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896 Vues
贤妻良母:传统女德的现代性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段 江 丽.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诗经 · 邶风 · 击鼓 》 (三代人的爱情: 2006 、 2004 香港、 2005 ). 一、传统女德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传统女教的经典 ——“ 女四书”等 《 女诫 》 、 《 内训 》 、 《 女论语 》 、 《 女范捷录 》 。. 《 女诫 》
E N D
贤妻良母:传统女德的现代性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段 江 丽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三代人的爱情:2006、 2004香港、2005)
一、传统女德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传统女教的经典——“女四书”等 《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女诫》 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对其女儿进行“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教育所作。全书分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计7篇。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对女子实施柔顺之道的教材,影响深远。班昭为班彪女,班固、班超妹,14岁适曹世叔,子曹榖为朝廷重臣。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卒,班昭奉和帝诏续撰,常出入朝廷,任皇后及嫔妃的教师,被尊为曹大家。班昭自云:“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为忧也;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闲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女诫》乃为诸女而作,目的是为了让女儿们懂得妇礼,生活幸福,不至于出嫁之后因为失礼而让宗族蒙受耻辱。
《女论语》 为唐朝女学士宋若莘(一为宋若华)撰著,其妹若昭申释此书。今存《女论语》,托名曹大家撰,有12章: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管)家、待客、柔和、守节。两唐书记载,儒士宋廷芬之女宋若莘、宋若昭以及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姐妹五人,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后裔,均天资聪慧、才华过人,精通五经六艺、诗赋文章,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经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推荐,被招入宫中,德宗“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深加赞叹”,并敬重其风格操守,不以宫妾看待,称她们为学士先生。宋氏姐妹历侍德、宪、穆、敬、文五帝,均以才学和操守显名,尤其是大姐若莘和二姐若昭,不仅才华超绝,而且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旧唐书》说:“若莘、若昭文尤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纷华之饰。尝白父母,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新唐书》说:“莘、昭文尤高。皆性素洁,鄙薰泽靓妆,不愿归人,家亦不欲与寒乡凡裔为姻对,听其学。”
《内训》 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采辑“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诲,于永乐二年(1404)所编著。流传至今的版本共有德性、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警戒、节俭、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 《女范捷录》 为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刘氏江宁人,幼善属文,30岁守寡,苦节60年。另有《今古女鉴》。此书分有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11篇。罗列众多古代“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的事迹,称赞《女诫》、《内训》诸书。
