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预防和护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预防和护理. 概 述. 是由 SARS 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 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腹泻、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 概 述. 2002 年底首先在我国广东省出现,其后迅速蔓延至全国 24 个省区及全世界 33 个国家和地区 2003 年 7 月流行终止,累计感染 8000 多人,死亡 900 余人 其后在新加坡,我国北京、台湾出现实验室感染病例, 2004 年初广东省出现零星散发病例.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预防和护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预防和护理

  2. 概 述 • 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 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 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腹泻、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

  3. 概 述 • 2002年底首先在我国广东省出现,其后迅速蔓延至全国24个省区及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 • 2003年7月流行终止,累计感染8000多人,死亡900余人 • 其后在新加坡,我国北京、台湾出现实验室感染病例,2004年初广东省出现零星散发病例

  4. 病 原 学 • 2003年3月香港大学首先从SARS患者鼻咽标本中分离培养出一种冠状病毒,并证实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SARS-CoV)。

  5. SARS-CoV(电镜照片) coronavirus

  6. 病 原 学 • 对温度敏感,在-80℃保存稳定性佳,4℃可存活21d,37℃可存活4d,56℃ 90min或75℃ 30min可使病毒灭活 • 对乙醚、氯仿、甲醛、紫外线等敏感 • 特异性抗体在起病后约7~14d出现,IgM抗体在急性期或恢复早期达高峰,约3个月后消失 • IgG抗体在病程第3周即可达高滴度,12个月后持续高效价,可能是保护性抗体

  7. 流行病学全球SARS疫情概况 • WHO网站(15 August 2003): • 2002年11月-2003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 •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共发病7748例,死亡829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91.3%和89.5%),病死率为10.7% • 28个国家发病674例,死亡87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8.7%和10.5%),病死率为12.9%

  8. 流行病学中国SARS疫情概况 WHO网站公布

  9. 流行病学中国大陆SARS流行概况 • 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另19例死于其它疾病 • 发病率:0.39/10万;病死率:6.6% • 地区分布: • 大陆共有24个省区市、266个县(市、区)有临床诊断病例报告; • 城市多于农村(城市病例占总病例81.1%); • 南方早于北方; • 广东及华北五省占总病例数96.73%

  10. 流行病学地区分布特点表明 • 远距离传播,而不是沿陆地交通蔓延远程传播 • 通过飞机、火车等,传染源可迅速流动 • 任何地区都可能出现疫情 • 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疫情

  11. 流行病学传染源 • 传染源:急性期SARS患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 部分重症患者因为频繁咳嗽或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呼吸道分泌物多,传染性强 • 个别患者可造成数十甚至成百人感染,被称之为“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 • 果子狸、貉、蝙蝠、蛇等动物可能是SARS-CoV 的寄生宿主和本病的传染源,但有待证实

  12.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 飞沫传播 短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或其他体液 •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 • 实验室传播 实验人员在处理含SARS-CoV标本时未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或恰当的操作规程,造成实验室感染 • 其他 患者腹泻物中的病毒经建筑物的污水排放系统和排气系统造成环境污染,可能引起局部流行

  13. 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和老人较少见 • 患者家庭成员和收治患者的医务人员属高危人群 • 病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是一种中和抗体,可持续1年以上 • 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14. 疾 病 概 况 主要表现:发热 肺炎 X线 呼吸窘迫

  15. 临 床 表 现 • 潜伏期:1~16d,常见为3~6d • 初期: • 急起,畏寒、发热,呈弛张热、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部分患者有腹泻,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 3~7d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胸痛,部分可闻少许湿啰音

  16. 临 床 表 现 • 极期: • 10~14d达到高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加重 • 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渗出、多器官衰竭、死亡、死亡率10%左右(有基础病40%~50%) • 易发生继发感染 • 恢复期: • 病程2 ~ 3周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 • 肺部炎症吸收和恢复则较慢

