西路 甘谷街 法主宮 貴德街 西寧北路 迪化街 延平北路
資料來源 • 國父史蹟館 http://www.sgjh.tc.edu.tw/web/yetsenhouse/PF1.htm • 中山區公所 http://www.chsn.gov.tw/ • 台灣50年【影像追尋】 http://www.sinorama.com.tw/ch/Taiwan50/Taiwan-50-p10.html • 台灣行腳走透透 http://www.pitc.com.tw/lifeinfo/page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