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k likes | 1.65k Vues
第七課. 廉 恥. 顧炎武. 課前引導 — 愛是永不止息.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 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812379/Ob/1/Pt/2/sid/XMTcyOTU0OTI=/v.swf. 愛是 …. 不作害羞的事 不喜歡不義. 用一個中國字來說,就是 …. 恥. 形聲。 從心 , 耳聲。 本義 : 恥辱 , 可恥的事情。.
E N D
第七課 廉 恥 顧炎武
課前引導—愛是永不止息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 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812379/Ob/1/Pt/2/sid/XMTcyOTU0OTI=/v.swf
愛是… 不作害羞的事 不喜歡不義 用一個中國字來說,就是…
恥 形聲。 從心,耳聲。 本義:恥辱, 可恥的事情。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五、國學殿堂~文體源流、比較、延伸 六、妙筆生花~文法修辭成語對聯 七、提綱挈領~章法結構 八、集思廣益~課後問題討論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十、應用練習~字辭辯證及應用練習解答 十一、網路資源~本課相關及圖文資料來源 ◎五、六、九、十等四個單元建議配合電子講義使用。
一、知人論世 ~ 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 回目次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 顧炎武 • 生平闡述 • 文學成就 • 歷史著作 http://travel.people.com.cn/BIG5/41625/53670/53682/3827681.html
作者第一段 亭林是江蘇 松江(今上海市 松江區)的地名(小鎮),顧炎武因曾居亭林,學者稱亭林先生 顧炎武,字寧人,本名絳,明亡,改名炎武;世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今江蘇省昆山市)人。生於明神宗 萬曆四十一年(西元一六一三年),卒於清聖祖 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年七十。
作者第二段 顧紹芾(ㄈㄨˊ)為監生,沒有功業,但有學問,顧炎武十歲時,就教他讀兵法、史書等,並提示他讀書治學,要講求實用,加強研究天文、地理等有益國計民生的實學,奠定其一生治學為人的基礎 顧炎武幼年在祖父、母親嚴格的教導下,奠定一生治學的基礎。 顧炎武生父顧同應,有五子,顧炎武排行老二,幼時即過繼與叔父。因叔父未婚即逝,已訂婚未娶過門的妻子王氏守節不再嫁,獨立撫養繼子顧炎武。王氏白天紡紗織布,晚上讀書,常述文天祥、方孝孺等人事蹟,培養顧炎武忠君愛國的思想
為明末很活躍的學術社團。復社的創始人是孫淳、吳曾羽(ㄗㄥ),而後由張采、張溥(ㄆㄨˇ)加以擴大。它的前身是反對宦官專權,評論政治的東林黨,也和東林黨人一樣提倡讀書、評議時政,並企圖改良政治以挽救明朝。顧炎武眼見政府腐敗,清兵入侵,流寇的震動,於是他積極參加復社活動,廣交社友,抨擊時弊為明末很活躍的學術社團。復社的創始人是孫淳、吳曾羽(ㄗㄥ),而後由張采、張溥(ㄆㄨˇ)加以擴大。它的前身是反對宦官專權,評論政治的東林黨,也和東林黨人一樣提倡讀書、評議時政,並企圖改良政治以挽救明朝。顧炎武眼見政府腐敗,清兵入侵,流寇的震動,於是他積極參加復社活動,廣交社友,抨擊時弊 十四歲中秀才,並加入復社,關懷國事、抨擊時弊。 彈劾、攻擊。ㄆㄥ
江蘇 崑山人,為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曾孫,少時與顧炎武交情很好,兩人常做出違反社會常態的舉止來,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們是狂人,有「歸奇顧怪」之稱。十七歲,與顧炎武參加復社。清兵南下,與顧炎武舉兵抗清,失敗後歸隱。詩充滿民族氣節和愛國激情,風格沉鬱悲壯。著有歸莊集 南明福王弘光元年(西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顧炎武和吳其沆、歸莊起兵抗清。
