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藝術起源斷想 - 補論

藝術起源斷想 - 補論. 阿多諾 《 美學理論 》 導論 頁 545-556. 文藻外語學院兼任講師 蘇華美導讀. 藝術起源的問題. 在美學領域,想透過討論藝術起源的來把握藝術本質的方式,結果總是令人失望的。 此舉容易把起源問題和本體論問題加加以混淆。 評克羅齊 評經驗主義 評「本質整一性」的概念. 論表現. 表現也不是一個原初的論據,而是發展的結果。它可能脫胎於泛靈論。 把表現劃規為主觀性的一個方面的作法是錯的。但有其真理:寓於表現之中的東西正是外在化,是非我,最終是集體性。 一旦主體發現了表現方式,它似乎會透過集體性去尋求合理的東西。. 審美與模仿.

cybel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藝術起源斷想 - 補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藝術起源斷想-補論 阿多諾《美學理論》導論 頁545-556 文藻外語學院兼任講師 蘇華美導讀

  2. 藝術起源的問題 • 在美學領域,想透過討論藝術起源的來把握藝術本質的方式,結果總是令人失望的。 • 此舉容易把起源問題和本體論問題加加以混淆。 • 評克羅齊 • 評經驗主義 • 評「本質整一性」的概念

  3. 論表現 • 表現也不是一個原初的論據,而是發展的結果。它可能脫胎於泛靈論。 • 把表現劃規為主觀性的一個方面的作法是錯的。但有其真理:寓於表現之中的東西正是外在化,是非我,最終是集體性。 • 一旦主體發現了表現方式,它似乎會透過集體性去尋求合理的東西。

  4. 審美與模仿 • 審美行為既非單純的模仿,也非對模仿的壓制。 • 它是一個被模仿置於動態中的過程,也是模仿通過適應得以倖存的一個過程。 • 這一過程不僅形成了個體與藝術的關係,而且也發展了歷史的宏觀世界。

  5. 審美與恐懼(1) • 究其本質,審美行為可被界定為一種受驚或感受恐懼的能力,而因受驚而生的雞皮疙瘩則可被界定為一種原生的審美形象。 • 所謂的「主體性」將自個從對可怕事物的盲目恐懼中解放了出來,但它依然是這種恐懼感的繼續或延伸的部份。 • 主體沒有生氣,除非它在對總體魔力作出反應時能夠感到震驚。只有主體的震驚感才能超越那種魔力。

  6. 審美與恐懼(2) • 震驚是主體性的一種預感,或被他者或對象打動的一種存在感(sense of being)。 • 審美行為模行將自身同化為那個他者(that other),而是想要征服對方。正是主體對客觀性的這一基本定向,將愛慾(eros)與知識(knowledge)連接到了一起。

  7. 導讀完畢 多謝各位的聆聽與指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