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

第七章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邓小平首倡改革. “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 —— 邓小平 “ 他使中国回到了世界! ” —— 哈 默.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一、改革开放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   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改革不是修修补补和点滴改良。 ★ 改革的实质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七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邓小平首倡改革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邓小平 “他使中国回到了世界!”——哈 默

  3.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一、改革开放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   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4.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不是修修补补和点滴改良。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5. 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式 ★改革的对象:在我国各种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的弊端; ★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改革的原则: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改革的方式:要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在各方面的协调中进行;理论理应走在实践的前头,先有一个蓝图,然后再着手改革。

  6. 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对象是阻碍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7.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它们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 列 宁  ★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 《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10. 毛泽东 ★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1. 邓小平 ★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12. 江泽民 ★“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革。”

  13.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 产 力

  14.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5. 1、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经常改革的社会。 ★邓小平:“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江泽民: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16.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 2)在初级阶段,改革是迫切的历史要求;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17.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和动力源自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除弊趋利、吐故纳新。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完全够格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与我们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社会主义仍然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18. 恩格斯 ★恩格斯说:“所谓‘社会 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 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 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9. 邓小平 ★“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1980年4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1页

  20. 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最骄傲的八个时刻 2004年10月,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投产 2006年5月20日,在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工友们把完成最后浇筑的工人代表楚鹏程高高抛向空中,庆祝三峡大坝建成。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4年8月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夺冠 南水北调 总投资约 4860亿元 2006年取消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免费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一期施工进入关键阶段 2004年8月中国代表团雅典奥运会金牌第二位 航天员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 2007年10月15-21日中共十七大召开 1、神舟五号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5日) 2、三峡大坝建成(2006年5月20日) 3、青藏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7月1日) 4、中国代表团雅典奥运会金牌第二(2004年8月) 5、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进入关键阶段(2007年) 6、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投产(2004年10月) 7、取消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2006年) 8、中共十七大召开(2007年10月15日)

  21. 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 ★起步(1978-1984):农村家庭承包和建立经济特区 ★全面展开(1984-1992):城乡改革与沿海城市对外开放 ★攻坚(1992-):双重体制并存所形成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改革进入到触及国有企业和国有垄断行业的攻坚阶段

  22. 四、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 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根本的判断标准

  23. “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1978年实践标准★1984年生产力标准★ 1992年三个有利于标准。

  24.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的全面改革 二、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辨证关系

  25. 一、改革是的全面改革 ★全面改革的具体表现 ★相互配套、相互补充 ★全面改革要有新突破

  26. 全面改革的具体表现 ★地域上: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 ★领域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全面变革。 ★行业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部门。 ★部门上:改革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部门。 ★层面上:体制层面与整个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层面的重大变革。

  27. 邓小平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 1985年4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28. 全面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建设高度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革内容:要素市场;企业与政府行为;市场交易和法律环境 涉及领域: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国企改革是中心环节。 改革步骤: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内容: 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理顺党政关系。②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 相互配套、相互补充

  29. 改革要有新突破 ★江泽民:改革的实质,就是进行体制创新。 ★我国体制创新已进入攻坚阶段,要有新突破。 首先,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其次,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1 改革需要与时俱进——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整体推进,循序渐进,重点突破。2-2

  30. 二、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辨证关系 ★改革是动力,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

  31. 1、三者关系分析 ★改革是动力 没有改革,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顺利前进 ★发展是目的 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稳定是前提和保障 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无从进行。

  32. 2、重要性分析 ★改革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邓小平 ★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稳定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 1989年2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

  3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 ★在初级阶段,改革是迫切的历史要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34. 发展才是硬道理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 ★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 ★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35. 3、如何处理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江泽民

  36. 江泽民 ★“我们一定要始终注 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 定三者的关系,坚持以改 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 以稳定为保证;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37.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盟对外开放格局 三、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四、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8. 邓小平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1 “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3-2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3-3

  39.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生产社会化、世界市场、资本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加强,出现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40. 邓小平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41.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当代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世界更加开放

  42. 什么是全球化? 对于什么是全球化,迄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全球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相互融合的现象,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和相互依赖的加深。 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 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 全球化表明人们正在经历时空变化,即“时空浓缩”

  43. 马克思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44. 全球化的突出表现 全球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它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它既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政治领域,也反映在文明、文化领域;它既是物质层次的,也是精神层次的。 4-1 第一,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全球化。特别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已经突破国界,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京都议定书》 4-2 第二,经济生活全球化、一体化。生产和分工越来越国际化;资本和市场越来越国际化;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规模、资金、技术和实力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造船 沃尔玛在世界 4-3 第三,科技开发和应用国际化。一是新发明和新技术向生产生活领域的转化越来越快,并且一旦实现转化,就立刻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应用,成为国际化的科学技术。二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与协作性越来越强,越来越社会化和国际化。 PC 基因图谱 4-3  各种事实表明,全球互动已经越来越明显。亚洲金融危机、日本货币贬值、美国纽约股市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问题······  邓小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4-4

  45.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

  46.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由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 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当时美国政府在议定书上签了字。 根据规定,该协定书只有在55个国家批准协议后,才能生效。这55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5%。 由于在议定书执行的规则和条件等细节上争论不休,至今仍未有一个工业发达国家批准该议定书,而美国3月28日突然宣布将不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则使得条约的实施面临流产的危险。 1998年05月2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秘书处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国是第37个签约国。 作为世界最大的燃煤国,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过去10年间,其排放量增长幅度超过了印度、非洲和拉美国家总增长量。 美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47. 沃尔玛 沃尔玛已经将业务拓展到了十多个国家: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德国、波多黎哥、英国、韩国、加拿大、中国。 沃尔玛目前在中国开设了26家商店,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和沃尔玛社区店,聘用员工一万多名。

  48. 人类基因图谱完成 2001年06月人类基因图谱完成:继进化论、相对论、登月飞行之后,今天人类又拥有了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49.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元) 年份 100美元 100日元 100港元 1981 170.51 0.7735 30.41 1982 189.26 0.7607 31.15 1985 293.67 1.2457 37.57 1986 345.28 2.0694 44.22 1990 478.38 3.3233 61.39 1991 532.27 3.9602 68.45 1992 551.49 4.3608 71.24 1994 861.87 8.4370 111.53 1995 835.07 8.9225 107.96 2001 827.80 6.8075 106.08

  50.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外开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