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第 3 節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第 3 節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學習重點 1. 希臘城邦如何形成 ? 何謂城邦政治 ? 2. 希臘城邦政治經歷哪些政體演變 ? 3. 雅典民主政治特色有哪些 ? 梭倫、克里斯提尼有哪些改革措施 ? 4. 希臘文化的成就有哪些 ?文學 建築 雕刻 歷史 。 何謂希臘化 ? 5. 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之間的關係為何 ?. 5 、 羅馬的政治發展歷經哪些政體。 6. 羅馬共和的內涵有哪些。 7. 認識羅馬文明的成就。.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3 節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3節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學習重點 1.希臘城邦如何形成?何謂城邦政治? 2.希臘城邦政治經歷哪些政體演變? 3.雅典民主政治特色有哪些? 梭倫、克里斯提尼有哪些改革措施? 4.希臘文化的成就有哪些?文學 建築 雕刻 歷史。 何謂希臘化? 5.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之間的關係為何?

  2. 5、羅馬的政治發展歷經哪些政體。 6.羅馬共和的內涵有哪些。 7.認識羅馬文明的成就。

  3. 三、羅馬與共和傳統 (一)王政時期 1.時間︰西元前753~509年2.政治︰伊特拉斯坎人壓制拉丁人3.社會︰家父長中心制4.宗教︰多神信仰,供奉在家 (二)共和時期1.時間︰西元前509~27年2.政治︰拉丁人奪回政權

  4. 羅馬王政與共和權力結構圖

  5. 凱薩【高盧戰記】 • 卷一 • 高盧的地理與居民 征服高盧沿海諸邦 • 羅馬為了凱薩的功績舉行十五天謝神祭 • 在日耳曼的戰爭 • 第一次遠征不列顛>艱難的登陸>擊敗不列顛 凱薩返回高盧 • 再次遠征不列顛 >

  6. 3.政治組織(1)西元前494年以前A.建構:a.行政:二位執政官b.立法:公民大會c.監察:元老院B.實際:貴族把持重要職位和 行政權(2)西元前494年以後:增設護民官4.法律(1)西元前450年:《十二表法》 (2)西元前287年:平民與貴族 在法律上平等

  7. 5.領土擴張: 地中海成羅馬內海(1)征服義大利半島(2)布匿克戰爭:打敗迦太基(3)向東擴張:希臘半島、地中海東部(4)負面影響:羅馬共和出現危機A.元老院擴權,破壞共和B.軍人干政︰ a.凱撒b.屋大維──「奧古斯都」

  8. 布匿克之戰 • 256bc 羅馬230艘的新船下水,迦太基則有250艘出海,雙方幾乎都是五層軍艦,在地中海掀起未曾有的海戰,當時五層軍艦的搭載人數是三百名划船手,加上一百二十名作戰人員,以此人數計算,二百三十艘船將近十二萬人口,加上運輸船隊,在兩名執政官的指揮下,羅馬首次的遠征 非洲,可說是傾巢而出,全力以赴。羅馬有二十四艘戰艦沉沒,迦太基沉沒三十艘,被俘虜六十三艘

  9. (三)帝國時期1.時間︰西元前27~西元476年2.掌政者︰皇帝3.發展(1)盛世(西元180年以前)︰羅馬和平(2)衰弱(西元180 ~476年) A.內憂︰皇帝耽於享樂、軍費龐大B.外患︰北方日耳曼人的威脅

  10. (二)變遷的時代──希臘化時代1. 時間:西元前336~30年2.發展(1)早期:亞歷山大影響(2)晚期: 羅馬影響3.各方面進展(1)商貿昌盛(2)促進共同文化的發展(3)富有城市發展文化事業: 亞歷山大里亞 希臘文化傳至埃及 圖中約為二世紀的埃及石棺,人物肖像顯示該地受希臘文化影響深

