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1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 ( 二 )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 ( 二 ). 師大附中 魏嘉美. 壹、法律與社會規範 (2-3) 貳、憲法與人權 (2-4) 參、行政法與生活 (2-5) 肆、民法與生活 (2-6) 伍、刑法與生活 (2-7) 陸、紛爭處理與權利救濟 (2-8). 複習範圍-第二冊法律. (1) 法律與其他社會規範. ( 一 ) 社會規範的種類. 習俗(習慣) 一經確定,在多數人心目中就發生拘束力,不遵守會引起他人的責難 宗教 教義與教規對信徒的行為有約束作用,並可強化社會控制的力量,減少偏差行為,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維持。 道德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 ( 二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二) 師大附中 魏嘉美

  2. 壹、法律與社會規範(2-3) 貳、憲法與人權(2-4) 參、行政法與生活(2-5) 肆、民法與生活(2-6) 伍、刑法與生活(2-7) 陸、紛爭處理與權利救濟(2-8) 複習範圍-第二冊法律

  3. (1)法律與其他社會規範 (一)社會規範的種類 • 習俗(習慣) • 一經確定,在多數人心目中就發生拘束力,不遵守會引起他人的責難 • 宗教 • 教義與教規對信徒的行為有約束作用,並可強化社會控制的力量,減少偏差行為,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維持。 • 道德 • 習俗分化而來,是社會大眾所公認的行為準則,影響個人內在的價值判斷及外在的行為表現。 • 法律 • 以保障群眾安寧、維持社會秩序為目的,具有強制力,透過國家公權力加以執行。

  4. 試題練習 • 民間習俗「洗門風」是指當有一方做錯事得罪他方時,他方要求公開道歉及懲罰,以恢復名譽。去年有位男子因和友人之妻發生通姦行為,經調解後以洗門風方式向友人道歉。男子被罰跪在當地市場下跪四小時,同時須請村裡的人抽煙、吃檳榔。以下關於此類社會規範的敘述,何者正確?(98北模學測①) (A)洗門風具有強制力,所以做錯事的一方無權拒絕 (B)早期社會因缺乏法律規範,常用道德及禮教制裁 (C)洗門風的方式若經雙方同意,動用私刑並不違法 (D)洗門風是民間私法自治的行為,不受民法的規範

  5. (一)法律在我國現行法制上的意義 (2)認識基本的法律制度 1.廣義的法律: 泛指經一定程序所制定的成文法,包括憲法、 法律、法規命令、地方自治法規等。 2.狹義的法律: 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的法律。通常所說的法律, 是指狹義的法律。 •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法律得定名為法、律、條例或通則。

  6. 中央法規分類 制訂、修正的機構 以前:國民大會 現在:立法院提案 公民複決 立法院 法、律、條例、通則 行政單位

  7. (二)重要的法律分類 (2)認識基本的法律制度 1.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2.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3.普通法與特別法 4.實體法與程序法

  8. 1.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9. 2.公法、私法與社會法(確定訴訟程序)

  10. 3.普通法與特別法

  11. 4.實體法與程序法

  12. (2)認識基本的法律制度 (三)法律的適用 毒樹果理論: 證據取得須合法,否則不予採證。 1.法律位階:憲法 → 法律 → 命令 2.位階相同的法律,適用原則如下: (1)「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2) 「程序法優於實體法」 (3)「後法優於前法」(「新法優於舊法」)

  13. (四)我國憲法的修訂過程 (2)認識基本的法律制度 1.中華民國憲法滄桑史 (1)民國35年12月25日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2)民國36年1月1日公布,12月25日施行。 (3)民國37年5月10日公布施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4)民國80年4月,以《增修條文》的方式修憲,至民國94年歷經七次修訂。

  14. (四)我國憲法的修訂過程 (2)認識基本的法律制度 2.憲法之修改

  15. (五)法律的制定與修正 (2)認識基本的法律制度 1.法律的制定: (1)制定機關:立法院。 (2)制定程序: A. 提案──政府案(中央四院) 、委員案(立法委員) B. 審查──各委員會 → 程序委員會 C. 讀會──三讀通過 (3)生效:總統公布後才能發生效力。 15人連署 二讀最重要 → 逐條討論

  16. 人民請願 依請願法規定,請願書應載明請願之個人或團體資料、請願所基之事實、理由及願望

  17. 審查 讀會 立委總額三分之一出席,出席委員過半同意 法律制定流程圖

  18. 立法院之委員會

  19. (3)為什麼要守法—法治的基本要求 1.建立權力分立且相互制衡的憲政體制 2.立法者進步而審慎的立法 3.行政機關確實依法行政 4.執法者忠實執法、執法程序合法 5.保障司法獨立運作 6.建立公平合理的行政救濟制度

