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 性別平等與人身安全問題的探討

— 性別平等與人身安全問題的探討. 現代婦女基金會 姚淑文 執行長. 何謂性別主流化?. 性別主流化並不是要求「性別考量」獨大,而是希望 從性別的角度,觀察到不同性別的差異,甚至考量到相同性別者間,因為階級、族群、身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處境。 「性別主流化」作為一種追求性別平等的策略,是希望建構台灣為一個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尊重差異並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打造台灣為一個兩性平等參與及共治共決的國家。. 性別主流化的推動.

cob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 性別平等與人身安全問題的探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性別平等與人身安全問題的探討 現代婦女基金會 姚淑文 執行長

  2. 何謂性別主流化? • 性別主流化並不是要求「性別考量」獨大,而是希望從性別的角度,觀察到不同性別的差異,甚至考量到相同性別者間,因為階級、族群、身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處境。「性別主流化」作為一種追求性別平等的策略,是希望建構台灣為一個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尊重差異並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打造台灣為一個兩性平等參與及共治共決的國家。

  3. 性別主流化的推動 • 源自1995年北京世界婦女會議議決「北京行動綱領〈BPFA〉」,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成為推動社會性別平等主要的全球性策略 •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曾說: 女性培力意味的不只是為女人爭取較好的生活品質,而是爭取所有人類較好的生活品質

  4. 性別主流化的意涵 • 任何計畫性活動(包括各方面、各階層的立法、政策或策劃等)對女人和男人影響的一個評量過程 • 是一個讓女人和男人關心並體驗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中的設計、執行、監督和評估等主要面向的策略 • 使女人和男人成為平等的受益者,而非延續過去的不平等 • 最終目的達到性別平等 (gender equality)

  5. 性別主流化的基本要素 • 足夠權力和資源的婦女國家機制 包括政策 立法 政府相關措施 • 國家行動策略 包括政府組織(GO)與非政府組織(NGO)

  6. 性別主流化的目標 • 不同性別者(男性、女性或中性者)應享有平等權利 • 不同性別者都可成為改變的行動者與受益者 • 給予不同性別者擁有更多選擇自由

  7. 性別主流化的基本概念 • 是一種促進性別平等的策略 • 性別平等是一種價值,而非特定人口的福利 • 對於性別主流化想像的可能

  8. 2004年行政院通過的婦女政策綱領 • 透過2004年1月9日行政院通過之婦女政策綱領,希望參與此一課程者,瞭解在行政體系上,我國如何推動性別主流化。在婦女政策綱領中,基本理念已經提出「兩性平等參與及共治共決」的觀念,這就是落實性別平等,實施「性別主流化」策略的一種思考。雖然,在婦女政策綱領的內涵中,主要仍以婦女權益的保障角度出發,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些政策中看到性別主流化的思考痕跡。

  9. 背景說明-女性人口將超過半數 自1999年至2008年底 女性人口增加較快:女性人口成長5.85%,為11,410,680人,同期間男性人口成長2.77%,為11,626,351人。 女性高齡人口增加:目前我國兩性65歲以上人口均超過10%而65歲以上人口層中,女性比例由1999年之46.8%,成長至2008年之51.5% 人口性比例下降:我國整體人口性比例由104.9下降至101.9,與諸先進國家人口之性別結構趨勢一致。 女性人口將超過半數:依據經建會「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報告(中推計),民國103年時女性人口將過半數(50.04%)而120年時台灣女性人口比例更將增至51.30%。

  10. 性別指標解讀-國家發展兼顧性別平等乃國際趨勢性別指標解讀-國家發展兼顧性別平等乃國際趨勢 自1995年起,聯合國開發性別發展指數(GDI) 與性別權力測度(GEM) 指標, 性別發展指數(GDI)全球第22位,亞洲第2位。 根據2008年底聯合國發布之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資料,我國在此項之表現與主要國家比較如下:

