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目的与要求: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子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子痫的定义、诊断及辨证论治; 熟悉: 子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 子痫多由子肿、子晕病情加重发展 而来,危及母胎生命。. 子晕 子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系 妇科教研室. 子 晕. 定义. 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也称“子晕”。 子晕 有轻重之分,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症。及时治疗子晕是 预防子痫 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

chesmu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目的与要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子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子痫的定义、诊断及辨证论治; 熟悉:子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子痫多由子肿、子晕病情加重发展 而来,危及母胎生命。

  2. 子晕 子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系 妇科教研室

  3. 子 晕 定义 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也称“子晕”。 子晕有轻重之分,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症。及时治疗子晕是预防子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 妊娠眩晕往往是妊娠痫证的先兆,要引起重视!

  4. 子 晕 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即起头眩” 《女科证治约旨》“妊娠眩晕之候,名曰子眩,如因肝火上升,内风扰动,致昏眩欲厥者,宜桑丹杞菊汤主之,···如因痰涎上涌,致眩昏欲呕者,宜加味二陈汤主之。”

  5. 二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 病因病机: 体质因素 内在因素 脏气本虚 孕后精血下注养胎 阴分不足,阴不潜阳, 肝阳化火生风 妊娠中晚期胎体渐大, 影响气机升降 气郁犯脾,脾虚湿聚,化为 痰浊,肝阳挟痰浊上扰清窍

  6. 体虚:阴虚 脾虚 气血虚 孕后的生理改变 精血不足 肝阳上亢 气血不足 髓海失养 妊娠眩晕 常见证型:阴虚肝旺、脾虚肝旺、气血虚弱

  7. 诊 断 病史:严重贫血、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双胎、羊水过多等。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为主证,重症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出现头痛、耳鸣、视物模糊、浮肿胸闷、心烦呕恶等,为先兆子痫,重视。 检查:血压、尿蛋白、眼底检查

  8. 鉴别诊断

  9. 辨证论治 本病以眩晕为主证,实质因孕而虚,属本虚标实证。 依据临床证候辨证。 病机特点:肝阳上亢 治疗大法:育阴潜阳 临证注意:若为中度妊高征以上,应住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掌握终止妊娠的指征。

  10. 终止妊娠指征 1 先兆子痫经积极治疗24~48小时无明显好转 2 先兆子痫经治疗好转,胎龄>36周 3 先兆子痫胎龄<36周,检查提示胎盘功能减退,而胎儿已成熟 4 子痫控制后6~12小时

  11. 1、阴虚肝旺 主症:妊娠中后期,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阴虚内热证(耳鸣失眠,心中烦闷,颜面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 + 舌红或绛,少苔,脉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龟甲、钩藤、 白蒺藜、天麻

  12. 2、脾虚肝旺 主症:妊娠中晚期,头晕头重目眩+脾虚湿困证(胸闷心烦,呕逆泛恶,面浮肢肿,倦怠嗜睡 ) +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湿,平肝潜阳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钩藤、丹参。 半夏 白术 天麻 茯苓 橘红 甘草 生姜 大枣 蔓荆子

  13. 3、气血虚弱 主症:妊娠后期头晕目眩,眼前发黑+气血虚弱证(心悸健忘,少寐多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 + 舌淡,脉细弱。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首乌、钩藤 、石决明。

  14. 转归与预后,预防与调摄 在发展至先兆子痫之前,能控制病情,并适时终止妊娠,母婴预后良好。 若发展至妊娠痫证,则母婴预后差。 预防与调摄: 1 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受精神刺激。 2 注意营养。 3 休息,充足睡眠,安静环境,左侧卧位。 4 重视孕期检查,开展妊高征的监测

  15. 正常的眼底血管 A/V=2/3

  16. 先兆子痫的眼底改变 A/V<1/2 视网膜水肿

  17. 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眼底改变

  18. 小 结:1.子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2.子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3.妊高征子痫多由子肿、子晕病情加重发展而来,危及母胎生命。

