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复旦大学 2010 年秋本科选修课程.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方 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 errantking@gmail.com. 3. 2. 1. 新制度经济学. 科斯:交易费用与产权. 诺思:制度变迁与新经济史. 第十二讲 从产权理论到经济史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 在第六讲中我们介绍了美国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美国经济学的一大创造:制度学派。 本讲中我们将介绍与制度学派似乎有着衣钵关系但却又迥然相异的一股当代经济学思潮:新制度经济学(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conwa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复旦大学2010年秋本科选修课程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方 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errantking@gmail.com

  2. 3 2 1 新制度经济学 科斯:交易费用与产权 诺思:制度变迁与新经济史 第十二讲 从产权理论到经济史理论

  3. 一、新制度经济学 • 在第六讲中我们介绍了美国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美国经济学的一大创造:制度学派。 • 本讲中我们将介绍与制度学派似乎有着衣钵关系但却又迥然相异的一股当代经济学思潮: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一般理论界通常将制度学派称为“旧制度经济学”(OIE),因此表面上看似乎新制度经济学继承了制度学派的衣钵。但是究其核心,除了二者都强调“制度”因素对于经济问题的作用和影响外,两个学派之间似乎毫无共通之处。旧制度学派是作为主流经济学的批判者而出现在思想舞台之上的;而新制度经济学则

  4. 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批判者【其也并不同意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和命题】,相反其是主流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推动者,其拥护并拓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思想。正是一批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在政府干预思想横行的年代中,仍然坚守着对于自由市场的信念。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批判者【其也并不同意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和命题】,相反其是主流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推动者,其拥护并拓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思想。正是一批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在政府干预思想横行的年代中,仍然坚守着对于自由市场的信念。 • 当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一位教授,罗纳德·科斯时,新制度经济学开始显示出它的魅力。时至今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少已有三次颁给了新制度经济学家【1993年Robert Fogel和Douglass North;2009年Elinor Ostrom和Oliver E. Williamson】,但是要寻找一个纯粹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关于什么是新制度经济学更是众说纷纭。也许,理解新制度经济学最简易的途径就是回到当年科斯的两篇论文中去,审视他所提出的两个核心概念:产权和交易费用。

  5. 二、科斯:交易费用与产权 • (一)Ronald Harry Coase, 1910- • “……一个学者必须承认:如果他 说的是错的,立刻就会有人指出 来,至于如果他是正确的,他会 指望最终见到人们接受他的理论 ——只要他活得足够长。”(科 斯的诺贝尔获奖辞) • 生于英国的Willesden,父母都是邮 局的报务员。科斯小时候腿部有缺陷,因此他入学比正常孩子晚了一年【12岁】,因而没有接受拉丁文教

  6. 育。这意味着他很难获得文科学位【科斯小时的志愿是历史学】。科斯本想转而学化学,但是他又讨厌数学,所以还是放弃了理科。最后科斯攻读商科。他于192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LSE)学习,并于1932年毕业。科斯在两年时间内便完成了学业并通过了考试。也正是在那时他萌生关于企业理论研究的思想。1931-1932年科斯获得凯撒奖学金,赴美一年进行学习和考察。回国后科斯在邓迪经济学与商业学校任助教,便开始了“企业的性质”的写作。1934年完成草稿,1937年发表在Economica上。然而这篇文章的意义却要等待50年才为人知晓。育。这意味着他很难获得文科学位【科斯小时的志愿是历史学】。科斯本想转而学化学,但是他又讨厌数学,所以还是放弃了理科。最后科斯攻读商科。他于192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LSE)学习,并于1932年毕业。科斯在两年时间内便完成了学业并通过了考试。也正是在那时他萌生关于企业理论研究的思想。1931-1932年科斯获得凯撒奖学金,赴美一年进行学习和考察。回国后科斯在邓迪经济学与商业学校任助教,便开始了“企业的性质”的写作。1934年完成草稿,1937年发表在Economica上。然而这篇文章的意义却要等待50年才为人知晓。 • 1951年科斯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一年他移民美国。从51年开始的十余年内,科斯在多所学校任教,最后终于在芝加哥大学安顿下来【1964年】,但是

  7. 却成为了法学院教授。原因当然是由于他另一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却成为了法学院教授。原因当然是由于他另一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 • 1991年80岁高龄的科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原因就是因为分别在他青年和壮年时期写就的两篇标志性论文。这两篇共4万余字的论文所提出的问题与思考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 (二)“企业的性质”(1937) • 年仅21岁的科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不是一个组织却是一个有机体……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协作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