《女孝经》唐散郎侯莫陈邈之妻郑氏著,其侄女被策封为永王妃,因担心妇德有亏,遂作此以规戒。全书体例模仿《孝经》,分18章。 《闺范》为明万历年间进士吕坤所作,“前列嘉言,后载善行,复绘之以图,系之以赞,无非欲儿女子见之,喜于观览,转相论说,因事垂训,实具苦心。当时士林乐诵其书,摹印不下数万本。” 以上诸书见张福清《女诫——妇女的规范》,共收女教文27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二)女德的基本内容 1、事夫之道:“三从”之“从夫”/男尊女卑 《仪礼•丧服子夏传》云:“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里所说的“三从”,本义是为丧服规定的种类,女性的丧服随她所处的具体情况随男性亲属而定,后来却被误读曲解为“服从”,认为女子未嫁服从父亲,已嫁服从丈夫,夫死服从儿子。 • 《礼记·仪礼》说:“妇人以顺从为务,贞懿为首。故事夫有五:一、平日纚笄而相,则有君臣之严;二、沃盥馈食,则有父子之敬;三、报反而行,则有兄弟之道;四、规过成德,则有朋友之义;五、惟寝席之交,而后有夫妇之情。” • 《白虎通·三纲六纪》:“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三纲(附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 • 《礼记》(?):“妇人,伏于人也。”
敬顺卑从:后世女教所倡导的最重要的事夫之德。敬顺卑从:后世女教所倡导的最重要的事夫之德。 “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女诫·敬慎》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女论语·事夫章》
清代陆圻将妇道中的“卑从”发挥到了极致,他写《新妇谱》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告诫女儿并“世之上流妇人”,对待公婆和丈夫,“必须曲得其欢心,不可纤毫触怒”,而且,“夫者天也,一生须守一敬字”,至于“守敬”的具体方法,翻译成白话就是:新婚时见到丈夫,远远就要站起,稍微熟悉之后,要称丈夫为“相公”、“官人”,不能称“你”“我”;给丈夫端饭送茶,要举案齐眉;丈夫未感寒冷就要送衣,未觉饥饿就要进食;丈夫登山临水凭高赋诗,甚或典衣沽酒座挟妓女,都是才情所寄,应该顺从,不能违拗;丈夫处馆读书,不能经常寄信打搅,就是自己病了,也不能告知,要说一切安好;丈夫说妻子的不是,那是爱妻子的表现,要虚心受教并婉言致谢,迅速改正,清代陆圻将妇道中的“卑从”发挥到了极致,他写《新妇谱》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告诫女儿并“世之上流妇人”,对待公婆和丈夫,“必须曲得其欢心,不可纤毫触怒”,而且,“夫者天也,一生须守一敬字”,至于“守敬”的具体方法,翻译成白话就是:新婚时见到丈夫,远远就要站起,稍微熟悉之后,要称丈夫为“相公”、“官人”,不能称“你”“我”;给丈夫端饭送茶,要举案齐眉;丈夫未感寒冷就要送衣,未觉饥饿就要进食;丈夫登山临水凭高赋诗,甚或典衣沽酒座挟妓女,都是才情所寄,应该顺从,不能违拗;丈夫处馆读书,不能经常寄信打搅,就是自己病了,也不能告知,要说一切安好;丈夫说妻子的不是,那是爱妻子的表现,要虚心受教并婉言致谢,迅速改正,
再见到丈夫时,要主动地问:我有过失吗?丈夫功名未达或遇事不遂,要好言相慰;或一时手头拮据,要竭力措办,而且不要等他开口,也不要让他知道;丈夫游意倡楼,置买婢妾,那是风雅之举,要能容让婢妾,宽待青楼,使丈夫纵意自如;丈夫如果是嫖赌成性的荡子,则要苦谏,并设法做家,坚守田产等等。这就是女教圣人对“妻子”的角色要求。——《新妇谱》再见到丈夫时,要主动地问:我有过失吗?丈夫功名未达或遇事不遂,要好言相慰;或一时手头拮据,要竭力措办,而且不要等他开口,也不要让他知道;丈夫游意倡楼,置买婢妾,那是风雅之举,要能容让婢妾,宽待青楼,使丈夫纵意自如;丈夫如果是嫖赌成性的荡子,则要苦谏,并设法做家,坚守田产等等。这就是女教圣人对“妻子”的角色要求。——《新妇谱》 夫主是天,不可欺心,天如塌了,哪里安身?有夫不觉,无夫才知。孤儿寡妇,猪狗也欺。——明吕得胜《女小儿语》
“专心”、从一而终:贞烈之德 守节:贞女/贞妇 死节:烈女/烈妇 “《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 不可离也。”——《女诫》 • 夫妇伦理有双向互动的一面 “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雎》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厥。”——《女诫·夫妇第二》 “夫道严正,嫡道宽慈,妾道柔顺,三善合,而太和在闺门之内矣。”——《闺范》
2、“四德”——德言工貌/德言容工 • 班昭《女诫·妇行第四》:“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名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 直解:大家说女人之行有四件,一是妇德,二是妇言,三是妇容,四是妇功。然所谓妇德,不必有才干、聪明絶异于人也;所谓妇言,不必有辩口利辞,会说过人也;所谓妇容,不必颜色美丽、娇娆动人也;所谓妇功,不必工巧过人、百能百会也,凡此者世俗之所贵,非淑女之美行也。
