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MA0T0220 陳彥儒

MA0T0220 陳彥儒. MA0T0215 蘇筱媛. 主要文獻. 參考文獻:管倖生等 編著( 2010 ) 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 。 出版社: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大綱. 1 、內容分析法的起源、應用範圍 2 、內容分析法的定義 3 、內容分析 的類別與歸類方法 4 、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 5 、內容分析質量合併 6 、內容分析法的優缺點 8 、使用內容分析法的文獻. 1. 起源、背景. 起源 :

damon-hane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MA0T0220 陳彥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MA0T0220陳彥儒 MA0T0215蘇筱媛

  2. 主要文獻 • 參考文獻:管倖生等 編著(2010) 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 。 • 出版社: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 內容大綱 1、內容分析法的起源、應用範圍 2、內容分析法的定義 3、內容分析的類別與歸類方法 4、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 5、內容分析質量合併 6、內容分析法的優缺點 8、使用內容分析法的文獻

  4. 1.起源、背景 起源: 內容分析法最早產生於傳播學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學者H.D.拉斯韋爾等人組織了一項名為“戰時通訊研究”的工作,以德國公開出版的報紙為分析對象,獲取了許多軍政機密情報, 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貝雷爾森發表《傳播研究的內容分析》一書,確立了內容分析法的地位 。真正使內容分析方法系統化的是J.奈斯比特, “趨勢報告”就是運用內容分析法,享譽全球的《大趨勢》一書就是以這些報告為基礎寫成的。

  5. 2.內容分析法的定義 其將定性的資料轉化為定量資料後,進行分析的一種量化式分析法。 1.「內容」指的是資料的內容,資料來源不限,舉凡報章雜誌、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稿、各種文件 的內容等等….. 2.間接性,與重視調查訪問、問卷、量表測試的研究法,在資料收集上,有著明顯的不同。 (B. Berelson ,1952[B.貝雷爾森])則認為內容分析決定傳播影響力,為一個社會科學的概念,是具有客觀性、系統性的量化方式。

  6. 客觀性: • 內容分析的來源為依照現有的資料記錄進行分析,即便研究者有所不同,資料也不會有所改變。 • 系統性: • 內容分析法有系統地將資料進行分類編目,而非單純地蒐集資料內容。 • 量化性: • 內容分析法將質化的資料內容轉為量化的數值,以量變來推演質變。 • 敘述性: • 從內容分析的量化數值,我們可以推演敘述一項假設。 • 顯明性: • 內容分析的資料必需和假設有明顯的推理關係。

  7. 舉例方法 我們可以分析許多文件式的溝通資料,例如 • 1.正式文件 • 雜誌、檔案、判決書、教科書、印刷品……。 • 2.私人文件 • 日記、個人信函……。 • 3.數量紀錄 • 統計調查資料、學校預算、成績、入學率、出生率……。 • 4.口頭證詞與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 目擊事件說出證詞經錄音訪談,逐字抄錄而得。

  8. 如上頁述、溝通方式的型態非常多樣化,就需要一種方法去將大量的材料加以組織。研究者可以藉由適當的類目(categories)、等級(ratings)、分數(scores)等,來做一些後續的比較,以說明其研究的內容。如上頁述、溝通方式的型態非常多樣化,就需要一種方法去將大量的材料加以組織。研究者可以藉由適當的類目(categories)、等級(ratings)、分數(scores)等,來做一些後續的比較,以說明其研究的內容。 特點: 1.幾乎可以分析任何主題,例如:過去和現在撫養小孩的的趨勢比較、歡迎程度較高的英雄人物在電視上暴力呈現範圍跟一般的差異。可以經由分析文學、流行雜誌、歌曲、漫畫、脫衣舞、卡通以及電影,可以透露出不同時代表達犯罪、教育、宗教、族群關係、愛……的方式。而且,藉由這些資料,研究者可以去比較不同時間、地理位置、文化或國家的人之態度及信念。 2.內容非分析法常與其它研究方法一併使用。 3.內容分析法可以用於將資料分門別類與量化的任何情況,。