  19. 妊高征的分类 分类 血压(mmHg) 蛋白尿 症状 轻度 140/90~150/100 <0.5g/24h 水肿 中度 150/100~160/111 ≥ 0.5g/24h 水肿 轻度头晕 重度 ≥160/110 ≥5g/24h 水肿头痛 眼花胸闷 (先兆子痫) 抽搐、昏迷 (子痫)

  20. 子 痫 概 述 • 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又称“子冒”,“妊娠痫证”。 • 根据发病时间不同,产前子痫;产时子痫;产后子痫。 • 临床以产前子痫多见。 • 子痫是产科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本病属西医的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目前仍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1. 历史沿革: • 《沈氏女科辑要·妊娠似风》概括该病病因曰:“一为阴亏,二为气滞,三为痰饮。” • 归纳诸家之说,子痫的发生主要是 • 阴虚不足为本,风、火、痰为标。

  22. [病因病机] 子痫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 痰火上扰:痰火交炽,上蒙清窍。

  23. [诊断] • 病史孕前有高血压史、肾病史、糖尿病史、家族高血压病史;双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葡萄胎病史;子痫病史等。 • 临床表现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分娩后,抽搐,昏迷不醒。或者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抽搐昏迷症状。

  24. 检查血压:18.7/12.OkPa (140/90mmHg), • 伴蛋白尿、水肿即可诊断。 • 血液检查:红细胞压积、血液粘稠度、全血粘度异常。 • 肝肾功能检查:尿酸、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异常。 • 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确定有无酸中毒。 • 眼底检查:严重时视网膜小动脉痉挛。

  25. [鉴别诊断] • 1.妊娠合并癫痫发作相鉴别: • 癫痫既往有类似发作史。发作前一般无头痛、头晕、眼花、胸闷,亦无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症状与体征。 • 2.癔病:

  26. [急症处理] • 一经确诊,立即住院治疗,积极处理。 • 治疗原则为解痉、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适时中止妊娠,中西医配合抢救。

  27. [辨证论治] • 对子痫应防重于治,因其病程进展有明显的阶段性, • 中医治疗重点在先兆子痫,以滋阴养血、平肝潜阳为法, • 防止子痫的发生(参照子晕)。 • 子痫一旦发生,要充分注意昏迷与抽搐的发作程度与频率,治疗以清肝熄风、安神定痉为主,因病情危急,需中西医结合抢救 治疗。

  28. 1.肝风内动证 • 主要证候: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头痛,眩晕,突然发生四肢抽搐,昏不知人,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时作时止,伴颜面潮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苔无或花剥,脉弦细而数。 • 证候分析:阴虚风动,筋脉劲急,故手足抽搐,腰背反张,风火相煽,扰犯神明,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 方药:羚角钩藤汤或止抽散 • (羚角钩藤汤(方见经行头痛) • 若喉中痰鸣,酌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清热涤痰。

  29. 2.痰火上扰证 • 主要证候:妊娠晚期,临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重,胸闷泛恶,突然倒仆,昏不知人全身抽搐,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 证候分析:痰火上扰清阳,故头晕头痛,昏不知人; • 治法:清热开窍,豁痰熄风。 • 方药: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加竹沥。 •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温开水溶化灌服或鼻饲,每次半丸~1丸,每日2-3次。

  30. [转归与预后] • 子肿、子晕(先兆子痫)、子痫,可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 • 子肿、子晕,为中药治疗的有效时期,若此时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发展, • 可出现先兆子痫,稍有不慎,一 触即发为子痫。 • 子痫一旦发作,需中西医结合治疗,若治疗及时,处理得当,可控制抽搐, 母子可能平安;若抽搐反复发作,抽搐时间长,往往预后不良。

  31. 西医的治疗原则 解痉:硫酸镁 降压: 镇静: 合理扩容: 利尿: 终止妊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