  8. 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着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Coase, 1937) • 事实上经济学家们从未忽视过“企业”的存在: • Marshall: organization as a fourth factor of production; • Clark: coordinating function to the entrepreneur; • Knight: managers who co-ordinate; • Robertson: islands in ocean like butter in buttermilk. • 但究竟什么是“企业”,“企业”的本质是什么?科斯在价格机制和企业家协调机制之间搭起了一架桥梁,勾勒出了企业的边界。

  9. 科斯没有从学界著作中获得帮助【他称之为“废话”】,他从自己的亲身调查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事实。科斯访问了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以及其他几家大的钢铁厂和百货公司。他对具体的生产过程一窍不通,他关心的是厂商生产的成本以及与此相关的材料采购与供应问题。科斯没有从学界著作中获得帮助【他称之为“废话”】,他从自己的亲身调查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事实。科斯访问了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以及其他几家大的钢铁厂和百货公司。他对具体的生产过程一窍不通,他关心的是厂商生产的成本以及与此相关的材料采购与供应问题。 • 为什么? • 假设生产汽车需要某种材料,例如车身,那么企业面临两种选择:它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其他供应商那里购买?【通用公司当时已经收购了费雪车身工厂。】 • 科斯认为,这取决于两种选择行为的成本比较。这样,他就揭示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10. “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Coase, 1937) • 由此可见,企业家协调机制就是市场价格机制的一种替代,那么必然进一步引出下一个问题:“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 • 这是因为企业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这样就出现了“企业的边界”的问题。企业和市场的边界究竟在哪里?科斯回答说:“企业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Coase, 1937)

  11. 由此,科斯回答了“企业的性质”:企业存在的理由以及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科斯的解释中的一个核心命题是:市场/企业运行是由成本的。这一成本就是: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那么什么才是“交易费用”?科斯并没有解释,其实科斯当年使用这个词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用以表明那种与生产成本无关的费用,其在价格机制运行中会出现,在企业命令运行中也会出现的成本。 • Arrow (1960): “ transaction costs are the costs of running the economic system”. • 巴泽尔:交易费用是“产权转手引起的成本”。 • 张五常(1987):交易成本“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起草和实施合约的成本

  12. 、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改变制度安排的成本。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把它们称为交易成本会使人产生误解,因为它们甚至在象共产主义国家那样禁止市场交易的经济中,也会大得惊人。”、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改变制度安排的成本。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把它们称为交易成本会使人产生误解,因为它们甚至在象共产主义国家那样禁止市场交易的经济中,也会大得惊人。” • 交易费用真实经济中的一种必然存在。 • (三)“社会成本问题”(1960) •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Oct., 1959), pp. 1-40. • 在这篇文章中科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 “一个新发现的山洞是属于发现山洞的人,还是属于山洞入口处的土地所有者,或是属于山洞顶上的

  13. 土地的所有者,无疑取决于财产法。但是,法律只确定谁是必须与之签约才能获得山洞使用权的人。至于山洞是用于储藏银行帐薄,还是作为天然气贮存库,或种植蘑菇,并不取决于财产法,而取决于银行、天然气公司和蘑菇企业哪一个能够付出最高费用以获得山洞使用权。”(Coase, 1959) • 科斯这个古怪的观点引起了当时《法与经济学》杂志主编Aaron Director(1901-2004)的注意,由此引出了一场芝加哥大学大辩论。最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从传统福利经济学的立场转移到了科斯这一边。 • 由此诞生了“社会成本问题”(1960)一文。 • 科斯上述观点之所以让人觉得古怪,是因为他挑战了当年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并且为大多数

  14. 经济学家理所当然地继承下来的观点:鉴于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的差异【回忆我们在第8讲中的内容】,自发的经济安排并不能导致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学家应当承认:“但甚至在最先进的国家,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完善之处。……存在许多妨碍社会资源……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分配的障碍。对这些障碍的研究成了我们现在问题的本质。……它的目的基本上是实践性的。它试图寻求更高瞻远瞩的方式,按照这种方式,政府现在或最终会控制经济力量的游戏,以此来促进经济福利,并由此促进其所有公民总的福利。”(Pigou, 1932, p. 129-130) • 庇古得出这一思想自然有一种传统:让损害者赔偿损失。