  20. 壹、法律與社會規範(2-3) 貳、憲法與人權(2-4) 參、行政法與生活(2-5) 肆、民法與生活(2-6) 伍、刑法與生活(2-7) 陸、紛爭處理與權利救濟(2-8) 複習範圍-第二冊法律

  21. (1)認識憲法 憲法的特性: 最高性、固定性、調和性、穩定性、適應性 (一)憲法 1.國家最高位階的法律。 2.人民權利的保障書。 3.規範國家機關組織與權力運作的法律。 4.國家根本大法。 (二)憲政主義: 又稱立憲主義,強調以憲法具體規範政府的組成 與權力的行使,亦即建構一個「有限政府」, 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22. (1)認識憲法 (三)憲政主義的原則:

  23. 歷屆試題練習 • 5.中華民國憲法第八十一條關於法官「非受刑事或懲戒處分,或禁治產之宣告,不得免職。非依法律,不得停職、轉任或減俸」的規定,主要在維護下列何項憲政精神?(95學測) • (A)文官中立 • (B)罪刑法定 • (C)依法施政 • (D)司法獨立

  24. 歷屆試題練習 5.政府將致力於憲政改革,今後憲政體制無論是採行內閣制、總統制、雙首長制或五權憲法制,都必須落實憲政民主的精神。下列何者最符合憲政民主精神?(94學測) (A)落實主權在民,各項爭議都訴諸公民投票解決 (B)防止民代濫權,擴大行政部門職權制衡立法權 (C)實施有限政府,各部門權責依據分權原理設計 (D)採用赤字財政,涉及民眾福利者皆應優先處理

  25. (2)人權的理念與內容 (一)人權發展簡史 18世紀以前:「免於國家侵犯」的自由權 19世紀以後:參政權 20世紀以後:社會權、平等權。 消極人權 積極人權

  26. 消極人權 自由權 平等權 社會權 憲法 積極人權 受益權 參政權 新興人權 環境生態權…等 人權的發展

  27. (二)人權的內容 (2)人權的理念與內容 • 1.自由權: • 人身自由、居住遷徙自由、意見自由(言論、著作、講學、出版)、秘密通訊自由、信仰宗教自由、集會結社自由。 • 2.平等權:(形式平等及實質平等) • 接受合理的差別待遇。 • 3.社會權: • 政府採積極作為,使人民享有符合人性尊嚴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生存權、工作權、受教育權、環境權等 • 4.參政權: • 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應考試、服公職。

  28. 社會權與受益權之比較 生存 工作 教育 弱勢族群 環境生態 醫療衛生等 請願、訴願 訴訟、財產 社會權 受益權

  29. 歷屆試題練習 26.近年學生人權意識高漲,教育部通令各中等學校取消髮禁,以保障學生人權。有關學生蓄髮的自由,下列敘述何者正確?(96學測) (A) 屬於消極性的權利 (B) 屬於新興的社會權 (C) 屬於行動自由範疇 (D) 屬於生存權的範疇

  30. ◎人權保障:人權概括條款 (只要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的權利,接受憲法保障) ◎人權的限制 1. 公益原則:憲法第23條 2. 法律保留原則(國會保留原則) 3. 比例原則 (3)人權的保障與限制

  31. 3. 根據不同的假設條件,請問下列陳述中,何者的基本 人權受到侵犯?【100.研究試題】 (A)一位住在西門町的居民主張,由於居家附近每天人潮 眾多,侵犯她獲得寧靜的居住權 (B)一位外籍勞工主張,雇主以他不是本國勞工為由,拒絕 採取本國勞工適用的最低工資標準,侵犯他的工作權 (C)一位政務官主張,行政院長突然進行內閣改組,並將其 撤換,侵犯他的工作權 (D)一位潛水教練主張,在颱風警報發布期間,墾丁國家公園 管理處阻止他從事水上活動, 嚴重侵犯他的人身自由權