  9. 範例 • 1960和1970年代之間的一系列研究中,Geroge Gerbne (格伯纳) r和同事曾對出現在電視上的暴力數量進行內容分析,每年秋天單週播送的所有節目中(為了進行每年的比較),選出作為研究用的戲劇性電視節目,從中尋找在節目裡的暴力事件。 •   錄下每一個節目並發展出一些計量單位,讓受過訓練的編碼者用來分析每個節目。例如普遍性(prevalence)是指節目中所包含一個或多個暴力事件的比例,比例(rate)是指出現在每個節目中的暴力事件數量,角色(role)是指在暴力事件所涉及的個人(暴力事件中實施犯罪行為的個人被歸類為「施暴者」,而抵抗暴力犯罪的個人被歸為「受害者」)。 Gerbner (格伯纳)和同伴使用這些資料報導兩種分數: • 1.節目的分數(program score)-根據暴力出現的普遍性與比例。 • 2.人物分數(character score)-根據暴力節目中的人物角色。

  10.   根據這兩種分數的總合來決定,並且計算出每一種節目的暴力指數(violence index)。圖20.1所顯示的圖形,描述1966至1977年間不同的暴力指數型態。這個圖顯示兒童節目的暴力指數比其他類型的節目高,而且在這時年間只有些微的改變

  11. 例如:內容分析法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範圍時: (六)指認作家的風格、概念或信念 1.莎士比亞的暗喻用法。 2.杜威的教育即生長說。 (七)解釋可能引發某項結果、行動或 事件的有關因素 1.國家科學發展政策對大專院校 新增系所的影響。 2.在職進修制度對提昇教師素質 的作用。 (八)分析用來代表個人、政黨、機構 、國家或觀點的象徵符號。 1.國旗之內涵分析。 2.學校校徽內涵分析。 (一)描述現行的實際業務或條件 1.大學生的社經背景分析。 2.臺灣各國中編班方式歸準。 (二)發現在相對上,重要或有趣的若干問題、 主題 1.民眾對改進大學入學方式的意反映。 2.國內教育研究法教科書中的統計概念。 (三)發現教科書或其他出版品內容的難度 1.高中生物課本採用術語程度。 2.國小一年級課本的抽象概念。 (四)評鑑教科書導入的偏見或宣傳成份 1.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皆是的中日戰爭。 2.美國初中文學科教科書所持種族或宗教 刻板印象。 (五)分析學生作業錯誤類型 1.學生練習中打錯誤情形。 2.申請美國學校入學信拼字錯誤情況。

  12. 3.內容分析的類別與歸類方法 內容分析法的類別有以下幾項: (一)概念的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 描述概念的精義或一般意義、確認概念的不同意義,或在各種例子 中描述概念的適當用法。 (二)編篡(edition or compilation) 文獻的編篡與出版,可按年代順序保留,有助以後之研究。 (三)描述性敘述(descriptive narration) 針對事件做描述性敘述,依年代告知其始末的故事。

  13. (四)詮釋性分析(interpretative analysis) 將某事件與其他事件的關聯性相互結合的作法,該類分析包括同時發 生的經濟、社會、政治事件,應在寬闊的脈絡中進行分析。 (五)比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 將所有事件的差性與相似性,作質的比較分析,此種分析可以標示一致的趨勢、一系列獨特的情境,或開展新方向。 (六)普遍化的分析(universal analysis) 對學理的分析或哲學的分析,提供普遍的詮釋。透過學理或哲理分析,歷史例證、過去趨勢的規則、事件順序以及所提議的命題,都可用來解釋事件進程。另外,所有內容必須在相同的特質下,將描述的資訊轉換(例如:編碼)成為類目,而類目的形成有兩種方式:

  14. 4.內容分析法的步驟 (一)決定目標 決定你想要達成的具體目標。獲得有關於一個主題的描述性資訊:內容分析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方式,它可以獲得描述一個議題或主題的有關資訊。 • 形成主題(themes): • 幫助研究者組織大量的描述性資訊並且產生意義。 • 檢視其他的研究發現: • 內容分析有助於驗證一個研究,或者使用其他研究方法的發現。 • 獲得處理教育問題的有用資訊: • 內容分析可以幫助教師計畫活動,幫助學生學習。 • 考驗假設: • 內容分析可以用於研究可能的關係或考驗觀念。