  15. 但是科斯则认为不然:“必须决定的真正问题是: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Coase, 1960) • 法院案例:养牛VS.种植谷物;糖果制造商VS.医生行医;可可果纤维草席制造商VS.硫酸氨制造商;Bryant vs. Lefever;Bass vs. Gregory等等。 • 通过这些案例,科斯认为: • “在市场交易的成本为零时,法院有关损害责任的判决对资源的配置毫无影响。” • “通过市场交易修改权利最初的合法限定通常是有可能的。当然,如果这种市场交易是无成本的,那么通常会出现这种权利的重新安排,假如这种安排会导致产值的增加的话。”

  16. 因为,“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有害的效应。所有解决的办法都需要一定成本,而且没有理由认为由于市场和企业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管制就是有必要的。”(Coase, 1960) • 科斯上述思想后来被冠名为“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科斯定理”的三种版本(《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 “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些权利能自由交换。” • “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 • “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些权利能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进行交换。”

  17. 如何理解“科斯定理”? • 有人从“科斯定理”中得出结论:产权是无关紧要的。真的如此吗? • 首先,科斯本人从未承认过“定理”;其次,“科斯定理”的两个前提假设:“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Coase, 1959);交易费用为零。 • 在一个交易费用永远不为零的真实经济世界中,科斯告诉我们:产权至关重要! • 产权理论的一个扩展:阿尔钦之谜。 • (Armen A. Alchian, 1914-)

  18. 在一个正好有1000人的小城中,有一座剧院。这座剧院采取“股份所有制”,即这个小城的1000个居民每人都是(平均)“股权所有者”。在这个小城中,同时还存在一座“共同财产”的礼堂。阿尔钦还假定,这座“私人所有的剧院”和“公共所有”的礼堂同时以赚钱为业(收门票),又同时服务于这个小城的1000人口。给定以上“社会安排”。在一个正好有1000人的小城中,有一座剧院。这座剧院采取“股份所有制”,即这个小城的1000个居民每人都是(平均)“股权所有者”。在这个小城中,同时还存在一座“共同财产”的礼堂。阿尔钦还假定,这座“私人所有的剧院”和“公共所有”的礼堂同时以赚钱为业(收门票),又同时服务于这个小城的1000人口。给定以上“社会安排”。 • 问题:二者的区别何在?我们怎么会认定前者是“私有财产”,而后者是“公有财产”?

  19. 三、诺思:制度变迁与新经济史 • (一)Douglass Cecil North, 1920- • 诺思于1920年11月5日生于美国麻省 剑桥,父亲是一个城市人寿保险公 司的经理。少年时期,诺思曾随父 母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加拿大的 渥太华、瑞士的洛桑以及纽约居住 过,并在这些城市和地方读过小学 和中学。后来,诺思进入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学习,并在此期间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笃信者”(a convinced Marxist)。1942年,诺思从

  20. 加州大学获学士学位。据诺思自己讲,他在加州大学读本科期间,选的是“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三学位”(a triple major)。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诺思加入了美国海军(U.S. Merchant Marine),曾作为导航指挥官(Instructor of Celo-Navigation)到过澳大利亚和一些太平洋岛国。在此期间,诺思开始喜欢上摄影,并在业余时间继续读书,随之逐渐确立了未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志向。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诺思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5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有关美国人寿保险史方面的研究。 • 毕业后,诺思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校任教,之后在1950年转到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执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并于1960年升任为教授。1959年至

  21. 1961年期间,诺思曾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1979年秋,诺思转教于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1981年至1982年,诺思曾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被聘为美国制度研究Pitt讲座教授(the Pitt Professor of American Institutions)。1983年,诺思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任该大学经济系法律、自由和经济史Luce讲座教授。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高级研究员(1997-)。

  22. 诺思的主要著作有:《1790年至186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North, 1961);《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一种新经济史》(North, 1974),《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North & Davies, 1971),《西方世界的兴起》(North & Thomas, 1973),《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North, 198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North, 1990)以及《理解经济变迁过程》(North, 2005)等。 • 1993年诺思与福格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用经济理论和数量方法来解释经济和制度变迁从而在经济史方面的新的研究。” • (二)诺思与他的制度变迁理论 • 首先要说明的是,诺思首先是一个经济史学家,然后

  23. 才是一个理论经济学家。诺思以一个理论经济学家的审视的目光来研究和重新解释西方经济史,然后再从经济史的研究中归纳并升华出其经济理论。才是一个理论经济学家。诺思以一个理论经济学家的审视的目光来研究和重新解释西方经济史,然后再从经济史的研究中归纳并升华出其经济理论。 • 1、诺思眼中的“制度”(Institution) •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North, 1981,中译本页195-196) • 不过,诺思在其后的论著中不断地发展着他对于“制度”的理解,。在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中就说:“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如果说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组织就是社会博弈的玩者。”