科舉名目的一種,原名為「博學宏詞」,始於唐開元中,迄於宋末。清康熙、乾隆年間重設,因避乾隆諱而改為「博學鴻詞科」,也稱「博學鴻儒」。清 薛福成《庸庵文編‧應詔陳言疏》:「誠法聖祖、高宗遺意,特舉制科,則非常之士,聞風興起。其設科之名,或稱博學鴻詞,或稱賢良方正,或稱直言極諫。」梁啟超《變法通議‧論科舉》:「昔聖祖、高宗兩開博學鴻詞,網羅俊良,激厲後進。」知是屬於非經常性的特別科考 兵敗後,炎武遍遊南北諸省,考察山川形勢,結納各地反清志士,圖謀匡復明室。其間多次遭奸小陷害,被捕入獄。清廷詔舉博學鴻儒、薦修《明史》,皆堅拒不往,充分表現出忠貞不屈的志節。
顧炎武治學嚴謹,博古通今,在經學、音韻、史地、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在學術研究上,反對空疏之學,強調經世致用,開清代樸學之風。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等傳世。顧炎武治學嚴謹,博古通今,在經學、音韻、史地、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在學術研究上,反對空疏之學,強調經世致用,開清代樸學之風。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等傳世。 由他的學生潘耒編刻,顧炎武在文學理論方面,強調作品的社會教育作用,他主張「文須有益於天下」,作詩以言志為本,以民風為用,反對摹擬,力戒空談。而他的散文和詩一樣,也多反映現實之作。風格純樸,不事藻飾,簡潔明快,具有感人的力量 顧炎武於二十七歲開始,收集各種書中有關國計民生之資料,實地考察之心得,至五十歲編定成書。全書的重點在郡國利病(利益與弊病)上面,賦役即此書重點內容,是一本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著作 作者第三段
顧炎武的文學成就 (一)《音學五書》 是一部專門講古今聲韻衍變的學術著作。 (二)《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於二十七歲開始,即蒐集史籍等有關國計民生的資料,並參以遊歷時實地考察所得,是一本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著作。
(三)《日知錄》 是一本隨筆記錄性質的百科全書。 (四)《亭林詩文集》 文學理論方面,強調作品的社會教育作用,他主張「文須有益於天下」,作詩以言志為本,以民風為用,反對摹擬,力戒空談。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3/15/content_1367224.htm
二、軼聞趣談 ~ 作者相關事典 ~ 回目次
顧炎武生平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三十歲前,最重要的時期,是十四歲起入崑山縣學讀書的十八年。在此期間打下深厚的國學基礎。 第二階段:三十一至四十五歲期間,他在江南一帶進行一連串的反清活動。以南京為居住地,北到淮河,東到太湖。 第三階段:後二十五年,離開江南,旅行到北方的齊、魯、燕、趙以及秦、晉等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工作,最後彙整為具有很高價值的專著和詩。
顧炎武的治學精神 顧炎武雖然長期生活在旅遊中,但從未中斷過學術研究的工作。 出外遊歷時,用兩匹馬和兩頭騾馱著書跟在後面,到了邊關要塞,就與當地人話家常,並詢問風土人情及歷史沿革,聽到與平日所知不相吻合時,就打開書進行查證工作。 沒有什麼可以記載的時候,就在馬上默誦諸經注疏,若有遺忘,就從找出書來,一遍遍熟讀。
顧炎武如此勤奮治學,是因為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顧炎武如此勤奮治學,是因為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 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再抄寫一遍。 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心得。他的讀書筆記,成了著名的日知錄;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有異,立刻查對。每天溫課二百頁,溫習不完,絕不休息。
三、文心對焦 ~ 題解 ~ • 出處、主旨p.18 • 《日知錄》p.19~21 回目次