  15. (二)界定名詞 在所有研究中,重要的名詞如:暴力、少數族群、強調基本能力的教育方針等名詞,若在事前或研究過程中未被界定清楚,研究者或讀者肯定會遭受極大的挫折。 (三)確定分析單位 要分析什麼?文字?句子?圖畫?研究者在開始研究之前,應當詳細說明用來引導以及報告分析結果的單位。 (四)尋找有關資料  一旦研究者對於研究目標與分析單位清楚後,他或她就必須尋找和目標有關,可用分析資料(例如:教科書、雜誌、歌曲……等)。

  16. (五)發展理論依據 • 研究者需要一個概念的連結,解釋資料和研究目標有何關連。即使對一個沒有興趣的觀察者而言,內容的選擇也應該要明確。 • 許多內容分析法使用了一些現成的材料,但研究者也可以自己「製造」資料。 (六)發展抽樣計畫 • 一但上述步驟完成,研究者就要發展抽樣計畫。 • 例如: • 小說抽樣:字、習慣用語、段落、章節……。 • 電視節目抽樣:類型、頻道、製作人、播放時間……。 • 可以使用在內容分析的抽樣技術: • 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 designs)。 • 隨機抽樣。(random sample) • 分層抽樣。(stratified sample) • 叢集抽樣。(cluster sample)

  17. (七)形成編碼類目 研究者盡可能精確地界定研究內容的特性後,需要形成和研究有 關的類目。這個類目要相當清楚,能讓另一個研究者使用它們檢 驗相同的材料,並且獲得實質結果-也就是說,在每個類目上所 發現的次數是相同的。 例子:研究者對高中英語教科書所呈現的概念與形象的正確性感到興趣。她想知道教科書中呈現的書寫或視覺內容,是否有任何形式的偏見。如果教科書中有偏見,又是如何呈現。 (1)規劃、選擇可用來分析的材料,排出內容順序。例:選擇教科書。 (2)發展相關類目,能確認出重要內容。例:類目-身體特徵、情緒特 徵及社會特徵。

  18. 表1.1 女性在社會教科書中的編碼類目 研究英、美、法以及瑞典大眾媒體中,隱含的人類親密關係是否有差異。 步驟: (1)規劃、選擇可用來分析的材料,排出內容順序。例:選擇影片。 (2)發展相關類目,能確認出重要內容。例:類目-面向、遠離、倚靠。

  19. (八)外顯內容與潛在內容 在進行內容分析的時候,可以對外顯或潛在的傳播內容其中一個或兩 個進行編碼。 • 外顯內容(manufest content): 明顯、表面的內容,例如:文字、圖畫、影像等,可以讓感官直接接 受,而且不必去推論背後的意義。 例如:研究課程是否鼓勵發展批判性思考,可以透過計算課程綱要目 標中「思考」這個字出現的次數。 ◎優點:容易編碼和信度。 ◎缺點:效度令人懷疑。 • 潛在內容(latent content): 所說或顯現的內容背後的意義。

  20. 例如:為了獲得課程綱要背後的意義,研究者可能閱讀課程大綱或閱讀幾頁,特別是教室活動或是指派給學生的家庭作業,可能透漏某種訊息。然後研究者要做整體評估,即是這個課程可能發展批判思考的程度,雖然評估會受「思考」表面意義的影響,但並不能只靠「思考」出現的次數判斷。例如:為了獲得課程綱要背後的意義,研究者可能閱讀課程大綱或閱讀幾頁,特別是教室活動或是指派給學生的家庭作業,可能透漏某種訊息。然後研究者要做整體評估,即是這個課程可能發展批判思考的程度,雖然評估會受「思考」表面意義的影響,但並不能只靠「思考」出現的次數判斷。 ◎優點: 能獲得所寫的或顯示內容背後的意義。 ◎缺點 信度上有缺失。 因此,盡可能使用兩種方法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如果研究者的外顯內容與潛在內容的編碼具有合理的信效度,把它用來分析一段內容或摘要應會得到相近的結果。然而,若研究者使用兩種方法評估,其結果沒有相當接近,這個結果可能要被拋棄,甚至要重新考慮整個分析的目的。