  11. (四)羅馬共和體制的影響 1.建構(1)雛型︰廢國王,執政官行使政權(2)完備︰平民對抗貴族專權 2.激發「共和精神」︰重視團體、愛國心、大公無 私、純樸勇敢等等3.羅馬人視為生命價值︰布魯特斯、李維4.影響︰ (1)中古後期義北城市爭取獨立與自由的思想利器(2)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追求民主與共和的觀念

  12. (五)羅馬文明的成就 1.文學和史學(1)風格:重視「實際性」(2)成就A.文學:西塞羅、凱撒《高盧戰記》、味吉爾B.史學:李維《羅馬史》2.藝術、哲學與科學 (1)藝術:承襲希臘,更具實際性(2)哲學:斯多噶學派,西塞羅、奧里略《沉思錄》 (3)科學:重視應用科學

  13. 3.政治制度和法律──對後世貢獻最大(1)政治制度:王政、共和、獨裁和帝制,成為歷代 政治家和學者效法與研究之對象(2)法律(圖) A.特點:高度彈性B.三大系統:民法、 萬民法、自然法

  14. 95指考 右邊是一幅古代希臘世界地圖,圖中那一個地區是《荷馬史詩》故事發生地與希臘科學思想萌芽的地方? (A)甲 (B)乙 (C)丙 (D)丁

  15. 解析 《荷馬史詩》為古代希臘的作品,其中的《伊里亞德》敍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城市特洛伊的故事;另一篇《奧德賽》則敍述伊塔卡王在攻陷特洛伊後,歸國途中的故事。圖中甲為克里特島,乙為希臘城邦,丙為馬其頓,丁為小亞細亞。特洛伊即位於小亞細亞半島上,所以答案為選項(D)。

  16. 92指考 西元前300年左右,一位雅典商人跟朋友談起自己的事業:「我發現自從亞歷山大東征後,我的生意蒸蒸日上,特別是與波斯人的貿易,讓我賺進更多錢」。這位商人成功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由於埃及受到希臘人統治,使埃及商人無法 與雅典商人競爭 (B)雅典與波斯之間不再有政治藩籬,進行遠距 離貿易更為便利 (C)因為希臘的造船技術大為精進,使貨物的運 送更為快速便捷 (D)東征過程中發現新航路與貿易路線,使商人 更容易進入東方

  17. 解析 亞歷山大東征之後,積極地在被征服的土地推展希臘文化,並且建立許多新的城市,另一方面,他也統一貨幣、消除貿易壁壘。等到亞歷山大死後,希臘的影響仍繼續湧入東方的城市,商業亦十分繁盛,將各地連接在一起,並促進了共同文化的發展,故選(B)。

  18. 97指考 有歷史學家認為,能夠綜合國王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的優良因素的政體才是最好的政體,因為同時具有類似王權的執行權,貴族的諮詢權和人民的同意權,最能確保政權的穩定。最能符合這種構想的是: (A)西元前六世紀的波斯 (B)西元前三世紀的羅馬 (C)十七世紀後半的法國 (D)十八世紀初的俄羅斯 再按一下滑鼠答案揭曉 下一頁有解析喔!!

  19. 解析 依題幹所述「具有類似王權的執行權,貴族的諮詢權和人民的同意權」可知,此為共和體制。選項(A)西元前六世紀的波斯為君主專制政體,故不選;選項(B)西元前三世紀的羅馬為共和政體。在此之下,貴族制指的是貴族組成的元老院,其除具諮詢功能外,亦負監督、制衡王權之責。人民的同意權則表現在公民大會,但在早期公民大會有名無實,大權仍掌握在貴族手中。到了西元前五世紀,十二表法誕生,確立平民的權利與義務,使其地位逐步提升,至西元前三世紀與貴族地位相同,其代表的同意權始有實質的意義,故答案為選項(B);選項(C)十七世紀後半的法國為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是君主專制的典型與模範,亦為非;選項(D)十八世紀初的俄羅斯為凱薩琳的開明專制,故不選。