  11. 國際比較主要指標-GDI 1、GDI指數反映該國整體及兩性發展情形,顯示兩性潛能擴 展的平等情況 2、我國GDI分數為0.935,可排名於全球第22位 3、其中四項相關數據資料,近年之變化如下 女性成人識字率提升4.8個百分點:1997年15歲以上女性之識字率為91.1%,至2007年則增為95.9%。 女性預期壽命延長3.4歲:1997年女性0歲平均餘命為78.6歲,至2008年增為82.0歲,共延長3.4歲,同期間男性則增加2.5歲。 女性粗在學率上升15個百分點:1997年女性6-21歲的粗在學率為87.4%,至2007年已達102.4%;同期間男性粗在學率則由83.9增至101.4,上升約17.5%。 女性每人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成長近40%:由2000年之15,112美元增至2005年之21,098美元,增加5,986元;同期間男性由28,883美元增至35,865美元,增加6,982元,增幅為24%。

  12. 性別指標解讀-國家發展兼顧性別平等乃國際趨勢性別指標解讀-國家發展兼顧性別平等乃國際趨勢 性別權力測度(GEM)全球第24位,亞洲第2位 依2006年資料計算,我國GEM分數排名如下: 該二項指標開發,顯示國際間不僅重視國家發展程度,亦關注發展時性別平衡之情形。

  13. 國際比較主要指標-GEM 1、GEM目的為檢視一國女性與男性在經濟、政治等層面的參 與和決策情形,反映不同性別運用能力的機會平等 2、我國GEM分數為0.706,可排名於全球第24位 3、其中四類相關數據資料,近年之變化如下 國會議員女性比例上升16個百分點:我國立法委員之女性比例由1995年之14.0%,增加至2008年之30.1%,國會總席次數降低,但女性席次比例則逆向上升。 民意代表、企業主管與經理人員比率上升4.4個百分點:1995年位居管理層級之女性約佔該層整體人數之13.1%,2007年上升至17.5%。 專技人員兩性比例差異縮減至7.2%:1995年專技人員(含專業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中,女性比率為42.5%,至2007年則上升為46.4%,兩性比率的差異則由15%縮減至7.2%。 女性每人平均GDP占男性的比率增加6.5個百分點:2000年每位女性平均GDP對男性之比率為52.3%;2005年提高至58.8%。

  14. 婦女政策目標-發展4力、達成願景

  15. 生命力 1、現況 2007年孕產婦死亡率已降至十萬分之6.8 2007年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4.7 暴力犯罪被害人口之性別比例 2、政策目標 減低產婦分娩風險,對因分娩而致產婦或新生兒機能障礙者給予適當照護。 打擊婦幼重大暴力犯罪以維護婦幼人身安全

  16. 知識力 1、現況 大學以上學生性別比例(2007年) 2、政策目標 台灣基礎教育已十分普及,未來將加強縮小高等教育性別差異,及改善因「女人文、男理工」之教育性別分流所造成職業區分問題。 鼓勵女性習得非傳統行業與技藝、開拓多元學習機會、確保教育資源公平分配

  17. 經濟力 1、現況 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變化 2、政策目標 促進女性充分就業,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以期早日突破50%。 協助婦女微型創業,提高貸款金額,設立婦女創業諮詢陪伴制度,降低婦女創業障礙。 放寬外配及陸配工作資格,建構其社會與文化適應支援網絡。

  18. 社會力 1、現況 女性國會議員比例 簡任(派)公務人員之女性比例 2、政策目標 提昇公務人員簡任層級與國會議員的女性比例 擴大女性決策參與機會 培植健全基層婦女組織、提高女性社會與國際參與能力

  19. 何謂性別主流化? • 性別主流化並不是要求「性別考量」獨大,而是希望從性別的角度,觀察到不同性別的差異,甚至考量到相同性別者間,因為階級、族群、身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處境。「性別主流化」作為一種追求性別平等的策略,是希望建構台灣為一個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尊重差異並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打造台灣為一個兩性平等參與及共治共決的國家。

