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成都市万年实验学校 吴金宝

回族. 土家族. 回族. 成都市万年实验学校 吴金宝. 汉族文化 ……………………1. 汉字来历 …………………2. 四川回族 …………………3. 主编:小宝 版面设计: 小宝 出版日期: 2007 年 11 月 11 日. 四川黎族 …………………4. 藏族文化 …………………5. 布达拉宫 …………………6. 纳西族 ……………………7. 东巴经 ……………………8. 土家族 ……………………9. 3.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汉族文化. 公元前 1050 年,周部落灭商中央,建立了强大的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成都市万年实验学校 吴金宝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回族 土家族 回族 成都市万年实验学校 吴金宝

  2. 汉族文化……………………1 汉字来历…………………2 四川回族…………………3 主编:小宝 版面设计:小宝 出版日期: 2007年11月11日 四川黎族…………………4 藏族文化…………………5 布达拉宫…………………6 纳西族……………………7 东巴经……………………8 土家族……………………9

  3. 3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汉族文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灭商中央,建立了强大的 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关中和燕国。至于周的说 法有两个,一说周部落是华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 县,后来迁到关中,经常与藏缅族的羌族和吐火罗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与中原华夏开始有所差别,但作为华夏族在关中的移民,血缘上文化他们仍然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二说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难来到甘肃的苏美尔人。不过有人说苏美尔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两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东夷一支,战国时期也彻底华夏化。楚国(统治阶级是黄帝系祝融氏后代,国民则属于蚩尤后代)与华夏族则有浓厚的血缘亲属关系,但文明落后(与东夷相似),不过也于战国时期完全华夏化。 汉族的一部分。还有南京一带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中原南迁的汉族移民逐渐超过了超过了当地吴蛮。(云南汉族最初是明朝穆英率领下的南京移民,后来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大量四川汉人涌入)所以这一区域汉族血统有90%,超过了北方汉族。 秦灭六国,华夏族与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将大量华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后来的匈奴、西部鲜卑的国民中都很多华夏族血缘者。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说一下南朝汉族,在秦岭淮河和扬州-镇江-溧阳-宣州-黄山-九江-武汉-常德-怀化-百色一线之间,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比如楚国在战国时期完全华夏化,四川被秦国占领后也逐步华夏化,成为

  4.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4 汉字来历 汉字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既是各种文化项之一,又是书写和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它通过记录语言中词的方式,保存了词的意义所反映的各种文化信息,因而同其他文 化项之间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汉字的悠久历史与 其跨时代性的特点,更使它具有了很大的文化考古 价值,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 汉字与文化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得二者之间具有着 特殊的互证关系。人们既可以从汉字的角度去研究文 化,挖掘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构形等各种规律中所包 含的整体文化特质和具体文化信息;又可从文化的角度去 合理 分析汉字的构形; 要明确汉字 文化研 究所要达到的目的, 弄清汉字文化 研究所要解 决的问 题 割断同文化的联系,这使汉字文 化的研究对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 定的适用 性。因此,汉字文化 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 而且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总之 “汉字文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 础上,不能违背汉字的发展规律 ,也不能违背文化的发展规律。 汉字文化学是科学,不是幻想, 更不是个人无根据的联想和猜测 汉字构形确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在文化研究方面具有极大 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在研究 汉字文化时,一定要用科学的理 论来指导,用谨慎的态度去操作 ,要树立正确的汉字文化观念, 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 以及能 够解决什么问题,正确认识汉字文化学方法的适用对象,避免出于赶时髦心理的随意滥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汉字的文化功能得到正确的体现 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既需要有坚实的汉字学功底,又需要有较高的文化学修养,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5.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5 西汉(公元1世纪)以后,沿“海上丝路”乘船来华贸易的外籍伊朗(古称波斯)、阿拉伯(大食国)穆斯林在海南休整、补给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风避难滞留,或遭海盗 回 族 掠劫上岸,形成海南的回族雏形;宋末元初,忽必烈元军南征越南中部古国占城(“海上丝路”另一个中转站),占城大批回族被迫移居 海南岛;还有一小部分回族由中国大陆迁居而来。现居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城市的回族均是当时由"海上丝路"通商口岸登岸的穆斯林的后裔。 【 西北内陆的回族 】唐朝时(公元7世纪中叶)就有阿拉伯、伊朗穆斯林陆续来中国经商而定居,到了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时,中亚各族穆斯林、波斯人、阿拉伯人被大量充军迁徙而来,与当地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通婚后繁衍下来,现居甘肃、宁夏、新疆、陕西、河南、山东、云南. 【 教义 】信仰安拉是万物唯一的主宰(但不供奉偶像);服从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信奉根本经典《古兰经》;相信今世和后世,今世和后世之间为世界末日,好人入天园,坏人入火狱。 "伊斯兰"本意为"顺服",即顺服唯一的安拉(即真主)。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回教",其教徒称穆斯林(即顺服者)。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在阿拉伯社会创立,全世界伊斯兰教徒(也称穆斯林)现约有5.5亿人,海南回族人口约1万人。