  21. (九)信度與效度 內容分析雖不常檢視信度與效度,但我們相信,在某些例子還是可以這樣做。除了可以檢視兩個分類者間的一致性,也可以用來考驗同個測驗者的再測信度。 再者,也可以將要分析的資料隨機分類成兩半,考驗兩者間的複本信度。 例如:可以從一份社論中獲得兩個樣本,或是將每個分析單位分成兩半以進行比較。因此,如果分析單位是一本小說,在奇數章節中對外國人的輕蔑言語出現次數,應該和偶數章節一樣多。 就效度而言,我們認為它不但要檢查外顯和內在內容,而且也要以不同工具來比較其中一個或兩個的結果。 例如:如果正反兩面的陳述能夠反應民眾的意見,社論中對外國人輕蔑與正面陳述的相對次數,將會和民眾寫給編輯的信中呈現的意見相符應。

  22. (十)分析資料 計算次數是內容分析的重要特徵,而發現在有關類目中出現的次數,則稱為「計數」。 因此,編碼過程中最後的結果必須是數字。顯然計算特定文字、習慣用語、符號、圖畫,或者是其他明顯內容需要使用數字。 然而,即使是文件潛在內容的編碼,研究者仍然需要以每一種類目的次數來呈現那些編碼的決定。在計算時,記錄的基礎或參考點也很重要。 詮釋內容分析資料的普遍方式是採用計次(在資料中發現特定事件所出現的數目)以及出現特定內容佔整體的百分比或比率。 在設計用來探索關係的內容分析研究中,交叉表或卡方檢定經常被使用,因為這兩者適合分析類別資料。

  23. 5.內容分析質量合併 內容分析重視蒐集資料加以量化分析的過程,並非表示其為「量的研究」而是藉蒐集「量」的變化來推論「質」的變化,內容分析應視為質量並重研究方法。但兩者應用情境不同: (一)質量分析差異

  24. (二)內容分析是科學研究方法 1.內容分析使用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從研究目的、研究理論、研究問題 、研究假設至研究結論,均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內容分析不只分析文獻 資料,而是根據研究目的設計研究假設;以研究假設設計蒐集資料方法;分 析蒐集資料結果,證實或推翻研究假設。 2.內容分析方法強調系統化與客觀化,對於研究問題須採全部類目分析,且將資料針對某一科學問題或研究假設做系統分析。 3.研究概念清楚明確,操作型定義需精確,即使不同研究者進行研究, 也會得到相同結果。 4.內容分析必須進行信度與效度考驗。

  25. 6.內容分析法的優缺點 簡單來分 優點 1.經濟效益 2.安全 3.適合靜態性、歷史性方面研究─ 允許研究一段期間的過程 缺點 1.侷限在檢視己經記錄好的內容上 2.除非了解內容的產生過程,否則仍然無法避免效度問題 3.量化的研究只重視個別變項的操作,忽視了現象所存在的整體的 社會脈絡

  26. 優點細分 (一)內容分析法的主要優點是不會引人注目(unobtrusive),也就是說研究者可以「觀察」(observe)研究對象而不被觀察,因為這些要分析的內容不會受到研究者影響。 (二)內容分析法在分析觀察與訪談資料方面極為有用。 (三)研究者能夠考察紀錄,以獲得早期社會資料的知覺。因此,他或她不會受限於目前研究事件的時間與空間。 (四)對內容的邏輯進行分析以獲得事實,就時間與資源而言,如果和其他的方法比較,這是比較簡單和經濟的方法。 (五)所需資料便於取用,它們可以讓研究者在需要或想要資料的時候輕易取得。 (六)允許其他的研究者複製研究。即使是現場的電視節目,也可以錄下節目作為往後重複分析之用。 (七)研究對象已無法接觸(死亡),除非使用內容分析法外,並無其他研究方法代替,此方法雖不令人滿意,除非放棄研究已無他法。 (八)特別適用於長時間研究的縱貫分析,對研究對象進行長期趨勢探究。

  27. 缺點 (一)內容流於主觀: (二)資料收集隨時間而散軼: (三)受限於紀錄的資訊: (四)效度的建立不易: (五)偏重某部分內容: (六)難以進行量化:

  28. 使用內容分析法的文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內容分析法、文獻分析法】MBA智庫百科 http://blog.roodo.com/jj_digitalcontent/archives/9304783.html

