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陈伙平 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本课程基本信息介绍. 课程性质: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操作性比较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旨在帮助学员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种研究方法运作要领,并懂得如何运用研究方法解决教育问题。. 3. 学习要求:. 根据老师授课内容的线索,系统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 熟练掌握各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操作技术; 钻研各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解答疑点,比较深透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内容,如校本教育研究与行动研究方法;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陈伙平 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2. 一、本课程基本信息介绍 • 课程性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操作性比较强。 •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旨在帮助学员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种研究方法运作要领,并懂得如何运用研究方法解决教育问题。

  3. 3.学习要求: • 根据老师授课内容的线索,系统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 • 熟练掌握各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操作技术; • 钻研各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解答疑点,比较深透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内容,如校本教育研究与行动研究方法; • 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环节的训练; • 学习之时或之后,积极主动地开展力所能及的教育科研活动。

  4. 4.教学用书: 必读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 • 王坦等:《现代教育科研——原理•方法•案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林焕章等:《教育科研操作指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 郑慧琦等:《学校教育科研究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 第一章 绪论 (一)重点 •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教育科学研究分类 • 联系实际说明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难点 • 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即教育问题特点的分析

  6. 复杂性。教育中存在大量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亦因亦果的现象。复杂性。教育中存在大量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亦因亦果的现象。 • 两难性。它包括理论中的两难、实践中的两难、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的两难三个方面。 • 开放性。它包括时间上的开放和空间上的开放两个方面。 • 整合性与扩散性。

  7. 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方法体系包括: • 方法论 • 具体研究方法 • 辅助性技术 (三)疑点 • 解决教育两难问题的思维策略 • 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 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 采取教育应对措施要把握好“度”。

  8. 第二章 选题与抽样 (一)重点 • 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 • 课题论证 • 抽样的目的和意义 (二)难点 • 发现问题思维策略 包括怀疑、逆向思维、类比与移植、深入探究教育现象等。

  9. 抽样的基本要求 其具体要求有: • 明确规定总体的界限; • 选取的样本应有广泛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 样本不宜过大或过小。 (三)疑点 • 单纯随机抽样法与等距抽样法的主要区别点 单纯随机抽样法存在着研究数量较多的单位抽取出来的研究样本反而更少的可能性,而等距抽样法则没有这种可能性。

  10. 第三章 观察法 (一)重点 • 观察法的作用 • 观察法的种类 • 如何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1. (二)难点 • 实施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 明确问题,选择观察对象; • 制定观察计划; • 做好观察准备; • 设计观察表格和观察记录; • 其他方面的准备。

  12. 第四章 调查法 (一)重点 • 调查法使用范围 • 调查法分类 • 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对策研究的基本范式

  13. (二)难点 • 运用对策研究的基本范式研究对策研究的课题 对策研究的基本范式是: 问题表现——危害性——成因分析——应对措施 • 设计问卷 问卷设计包括: 问题设计、答案设计、问卷编排。

  14. 访谈的技巧 • 亲切善意的访问态度 • 把握主题,善于引导 • 提问明确,避免误解 • 准确记录谈话内容

  15. 第五章 实验法 (一)重点 • 实验法的特点 • 运用实验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实验法分类 • 实验控制(重要性、如何控制等) • 实验内、外效度的含义及其关系 • 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的操作

  16. (二)难点 • 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副效应 包括: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约翰•享利效应、生成效应。 • 非随机分派单组控制前后测实验设计的操作程序 其公式是: Y1 X Y2 Y1' Y2 '

  17. 其操作程序: • 选择一自然班组为实验组,选择与其平行的另一自然班组为对照组; • 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前测,以判明实验前两组原本存在差异的程度( Y1—Y1'); • 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处理,对照组不施加实验处理; • 实验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

  18. E.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成绩( Y2—Y2 '),同时估计两组前测的差异( Y1—Y1') ,最后以 d= ( Y2—Y2 ')—( Y1—Y1') 作为判明实验有无效果的标志。 以此类推,掌握随机分派单组控制仅后测实验设计的操作程序: 以此类推,掌握随机分派单组控制仅后测实验设计的操作程序: X Y2 R Y2'

  19. (三)疑点 • 理解实验内外效度的关系 其关系是:内效度低,外效度必然低,内效度高,外效度可高可低;反之,外效度高,内效度一定高,外效度低,内效度不一定低。

  20. 第六章 经验总结法 (一)重点 • 先进教育经验的特征 • 经验总法法的特点 • 经验总结法的意义和作用 • 经验总结法实施步骤 • 经验总结法应注意事项

  21. (二)难点 • 科学经验总结的操作要求 其基本要求是: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

  22. 第七章 校本教育研究与行动研究方法 (一)重点 • 校本教育研究的涵义及其特点 • 校本教育研究的运作 • 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 校本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3. (二)难点 • 行动研究法操作程序 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的运作。 • 教师如何开展校本教育研究 • 教师如何选题; • 教师如何运用行动研究法; • 教师如何进行合研究; • 教师如何应用研究成果。

  24. 第八章 个案研究法 (一)重点 • 个案研究法含义及其特点 • 个案研究法的作用 • 个案研究运作程序 • 个案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

  25. (二)难点 • 个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搜集: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测量、调查等)客观、公正、全面、深刻地搜集各方面的资料。 分析:应从两个维度分析资料,即 • 主观——客观维度 • 现状——过程——背景维度

  26. 临床法运用步骤 • 观察个案行为 • 明了当前情况 • 了解过去历史 • 设计处理方案 • 判别处理方案 • 实施并检验方案

  27. 第九章 科学论文的撰写 (一)重点 • 撰写科学论文的意义 • 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格式要求 • 撰写一般理论性文章的格式要求

  28. (二)难点 • 撰写教育调查报告 其基本结构:目的与主法;结果分析;结论建议。 • 撰写教育实验报告 其基本结构:前言;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和结论。

  29. 三、期中作业题目与要求 题目:学生厌学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要求: • 运用对策研究的基本范式进行研究; • 作业形式:可写成一篇科学小论文或列出详细研究提纲; • 字数要求:小论文不少于2000字,详细研究提纲不少于800字。

  30. 范例: • 福州市中学教师流失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第一,前言; 第二,查清福州市中学教师流失的情况; 第三,阐述福州市中学教师流失的负面影响; 第四,分析福州市中学教师流失的原因:①②③…… 第五,提出控制福州市中学教师流失的对策:①②③……

  31.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