  20. 98指考 一位羅馬作家對時局有這樣的評論:「帝國之內一片昇平,官員的名號一如往昔。年輕一代曾目睹共和昔日面目者少之又少!」「國家已經脫胎換骨,昔日優美的道德已一絲不存。平等遭到剝奪,所有人都一股腦兒,仰望聽命於第一公民一人。」我們如何解讀這份資料?(多選) (A)這位作家遭逢從「共和」到「帝制」的轉變 (B)這位作家口中的「第一公民」指的就是凱撒 (C)「第一公民」與「奧古斯都」字義並無不同 (D)「昔日優美道德」是指羅馬的傳統公民精神 (E)從作家的言論推測,他應是一位共和主義者

  21. 解析 (A)從「帝國之內……」、「共和昔日面目」等敘述來看,此作家應經歷過從「共和」到「帝制」的轉變;(B)第一公民原為元老院的榮譽職銜,在走向帝制的過程中,被屋大維用來作為國家最高負責人的稱呼,以迴避獨裁的聯想,故不選;(C)「第一公民」與「奧古斯都」都是羅馬皇帝擁有的稱號,「第一公民」原為元老院首席議員,引伸為「元首」之意,而「奧古斯都」則為「偉大而神聖者」,兩者並不相同;(D)在羅馬共和制度下,羅馬人產生重視公共利益、大公無私、純樸勇敢的「共和精神」,但隨著帝國的建立,羅馬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被限制、剝奪,共和精神也逐漸衰退;(E)從作家言論中,可看出他對共和消逝的惋惜心情,因此應可推測他是個共和主義者,正確答案為(A)、(D)、(E) 。

  22. 93指考 古代萊茵河下游某一城市,由於人口眾多,為解決居住問題,拆毀部分城牆。但四世紀初,突然從附近鄉間湧入大量人口,這個城市又重新修復城牆,興建碉樓和防禦工事。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最可能原因為何? (A)北歐維京人入侵 (B)日耳曼部落入侵 (C)斯拉夫民族入侵 (D)阿拉伯各部入侵 再按一下滑鼠答案揭曉 下一頁有解析喔!!

  23. 解析 西元四世紀初,正值羅馬帝國趨於衰弱之時,476年,西羅馬帝國即在蠻族長期的入侵下,國力大衰而滅亡。所謂的「蠻族入侵」是指發生在西元300〜700年之間歐洲大陸由匈人(Huns)入侵所引發的連環民族大遷徙,包括哥德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和其他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而本題所指的蠻族,就地理位置來看,萊茵河下游在羅馬帝國疆域的北界,羅馬人將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統稱為日耳曼人,北方即是日耳曼人的根據地,正確答案為選項(B); 下一頁還有!

  24. 解析 選項(A)維京人則是北歐民族,來自斯堪地納維亞,善於航海,在西元八世紀至十一世紀侵擾歐洲及英倫三島,勢力曾擴及大部分的波羅的海沿岸、俄羅斯的內陸、法國的諾曼第、英國、西西里、義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區,時代背景不符,為非;選項(C)斯拉夫人源於今波蘭東南部,其主要分布範圍在歐洲東部和東南部,非正解;選項(D)阿拉伯人活動範圍則在阿拉伯半島及北非,亦為非。

  25. 92指考 課堂上同學討論導致西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其中那一位同學的發言內容較為適當? (A)羅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臘文化,未能有效 吸收希臘文明養分 (B)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發生長期的戰爭,嚴重耗 損羅馬既有的國力 (C)羅馬後期為排斥基督教的影響,鎮壓基督教 徒,引起激烈反抗 (D)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過於快速,無法有效管 理帝國和應付外患 再按一下滑鼠答案揭曉 下一頁有解析喔!

  26. 解析 題幹的設計主要是要讓學生判斷以下的四個選項中,何者才是真正的歷史事實:(A)認為羅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臘文化明顯與事實不符,例如羅馬哲學就是受到希臘化哲學的影響,文學與藝術也多半承襲希臘;(B)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早在西元前146年結束,羅馬大獲全勝;(C)羅馬後期接受基督教,西元380年狄奧多西宣布基督教為官方的宗教後,並未鎮壓基督教徒,故正確答案為(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