  6.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6 四川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尤其黎苗两民族的民俗文化更为瑰丽多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本文拟就对四川民俗旅游 资源的特点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开发 的肤浅看法.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 省是一个以汉、藏、苗、回为主体的多 民族聚居的省份。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 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四川, 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 主要聚居在川南三个 自治县,攀枝花市、 南充市广大的山区、 丘陵地带,少部分 散居在川边周围地 区,与汉族人民杂居。 ,又“脚划群山”、“凿 通沟谷,兴起“茂密森林 汇成“奔腾江河”,让宇宙 万物充满生机。 《雷公根》是描写人与 雷公较量本事的故事,它 反映了人类火的发明和运 用,显示了人的才智和本 领。《黎母山传说》讲 述了黎族祖先的来源 传说黎族的女始祖黎 母出生在黎母山,由 雷公轰破蛇卵而出 这则神话还通过黎母 生息的轨迹对原始初 民从蒙昧阶段的初期、中期和晚期进入野蛮阶段的 黎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 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创造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 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有不 少动人的民间故事与迷人的神州 传说,尤以《大力神》、《雷公 根》与《黎母山传说》等最富有 代表性。“大力神”是黎族原始先 民心目中的一位开天辟地的巨 人。他气概不凡、具有回天之 力。他完成了开天辟地之 后 发展历程,作了追忆性的描述。 黎 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 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 土气息。传统的民间乐器,如勺 (意为洞箫)、利咧(传统管乐 器)、鼻箫、弄(即鼓)等。这 些都充分显示了黎族人民的聪明 才智和文化艺术的创造力。 黎族文化艺术

  7. 7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藏族文化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称“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古代汉文史籍称为“吐蕃”。全国解放后统一称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藏族语言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青海藏族大多系安多方言。通用的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据藏族史书记载,是七世纪时图弥三菩扎多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横书右行。藏族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羌族居住的中心在青海、甘肃的河湟一带。东汉时,由于河湟地区大规模的战乱,迫使这里的烧当羌部和迷唐羌部迁居青藏交界的发羌部落占据的地 后来他们同雅隆部落、苏毗部落、羊同部落逐步融合。约在公元六世纪前后,藏族先民由原始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七世 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在今西藏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征服附近部落后,即向青海湖地区进兵,与吐谷浑争夺牧地。公元636年左右,进抵青海湖东部,迫使吐谷浑退到青海湖以北。在此期间吐蕃还先后击败今柴达木境内的白兰羌和今果洛境内的党项羌。此后吐蕃力量日益强大,逐步向东扩张。公元670年,吐蕃攻陷唐王朝的白州等13个羁縻州,唐派大将军薛仁贵率军迎战,在大非川(今海南州共和地区)的决战中被战败。吐蕃尽得吐谷浑牧地于是青海草原由吐蕃统治近两百年。九世纪中叶,吐蕃地区爆发了奴隶和属民的联合起义。加之奴 吐蕃的奴隶主政权遂告崩溃。进入青海的吐蕃人,同青海高原上的土著民族羌人、吐谷浑人交错杂居吐蕃的奴隶主政权遂告崩溃。进入青海的吐蕃人,

