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38 Vues
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 178990915 电话 : 18981539788 E-mail: jksyf@163.com. 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一、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
E N D
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E-mail:jksyf@163.com
如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 一、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 •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 •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设计范例
一、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 •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 心理活动课有三种基本的活动途径: • 1.认知式 •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相反。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
(1)故事联想式 • 引入故事。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的故事。 • 联想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2)讨论一澄清式 • 专题讨论。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展开讨论。 • 辩论。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
配对讨论。就一个题目,先两个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的意见协商,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4个人一起协调,获得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配对讨论。就一个题目,先两个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的意见协商,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4个人一起协调,获得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 六六讨论。分组进行,每组6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一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2.情境式 •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境分为氛围式情境和情节式情境两种类型。 • (1)氛围式 •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或感受之优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态起伏。
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 • 人际氛围是指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期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活动中教师能切实体验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师生共同体验活动之乐趣,活动之收益。
(2)角色一体验式 •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比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讨厌别人的情景,以揭示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一个人表演。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对方的了解,改善与对方的交往。空椅子表演。一个人表演。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对方的了解,改善与对方的交往。
角色互换。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角色互换。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 双重扮演。两个同学,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这样表现,重复事实,帮助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
(3)游戏式 •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 • ①游戏的趣味性 • 使学生能得以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②游戏的自主性 • 表现在允许"自由选择"和"自由加入与退出",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别人的好恶行事,当参与者在游戏中兴致很高时,他是忘我地技人,其自主性表现的最淋漓尽致。
③游戏的虚构性 • 表现在它可以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下活动,在这个情境中,不同于现实中的生活,参与者抛弃了原来的生活角色,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大家无论平时课堂上学习好坏,高低卑贱,品德优劣,只要参与进来善于出谋献策的,都得到同伴的尊重。因为具有虚构性,在游戏中的喜哭怒骂都不会太在意,参与者可以摘掉面具放松自己。
④游戏的创造性 • 认知学派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是处于放松状态的,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的火花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⑤游戏的社会性 • 游戏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游戏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及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一般游戏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 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 • 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 • 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 • 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 • 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3.行为训练式 •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 • 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1)示范 • 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辅导教师自己或选择某方面行为优秀的学生起示范作用,示范对象在学生中具有权威的形象,学生模仿他们的良好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比如用"大声思维"法让起示范作用的学生大声陈述其思维过程,把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示范给其他人。注意力、想象力的训练,学习处理矛盾冲突时的寻找解决方法等都可运用此法。
(2)奖赏 • 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其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个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惩罚 •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这是要慎用的一项活动。但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
(4)契约 • 在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正而可信的契约。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何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几个积分;何种不良的行为表现,每次要扣掉几个积分。多少积分就可换取何种强化物,或享受某种特权。这份契约使教师明确教育训练各阶段的重点,使学生明确知道训练要达到具体的目标。
在活动中,上述几种活动模式是交叉运用的,并且由此还可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上述几种活动模式是交叉运用的,并且由此还可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动形式。 • 无论哪种活动模式都在有机地服务于主旨、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施 •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 1.全体性原则 • 这是基本要求。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避免仅一部分活跃学生唱主角,冷落了另一部分同学。
2.主体性原则 • 这是前提。在活动目标的确立、设计及实施中均可由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生摆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时,学生在活动中才能积极主动。
3.活动性原则 • 这是主导。它不同于纯知识传授课型,而是将知识融于活动中体现的,更适于学生特点和教育训练内容及目标的实现。
4.情感性原则 • 这是核心。避免了概念化,以学生情感的激发、起伏、变化、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的共鸣,以及共感技术的运用。
5.开放性原则 • 这是方向。这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教材在活动中只起个引子或例子的作用。要让学生由此及彼地散发开去,在一个主旨目标下,附带着其他目标。重悟性的启迪,思维方法的引导和情感的健康导向。 • 整体活动设计结构上不拘泥于线条结构,而应体现色块结构的特点,产生交融弥散的美感。活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性,也是开放性原则的体现。
6.过程性原则 • 这是重心。心理教育活动课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及过程体验,把握、优化好活动过程是活动课成败的关键和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的关键。