出處、主旨 題解1 本文選自《日知錄》,旨在說明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廉是修身的大節,恥是立心的大德,廉恥一旦淪喪,世風衰敗,國族將隨之覆亡。顧炎武生當明末,眼見當時士大夫不顧國家存亡,紛紛變節,屈膝求官,內心十分沉痛,因而提出「行己有恥」的古訓,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顧炎武身處國破家亡之際,目睹袞袞諸公大多變節降清,深恨時人寡廉鮮恥,悖德求榮;遂揭櫫一「恥」字,作為立身之大節。尤其在環境晦暗不明,價值混淆不清的時代,讀這篇文章, 真有激勵人心、振聾發聵之效。
題解補充1 日知錄 《日知錄》是一本隨筆記錄性質的百科全書。顧炎武從三十歲以後,讀的書都寫有筆記。他說:「著書不如抄書」。 自年少抄書,至老不倦,讀書時,一旦發現以前的說法有了錯誤,就隨時改定,記在筆記裡;或自己認為獨到的見解,如果後來在別的書裡,發現古人已經說過了,就會刪去。務必使書中每一個結論,都是精確不移的;每一個見解,都是獨出機杼的,方才罷手。由此,經過三十年的累積,反覆的研究,長期思索,一再修訂,最後完成日知錄。
題解補充2 《日知錄》之內容,著者自謂「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本書凡三十二卷。顧炎武對政治制度、經濟狀況、社會風俗等情況特別注意並進行考察,他反對空疏,講求徵實,對當時文人尚空談、不明世務的傾向作了尖銳的批評。 本書為著者一生治學之結晶,而其內容實以治道為中心,其研究對象不以書本為限,廣及宇宙萬象,國家社會,人生日用等,其所鑽研之知識,實為活知識。 在《日知錄》中,論述的問題都是探求本原,必詳其始末而能貫通。因此開創成一種學風,後來演變為清代的考據學。
題解補充3 本文節選於《日知錄》卷十七。 顧炎武曰:「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遂削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錄。」 書名「日知」二字,是來自論語:「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意思是學習知識,要靠日積月累。
題解2 本文雖是讀書筆記,實為評論時政士風的文章。作者援古論今,一方面感慨時事,譴責當時寡廉鮮恥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表達自己對國家與民族的滿腔熱情,憂時憤世之懷溢於言表。 援古論今:引用古名言、事例來評析當今之事
▲山崖中屹立不拔的古松 • 四、探驪得珠 • 1.課文賞析 • 第一段〈起〉 • 第二段〈承〉 • 第三段〈轉〉 • 第四段〈合〉 2.深度鑑賞 回目次
第一段 • 引《新五代史》說明四維的重要,並闡明廉恥與國家興衰的關係。
引用 五代史有兩部:一部是宋太祖時薛居正等奉敕修撰,後人稱《舊五代史》;另一部是宋仁宗時歐陽脩所撰,後人稱《新五代史》或《五代史記》。這兩部書都是記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和同時十國的史事。本文所引的是《新五代史》。 第一段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頂真 《管子‧牧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又說:「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本文這四句即概括〈牧民〉中的話。維,本義是繫物的大繩,此處引申為綱紀。張,發揚。乃,就、便。 馮道,字可道,五代時景城(今河北省滄州市)人。於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朝,長居宰相等要職,自號長樂老。兩部《五代史》都有傳。歐陽脩《新五代史》中批評他無恥。論,修史者的評論之辭。
第一段 善於立論說理 感嘆 排比、引用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齊人,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天下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禮、義、廉、恥,是立身處世的重要法則與節度 排比 通「豈」 表原因的連詞 沒有什麼好東西不敢 拿 若,如果 沒有一件不降臨他身上的 沒有什麼壞事不敢做