  32. 歷屆試題練習 6.全民健保實施以來,造福不少貧困家庭,但也有人質疑,國家強制人民參加健保、繳交保費,有侵犯憲法保障之人民財產權的嫌疑。事實上,大法官會議曾作出解釋:全民健保強制入保的作法,符合公共利益並不構成違憲。針對此一議題,下列哪些主張可能會被用來支持大法官會議的觀點?(94學測) 甲、保障社會安全是國家發展的方針 乙、尊重私人財產但不允許資本壟斷 丙、促進民族健康為國家施政的原則 丁、人權的保障應依國家需要而限縮 (A)甲、乙 (B)乙、丁 (C)甲、丙 (D)丙、丁

  33. 歷屆試題練習 2.上課時,老師要求同學舉例說明哪些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而且受到憲法的保障。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最正確?(93學測) (A) 我有權利選擇任何地點集會,因為這是我的集會自由 (B) 我有權利拒絕申報流動戶口,因為這是我的遷徙自由 (C) 為了保障財產自由,擔任公職時我有權拒絕申報財產 (D) 為了保障隱私,我有權利拒絕刊登自己的住址和電話

  34. (4)平等與差別待遇 1. 傳統上的平等: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2. 進一步的發展:強調「實質的平等」 (立足點、教育機會均等) 3. 晚進的平等觀:強調「合理的差別待遇」, 對弱勢族群應予特別照顧。 → 相同的事物應被相同對待,不同的事物應予以不同對待 ★具體作法: 〈憲法增修條文〉基本國策特別保障:婦女、原住民、身心障礙者、金馬人民 平等≠相同 (一)平等權的發展

  35. 歷屆試題練習 • 6.平等是民主的重要內涵之一,請問下列何者才真正體現平等的精神?(92學測) (A)政府以公權力限制出版商對於教科書與參考書的定價上限 (B)政府發放老人年金,不論當事人財產收入多寡,一律等額獲配 (C)外籍配偶欲取得本國國籍,其歸化入籍年限依國別地區長短有別 (D)國人依收入多寡,繳交不同的醫療保費,看病時接受同等的醫療 照護

  36. 壹、法律與社會規範(2-3) 貳、憲法與人權(2-4) 參、行政法與生活(2-5) 肆、民法與生活(2-6) 伍、刑法與生活(2-7) 陸、紛爭處理與權利救濟(2-8) 複習範圍-第二冊法律

  37. (1)何謂行政法 • (一)意義:涉及國家行政權之組織與運作的法規範總稱。 • 並非單一的法律。 • 屬「國內法」、「公法」。 • 法源依據: • (1)法律。 • (2)法規命令或行政規則。

  38. (二)行政法的內容 內容包括:行政組織、行政作用、行政爭訟三部分。 (1)何謂行政法

  39. (2)為什麼要有行政法 ①秩序行政 ②社會行政 ③管制行政 行政救濟 國家賠償 (一)行政管制:維持社會秩序、避免國家機關濫權。 (二)人權保障 法諺:「有權利即有救濟,有損害即有賠償。」

  40. 補充:行政的類型

  41. 1.行政爭訟(行政救濟) 定義:指行政機關違法或不當處分,損害人民權益時, 人民請求救濟的手段。 ★狹義:聲明異議、訴願及行政訴訟。 (一)聲明異議與訴願 (二)行政訴訟 訴願 行政訴訟 一審 行政訴訟 二審 高等行政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 行政處分侵犯人民權利,人民可以透過訴訟程序救濟

  42. 人民權利受到侵犯,因為: 1.公務員不當的行政處分 2.公共設施設置或管理缺失 程序: 向原單位書面申請 協調 協調不成,提起民事訴訟 賠償方式:金錢賠償或回復請求 Ex.三峽拆除大隊拆錯房子 2.國家賠償法 賠四百多萬

  43. (3)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的意義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 1.法律優位原則 2.法律保留原則

  44. (3)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的意義 • 行政應該受到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的拘束,透過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節制行政機關的行為,藉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45. 1.法律優位原則(消極): 行政行為(行政命令或處分)都不得與法律相牴觸。 (3)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依法行政 憲法 法律 命令 (二)依法行政的意義 法律位階

  46. 2.法律保留原則(國會保留原則) — 積極 意義:國家機關干預人民自由權利,「必須有」 法律依據,屬於積極意義的依法行政。 舉例:【役男出境處理辦法】限制役男出境, 以命令限制遷徙權,違反此原則。 (3)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依法行政 (二)依法行政的意義

  47. (4)行政法的一般法律原則 (一)明確原則 (二)平等原則 (三)比例原則 (四)誠信原則 (五)信賴保護原則

  48. (4)行政法的一般法律原則 (一)明確原則 • 〈行政程序法〉第五條:「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 使人民有所依循。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