妇德:“清而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妇德:“清而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 直解:这一节是妇德之实。大家说女人能清而不贪、闲而不暴、贞而不邪、静而无妄、操守大节、整齐不乱、行已之间辄有羞耻、一动一静卓有法度,这才叫做妇人之德。 • 妇言:“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 • 直解:这一节是妇言之实。择是拣择、厌是厌恶。大家说女人能拣择好辞而说,不道丑恶之言,时当言然后言,未尝轻言,说出来的话,都合道理,使人喜听,不生厌恶,这才叫做妇人之言。
妇工:“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妇工:“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 直解:这一节是妇功之实。纺是纺线,绩是绩麻,洁是净,齐是整。大家说女人能专心纺线绩麻,只务本等的事,不好与人戏笑,安排些洁净整齐的酒食,以奉宾客,这才叫做妇人之功。
“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有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斯仁至矣。’此之谓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有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斯仁至矣。’此之谓也。” • 直解:乏是少,大家说,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件,乃是女人的大德,不可少者。四者俱全,才尽得女人的道理,然为之亦不难。唯在以此四者常存于心,不可忘也。古人有言:“仁道岂远乎哉?我欲行仁,仁即至矣。” 此正所谓一存其心,而德言容功皆在于我也。 妇德尚静正,妇言尚简婉,妇工尚周慎,妇容尚闲雅。四德备,虽才拙性愚,家贫貌陋,不能累其贤。四德亡,虽奇能异慧,贵女芳姿,不能掩其恶。——《闺范》“妇人之道”
3、举止端正娴静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女论语》“立身章第一” 口要常漱,手要常洗,避人之物,藏在背里。……衣服整齐,茶饭洁净。污浊邋遢,猪狗之性。……妇女装束,清修雅淡,只在贤德,不在打扮。——《女小儿语》
四字女经,教尔聪明。娘边做女,莫出闺门。行莫乱步,坐莫摇身。笑莫露齿,话莫高声。轻言细语,缓步游行。梳妆伶俐,洗浆沐尘。红粉不傅,肌肤自清。——佚名《闺门女儿经》四字女经,教尔聪明。娘边做女,莫出闺门。行莫乱步,坐莫摇身。笑莫露齿,话莫高声。轻言细语,缓步游行。梳妆伶俐,洗浆沐尘。红粉不傅,肌肤自清。——佚名《闺门女儿经》 • 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女子之德性也。孝敬仁明慈和柔顺,德性备矣。夫德性原于所禀,而化成于习。非由外至,实本于身。古之贞女,理性情,治心术,崇道德,故能配君子,以成其教。是故仁以居之,义以行之,智以烛之,信以守之,礼以体之。——《内训》“德性章第一”
4、孝敬父母舅姑 • 孝女、顺媳/贤媳。 • “夫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舅姑之心,岂当失哉?物有以恩自离者,亦有以义自破也者。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姑云不尔而是,固宜曲从;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逆是非,争分曲直。此所谓曲从矣。”——《女诫·曲从第六》
女子之事舅姑也,敬如父同,爱与母同。守之者义也,执之者礼也。鸡初鸣,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温夏清,昏定晨醒。……《诗》云:“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女孝经·事舅姑章第六》女子之事舅姑也,敬如父同,爱与母同。守之者义也,执之者礼也。鸡初鸣,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温夏清,昏定晨醒。……《诗》云:“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女孝经·事舅姑章第六》 • 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四时八节,孝养得当。父母有疾,身莫离床。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祷告神祗,保佑安康。……莫学忤逆,不敬爹娘。才出一语,使气昂昂。需索陪送,争竞衣装。父母不幸,说短道长。搜求财帛,不顾哀丧。如此妇人,狗彘豺狼。——《女论语》“事父母章第五”
