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影響本位課程教師變革抗拒相關因素之研究

影響本位課程教師變革抗拒相關因素之研究. 指導老師:曹文瑜老師 學生: 蔡青宏  王勇智. 目錄. 第參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研究架構 第肆章 資料分析 樣本特性分析 信度分析 效度分析 資料分析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 研究建議 未來研究與研究限制. 第壹章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流程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位課程 變革抗拒 期望不確定理論 慎思行動理論 使用者涉入 過度自信理論 後悔 融入 組織氣候 滿意. 研究背景與動機.

chip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影響本位課程教師變革抗拒相關因素之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影響本位課程教師變革抗拒相關因素之研究 指導老師:曹文瑜老師 學生: 蔡青宏  王勇智

  2. 目錄 • 第參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 研究架構 • 第肆章 資料分析 • 樣本特性分析 • 信度分析 • 效度分析 • 資料分析 •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研究結論 • 研究建議 • 未來研究與研究限制 • 第壹章 緒論 • 研究背景與動機 • 研究目的 • 研究流程 •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本位課程 • 變革抗拒 • 期望不確定理論 • 慎思行動理論 • 使用者涉入 • 過度自信理論 • 後悔 • 融入 • 組織氣候 • 滿意

  3. 研究背景與動機 • 教育部常務次長周燦德(2006)提出技職院校所培育出來的學生學習到的本領傾向於務實致用,畢業即可具備就業能力,可為企業所用,降低再訓練成本 • 本位課程強調技職體系教師的參與、實踐與反省

  4. 研究背景2006年技職院校研究所及科系數一覽表(1/3)研究背景2006年技職院校研究所及科系數一覽表(1/3)

  5. 2006年技職院校研究所及科系數一覽表(2/3)

  6. 2006年技職院校研究所及科系數一覽表(3/3) 大專院校教師人數男女生比為2.88:1

  7. 研究目的(1/4) • 慎思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是Fishbein & Ajzen (1975)所提出的,強調個人的態度會影響行為意圖,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可預測個人行為與態度之關連。 • 從過去的研究發現很少針對技職院校教師願意推動本位課程的研究,所以本研究將TRA應用在探討技專院校教師持續推動本位課程態度。

  8. 研究目的(2/4) • Bhattacherjee (2001) 提出接受後的資訊系統持續使用模式(Post-Acceptance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continuance)成功解釋網路銀行使用者的滿意度

  9. 研究目的(3/4) • 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幾點: • 推動本位課程時,系所的「組織氣候」的合諧與否,是否會對教師的「融入」產生正向關係? • 推動本位課程時,教師是否會因「過度自信」而產生「後悔」,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負向關係? • 推動本位課程時,教師在「實用性認知」和「確認」中是否存在正向關係? • 推動本位課程時,教師在「融入」與「滿意」是否存在正向關係? • 教師是否會因為「後悔」推動本位課程而對於「滿意」產生負向關係?

  10. 研究目的(4/4) • 推動本位課程時,教師在「確認」與「後悔」是否存在負向關係? • 推動本位課程時,教師在「確認」與「滿意」是否存在正向關係? • 推動本位課程時,教師在「涉入程度」和「態度」中是否存在正向關係? • 教師是否會因為「滿意」推動本位課程的成果而產生正向的「態度」? • 教師是否會因為推動本位課程的成果「滿意」度低於期望,而有「變革抗拒」的產生,進一步形成負向關係? • 推動本位課程時,教師在「態度」與「變革抗拒」是否存在負向關係?

  11. 文獻探討 • 本位課程 • 變革抗拒 • 期望不確定理論 • 慎思行動理論 • 使用者涉入 • 過度自信理論 • 後悔 • 融入 • 組織氣候 • 滿意

  12. 本位課程(1/3) • 教育部常務次長周燦德(2006)提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以「學校」為核心,透過學校人力整合及社區資源運用,由學校自主對於學生之學習內容或活動進行設計、實施與評鑑 • 將畢業生工作或升學所需具備之能力內涵界定為一般能力、核心能力、專業能力等三部份

  13. 本位課程(2/3)

  14. 本位課程(3/3)

  15. 變革抗拒(1/4) • 根據Tepper & Eisenbach(1998)對變革抗拒的定義:組織成員反對組織的目標或方針,並拒絕去完成,或致力於避免執行的要求,簡而言之,抗拒即反抗不接受的意思 • 本研究重新定義變革抗拒為「教師對於推動本位課程的目標持反對意見,並拒絕去執行推動方案 」