  29. 內容分析案例(範例)補充 以內容分析法檢視員工 知識類型之研究 蔡儀華 萬能科技大學企管系 年代:沒寫

  30.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即是從知識使用者的觀點去探索: 人們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各種知識類型。在前置作業階段深度記錄了知識使用者如何思考各種知識類型的來源與用途以便有效地使用他人的知識 採用內容分析法確實地將知識類型做有效的概化性分類,使得知識使用者不必盲目的搜尋所需的知識類型。

  31. 123個任職於大企業的中階主管與第一線人員參與了本研究,123個任職於大企業的中階主管與第一線人員參與了本研究, 1.研究結果建構的知識類型的四個類目: 形式的或科學的知識 產業所屬專業技能 公司內部運作能力 外部網絡關係能力 彙整內容分析各類目與分析單元的 內涵測試亦指出本研究具備良好的研究信度與效度。

  32. 2、員工知識類型的探討 1.外顯的知識與隱性的知識(Explicit and Tacit Knowledge) 2.公開的或科學的、產業專屬的、廠商專屬的知識 3.認知性的知識、高級技能、對系統的了解、自發性的創意 4.明顯的知識、技能、經驗、價值判斷、社會網絡 5.專業技術知識、組織內部運作知識、外部接觸與關係知識

  33. 3、內容分析法的應用 方法:根據紮根理論研究法「理論性抽樣原則」蒐集所需之研究資料; 內容分析法的應用 1-1研究者利用本身之人脈關係由各上市上櫃公司之員工中,依照不同的產業別3類、職務別3類與階層別2類,選取18名企業在職員工進行訪談,獲得初步資料及譯碼後,再擴大進行其他批次公司員工的訪談;其間不斷地持續比較分析各類員工對知識分享效能(蔡儀華,2002,2005)的不同表述

  34. 內容分析法的應用 1-2 並視情況需要進行公司資料查閱、深度訪談、或委由種子樣本邀請其工作單位之同仁,各約3名進行小組討論並加以錄音,再由研究者記錄其內涵並深究其來龍去脈,以萃取其間相關範疇之性質與面向,並分析其間可能的關聯; 若尚覺資料不足: 再請求訪談其他員工加以補充,如此進行的抽樣具備了「彈性化」和「隨研究進展而演變」的特質,根據文獻上所提過之相關概念決定受訪對象,並隨著發展中理論之需要隨時修正,直到「理論性飽合」為止,共計蒐尋了123個有效員工案例。本研究儘擇取「知識類型」單一主題進行內容分析。

  35. 樣本案例之基本統計資料如表一及表二所示 表一 樣本案例之就職條件分佈情形 表二 樣本案例之人口統計資料

  36. 本研究內容分析的實施共可分為六個步驟: 1.問題的形成 2.抽樣與類目的定義 3.撰擇分析單位與編碼 4.計算同意度與信度 5.變項間的比較 6.結果解釋

  37. 計算公式 : (郭勝煌,1976; 黃順利,1971)如下所示: 1. [各子題項中(同意歸類者與有效受訪者之比例)加總] 平均相互同意度 = -------------------------------------------------   子題項數 2. 2 x平均相互同意度 信度 = ----------------------------------- 1 + ( 1 x 平均相互同意度)

  38. 4、「知識類型」之內容分析   本研究在經由紮根研究後所蒐集到的資料經初步的譯碼過程,進行初步的範疇歸劃後,即進行各範疇的內容分析。 1-1依內容分析法原則,研究者必須有分辨兩種知識的能力: 第一,有些資料的性質是多變的、不穩定的,分析者無從知道這類資料的狀態、形式、和價值; 第二,有些資料很穩定,變項之間的關係不會改變,很固定。知識類型的分析即應如後者。 本研究將依照Deese(1969)的類目觀念類型,以二項屬性結構方式對「知識類型」進行歸類。代表性案例分析如表三、表四、表五、表六、表七、表八所示:

  39. 表三 傳統製造業員工知識類型分析案例一

  40. 表四 傳統製造業員工知識類型分析案例二 表四 傳統製造業員工知識類型分析案例二

  41. 表五電子資訊製造業員工知識類型分析案例一

  42. 表六 電子資訊製造業員工知識類型分析案例二表六 電子資訊製造業員工知識類型分析案例二

  43. 表七 服務業員工知識類型分析案例一

More Related