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871 Vues
气候与未来 国家气候中心 http://ncc.cma.gov.cn. 1994 年 2 月 21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 国家气候中心. 气候的可预报性究竟如何? 人类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气候?. 亚洲区域气候中心 亚洲季风监测预测中心 亚洲极端事件监测评估中心 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 大气在某个时刻所处的状态(风、雨、温度) 气候: 天气条件的多年平均 天气预报: 天气条件随时间相互作用和演变的物 理过程,预报能力 10 天。 气候预测: 一个月至一年时间尺度内未来气候条件
E N D
气候与未来 国家气候中心 http://ncc.cma.gov.cn
1994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气候中心 气候的可预报性究竟如何? 人类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气候? 亚洲区域气候中心 亚洲季风监测预测中心 亚洲极端事件监测评估中心 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大气在某个时刻所处的状态(风、雨、温度) 气候:天气条件的多年平均 天气预报:天气条件随时间相互作用和演变的物 理过程,预报能力10天。 气候预测:一个月至一年时间尺度内未来气候条件 气候异常:气候偏离平均状况一定幅度
天气与气候的尺度 气候 百年 气候变化预测 全球变化 长期气候预测 十年 年 厄尔尼诺 短期气候预测 月 季风 天气气候临界点 中期天气预报 天气 周 高低压 短期天气预报 台风 天 锋面 临近预报 小时 暴雨 飑线 雷暴 分钟 龙卷风 尘卷 1公里 10公里 100公里 1000公里 10000公里 100000公里 大尺度(200-10000公里) 小尺度(<2公里) 中尺度(2-200公里) 全球尺度(>10000公里)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气候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后,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风暴能量加强,大气电场强度加大。 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是10-100年的气候变化!
中国气候特征:典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400毫米 200毫米 干旱区 半干旱区 800毫米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我国降水区域分布差异很大,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华北雨季(7-8月) 江淮梅雨(6-7月) 华西秋雨(9月) 华南前汛期降水(4-5月)
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降水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76.3%
降水年际变率大,最多年较最少年偏多166毫米,是最少年的1.3倍降水年际变率大,最多年较最少年偏多166毫米,是最少年的1.3倍
大陆性气候明显 南北一月平均气温之差超过50℃ 极端最低气温: 黑龙江漠河 严寒区 寒冷区 温和区
大陆性气候明显 极端最高气温: 新疆吐鲁番东坎 我国主要夏季炎热大城市:重庆、南昌、长沙、武汉、杭州、合肥、南京、上海
气候类型多样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干燥 降水稀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高山高原气候 冬半年遍地冰雪夏半年凉爽宜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无冬 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13个气候带、28个气候大区、65个气候区
我国是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最大 气象灾害影响大、损失重
2012年2月,国家气候中心赴云南进行气象干旱调研 2012年2月,国家气候中心赴云南进行气象干旱调研
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的方法有根本区别,需要掌握地球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的方法有根本区别,需要掌握地球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现阶段气侯预测主要技术手段 物理统计模型 + 动力模式预测 + 模式解释应用 技术会商综合
防灾减灾气候服务 1980-2010年全球重大气象灾害次数显著增加(直接经济损失10亿美元以上或死亡人数100人以上)
2012世界气象日主题: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2012世界气象日主题: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三峡水利工程的气候效应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2010年为全球有气象纪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本世纪前10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10年。
新资料揭示了气候变化更多的事实 地表气温上升 对流层温度增加 (10km以下) 海洋热含量增加 海表温度增加 湿度增加 海洋气温上升 平流层温度减少 (10-50km) 海平面上升 北极海冰减少 积雪减少 冰川物质损耗加剧
气候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温室气体 气 溶 胶 土地利用 城 市 化 海 洋 陆 地 火山活动 太阳活动 自然变率
气候自然变化受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气候自然变化受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温室”作用相似。 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而非现在的15℃。 太阳短波辐射 地表长波辐射 CO2, CH4, N2O, H2O… 二氧化碳仅占空气体积总量的0.03-0.04%。虽然二氧化碳含量很低,但没有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不行,多了也不行! 增温效应 地表吸收
2010年11月24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 《WMO温室气体公报(2009年)》 2009年全球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浓度再次突破历史最高值 386.8ppm 1803ppb 322.5ppb
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 1、我国气候变暖幅度比全球大,近60年中国陆地表面温度上升了1.38℃,每10年升高0.23℃。 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3、西南、华北、东北区域性干旱加剧 4、降水雨型发生变化:小雨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增加,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频繁 5、登陆我国台风的个数和12级以上台风增加 6、高温日数显著增加 7、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以弊为主 8、北方河流径流量减少较为明显 9、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
近50年来,中国年平均雨日呈下降趋势,但暴雨日数呈增多趋势。近50年来,中国年平均雨日呈下降趋势,但暴雨日数呈增多趋势。
我国区域性干旱加剧 干旱频次分布 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多年中有8年发生干旱,干旱发生频繁、干旱范围、损失大。 形成了西南—东北向的干旱带,近15年来东北、华北、西南的中等以上干旱日数增加明显 干旱趋势分布
城市强降水造成严重内涝 2007年济南7.18大暴雨,造成43人死亡 2007年重庆7.17大暴雨使山城变水城 2011年北京6.23大暴雨 2011年武汉6.18大暴雨
6.4℃ 1.1℃ 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持续 4.0 高排放 中排放 1.8 低排放 维持2000年排放水平 IPCC AR4( 2007 ) 不同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升温幅度大致为 1.1-6.4℃,气候变暖将持续
中国气候未来可能的变化 地表气温 变化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 2020年降水有可能增加 2~3% • 2030年降水有可能增加 2~5% • 21世纪末降水有可能增加 6~14% 年降水量 变化 Annual precipitation
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仍将持续 • 高温、热浪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很可能会持续上升。 • 台风和飓风风速更大、降水更强、破坏力更为严重。 • 千年一遇洪水发生频率可能变为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水发生频率可能变为50年一遇甚至更短;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结论( 2007 )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气象局在行动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于2008年5月15日正式成立,旨在进一步整合力量,加强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加强气候灾害风险管理 • 建立《中国气候服务框架》 • 评估气候灾害的脆弱性 • 气候灾害的早期预警 • 制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办法》 2007年5月23日,重庆市开县遭受重大雷击灾害,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36人受伤。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沙兰镇中心小学117人遇难。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风能和太阳能监测、评估和开发:我国风能潜在开发量在陆地50米高度为23.8亿千瓦、近海为2亿千瓦,太阳能理论储量为1.6万亿千瓦。
气候变化宣传 宣传小册子 报告 通讯 演讲 科普文章 网站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