阿翁阿姑,夫家之主。既入他门,合称新妇。供承看养,如同父母。敬视阿翁,形容不睹。不敢随行,不敢对语。如有使令,听其嘱咐。姑坐则立,使令便去。早起开门,莫令惊寤。换水堂前,洗濯巾布。……茶水羹汤,莫教虚度。夜晚更深,将归睡处。安置相辞,方回房中。日日一般,朝朝相似。传教庭帏,人称贤妇。莫学他人,跳梁可恶。咆哮尊长,说辛道苦。呼唤不来,饥寒不顾。如此之人,号为恶妇。——《女论语》“事舅姑章第六”阿翁阿姑,夫家之主。既入他门,合称新妇。供承看养,如同父母。敬视阿翁,形容不睹。不敢随行,不敢对语。如有使令,听其嘱咐。姑坐则立,使令便去。早起开门,莫令惊寤。换水堂前,洗濯巾布。……茶水羹汤,莫教虚度。夜晚更深,将归睡处。安置相辞,方回房中。日日一般,朝朝相似。传教庭帏,人称贤妇。莫学他人,跳梁可恶。咆哮尊长,说辛道苦。呼唤不来,饥寒不顾。如此之人,号为恶妇。——《女论语》“事舅姑章第六” • 妇人既嫁,致孝于舅姑。舅姑者,亲同于父母,尊似于天地。善事者在致敬,致敬则严;在致爱,致爱则顺。专心竭诚,毋敢有怠。此孝之大节也。……故自后妃下至卿大夫及士庶人之妻,壹是皆以孝事舅姑为重。——《内训》“事舅姑章第十四”
有等新妇,不能孝姑而偏欲孝母,此正是不能孝母也。事姑未孝,必贻所生以恶名,可谓孝母乎?盖女子在家,以母为重,出嫁以姑为重也。……今若新妇欲尽孝于父母,亦有方略,先须从孝公姑敬丈夫做起。公姑既喜孝妇,必归功于妇之父母,必致喜于妇之父母。丈夫既喜贤妻,必云:“彼敬吾父母,吾安得不敬彼父母。”于是曲尽子婿之情,欢然有恩以相接,举家大小,敢不敬爱?而新妇之父母,于是乎荣矣。夫家贫贱,还只是情意好。夫家富贵,还有无限好处及母家矣,此女之善孝其亲也。反是者,公姑致怨于亲家,丈夫归狱于泰山,父母兄弟不好上门,情意索莫,宴会稀少矣。女虽欲孝其亲,何道之从乎?——《新妇谱》有等新妇,不能孝姑而偏欲孝母,此正是不能孝母也。事姑未孝,必贻所生以恶名,可谓孝母乎?盖女子在家,以母为重,出嫁以姑为重也。……今若新妇欲尽孝于父母,亦有方略,先须从孝公姑敬丈夫做起。公姑既喜孝妇,必归功于妇之父母,必致喜于妇之父母。丈夫既喜贤妻,必云:“彼敬吾父母,吾安得不敬彼父母。”于是曲尽子婿之情,欢然有恩以相接,举家大小,敢不敬爱?而新妇之父母,于是乎荣矣。夫家贫贱,还只是情意好。夫家富贵,还有无限好处及母家矣,此女之善孝其亲也。反是者,公姑致怨于亲家,丈夫归狱于泰山,父母兄弟不好上门,情意索莫,宴会稀少矣。女虽欲孝其亲,何道之从乎?——《新妇谱》
贤妻孝妇,万古留名。——《女小儿语》 • 新妇不唯自己要尽孝道,尤当劝夫尽孝。勿恃父母之爱,而稍驰孝敬之心。语云:“孝衰于妻子。”此语极可痛心。今入门以劝夫孝为第一,要使丈夫踪迹,常密于父母,而疏于己身。俾夫之孝德,倍笃于往时,乃见于新妇之贤。——陈确《新妇谱补》“劝夫孝” • 女子孝敬父母舅姑是传统孝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子伦理中首先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恭谨周到的“孝道”。 •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说:“夫孝,始于事亲。” • 《礼记•曲礼》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作子女的,冬天要设法为父母御寒,夏天则要致其凉;晚间要为父母安置床铺,早间则要请安问候。
《礼记•内则》讲得更加详细具体,大意为:作儿子媳妇的,应该鸡鸣即起,漱洗完毕,穿戴整齐,即到父母舅姑住所,低声柔气地问父母穿着冷暖,有无病痛不适,并善为舒解。出入则要或先或后敬而扶持;三餐则要请问父母舅姑想吃什么,然后准备好、奉上,饮食要待父母舅姑尝食之后子媳才能各退就食。在父母舅姑面前,要恭敬应对,谨慎进退,不能随意喷嚏、咳嗽、欠伸、跛倚、斜视、吐痰等,冷了也不能随便添加衣服,身上发痒也不能抓搔。父母吐痰液要当即帮忙刷拭;父母衣服脏了,要请求帮忙漱洗,衣服破了,要请求帮忙补缀。父母舅姑不命坐,不敢坐,不命退,不敢退。《礼记》中这一段叙述无论是否儒家伪托,对后世的家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体现的是父尊子卑的伦理秩序。这一核心内容被后世家训一再重复、发挥。《礼记•内则》讲得更加详细具体,大意为:作儿子媳妇的,应该鸡鸣即起,漱洗完毕,穿戴整齐,即到父母舅姑住所,低声柔气地问父母穿着冷暖,有无病痛不适,并善为舒解。出入则要或先或后敬而扶持;三餐则要请问父母舅姑想吃什么,然后准备好、奉上,饮食要待父母舅姑尝食之后子媳才能各退就食。在父母舅姑面前,要恭敬应对,谨慎进退,不能随意喷嚏、咳嗽、欠伸、跛倚、斜视、吐痰等,冷了也不能随便添加衣服,身上发痒也不能抓搔。父母吐痰液要当即帮忙刷拭;父母衣服脏了,要请求帮忙漱洗,衣服破了,要请求帮忙补缀。父母舅姑不命坐,不敢坐,不命退,不敢退。《礼记》中这一段叙述无论是否儒家伪托,对后世的家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体现的是父尊子卑的伦理秩序。这一核心内容被后世家训一再重复、发挥。