第一段賞析 • 【起】引用歐陽脩之史論,作為自己理論的基礎。由馮道思及大臣節操的重要,由管仲開啟「四維」之說,加上用「平提側注」的手法,於數行之間,就釐清理論層次,又兼具深刻意義。 • 筆法:平提側注法(用兩次)。 (1)平提:肯定四者(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側注:側重「廉恥」(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 則無所不為)。 (2)平提:肯定「廉恥」。 側注:側重「恥」(四者之中,恥尤為要)。
第二段 • 四維之中,恥尤其重要。
引用、倒裝(己行有恥) 孔子評論士人的條件,曾說:自己立身行事,須有羞恥心。夫子,指孔子。語出《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第二段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如果能將「無恥」視為最可恥的事,則必能行為端正,終身遠離恥辱。「無恥之恥」即「恥無恥」。語出《孟子‧盡心》上。 「人不可以無恥」三句中有四個「恥」字,第三個「恥」為意動動詞, 表示「以……為恥」。第一、二個「恥」指羞恥心,第四個「恥」指恥辱,均為名詞。 頂真
引用 第二段 意思是說羞恥心對人太重要了!那些從事機巧變詐的人,根本用不著羞恥心。語出《孟子‧盡心》上 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通「源」,根源。 巧詐者恬不知恥,可謂城府很深的人 違背禮法,侵害道義。悖,音ㄅㄟˋ,違逆。句中對 其原因乃士大夫是國家中堅之士,負國家領導責任
第二段賞析 • 【承】提出自己看法(讀書心得)—強調「知恥」的重要,並引聖賢孔、孟之說來厚實理論,最後將「知恥」的層級提至士大夫,作出一沉痛的結論。 • 「人不可以無恥」三句中有四個「恥」字,第三個「恥」為意動動詞,表示「以……為恥」。第一、二個「恥」指羞恥心,第四個「恥」指恥辱,均為名詞。
管子一書,作者不詳,但假託管仲所作。根據內容推斷,大部分為戰國 齊國 稷下學者採摘管仲言行推其旨義而成,其中也有漢朝人附加的部分,共二十四卷。劉向校定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本書內容龐雜,包含有法、道、名等各家思想,以及天文、曆數、輿地、農業和經濟等知識)。
第三段 • 言三代以下,雖廉恥淪喪,但仍有「獨醒之人」。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拋棄 世風衰敗,道德式微。句中對 獨自清醒的人,語出屈原〈漁父〉:「眾人皆醉我獨醒」。暗引、映襯 第三段 形容短暫的時間 四維式微是逐漸形成的 雖然風狂雨驟,但報曉的雞聲,絕不會因而停止。比喻君子處亂世,不改其節操。語出《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歲末冬寒時,松柏仍不凋謝。比喻君子處亂世,仍堅守正道,禁得起考驗。語出《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排比、借喻、暗引 此處表現對民族之信心,亦期許自己即是那「獨醒之人」
第三段賞析 • 【轉】感慨禮義日漸衰敗,繼而筆鋒一轉,以譬喻法生動表達高士的堅持及社會的希望,文雖短但對偶、排比使文靈巧有韻味。 • 「君子處亂世仍堅守正道」之成語: (1)松柏後凋。(2)風雨雞鳴。(3)疾風勁草。 (4)板蕩忠臣。(5)烈火辨玉。(6)道遠知驥。 • 二捐: (1)棄。如:秋扇見捐。 (2)稅。如:稅捐處。(稅、捐為同義複詞) (3)奉獻財物。如:捐款。
第四段 • 引顏氏家訓以諷刺當時媚外的漢人。
最近 南北朝顏之推撰。內容敘述立身處世之方,辨正時風之謬,以教訓子孫,故名顏氏家訓。以下所引為教子篇文 第四段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鮮卑,種族名。北朝拓跋氏(建北魏)、宇文氏(建北周)都是鮮卑族。當時淪陷北方的漢人多教其子弟學胡語、彈琵琶,以媚事胡人,獵取功名富貴 指南北朝的北齊。 書信奏章。疏,上呈皇帝之文書,因其分條記事,故稱疏 漸漸地通達了解。欲,將要、快要 即「服侍」,侍奉之意。伏,通「服」
求得 本事、本領 指用不光明的行為,曲意迎合,以博取世人的歡心。語見《孟子‧盡心》下:「閹然媚於世者,是鄉愿也。」閹然,曲意逢迎的樣子。閹, 音ㄧㄢ 第四段 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你們。曹,輩 之推本南朝梁人,因遭亂奔北齊,數度被徵召,故出仕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小宛,《詩經‧小雅》篇名。周幽王時,政教失常,士大夫作詩譏刺,並戒慎自勉。顏之推深惡當時漢人有卑躬仕齊者,因而力戒子孫切勿效法。顧亭林因此稱他尚有小宛詩人深自警惕之意