  16. 變革抗拒(2/4)

  17. 變革抗拒(3/4)

  18. 相關研究(4/4) • 變革的態度是變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Nadler, 1981)

  19. 期望不確認理論中的實用性認知、確認、滿意度期望不確認理論中的實用性認知、確認、滿意度 • Bhattacherjee (2001)將EDT延伸應用至資訊系統使用的研究,提出接受後的資訊系統持續使用模式成功解釋網路銀行使用者的滿意度及持續使用意圖,共分為四個變數,分別實用性認知、確認、滿意度及持續使用意願 本研究重新定義 • 推動本位課程績效高於預期的,則教師會認為此本位課程是有用的 • 教師對推動本位課程績效的實際感受與期望進行比較之後,主觀判斷之兩者的差異程度 • 教師對此推動本位課程經驗產生的心理上的正面評價

  20. 理性行為理論中的態度(1/2) •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是Fishbein (1967)所提出的,包括了主觀規範、態度和行為意願,強調個人的態度會影響行為意圖,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可預測個人行為與態度之關連 • 態度為「教師對於推動本位課程所抱持著正向或是負向的感覺」

  21. 態度相關研究(2/2) • 顧客滿意影響態度 (Yi, 1991) • Swanson(1974)認為使用者的涉入程度會促進個人的正面態度,而這樣的態度接著會引發使用者增加使用的頻率與次數 • Ives & Olson (1984)研究發現認知性因素與情感性因素會影響使用者涉入程度越高,對於事物的正面態度越高,越會傾向去使用 • 涉入程度的高低,將會影響教師們對於推動本位課程的態度

  22. 使用者涉入(1/2) • Zaichkowsky(1985)將涉入定義為「使用者基於本身固有的需求、價值觀和興趣,對某項事物所認知之攸關程度」 • 教師基於本身固有的需求、價值觀及興趣,對於本位課程推動的程度

  23. 使用者涉入(2/2) • Swanson(1974)認為使用者的涉入程度會促進個人的正面態度,而這樣的態度接著會引發使用者增加使用的頻率與次數 • Ives & Olson (1984)研究發現認知性因素與情感性因素會影響使用者涉入程度越高,對於事物的正面態度越高,越會傾向去使用 • 換句話說,涉入程度的高低,將會影響教師們對於推動本位課程的態度

  24. 過度自信理論(1/2) • 人們往往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判斷並不正確,與真正發生的次數相比較常有過度高估的傾向(Lichtenstein, Fischhoff and Phillips, 1982) • 人們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知識或是判斷能力,忽視了自己的盲點或是能力上的不足之處,而使決策產生偏誤(Wright, 1984) • 本研究重新定義為「技專院校任教老師往往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判斷並不正確,常有過度高估的傾向」

  25. 過度自信理論(2/2) • 人們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知識或是判斷能力,忽視了自己的盲點或是能力上的不足之處,而使決策產生偏誤而後悔(Wright, 1984) • 技專院校的教師們是否常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後悔推動本位課程

  26. 後悔(1/2) • Landman (1993)認為後悔是一種為不幸、侷限、損失、罪過、缺點或錯誤感到惋惜的痛苦認知和情緒狀態,也是一種理性感覺和情緒 • 本研究重新定義為「教師對推動本位課程後,可能因課程的一種損失、缺點或錯誤而感到惋惜的痛苦認知和情緒狀態,也是一種理性感覺和情緒」

  27. 後悔(2/2) • 使用者滿意度會受到確認的影響,而確認會影響後悔或滿意(Boles & Messick, 1995; Inman et al., 1995; Ritov & Baron, 1995; Taylor, 1997; Bhattacherjee, 2001) • 技專院校的教師們對推動本位課程確認會影響後悔或滿意

  28. 融入(1/2) • 實施活動直接朝向深入採用創新在組織內,使得組織在先進製造技術的實施過程中,經過接受、例行化及融合的階段後,可將有各種單元所構成的整合技術與組織結合,而達到融合 (Krraemer, 1981; Kwon & Zmud,1987; Muson & Pelz, 1982; Fleck 1994 ) • 本研究重新定義為「推動本位課程直接改變系所課程的強度,使得系所在本位課程的推動過程中,經過接受、例行化及融入的階段後,將課程與系所結合在一起 」