  24. 2、制度变迁的三大基石 • 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一书中,诺思以三大基石构建起了他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页9): • 1)产权理论,描述个人和团体的激励制度; • 2)国家理论,国家规定和实施着产权; • 3)意识形态理论,解释各种不同的关于现实的观念如何影响个人对变革“客观”环境的反应。 • 这三大理论基石围绕的核心是:节省交易费用。 • 降低交易费用的努力,正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 • “所有权理论对于说明人类为减少交易费用和组织交易而发明的各种经济组织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出现所有权是国家统治者的期望与交易双方为减少交易费用所作的努力之间紧张状态不断加剧的后果。”

  25. “国家理论之所以不可缺少,原因在于,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结构。国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则导致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页18)“国家理论之所以不可缺少,原因在于,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结构。国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则导致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页18) • “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它来与外界协调,并靠它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 • 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伦理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 • 当个人的经验与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便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页50) • 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诺思勾勒出历史上西方世界的兴起: • “在人的行为方式的描述性假设为既定的情况下,如

  26. 果所有权使从事社会生产性活动成为合算的,便会出现经济增长。这种所有权的创立、规定和实施是有代价的,在一定程度上受技术和组织状况的影响。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和实施,因为它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不过,政府的财政要求可能导致对某些不是促进增长而是阻碍增长的所有权的保护;因此我们不能担保一定会出现生产性的制度安排。”(North, 1973,中译本页12-13) • 诺思的研究带动了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史”理论,搜集尽可能多的数量资料,并利用统计和计量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

  27. 但是几十年来诺思本人的思想一直在发展和变化。从1973年出版《西方世界的兴起》,到1981年出版《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到1990年出版《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再到2005年《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诺思关于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解似乎呈现出四阶段变化。但是几十年来诺思本人的思想一直在发展和变化。从1973年出版《西方世界的兴起》,到1981年出版《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到1990年出版《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再到2005年《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诺思关于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解似乎呈现出四阶段变化。 • 在第一个阶段即《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思认为,经济行为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及其市场竞争,可以导致高效率的产权安排和社会制度取代低效率的产权形式和制度安排。 • 在第二阶段即《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中,诺思放弃了经济组织和产权安排效率说,认为统治者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可以决定保持或维系一些低效

  28. 率的产权形式或制度安排。也正是在这第二阶段中,诺思制度分析中的建构理性主义的思径取向最明显地昭显出来。在这个阶段上,他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和政治企业家可以根据自己收入或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来任意发明、设计、制造、决定、选择和界定产权形式以及国家的建制形式,甚至决定、建立和选择道德准则、社会规范以及意识形态等等。率的产权形式或制度安排。也正是在这第二阶段中,诺思制度分析中的建构理性主义的思径取向最明显地昭显出来。在这个阶段上,他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和政治企业家可以根据自己收入或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来任意发明、设计、制造、决定、选择和界定产权形式以及国家的建制形式,甚至决定、建立和选择道德准则、社会规范以及意识形态等等。 • 第三个阶段:经过差不多另一个十年的研究和沉思,到了《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阶段,他比较注重分析非正式约束的变迁过程,以及非常约束变迁与正式制度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一个社会的制度的主要功用在于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交往的稳定的(但不一定是有效率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但是,

  29. 制度的稳定性决不意味着它们不变化。从惯例、行为准则(codes of conduct)、行为规范(norms of behavior)到成文法、普通法和个人之间的契约,所有这些制度不断地演进着,从而不断地改变着对我们来说可行的选择。” • 第四个阶段,诺思更注重人的认知、心智构念、文化信念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0. 制度框架由三部分组成:(1)政治结构,它界定了人们建立和加总政治选择的方式;(2)产权结构,它确定了正式的经济激励;(3)社会结构,包括行为规范和习俗,它确定了经济中的非正式激励。制度结构反映了社会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信念,而制度框架的变化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反映了过去对现在和未来施加的各种约束。信念、制度框架和其他方面组成了人类建立的结构,用以分析人类行为。制度框架由三部分组成:(1)政治结构,它界定了人们建立和加总政治选择的方式;(2)产权结构,它确定了正式的经济激励;(3)社会结构,包括行为规范和习俗,它确定了经济中的非正式激励。制度结构反映了社会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信念,而制度框架的变化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反映了过去对现在和未来施加的各种约束。信念、制度框架和其他方面组成了人类建立的结构,用以分析人类行为。 Douglass C. North, 2005,中译本页4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