(三)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堂组织 • 要上好一堂教育课,教师必须采用一些教学组织的方法处理好一堂课的开始、中间和结束等教学环节。 • 1.课堂开始 • 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组织方法:
(1)预热方法 • 可通过唱唱跳跳等游戏活动开始一堂课,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座位的安排上,可考虑圆形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面对面,平等交往,将会大大有利于课程开展。
(2)澄清方法 • 教师以生动有趣、简洁有力的话作一个开场白,说明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活动的大致安排,解除学生的困惑,增强活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3)介绍方法 • 为了充分利用团体的力量,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相互作用,有必要用多样化的自我介绍方法,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尤为重要。传统的自我介绍方法比较死板,往往使学生不自然而有所保留。
因此,可采用以下几种介绍方式 • ①先分组两两配对,互相说出自己的基本情况,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最得意的、最讨厌的事物或人。然后,再回到团体介绍刚才配对的朋友。 • ②每人自问自答10次,每次都是“我是谁?”“我是……”,说出别人不知道的特点,这种方法可训练学生自我了解的能力。 • ③由大家轮流向一个同学提出不重复的问题,被问者不能拒绝回答,这种方法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坦诚,训练其机智。
2.教学过程 •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 • (1)引导方法 •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问题上能寻求较好的答案,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前后,给予一些启发性的话,如"你是说…""你觉得…"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促进团体内开放性的沟通。引导方法可分为间接引导和直接引导。
(2)反馈方法 •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把握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教师是理解他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澄清自己的思想感情。反馈就像一面镜子清楚地、真实地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反映出来。这面"镜子"给学生提供自觉、自动修改自己的机会。
(3)明朗化 • 这种方法是教师除复述学生所说的话或表明的感情外,再增添教师认为学生想要说而没说出的东西,即教师把学生模糊、隐含、未能明白表达的感觉说出来。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
(4)面质 • 学生有时会逃避自我应负的责任,或给予自己不当的行为一些合理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面质学生,促使其自我思考,勇敢面对现实。在面质时,应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要明确指出学生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3.课程结束 •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采用以下3种方法: • (1)回顾与检讨 •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进行过什么活动,有什么心得,有什么意见。 • (2)计划与展望 •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今后应该作些什么,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有什么打算,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
(3)祝福与道别 • 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用小卡片或小礼物彼此祝福、道别,以维持和发展相互间的友谊。
4.注意事项 • 在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辅导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组织好教学,除了具备一般的上课技能和态度还应注意。 • (1)客观地处理事件,对学生不能有偏心,或持不公平的态度。
(2)以温暖、尊重、同情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和班级是温暖的和安全的,能够了解他们,因而愿意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内心话和感情表露出来。(2)以温暖、尊重、同情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和班级是温暖的和安全的,能够了解他们,因而愿意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内心话和感情表露出来。 • (3)不要采取权威的态度压制学生,而要尽量使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能充分发表意见。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表现出幽默,使班级的活动能轻松活泼地进行,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和投入。(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表现出幽默,使班级的活动能轻松活泼地进行,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和投入。 • (5)具有教学的机智,能随时处理突发事件。例如,在上课时有学生捣蛋、抱怨、不专心、吵着要上厕所、擅自离开课堂等等,教师要能够迅速了解其原因,作出即时的和适当的反应。 • (6)在团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当。因为教师指导少,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太多,又可能养成学生的依赖性。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 • (一)基本模式 • 根据中学心理健康课的特点,结合实际可以试行一种课堂结构,它可以概括为:"引人话题一一创设情景一一展开讨论一一树立样板一一联系自我一一反馈矫正一一总结深化"这样七个环节。我们称它为"七环节教学法"。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引人话题(前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同学的来信,我们咨询时接触到的同学们关心的话题,或者是我们发现的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引人话题(前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同学的来信,我们咨询时接触到的同学们关心的话题,或者是我们发现的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 • 创设情景(依据):可以利用小表演,投影,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展开讨论(基础):通常我们是提出问题,再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展开讨论(基础):通常我们是提出问题,再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 树立样板(重点):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必然希望听到老师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因此,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正面来树立同学们的行为方向。
联系自我(手段):我们认为,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不将所学内容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树立样板后,我们通常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联系自我(手段):我们认为,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不将所学内容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树立样板后,我们通常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 反馈矫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学生会暴露出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为他们提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
总结深化(核心):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地提高,以名言警句的方式将课堂中所涉及的显浅道理从理论上提高,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总结深化(核心):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地提高,以名言警句的方式将课堂中所涉及的显浅道理从理论上提高,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 当然,以上七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实施中也可以作灵活的调整,根据备课情况有所侧重,一切以实效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六个学会"能力为目的。
(二)原则 • 1.可操作性原则 •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帮助者。教学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课外阅读等活动,通过讨论、辩论互相启发,用集体的智慧充实自己。教学要重应用,应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不能成为纯理论课。
教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教学要通过作文、日记、口头报告、小表演等形式,使内在的心理过程"物化"出来,便于学生进行反思,增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教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教学要通过作文、日记、口头报告、小表演等形式,使内在的心理过程"物化"出来,便于学生进行反思,增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