  20. 何謂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 • 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內容依部會業務狀況全面性或個別業務來推動性別主流化 • 1.性別統計:透過區分性別的統計資料呈現,瞭解不同性別者的社會處境。  • 2.性別分析:針對性別統計資料及相關資訊,從具有性別意識之觀點來分析性別處境及現象。 • 3.性別預算:預算編列優先考量對於不同性別者的友善環淨建制。

  21. 4.性別影響評估:在制訂方案、計畫、政策、立法時,考量不同性別觀點,對於不同性別者的影響及受益程度進行評估檢討。4.性別影響評估:在制訂方案、計畫、政策、立法時,考量不同性別觀點,對於不同性別者的影響及受益程度進行評估檢討。 • 5.性別意識培力:透過性別主流化策略及性別意識相關研習訓練等,更瞭解不同性別者觀點與處境,提昇個人追求並落實性別平等之能力。 • 6.組織再教育:透過組織內部性別主流化課程、研習或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執行,讓組織內部人員產生性別主流化意識,並在其工作場域中加以落實。

  22. 性別數據會說話?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性別數據會說話?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 性別與人口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 台灣男性總人口數高於女性總人口數(男性11,541,585人、女性11,147,537人)。2004年,全體人口性比例為104:100,青壯年勞動人口(15-64歲)性比例為102:100,但14歲以下人口性比例則高達109:100,顯示低年齡層者男多女少失衡問題仍未改善 。 • 65-79歲人口性比例仍維持102,屬於男性人口較多,與其他國家不同,但隨高齡化人口程度加深,男性人口數相對減少,80歲以上人口性比例為98,女性較男性多,因此女性老年人口的安養、經濟及醫療問題應更為重視。

  23. 性別與健康 • 2004年台灣女性平均餘命79.4歲,高於男性的73.6歲。死亡率方面,女性每十萬人458人、男性每十萬人718人,男性是女性的1.57倍。 • 2004年台灣15歲以上人口的婚姻狀況,女性人口中有偶的比例為54.3%,男性略高一些為55.2%;但男性人口中未婚的比例就比女性高出許多,分別為37.3%、30.9%。

  24. 2004年台灣男、女性主要死亡原因,以惡性腫瘤最多,且除肺炎、自殺及高血壓性疾病外,其他排名順序男女均不相同。就死亡率而言,除糖尿病外,男性死亡率均高於女性,其中差距最高者為事故傷害,男性死亡率為女性之2.9倍,顯示工作性質的差異與戶外活動頻繁度,形成男性死亡率遠較女性為高的原因。

  25. 性別與就業概況 • 2004年台灣女性勞動力427萬人,約占15歲以上女性人口47.7%,除分別低於亞洲鄰近國家約1到7個百分點外,更與美國勞參率差距約12個百分點,顯示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仍有進步提升的空間。 • 以2004年為例,所有非農業部門的女性受雇者其每月平均薪資為37,104元,僅占男性47,836元的78%。

  26. 整體而言,因女性就業總人數低於男性,所以2004年除行政事務人員及服務銷售人員等具輔助特質之職務外,其餘均有男多於女的現象。此外,民意代表及企業主管經理人員、生產操作及體力工作等等,具管理能力或體力特質之工作,則大部分為男性,顯示我國職場上仍存有「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職業隔離」現象。整體而言,因女性就業總人數低於男性,所以2004年除行政事務人員及服務銷售人員等具輔助特質之職務外,其餘均有男多於女的現象。此外,民意代表及企業主管經理人員、生產操作及體力工作等等,具管理能力或體力特質之工作,則大部分為男性,顯示我國職場上仍存有「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職業隔離」現象。

  27. 台灣15歲至64歲已婚女性中,曾經在婚後離職者計286萬7千人,離職率為54.72%,在這些婚後離職之女性中,因結婚而離職之比例為28.73%,因生育而離職比例為15.49%;與歷年資料相較,離職率呈逐年升高之趨勢。台灣15歲至64歲已婚女性中,曾經在婚後離職者計286萬7千人,離職率為54.72%,在這些婚後離職之女性中,因結婚而離職之比例為28.73%,因生育而離職比例為15.49%;與歷年資料相較,離職率呈逐年升高之趨勢。