第四段賞析 • 【合】先引用顏氏家訓之文句,完整呈現顏氏的為人,再讚美顏之推,將之與同處異族統治下的媚滿士大夫作對比,不但呼應首段的馮道,而且以「能無愧哉」作結,顯現深刻的慨嘆。 • 「不恥則無所不為」之例證。作者希望那些閹然討好異族的人能知恥改過,他表面上是說南北朝的事,實際上是用以諷刺清初不知恥的漢人,可謂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壘塊。」「壘塊」亦作「塊壘」,指積壓在胸中的不平之氣。
深度鑑賞 • 層次分明 • 寄寓深遠 • 引用靈活 http://gloriac55.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3D1%26ayear%3D2006
(一)層次分明 本文雖短,但組織嚴密,層次分明,尤其善於烘托主題,採用「平提側注法」,條理井然。 文中首先就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說,肯定四者平等地位,這就是「平提側注」筆法中的「平提」。但立即將此四者畫分為兩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雖是「平提」,但已為下一層論述、側注作伏筆。
緊接文又言:「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論理撇下「禮義」,轉向側重「廉恥」。強調:不廉恥則有「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的嚴重性;「廉恥」竟攸關國家興亡,真是重要。但作者並未就此停筆,馬上又剖開「廉恥」,撇去「廉」字,獨獨肯定「恥」,說它尤為重要!緊接文又言:「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論理撇下「禮義」,轉向側重「廉恥」。強調:不廉恥則有「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的嚴重性;「廉恥」竟攸關國家興亡,真是重要。但作者並未就此停筆,馬上又剖開「廉恥」,撇去「廉」字,獨獨肯定「恥」,說它尤為重要! 「禮義廉恥」是重要的,其中「廉恥」更重要,而「廉恥」中的「恥」更是特別重要,「平提側注」法的筆力自然顯現。如此確定「恥」的根本重要性,文句簡短,但層層逼近,緊湊又清晰,實是高明!
(二)寄寓深遠 顧炎武生當明、清之際,眼見官吏、文人紛紛變節降敵;國家危亂而至淪亡,因之,此文處處可見士人、官吏的身影:如孔子、孟子、歐陽脩、管仲、顏之推、小宛詩人、屈原;及負面表現的馮道、北齊士夫,閹然媚於世者(可能指清初媚滿而得仕之漢人)。 他再三言:「況為大臣而……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以之警戒自己及士人勿忘社會責任,語意實為沉痛。
(三)引用靈活 本文雖是讀書筆記,其實是評論士風時政的文章,為了借古論今,大量引用古書、經句,如:「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二句暗引《論語》、《詩經》之言,卻能將之化為生動、清新,具有節奏感的對句。又承上意言:「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不但借用屈原漁父之文句,暗含「不同流合汙」的屈原個性於其中,又巧妙轉意,樂觀地以為:世風衰敗裡,終有啟發、帶領眾人的知識分子存在,而且又自許自己就是那個「獨醒之人」!
文末以為仕於亂世的顏之推具有羞恥心,尚有小宛詩人之意。文中引用《顏氏家訓》文句之後,話鋒一轉,言:「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將古人有志節而不屈之情境轉來和時下趨炎附勢者比較,立分高下,諷刺、批評之意自然流露,不必再贅言,真是精要之至!文末以為仕於亂世的顏之推具有羞恥心,尚有小宛詩人之意。文中引用《顏氏家訓》文句之後,話鋒一轉,言:「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將古人有志節而不屈之情境轉來和時下趨炎附勢者比較,立分高下,諷刺、批評之意自然流露,不必再贅言,真是精要之至!
六、國學殿堂 • 詩經 • 《新舊五代史》、《新舊唐書》比較 回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