典型如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天欲明咸起,盥漱栉总,具冠带。昧爽,适父母舅姑之所,省问父母舅姑起。子供药物,妇具晨羞,供具毕始退,各行其事。将食,妇请所欲于家长,退而供之。尊长举筯,子妇各退食。丈夫妇人,各设食于他所,依长幼而坐,其饮食必均一。幼子又食于他所,亦依长幼席地而坐,男坐于左,女坐于右,及夕食亦如之。既夜,父母舅姑就寝,则安置而退。居闲无事,则待于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扶卫之。不敢涕唾喧呼于父母舅姑之侧。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涑水家仪》中除了这一段之外,对“父子”交接的仪节还有许多琐碎而具体的规定,如“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终身不衰”,等等。典型如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天欲明咸起,盥漱栉总,具冠带。昧爽,适父母舅姑之所,省问父母舅姑起。子供药物,妇具晨羞,供具毕始退,各行其事。将食,妇请所欲于家长,退而供之。尊长举筯,子妇各退食。丈夫妇人,各设食于他所,依长幼而坐,其饮食必均一。幼子又食于他所,亦依长幼席地而坐,男坐于左,女坐于右,及夕食亦如之。既夜,父母舅姑就寝,则安置而退。居闲无事,则待于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扶卫之。不敢涕唾喧呼于父母舅姑之侧。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涑水家仪》中除了这一段之外,对“父子”交接的仪节还有许多琐碎而具体的规定,如“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终身不衰”,等等。
附:七出三不出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先贫贱后富贵,不去。——《闺范》
5、爱夫以正:诤妻、贤妇、贤妻 • 贤妇:“爱夫以正者也,成其德,济其业,恤其患难,皆正之谓也。”——《闺范》 • 诸女问:若夫廉真孝义,事姑敬夫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妇从夫之令,可谓贤乎?大家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周宣王晚朝,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宣王为之夙兴。(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楚庄王耽于游畋,樊女乃不食野味,庄王感焉,为之罢猎。由是观之,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诸侯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不陷于不义。夫有诤妻,则不入于非道。……故夫非道,则谏之。从夫之令,又焉得为贤乎?《诗》云:“猷之未达,是用大谏。”——《女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姜后脱珥、班姬辞辇
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女论语》“事夫章第七”夫有恶事,劝谏谆谆。莫学愚妇,惹祸临身。——《女论语》“事夫章第七” • 妇人事君,比昵左右,难制而易惑,难抑而易骄。然则有道乎?曰:有。忠诚以为本,礼义以为防,勤俭以率下,慈和以处众。诵诗读书,不忘规谏。……纵观往古国家兴废,未有不由于妇之贤否也。——《内训》事君章第十三 • 出嫁后,公姑敬。丈夫穷,莫生嗔。夫子贵,莫骄矜。出仕日,劝清政。抚百姓,劝宽仁。我家富,莫欺贫。——佚名《女儿经》
6、和叔妹妯娌:谦顺。 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由此言之,我臧否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皆莫不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女诫》“和叔妹第七” 7、睦亲族邻里:和柔 • 古者淑女之以孝治九族也,不敢遗卑幼之妾,而况于娣姪乎?故得六亲之欢心,以事其舅姑。治家者,不敢侮于鸡犬,而况小人乎?故得上下之欢心,以事其夫。理闺者,不敢失于左右,而况君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是以九族和平,萋菲不生,祸乱不作。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者如此。——《女孝经·孝治章第九》
处家之法,妇女须能。以和为贵,孝顺为尊。翁姑嗔责,曾如不曾。上房下户,子姪宜亲。是非休习,长短休争。从来家丑,不可外闻。东邻西舍,礼数周全。往来动问,款曲盘旋。一茶一水,笑语忻然。当说则说,当行则行。闲是闲非,不入我门。莫学愚妇,不问根源。秽言污语,触突尊贤。——《女论语》“和柔章第十一”处家之法,妇女须能。以和为贵,孝顺为尊。翁姑嗔责,曾如不曾。上房下户,子姪宜亲。是非休习,长短休争。从来家丑,不可外闻。东邻西舍,礼数周全。往来动问,款曲盘旋。一茶一水,笑语忻然。当说则说,当行则行。闲是闲非,不入我门。莫学愚妇,不问根源。秽言污语,触突尊贤。——《女论语》“和柔章第十一”
8、母仪慈爱:良母 • 母道:“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溺爱姑息,教所难也。” 礼母:“教之以礼,正家以礼者也。” 正母:“望子以正者也。无儿女子之情,唯道义是责。” 仁母:“以慈祥教子者也。”(教子为官宽待子民) 公母:“责子而不责人者也。世皆私其女,而尤人无己,不公甚矣。” 廉母:“以贪戒子者也。”陶侃母剪发留宾、封还鱼鮓。