  28. 除大專院校外,各教育階段的女性教師人數均多於男性教師人數。尤其在幼稚園階段,女性教師占該階段總教師人數的98.4%除大專院校外,各教育階段的女性教師人數均多於男性教師人數。尤其在幼稚園階段,女性教師占該階段總教師人數的98.4%

  29. 2004年,15歲以上人口做家事照顧與教養子女方面,無論平日、週六或週日,女性參與率均在75%以上,而男性參與率為31-35%,女性仍是家務主要負責者;相較2000年,男女家事參與並無明顯變化2004年,15歲以上人口做家事照顧與教養子女方面,無論平日、週六或週日,女性參與率均在75%以上,而男性參與率為31-35%,女性仍是家務主要負責者;相較2000年,男女家事參與並無明顯變化

  30. 性別與政治、社會參與 • 社會參與: • 2004年為例,登記志工的女性人數為4.5萬人,約占總志工人數的68.8%,為男性人數的兩倍。 • 政治參與: • 最近一次公職選舉女性當選者所佔的比例分別為:縣市長有2人(佔8.7%),縣市議員有234人(佔26%),鄉鎮市長中有25人(佔7.8%),2004年立法委員中有32人(佔18.2%),2002年台北市議員中有17名(佔32.7%),高雄市議員中有10名(佔22.7%),然而直轄市至今尚未有女性首長出任。

  31. 性別與教育 • 2004學年度各級教育學生性比例,以大學以上碩士、博士階段性別差距益形懸殊,未來應進一步檢視博、碩士入學或學習之性別阻礙,俾提升女性深造機會。

  32. 女性教師雖然是高中職(含以下)各級教育之校園工作的主力,不過在人事結構上,學校的領導者卻以男性占多數(均占各該階段75%以上),呈現出校園性別權力關係明顯失衡的現象女性教師雖然是高中職(含以下)各級教育之校園工作的主力,不過在人事結構上,學校的領導者卻以男性占多數(均占各該階段75%以上),呈現出校園性別權力關係明顯失衡的現象

  33. 性別與人身安全 • 004年暴力犯罪被害人女性占74.2%,男性25.8%;暴力犯罪男性嫌疑人則高達94.6%。女性主要被害類型為強制性交及搶奪案件,各占該類案件的97.7%、91.5%,男性被害人則以重大恐嚇取財及故意殺人、重傷害為最多。 • 2004年性侵害犯罪事件通報案件數為5,207件,其中女性通報被害人為4,130人(占通報被害人92.2%),其中18歲以下佔57.8%,並以12-17歲年齡層為最多(48.3%)。家庭暴力事件方面,2004年被通報家庭暴力事件之女性被害人有38,881人(占通報被害人85.4%),遠高於男性被害人數6,632人

  34. 性別與婦女人身安全議題的執法探討 • 何謂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是生物決定論?還是社會建構論? • 生理性別:是指兩性生理方面的差異,是先天的,不可變更的。 • 社會性別:是指社會對兩性或兩性關係的期待、要求與期待的差異,是後天學習的。 • 生理性別不是造成兩性各會社會差異的直接依據。 • 社會性別是個人在社會化(家庭、學校、職場)過程中建構與傳遞的。

  35. 社會性別觀念 兩性權力關係、 支配與服務被強化 男女社會家庭角色 責任分配 社會性別 體制化 規範化 決定權的分析 用於完成角色責任的分配 與角色相關的能力特長的發展 對兩性的評價 社會性別動力關係運作圖資料來源:卜衛等 <社會性別與發展培訓手冊>

  36. 社會建構下的完美女人 • 社會性別的制度化、規範化建構,讓社會性別間的權力(參與)與權利(資源)產生性別不平等的關係。 • 『完美女人』的樣態,如何被要求?