  17. 治 疗 • 隔离和护理 •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和护理 • 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分开收治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心理辅导 • 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 • 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咳痰者给予祛痰药 • 发热给予解热镇痛药,或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 • 对症治疗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 • 腹泻患者应注意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 早期可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18. 治 疗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目的:抑制异常免疫病理反应,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减轻肺的渗出、损伤,防止或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 • 有以下指征之一即可应用: • 严重中毒症状,对症治疗3d以上最高体温仍超过39℃ • X线胸片显示多发或大片阴影,进展迅速,48小时之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 达到急性肺损伤或ARDS的诊断标准 • 成人推荐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80~320 mg/d,可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19. 治 疗 • 抗菌药物的应用 • 治疗和控制继发细菌、真菌感染,亦可用于对疑似患者的试验治疗,以帮助鉴别诊断 • 抗病毒治疗 • 目前尚无针对SARS-CoV的特异性药物 • 早期可试用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咯匹那韦(lopinavir)及利托那韦(ritonavir)等 • 免疫治疗 • 重症患者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疗效尚未肯定,不推荐常规使用 • 中医药治疗

  20. 社 区 护 理 1.隔离 2.休息与饮食 3.对症护理 4.心理护理

  21. 预 防控制传染源 • 疫情报告 • 2003年我国将SARS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 • 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其预防、控制措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方法执行 • 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 隔离治疗患者 •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 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 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期14d • 发现疑似患者,立即以专门的交通工具转往指定医院

  22. 预 防切断传播途径 • 社区综合性预防 • 开展本病的科普宣传,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空气流通 • 出现SARS暴发或流行,可以实施国境卫生检疫、国内交通检疫 • 注意个人卫生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确保住所或活动场所通风 • 严格隔离病人 • 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建立本病的专门通道 • 病房、办公室等均应通风良好 • 疑似患者与临床诊断患者应分开病房收治 • 住院患者应戴口罩,不得任意离开病房 • 患者不设陪护,不得探视 • 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进入病区时,要切实作好个人防护工作

  23. 预 防保护易感人群 • 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均衡饮食,避免疲劳 • 尚无效果肯定的预防药物可供选择 • 针对SARS CoV感染的灭活疫苗正处于临床验证阶段

  24. 预 防 1.做好宣传教育,呼吸道传播 2.及早发现并迅速报告疫情 3.护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严密隔离至痊愈后2周 4.终末消毒 5.对接触者采取留验(隔离观察) 6.接触病人做好自我防护

  25.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

  26. 流 行 病 学 (一)传染源 患者,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有并发症者至出疹后10日。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90%以上发病,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冬、春季;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年龄后移;近些年来,局部麻疹暴发流行,2006年1-4月吉林、黑龙江和海南等省份的麻疹暴发疫情;2006年99602例(死亡35例)、2005年123136例(死亡55例)。2007年仅2月份就9000余例。

  27. 临 床 表 现 潜伏期 6~21日,平均10日。接受过主动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28日。 1.前驱期(初期) 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麻疹黏膜斑(科普利克斑); 持续2~3日消退。本期持续3~4日。 2.出疹期(极期) 发热3~4日出疹。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躯干-四肢-手心、足底,3日出齐;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 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糠麸样脱屑,留浅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 无并发症者病程约10~14日。

  28. 并 发 症 (一)支气管肺炎 发生率为12%~15%。也是麻疹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 (二)心肌炎 (三)喉炎 (四)脑炎 发生率为0.1%~0.5%,多见于儿童,常发生于出疹后2~6日。与麻疹病情轻重无关。现认为与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或麻疹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临床表现与其它病毒性脑炎相似。多数1~5周恢复,病死率约15%,少数遗留智力障碍、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少见。

  29. 麻疹与其它出疹性疾病鉴别要点 ———————————————————————————————————— 鉴别要点 麻 疹 风 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 出疹与 发热3~4日出疹 发热1~2日出疹 发热3~5日出疹 发热2日出疹 发热关系 出疹时高热 低热或中等度热 热退疹出 出疹时高热 出疹 始于耳后发际, 始于面部, 始于躯干1日内 始于耳后, 顺序 自上而下, 1日内播散于全身 迅速播散全身 颈部及上胸, 3~4日遍及全身 面部、四肢较少 24小时迅速 遍及全身 皮疹 初为淡红色, 散在淡红色 淡红色斑疹或 弥漫性鸡皮样 特征 后为暗红色 小斑丘疹, 斑丘疹,无脱屑 红疹,疹间无 斑丘疹可融合 无脱屑及 及色素沉着 正常皮肤, 疹间可见正常 色素沉着 后期有片状 皮肤,后期脱 脱皮 屑,色素沉着 其它 前驱期眼结膜炎 耳后,枕后 枕下、颈后 咽峡炎 特征 麻疹粘膜斑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 口周苍白圈 面部潮红无疹, 帕氏线,杨梅舌 血象 白细胞总数同左 同左 同左 白细胞总数及 正常或减少, 中性粒细胞均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增多 ————————————————————————————————————