严母:“威克厥爱者,有父道焉。”程颐、程颢兄弟母,对丈夫乃至奴婢均和颜悦色,唯对子女则严厉有加,言:“子之不肖,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子六人所存唯二,亦不姑息。才数岁,走路跌倒,不让人抱扶,而责其不够“安徐”;饮食不让拣择调料:“幼求称欲,长当如何”;童仆有过,不令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恶骂,教使然也。”吴贺与宾客言人长短,贺母闻之怒笞贺一百,有人说“臧否士人之常”,不应严厉至此。贺母曰:“出语忘身,岂可久之道?”因泣不食,贺恐惧,自是谨默。严母:“威克厥爱者,有父道焉。”程颐、程颢兄弟母,对丈夫乃至奴婢均和颜悦色,唯对子女则严厉有加,言:“子之不肖,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子六人所存唯二,亦不姑息。才数岁,走路跌倒,不让人抱扶,而责其不够“安徐”;饮食不让拣择调料:“幼求称欲,长当如何”;童仆有过,不令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恶骂,教使然也。”吴贺与宾客言人长短,贺母闻之怒笞贺一百,有人说“臧否士人之常”,不应严厉至此。贺母曰:“出语忘身,岂可久之道?”因泣不食,贺恐惧,自是谨默。 智母:“达于利害之姑者也。”孙叔敖斩蛇,其母曰:“德弭众妖,仁除百祸。书不云乎:皇天无亲,维德是辅。尔默矣,必兴于楚。”叔敖后为楚国令尹。
慈继母:“恩及前子者。” 慈乳母:“乳母所保他人子者。” ——以上《闺范》 • 胎教 大家曰:“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牲习也。感善则善,感恶则恶。虽在胎养,岂无教乎?古者妇人姙子也,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靡声,口不出傲言,手不执邪器。夜则诵经书,朝则讲礼乐。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过人。其胎教如此。”——《女孝经·胎教章第十六》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亦在于母。男入书堂,请延师傅。习学礼义,吟诗作赋。尊敬师儒,束脩酒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唤来便来,唤去便去。稍有不从,当加叱贬。朝暮训诲,各勤事务。……堪笑今人,不能为主。男不知书,听其弄齿。斗闹贪杯,讴歌习舞。官府不忧,家乡不顾。女不知礼,强梁言语。不识尊卑,不能针黹。辱及尊亲,有玷父母。如此之人,养猪养鼠。——《女论语》“训男女章第八”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亦在于母。男入书堂,请延师傅。习学礼义,吟诗作赋。尊敬师儒,束脩酒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唤来便来,唤去便去。稍有不从,当加叱贬。朝暮训诲,各勤事务。……堪笑今人,不能为主。男不知书,听其弄齿。斗闹贪杯,讴歌习舞。官府不忧,家乡不顾。女不知礼,强梁言语。不识尊卑,不能针黹。辱及尊亲,有玷父母。如此之人,养猪养鼠。——《女论语》“训男女章第八”
教之者,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伤恩则离,姑息则纵,而教不行矣。——《内训》“母仪章第十六”教之者,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伤恩则离,姑息则纵,而教不行矣。——《内训》“母仪章第十六” • 慈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若夫待之不以慈而欲责之以孝,则下必不安。下不安则心离。心离则忮,忮则不祥莫大焉。……然有姑息以为慈,溺爱以为德,是自敝其下也。故慈者非违理之谓也,必也尽教训之道乎。——《内训》“慈幼章第十七” • 父天母地,天施地生,骨气像父,性气像母。上古贤明之女有孕娠,胎教之方必慎。故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女范捷录》“母仪篇” • 有儿女,不可轻,抚育大,继宗承。或耕耘,教勤谨。或读书,莫鄙吝。倘是女,严闺门。训礼义,教《孝经》。——《女儿经》
8、有智慧才德 敢问妇人之德,无以加于智乎?大家曰:人肖天地,负抱阴阳,有聪明贤哲之性,习之无不利,而况于用心乎?——《女孝经·贤明章第九》 • 明达之妇:“见理真切,论事精详,有独得之识,有济变之才,亦妇人之所难也。”——《闺范》 • 治安大道,固在丈夫。有智妇人,胜于男子。——《女范捷录》 • 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非。盖不知才德之经,与邪正之辨也。夫德以达才,才以成德。故女子之有德者固不必有才,而有才者必贵乎有德。……古者后妃夫人,以逮庶妾匹夫,莫不知诗,岂无德者欤?(列举大量“有才”贤女)由是观之,则女子之知书识字,达礼通经,名誉著乎当时,才美扬乎后世。——《女范捷录》