  8. 8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西有寂圆满大殿(措达努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满绘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干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是红宫最高的殿堂。是红宫最高的。宫最高 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系舟岛,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 达拉宫俗 称第二普 陀山.布达 主楼外观13层(实为9 层),整个建筑为石木结构,宫墙厚达2至5米,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宫殿外墙基直入岩层。据传,布达拉宫的主体外墙为双层石壁,高达数10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由顶层直灌到岩石层,不仅使墙壁坚固稳定,同时也提高了抗震能力。虽然已经历1300多年,至今仍完整无损,充分证明了古代藏族建筑技术之高超。布达拉宫建筑由红宫、白宫两大部分组成。 红宫,主要是达赖 拉宫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堡之一,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集中了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化。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 布达拉宫

  9. 9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通用。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由于同汉族的密切关系,纳西族通用汉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交往中,纳西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创世纪》描写了纳西族先人开天辟地、与大自然搏斗的经过, 它是一部歌颂劳动、反 应男女忠贞爱情的长 篇史诗。用东巴 文撰写的《东巴 经》是纳西族的 宗教经书 数量达两万多卷, 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纳西族的文化、历史、宗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 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现有人口277750人,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以及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金沙江上游与横断山脉地区,即云南省的丽江、宁蒗、永胜、中甸、德钦、鹤庆、剑川、兰坪、华坪、贡山,四川省的盐边、盐源、木里、巴塘、攀枝 花,以及西藏自治 区的芒康、察隅等 县市。其中云南省 的丽江纳西族自治 县聚居着三分之二 以上的纳西族人口, 是纳西族最集中的聚 居区。纳西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早在公元7世纪,纳西族人民创造了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和音乐文字“哥巴文”,但均不 纳西族 一大特色。“喂热热”、“阿丽丽”、“京 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 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 名。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 《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 最古老 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 演奏 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是 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喂 热”、“阿丽丽”、“京盘”、“纳西族古典

  10.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10 纳西族的《东巴经》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宇,[1]全用象形文 字写成。这种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 “ 木石之痕迹”,或译为“木字石字”,指其象木石 之字。这种文字起源于图画,始终保持着 图画的特征,但又约定俗成,成为 一种文字符号,在丽江、中 甸、维西等县纳西族 地区,沿用达十 《东 巴经》比较 完整地记载着反映 纳西族远古时期生活的神 话,其数量质量都很惊人。他不仅 对后来纳西族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 且大大丰富了祖国各民族的神话宝库。许多神 话的篇幅都比较大,如已整理发表的《创世纪》、《黑白之战》等[2],都长达二千多行。从这些神话里,我们看到了古代纳西族独特的各种各样的神,如天神、地神、太阳神、月亮神、星宿神、善神、恶神、男神、女神、雷神、风神、云神、山神、水神、土神、石神、 铁神、智慧神、灵巧神、善良神、丰盛神、测量神、度数神、胜利神、五谷神、畜牧神等等。当然,也还有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在这个神的世界里,不仅各种神的形象迥然不同,就是神的行事也具有不同的风趣,说明神话的绚丽多采。 《东巴经》概介 在纳西族原始神话中,最出名的是《创世纪》。这个 神话共有二十个章节:茫茫远古,初辟天地,野牛 撞天,耳辟天地,人类诞生,触怒天 神,洪水滔天,利恩余生,初 遇白鹤, 东神造人,白 鹤仙女,天上险 境,十度交 锋, 天地 美缘,天 神诅咒,迁徙人 间,击败凶神,定居创 业,遣使探秘,山高水长。开 天辟地,不是一个盘古,而是开天九兄 弟,辟地七姊妹。有意思的是九兄弟和七姊妹 并不是天生万能:开出的天是倒挂的, 象要塌下来 辟 的地,凸凹不平 整,好象要陷裂。只

  11.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11 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1956年才被识别为单一民族,截止1990年人口为570.422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 土 家 族 简 介 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12. 主 编: 小宝 版面设计:小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