  37. 家庭中的『完美女人』? • 好媽媽、好太太、好媳婦………. • 中國傳統文化裡,婦德有三,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這樣文化訴求下,女性是依附著男性而生存,以男性為中心。兩性在家庭角色上更有著鮮明的對比,『男主外、女主內』,『慈母嚴父』等扼要地把兩性在家庭內的不同角色,清楚地被勾劃

  38. 女性在性別角色的核心成分包括 • 女人生命重心集中在婚姻、家庭和小孩。 • 仰賴男人提供的物質與地位。 • 強調女人的撫育功能,如愛與照顧等人際取向的特質,以及母親、老師、護士等助人的角色。 • 鼓勵女人為他人而存在,而不是為自己而存在。鼓勵從丈夫及孩子處獲得替代性成就,而非直接來自她自己的成就滿足。 • 強調女人的美麗、性感及其他取悅男人的特徵。 • 壓抑並處罰女人的主動性、肯定性、攻擊性以及對權力的追求。

  39. 完美女人在性侵害事件中的壓力 • Lorrine和 Debra主張,『對強暴的恐懼,影響了每個女人。這種恐懼抑制她們的行動,侷限她們的自由,影響她們的穿著方式,她們能掌握的時間,以及她們行走的路線,這樣的恐懼的效果無遠弗屆,因為沒有一個女人能免除被強暴的恐懼』 • 傳統文化中,有著強烈歧視強暴受害者的態度;例如女人是喜歡被強暴的,女人說『不』就是『要』,女性被強暴是咎由自取的。這些迷思觀念充斥在我們的社會,在兩性互動的生活中,因此一旦女性受到強暴時,社會大眾就會傾向指責受害者的不是。

  40. 完美女人是性騷擾下的玩物? • 在父權體制的性別社會化,通常對女性進行下列的「消音」歷程︰ • 1.藉由性化及物化女性,造成女性在性騷擾經驗中社會真實與個人真實的斷裂,目的為分裂女性的自我意識, • 2.藉由鼓勵「自我犧牲」的美德及「謙卑」「不足」的心態,減低女性的動力,目的為強調女性的「配合與寬容」。此外,女性在因應性騷擾情事上,通常缺乏公領域的角色模範。因此,女性在面對性騷擾時,多以「習得的沉默」作為抗拒策略

  41. 性騷擾迷思 一、她一定做了什麼(穿了什麼、說了什麼),才會被性騷擾; 二、她/他沒有當場言詞拒絕,所以不算性騷擾; 三、她/他事隔多日才申訴,內情恐怕不單純; 四、他是個好老師、好先生,怎可能騷擾別人? 五、會不會是誣告?為了報復或權力鬥爭? 六、男性會被騷擾嗎? 七、同性之間也會性騷擾嗎? 八、她/他被性騷擾,怎麼還能笑?(能上學、吃得下飯?…...) 九、她長得這麼「安全」,你相信他被騷擾嗎? 十、這是女生太過敏感?缺乏幽默感? 十一、又沒少塊肉,有這麼嚴重嗎? 十二、他/她們本來關係那麼好(好朋友、男女朋友、得力幫手),怎    可能是性騷擾? 十三、這是追求、挑逗、試探,怎算性騷擾?

  42. 性別與執法—家庭暴力 • 全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通報案件,九十五年高達六萬六千多件,有62.3%是婚姻暴力案件,從受害人性別來看,80%為女性受害者;婚姻暴力案件中,女性受害比例更高達91.89%

  43. 婚姻暴力發生的原因探討 • 性別刻板印象的教育下,男人從小被教導以武裝自己表示強悍來處理事情,這樣的教導是被激發的,而當害怕自覺無法掌握狀況時,往往是以氣憤的情緒表達出來,男性的情緒不易掌控下,往往以暴力的形式出現。而女性更被以順從他人的要求下長大,面對丈夫的暴力威脅,更難以脫離暴力的窒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