女子六岁,始习女工之小者。七岁诵《孝经》、《论语》,九岁讲解《孝经》、《论语》及《女诫》之类,略晓大义。——《闺范》女子六岁,始习女工之小者。七岁诵《孝经》、《论语》,九岁讲解《孝经》、《论语》及《女诫》之类,略晓大义。——《闺范》 • 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劝其不足。——《闺范》 • 李卓《中国贤妻良母观及其与日本良妻贤母观的比较》认为,“贤妻良母”是首先由日本人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并由日本“逆输入”到中国的;并认为,日本的良妻贤母强调“学”,中国古代的“贤妻良母”则“不学”。这样的判断,显然与事实不相符合。
9、重德轻财 • 司马温公曰:凡议婚姻,当先察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贵。婿苟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时不富贵乎?苟为不肖,今虽富贵。安知异时不贫贱乎?——《闺范》 • 概括:女德 • 性格柔顺,举止安详。持身端正,梳妆典雅。低声下气,谨言寡笑。整洁祭祀,孝顺公姑。敬事夫主,和睦妯娌。礼貌亲戚,宽容婢妾。教道子女,体恤下人。洁治宾筵,谨饬门户。早起晚眠,少使俭用。学制衣服,学做饮食。打扫宅舍,收拾家伙。蚕桑纺织,孳生畜产。有此女德,虽贫贱之家,人看得自然贵重。虽没好衣服首饰,有好声名,自然华美。又携得本家父母,与阖族亲眷,都有光彩。——佚名《女训约言》“女德”(引自清陈宏谋《教女遗规》)
二、对传统女德的批判 1、片面强调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乃至一夫多妻:两性人格的不平等,彻底扬弃。 2、片面强调贞节:从一而终、女性的精神枷锁。极端者“以礼杀人”。
三、批判之后的困惑:21世纪女性的生存困境 •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在传统社会里都存在大量恋爱和婚姻的悲剧,如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陆游与唐小婉的悲剧,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对此,我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说,这些都是封建礼教的罪过。在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对那些冲突封建礼教、勇敢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常常会给于毫无保留的肯定和赞扬,而对一些恪守传统道德的人物则多有贬抑;与此相适应,那些要求子女遵守封建礼教的家长当然也就成了反面人物。古代小说戏曲作品中的名著《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的情况大抵如此。
在恋爱婚姻自由早已成为现实、女性也大都能经济独立的今天,不幸的婚姻、不幸的女性仍然大量存在,甚至与传统女性比较起来,现代女性更加没有安全感,幸福更加没有保障,原因何在?在恋爱婚姻自由早已成为现实、女性也大都能经济独立的今天,不幸的婚姻、不幸的女性仍然大量存在,甚至与传统女性比较起来,现代女性更加没有安全感,幸福更加没有保障,原因何在? 女性面临的双重不公 • 社会的不公 男性掌握权力、财富。 • 造化的不公 女性生理特征,物种的奴役,青春美貌的短暂。 短暂的平衡 • 传统:才子——佳人 • 现代:权钱——青春美貌
“自由”对女性的伤害 现代社会,在自由的幌子下,男性越来越自私、欲望化,一些有权有钱的男性,在没有法律制裁和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任意玩弄年轻貌美的女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结果往往是女性付出惨痛的代价。在钱权与貌美的交易中,女子的美貌像春花朝露一样短暂;即使双方是正常恋爱、都付出了情感,如果彼此没有责任和义务,不充实爱情的内涵,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那最后痛苦的也大多是女性,因为无论从生理条件还是社会资源,男性情感选择的空间都要大得多。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家潘光旦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恋爱自由的风气初开、大多数人欢呼雀跃的时候,即冷静地指出,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比自由恋爱的新式婚姻,美满幸福的机率更高,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婚姻婚前有父母和媒妁的把关,婚后当事人彼此有道德的约束和义务的驱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家潘光旦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恋爱自由的风气初开、大多数人欢呼雀跃的时候,即冷静地指出,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比自由恋爱的新式婚姻,美满幸福的机率更高,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婚姻婚前有父母和媒妁的把关,婚后当事人彼此有道德的约束和义务的驱使。 • 卢梭有一个有名的论断,他说夫妇共同生活六个月以后,美貌就不再被重视,甚至于不会令人留意。推而广之,当进入婚姻、感官的享乐得到满足之后,男女之间由于性意识而产生的互相吸引、若即若离的“激情”会渐渐平息。(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第114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2印) • 爱情不应该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感性层面的欲望,而应该包含理性层面的责任、忠诚、永恒。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父权制一夫一妻制婚姻是权衡利害的婚姻,而制约和决定这种权衡的砝码之一便是权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父权制一夫一妻制婚姻是权衡利害的婚姻,而制约和决定这种权衡的砝码之一便是权力。 • 恩格斯:“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因为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这是普天下男性和女性的永恒向往。可是,这种时代曾经出现过,或者有可能出现吗?——没有了政治、金钱、家庭门第、阶级、外貌等附加条件之后,“爱”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或者剔除了权力(政治、金钱、门第、阶级),只剩下“外貌”,只剩下异性相吸引的激情,那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卢梭:“性别与性是生而自由的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卢梭:“性别与性是生而自由的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 王安忆《小城之恋》、《锦香谷之恋》、《荒山之恋》、《岗上的世纪》对脱离“权力”控制而独立存在的恋爱婚姻做了实验性探索,将社会背景虚化、悬制,集中笔墨写爱情婚姻、写性,答案却并不乐观。 • 鲁迅《伤逝》“我是我自己的”——“爱是应该有所附丽的”。
四、传统女德的现代性意义 1、传统女德教育是儒家人格教育的一部分 就像儒家伦理道德不能完全否认一样,传统女德教育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中许多合理的因素至今乃至永远都具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2、对夫刚妻柔的辩证分析 男女两性的差异有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不能只执一端,而忽略另一端。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有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有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 尽可能消弭社会原因导致的不平等,但是,必须承认生理、心理差异,在此前提下,两性互相理解、尊重、包容、妥协、换位思考,才可能达到和谐的境界,构建美满幸福的婚姻。 • 夫妇伦理中,双向互动的原则是夫义妇顺,在要求妻子做淑女贤妻的同时,首先要求丈夫做道德完美的君子,《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丈夫要在道德上做妻子的榜样。
《世说新语·贤媛》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而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愧色,虽相敬重。《世说新语·贤媛》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而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愧色,虽相敬重。 俗谚:娶妻娶贤。
3、对贞节的辨证分析 • 我们在批判父权文化施于妇女的罪恶时,不能否定女性生命本体对贞操的内在要求,对处女价值的重视。贞节作为一种积极的德操,是女性性意识觉醒的标志。混沌的群婚状态,无德操可言,两性生活的驱动力与动物毫无二致。一旦女性智力的发展使她们走出了性蒙昧的时代,便觉醒了沉睡的性意识,随之产生了女性所特有的性羞耻感、排他性以及个体意志和人格尊严。妇女这种内在的贞节要求,使其在阳施阴受的自然性行为中,不致因为被动的地位而失去自己的人格尊严,特别是父权文化将女性视为性享乐的玩偶以后,女性内在的贞节要求则使其最大可能地维系了个人意志,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贞节观同样有符合人情的一面。由“贞节”而来的“从一而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