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任务十 唐宋散文

任务十 唐宋散文. 一、背景介绍: 1、 韩柳的古文运动 “ 古文 ” 是相对于骈文而言,指 的是像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一样的散行文体。. 一、背景介绍:. 韩愈所倡导的 “ 古文运动 ” ,实质是以新儒学为体,以新古文为用的文化运动。他认为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皆因为儒道的衰微。济世之根本,在于恢复圣人之道。“文以载道”,写文章不能离开这个根本。而“古文”体制不像骈文那样有诸多形式的限制,能更好地说理、叙事、明道。. 一、背景介绍:.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任务十 唐宋散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任务十 唐宋散文

  2. 一、背景介绍: 1、韩柳的古文运动 “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指 的是像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一样的散行文体。

  3. 一、背景介绍: 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实质是以新儒学为体,以新古文为用的文化运动。他认为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皆因为儒道的衰微。济世之根本,在于恢复圣人之道。“文以载道”,写文章不能离开这个根本。而“古文”体制不像骈文那样有诸多形式的限制,能更好地说理、叙事、明道。

  4. 一、背景介绍: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二人并称韩柳。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5. 一、背景介绍: 2、宋代古文运动 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职权,用行政手段推行古文革新主张,打击不良文风,提拔文学新人,从而为宋文平易自然风格的确立和古文正统地位的奠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苏轼则登上了宋代古文的高峰 。 宋文的特点:内容上,多论道与论政之作;艺术风格上,多议论,平易自然。

  6. 二、《三戒·临江之麋》 1、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又因曾在柳州任官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说》、《三戒》、“永州八记”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

  7. 二、《三戒·临江之麋》 2、作品背景: 《三戒》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一组三篇寓言,题名“三戒”。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8. 二、《三戒·临江之麋》 3、原文: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麂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9. 二、《三戒·临江之麋》 4、任务学习: • 4-5人一组,小组阅读 • 借助工具书梳理文意 • 提出问题,小组间解决问题 • 讨论“寓意” • 小组分享

  10. 二、《三戒·临江之麋》 5、给出译文,学生参考: 江西省樟树市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翘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鹿,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因为害怕主人,于是和麋鹿玩耍,和麋鹿低头抬头十分友善,然而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想要吃掉麋鹿。几年之后,麋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麋鹿的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在路上,麋鹿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11. 二、《三戒·临江之麋》 6、寓意分析: 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 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

  12.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1、白鹿洞书院简介: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773-831,唐诗人,文宗时拜太子宾客)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13.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

  14.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

  15.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

  16.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

  17.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2、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祖籍微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遁翁,别称紫阳。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儒家思想经朱熹整理注释,明清时更发扬光大。

  18. 朱子教规

  19.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3、文章题解: 《白鹿洞书院学规》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20.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4、学习导读: 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21.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5、任务学习: • 4-5人一组,小组阅读 • 借助工具书梳理文意 • 提出问题,小组间解决问题 • 讨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 • 小组分享

  22.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6、总结: 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这种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际教学措施,对巩固封建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它出现之后,很快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明代大教育学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