  29. 融入(2/2) • 融入和滿意有顯著的相關(Zmud, 1979; Schultz et al., 1984) • 使用愈強、範圍愈廣和滿意愈高,則本位課程愈和系(所)結合 • 融入和擴散有關,而擴散又和使用意圖有關 (Davis, 1989; Rogers, 1995) • 因此本研究認為融入在本位課程的推動過程中和推動本位課程的意圖有正向關係

  30. 組織氣候(1/2) • Litwin與Stringer(1968)將組織氣候定義為組織內成員對工作環境的描述(Schneider & Snyde, 1975),個人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直接或間接對於此環境的感覺 • 本研究重新定義為「教師在系(所)工作環境中直接或間接對於此環境的感覺,是描述系(所)持久推動本位課程的特性」

  31. 組織氣候(2/2) • Kwon (1990)發現MIS部門的組織氣候會影響融入 • 在本研究中教師在系(所)工作環境中直接或間接對於此環境的感覺,系(所)持久推動本位課程會與系所結合在一起

  32. 滿意(1/2) • 使用者對此一經驗產生的心理上的正面評價 • 本研究重新定義為「在推動本位課程期間內教師產生心理上的正面評價 」

  33. 滿意(2/2) • 使用者滿意度會受到確認的影響,而確認會影響後悔或滿意(Boles & Messick, 1995; Inman et al., 1995; Ritov & Baron, 1995; Taylor, 1997; Bhattacherjee, 2001) • Inman et al. (1997) & Taylor (1997) 認為後悔是滿意度的前因

  34. 研究架構

  35. 樣本特性分析(1/2) • 本研究調查600份樣本,實際回收204份,有效率34%,表4-1為基本資料樣本數分析,各項目資料如下。

  36. 樣本特性分析(2/2)

  37. 信度分析

  38. 效度分析

  39. 資料分析(1/4)

  40. 資料分析(2/4)

  41. 資料分析(3/4)

  42. 資料分析(4/4)

  43. 研究結論 • 本研究經過問卷資料分析,以T檢定、單因子分析、變異數分析來探討使用者涉入、組織氣候、過度自信、態度、融入、後悔、變革抗拒、確認、實用性、滿意分別來衡量對於推動本位課程老師感受的相關因素之影響程度,以表5-1呈現研究之結果。

  44. 研究建議(1/2) • 經過本研究的文獻回顧與資料分析後,提出以下幾點在實務上的建議以供教育部、學校、教師以及企業做為參考。 • (1).建議教育部透過課程的改進持續貫徹本位課程的理念與實用。 • (2).建議學校在瞭解整體發展方向與目標後,持續規劃出符合企業需求的課程。 • (3).建議技專院校當局應重視本位課程的重要性及關心就業動態,時常修正實施經驗和配套措施,找出適合自己學生的課程,持續做好推動本位課程的任務。 • (4).建議技專院校教師們一部份必須放棄以前既有的學識和能力,協助規劃適合學生的課程,自己也必須轉換跑道,重新開始;另一部份為審慎的檢視並改善原本的教法並符合社會的需要。

  45. 研究建議(2/2) • 經過本研究的文獻回顧與資料分析後,提出以下幾點在實務上的建議以供教育部、學校、教師以及企業做為參考。 • (5).建議技專院校原本的課程有些可能因為本位課程的推動,教師們會面臨沒課可上的事實,可能會造成教師們的不安與焦慮,可激勵教師們再學習的意願。 • (6).本位課程必須隨著企業的需求持續回饋,建議學校找出特色,成為教師和學生學習專業的內涵,也是未來學校課程發展形成應追求的目標。 • (7).本位課程會隨著時代變動和社會需求而改變,建議培養學生在學期間即具備在職能力,可以縮短企業訓練員工的時間和費用,也能大幅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而符合產業需求。

  46. 研究限制和未來研究 • 本研究旨在探討推動本位課程教師變革抗拒的影響因素,雖然儘可能使研究完善周延,但仍然有其不完善之處。現分述如下: • (1). 在樣本數量有限及抽樣分佈上仍有限制。 • (2). 教師幫忙填問卷時碰到普遍的問題是推動本位課程時只記得負責內容,負責的表格代號(表1~表10)已忘記,可能會造成抽樣的偏誤。 • (3). 在推動本位課程日趨成熟之際,未來研究可由不同的構面探討,可從教師對推動本位課程的態度、組織的氣候、推動本位課程的涉入程度及人際關係等等對變革抗拒的影響。 • (4).推動本位課程影響的人員,除了教師外還有學生、家長和企業主管,也是後續研究可擴展的研究對象。

  47.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