  30. 社区护理 1.家庭隔离。 2.卧床休息,病室;饮食;多饮水; 3.对症护理 ①高热者,物理降温时避免酒精擦浴;②咳嗽;③烦躁或惊厥;④出疹不透者可用中药透疹散或银翘散以助疹透发。 4.加强皮肤及五官清洁护理;眼分泌物过多,可用生理盐水或1%~4%的硼酸溶液清洗,然后涂以抗生素眼膏;清洁口腔,防止口腔炎。 5.密切观察病情,有并发症者速送医院救治。

  31. 预 防 采取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 最关键措施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龄初种,7岁复种 2.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病人后5日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6日后注射减轻病情。一次注射后保护时间约3~8周。

  32. 水 痘 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 王秀芬

  33. 疾病概况 • 水痘(varicella)和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同一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的疾病。 • 水痘是一种以散在分布的疱疹为特征、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多见于儿童。 • 带状疱疹以群集疱疹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多见于成人。

  34. 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双股DNA,一个血清型 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35. 发病机制 • 水痘病理改变局限于表皮棘状细胞 • 病毒可潜伏于脊神经后根或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宿主在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作用下免疫功能减退时,潜伏的病毒可再次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炎症或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沿着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产生群集的水疱,即发生带状疱疹。

  36. 流 行 病 学 • 传染源 病人 唯一 • 传播途径 经空气飞沫由呼吸道粘膜侵人体,或经直接接触(疱疹液) • 人群易感性 普遍 1~5岁 终身免疫

  37. 水痘的临床表现 • 潜伏期 1~24日 平均15日 • 多发生于儿童,起病较急,少数患者在出疹前有1~2日的前驱期症状。 • 皮疹 皮疹初为小的红色斑丘疹,1~2日内变成疱疹,周围有红晕,疱液初透明,1~2日变成浅黄色,3~5日后疱疹呈脐样凹陷,逐渐干瘪结痂,1周后痂皮脱落,不留瘢痕,常有瘙痒。 • 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2~3日后同一部位皮肤同时存在各阶段皮疹。

  38. 水 痘 皮 疹

  39. 水 痘 皮 疹

  40. 水 痘 皮 疹

  41. 重症水痘皮疹

  42. 治 疗 一、局部治疗: 以干燥、消炎为主。 1. 疱疹未破时外搽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或阿昔洛韦软膏、喷昔洛韦软膏外搽。 2. 若疱疹已破溃,需酌情以3%硼酸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或外搽0.5%新霉素软膏等。

  43. 二、抗病毒药物 对于新生儿水痘、免疫功能低下的水痘-带状疱疹患者或全身播散性感染(如肺炎、脑炎)者,应及早采用 ①阿昔洛韦5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或口服 0.2g/次,5次/日。疗程5~7日。 ②阿糖腺苷15mg/(kg·d),1次/日,缓慢静滴12小时以上。

  44. 三、糖皮质激素 (1)水痘:一般忌用糖皮质激素。 (2)带状疱疹:早期使用可抑制炎症过程和减轻脊根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并可减少神经痛的发生率,最好在起病5~7日内应用。一般应用泼尼松20~30mg/d,分2~3次口服,连用一周。

  45. 附: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1. 前驱症状 典型症状发生之前( 1~4日)常有轻度全身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2. 皮疹特点 皮肤不适,局部疼痛,出现群集的疱疹。疱液澄清或血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基底常绕以红晕。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 3. 好发部位 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区,亦可见于腰腹部、四肢及耳部等。

  46.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 4. 局部淋巴结常肿痛。 • 5. 神经痛 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皮疹前发生或伴随皮疹出现,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 6.其他 • (1)头面部的皮疹可累及眼角膜,引起病毒性角膜炎。 • (2)可引起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 (3)严重者可伴高热、肺炎、脑炎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